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yue 发表于 2007-10-2 15:51

老天津的那些外国人----(2)德璀琳

德璀琳(Gustav von Detring,1842年,德国—1913年1月4日,中国天津)是一名英籍德国人,是19世纪后期中国外交和天津城市开发中的关键人物。

服务中国海关
1842年出生于德国亚深(Aachen)附近的Jülich小城的一个官僚贵族家庭。1864年来到中国,服务于中国海关,任四等帮办。1876年任烟台东海关税务司,1877年—1882年、1884年—1896年、1900年—1904年,先后三次出任天津海关税务司,任期累计达22年。(按规定在一地任职不得超过两年)



参与中国外交
在这25年中,1876年,在中英烟台条约谈判中,身为烟台海关税务司的德璀琳与清政府全权代表李鸿章初次相识,李鸿章很赏识德璀琳的协助和才干,翌年德璀琳调任天津海关税务司,与李鸿章交往开始密切,二人逐渐建立了“深厚而持久的友谊”。此后25年中,由于李鸿章的信任,德璀琳参与了中国许多外交事件。包括中俄伊犁交涉;1884年中法战争中,德璀琳促成李鸿章与法国水师总兵福禄诺的“李福会谈”与《中法简明条款》的签订;1886年,代表清政府与罗马教廷和法国政府交涉,妥善处理北京蚕池口天主教堂搬迁到西什库事件,并与罗马教廷协商互派使节,因法国政府的阻挠才告落空;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李鸿章派德璀琳作为非正式代表秘密前往日本与伊藤博文议和。当时,北京的外交使团如果不先到天津拜见李鸿章和德璀琳,就什么事也办不成。有一位英国人评论说,德璀琳是中国实际意义上的外交部长。



开创中国邮政
天津海关遂成为海关邮政的中心。1878年,清朝总理衙门委托海关总税务司赫德(Robert Hart)创办邮政,考虑到天津的地理优势,赫德指定德璀琳在天津英租界设立邮政总办事处,在天津、北京、烟台、牛庄、上海设立华洋书信馆,同时发行一套三枚以蟠龙为图案、上印“大清邮政”字样的邮票。这是近代中国邮政事业的肇始。1886年11月6日,德璀琳还在天津创办一家在华英文报纸《中国时报》。



扩展和建设天津英租界
从1878年到1893年(中间除了1882年至1884年)的13年间,德璀琳先后10次被推举为英租界董事长。

1882年,德璀琳征得赫德和李鸿章的同意,按货物价值千两收银一两,作为铺设天津英租界道路和绿化的费用。不久,在英租界内建成了天津第一条砂石路“德璀琳路”(今大同道附近)。三年后,英租界的城市建设初具规模,租界内条条林荫大道修筑整齐,租界成为理想的住宅区。 1892年,德璀琳又募集白银,开始修建津京大道。

德璀琳是天津英租界扩张的主要策划者,1887年,推动收买海大道(今大沽路)与墙子河(今南京路)之间的800土地(大于原租界),开发房地产,10年后这里正式并入英租界(扩充界)。

1889年,由德璀琳发起,英租界工部局耗银32000两,在维多利亚道(今解放北路),建造规模宏大的市政大厦戈登堂(即今市政府所在地),1890年5月,戈登堂举行落成典礼。

1886年,德璀琳得到佟楼以南“养心园”土地,建造了赛马场(今工业展览馆一带)、“乡谊会”(今干部俱乐部)和天津最豪华的别墅“德璀琳大院”(已被拆除),并出资从英租界至赛马场越界修筑了马厂道(今马场道),英租界巡捕站岗,使赛马场和马厂道事实上被英租界控制。

1895年,天津德租界开辟后,也将界内一条马路命名为“德璀琳街”(今河西区绍兴道)。



参与中国教育
1887年,德璀琳在海关道周馥的协助下,在大营门外梁家园办了一所博文书院,可是因为经费等等一系列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最后只得把校舍抵押给了德华银行。甲午战争后,兴起教育救国思潮,天津海关道盛宣怀于1895年,呈请直隶总督王文韶转奏清政府,要求在原博文书院校舍,开办“北洋西学堂”,得到光绪皇帝的批准。当年天津最早的一份中文报纸《中国时报》,立即发表了这一消息。



