[ZT]长春高新区:多渠道打造东北人才谷
一个人的16岁,我们称之为花季。花季,意味着色彩斑斓、风华正茂。199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一批国家高新区,时至今日,长春高新区已经步入了它生命中的花季——16周岁。
经过16年的探索和努力,如今的长春高新区,不仅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宏伟战略中立下丰功伟绩,更是在自主创新的空前热潮中大显身手。东北硅谷正在崛起!
本报记者通过数日实地采访调查,客观、全面地展示了花季长春高新区的风貌。
“人定胜天”,我国古代先哲荀子对人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这样概括。2000多年后,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全面部署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加强人才引进、开发、使用与管理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在世界范围内,人力资源早已被公认为第一资源。“技术创新的核心是人才。要抢占高科技发展的制高点,必须首先抢占人才高地。”长春市市长助理、长春高新区管委会主任苗若愚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如今,吉林大学科技园在长春高新区诞生,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这里建成,更有近200名海归学子在这里扎根创业……
长春高新区地处我国内陆欠发达地区,既非国际化大都市,也没有沿海城市的有利地势,它到底有何魅力引得各方人才竞折腰?
明确目标培养人才
时间追溯到1999年。当时,以苗若愚为首的新一届长春高新区领导班子上任。随即率先在全国提出了“二次创业”,并确定了“依托科技优势,推进技术创新,构筑东北硅谷,培育主导产业”的宏伟目标。
享誉世界的美国硅谷,高科技人才集中是其显著特点之一。为了实现“二次创业”的目标,长春高新区着手实施人才兴区战略,努力打造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谷”。长春高新区领导深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谷的建设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长春高新区从1999年开始,利用5-7年时间建设中国长春大学城,为园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后备人才。
行走在长春的大街上,隔不远就会有某某大学或者某某学院的牌子涌入视线。作为吉林省的省会,长春市汇聚了吉林大学、长春理工大学等百余家高校,智力资源密集。同时,作为老工业基地,长春拥有诸如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等许多国内一流的科研院所,其研发实力与规模不容小觑。
东北人务实的性格告诉他们:舍近求远必然得不偿失。因此,长春高新区领导决定从挖掘本地的智力资源着手。于是,1999年6月30日,中国长春海外学人创业园开园;2001年4月27日,长春高新区与吉林大学联合创办的吉大科技园举行揭牌仪式……
2003年,经科技部和教育部批准,吉大科技园成为为吉林省惟一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目前入园企业已达到80家,孵化科技成果180项。吉大科技园不仅为长春高新区内企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更成为长春高新区的创新之源。
没有人才,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都会成为无源之水。这是长春高新区在16年的发展中总结出的规律,也促使他们更加注重人才的培养。下一步,长春高新区拟在区内发展动漫产业,率先建立了动漫学院,旨在为产业发展培养合适的人才。
从大学走出来的毕业生解决了区内企业对大量基础人才的需求。但是,一个区域的发展、完整产业链的形成,还需要更高层次的人才。于是,在构筑了人才金字塔的根基后,长春高新区领导开始把目光投向更大范围,去寻找有创业能力、管理经验、研发实力的高端人才。
付出真情引进人才
2004年11月25日,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一条新闻:长春百克药业公司研制的艾滋病疫苗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进入一期临床研究。这是我国自行研制的艾滋病疫苗首次进入临床研究。世人在为艾滋疫苗的诞生而欢欣鼓舞之时,却很少有人了解疫苗诞生背后的故事。
镜头切回到2003年的一个凌晨,长春机场,留美博士孔维刚一下飞机,就有几个人热情迎上前去。这些人正是长春高新区的工作人员,其中就包括苗若愚。因之前在电话沟通中了解到孔维想要在国内创办一个集产学研一体的医药企业,苗若愚特意前来迎接他。双方很快开始商谈在长春高新区创办企业的有关事宜。很快孔维的百克药业在长春高新区诞生。如今,百克药业在长春高新区这个大舞台上,不断创造着辉煌。
在长春高新区,类似的事例不胜枚举。东北师大理想软件股份有限公司钟绍春博士、长春金赛药业有限公司的金磊博士、长春生物制品所的盛军博士……他们在与苗若愚接触的过程中,无一不被其尊重人才、重视人才的真情所打动。
长春高新区管委会一位工作人员说:“虽然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但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感情也是不可缺少的。”在长春高新区,上至管委会主任,下至每一个普通员工,都用真情对待人才。而所有的行动均源自他们对人才的尊重与爱惜。
完善环境留住人才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人才流动性很大,如何留住人才,是大多数企业和单位所面临的问题。在高新区,当那些专业研发人才和企业管理人才取得一定成就之后,往往会面临很多外界诱惑。从不采用强硬手段,没有任何硬性规定,长春高新区却能使区内的许多企业家拒绝各种诱惑,仍然选择留下。
在长春高新区,记者无意中听到这样一个细节:短短三四年时间,长春高新区管委会先后搬了数次家。由于长春高新区近年来呈滚动式发展,而每次开拓到一个新的区域,百业待兴之时,园区管委会总是率先前去安营扎寨。而把各方面配套设施相对完备的区域留给区内企业,以方便企业家和员工的工作和生活。
除了在环境上尽量满足人才创业的需求,长春高新区还把对人才的服务贯彻到每个环节。创业之初,企业往往会遭遇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发展期间也会出现举步维艰的状况,每当企业家们感到极度无助时,长春高新区管委会的领导和各部门总会及时出现,帮他们排忧解难。
为了第一时间了解掌握企业经营状况,搜集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和合理需求,并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尽快帮助解决,长春高新区在2006年组织成立了总商会。长春高新区管委会的每位员工分别和一些重点企业的管理者建立联系,定期电话沟通,了解他们生活工作中的问题,及时为他们解决。
谈起长春高新区的人才战略,苗若愚说:“对于到长春高新区创业的科研和管理人才,我们要为他们创造最好的创业环境,尊重他们、信任他们、关心他们、理解他们,在他们事业的不同阶段提供全方位的帮助,尽最大努力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鸿达集团是在长春高新区创业,并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如今,该公司已经上市,公司董事长王欣的身价超过了3亿元。很多地方看重鸿达的实力和科技含量,纷纷许以各种优惠吸引前去,但都被王欣婉言谢绝了。他说:“经过这么多年的磨合,如今鸿达和长春高新区的关系就像恋人,我不可能因为一点利益就弃她而去。”
如今的长春高新区,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专业齐全、梯次合理、素质优良、新老衔接,能够满足创业、创新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在人才工作的有力支持下,长春高新区已经步入全国一流高新区的行列。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挑起创新大旗、孕育无限可能的东北人才谷更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随着长春高新区的人才集聚效应逐步显现,越来越多的人才竞相前来,东北人才谷的建成之日不会遥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