葬于天津
1904年11月,德璀琳与开平矿务局总办张翼赴伦敦与英国墨林公司(Morling CO.)打官司胜诉,事后每年从开平公司秘密领取几百两银子的车马费。此事被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得知,德璀琳被迫辞去天津海关税务司一职。1913年1月4日,德璀琳死于天津,葬于德璀琳大院的一角。当时《京津泰晤士报》发表评论:在将近40年的时间里,他在华北占有如此优越而又如此有威力的地位,以致我们不可能在想到天津时而不想到他。

德璀琳一生无子,生了5个“善交际、爱运动”的女儿,大女婿是他推荐给李鸿章担任旅顺海军基地工程师和教练的德商汉纳根(Hannacken),二女婿美国人腊克是美丰银行的经理,三女婿包尔曾任奥国驻天津领事,四女婿英国人纳森是开滦矿务局总经理,五女婿是英国的驻华使馆武官。由于德璀琳全家显赫的地位,“他的家庭在整整一代里成为天津的社交中心”。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BE%B7%E7%92%80%E7%90%B3&variant=zh-cn"

alexyue 发表于 2007-10-2 15:55

把持天津海关22年之久的德璀琳

1864年,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的办公室里,来了一名22岁的德国青年,他的名字叫古斯塔夫•冯•德璀琳。从他名字特有的“冯”字,可以知道他有着贵族身份。因为没有资历,海关聘他为四等税务员。1869年,德璀琳以三等税务员的资格,来天津海关工作。四年后初露头角,陆续出任镇江关、浙海关和粤海关税务司。1876年调任烟台关税务司。这一年,正好赶上中英双方谈判签订《烟台条约》,在谈判中,德璀琳从李鸿章手里为外国商人争得了许多权益,因而受到赫德的赏识。1877年德璀琳调任津海关税务司,从此他飞黄腾达,一手把持天津海关达22年之久。

清王朝“实际上的外交部长”

   德璀琳(1842—1913),据说是一名出生在德国的英国人。德璀琳来天津上任之日,正值清王朝的总理衙门委托赫德开办海关邮政。由于天津是距北京最近的水旱码头,交通方便,津海关遂因缘成为海关邮政的中心。1878年赫德征得李鸿章的同意,指定德璀琳在天津英租界设立邮政总办事处,在天津、北京、烟台、牛庄、上海设立华洋书信馆,同时发行了一套(三枚)以蟠龙为图案、上印“大清邮政”的邮票,德璀琳亲自为这套邮票设定了颜色。
   德璀琳在津海关税务司任内,利用手中权力,给洋商、特别是英国商人带来了许多利益。所以从1878年到1893年,中间除了1882年到1884年,13年间他先后10次被推举为英租界董事长。德璀琳身兼二任,极尽效力英租界之能事。


天津海关税务司、英租界董事长德璀琳

   第一,扩充租界。英租界设立之初,仅460亩,十余年后,已不敷应用。德璀琳遂以“租地”名义,占据了海大道(今大沽路)与墙子河(今南京路)之间的大片土地。到1897年,这片土地终于成为英租界的推广界。
   第二,建立公共图书馆。该图书馆最初设于海关,藏书仅400册。1889年移交英租界工部局,改名工部局书房,后来藏书扩充到7000册。
   第三,创办报纸。1886年11月,德璀琳创办了天津首家英文报纸《中国时报》,他还联合怡和洋行大班茄臣组建了天津印刷公司,负责报纸的印刷与发行。
   第四,支持赛马会。赛马会是英租界建立最早的运动俱乐部,德璀琳爱好赛马,他在自己的私邸——德税司公馆(领事道与维多利亚道交叉路口西南)花园的后院(临海大道,对面是工程局巡兵房)修建了一个很大的马号,饲养着许多马匹。为进出方便,他还在马号附近修建了天津第一条碎石路。
   第五,修建戈登堂。1889年在德璀琳策动下,英租界工部局投资白银3?郾2万两,修建中国通商口岸第一座租界市政大厦,翌年竣工,取名戈登堂。开放仪式由德璀琳亲自主持,各国驻华公使、李鸿章及天津各级官吏应邀参加。
   第六,鼓吹修筑铁路。天津的铁路修建,始于开平煤矿的开发,但因保守势力的干涉,未能通车。1886年德璀琳向李鸿章推荐英国铁路工程师金达,并鼓吹把铁路通到天津和大沽的必要。金达说服了李鸿章,最终有了(天)津唐(山)铁路的修筑。
   第七,倡办吞纳书院。德璀琳为扩大自己的影响,于1887年征得李鸿章的同意,在河西梁家园购地建楼,办了一所吞纳书院,中文叫博文书院。可是由于当时风气不开,再加上他与津海关道周馥的矛盾,致使这座书院一直空了6年。直到中日甲午战争后才改为天津中西学堂,成为我国最早的一所大学。
   第八,力主浚治海河。海河在当时是中外贸易的生命线,可是由于连年淤塞,轮船不能通行,极大地影响了各国商人的利益。从19世纪80年代起,德璀琳便对海河进行测量,90年代开始浚治,但未能取得成效。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他说服各国公使,终于把浚治海河计划纳入到不平等的《辛丑条约》中来。
   第九,插手中国外交。德璀琳任津海关税务司的时间,和李鸿章任北洋大臣、直隶总督,主持中国外交和军事的时间几乎相同,而且两人的关系十分密切。舆论普遍认为,德璀琳对李鸿章有着强烈的影响,李鸿章是德璀琳的“大债户”,甚至认为德璀琳是清王朝“实际上的外交部长”,“北京的外交使团要不先来到天津见过德璀琳先生与李鸿章之后,是什么也干不了的”。从中俄伊犁交涉,到甲申中法战争,再到甲午中日战争,德璀琳无不侧身其中。直到义和团运动期间,李鸿章早已离开天津 ,但清王朝处理时局问题,仍要征求德璀琳的意见。
   第十,窃取开平煤矿。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开平矿督办张翼为避免矿权被外国人攫夺,曾委德璀琳为开平矿总代理,负责保管重要文件。德璀琳见开平矿每年获利甚丰,垂涎三尺,张翼此举,正中下怀。于是,德璀琳乘中国局势混乱之机,私下越权签约,将开平矿盗卖给英商墨林公司。1903年清廷责令直隶总督袁世凯解决此事,旋经伦敦高等法院裁决,张翼部分胜诉;但因签约未能废除,墨林公司拒交矿权,遂使这一问题成为中英间最大的悬案。而德璀琳却因此可以每月秘密从墨林公司得到几百两白银的“车马费”。

德璀琳在天津的住宅

   1913年,德璀琳死去。根据他的遗嘱,把他埋在了别墅花园的一角。在晚清,总税务司和津海关税务司的位置之所以炙手可热,主要是因为他们能够接近朝廷,也可以同各国使节多方来往,有机会充当清廷外交方面的联络人,参与或协助外交问题的解决。所以德璀琳的地位,在当时除赫德外,无人能与之相匹,以至天津的外侨都管德璀琳叫“古斯塔夫大王”。德璀琳死后,《京津泰晤士报》评论说:“在将近四十年的时间里,他在华北占有如此优越而又如此有威力的地位,以至我们不可能在想到天津时不想到他。”
   德璀琳无子嗣,只有5个女儿。均善于交际,爱好体育,有的还是运动高手。德璀琳的公馆,在很长时间里是天津的社交中心。大女婿汉纳根,德国人,曾任李鸿章的副官,北洋海军和新军的教官,后因攫得井陉煤矿的开采权而致富。二女婿腊克,美国人,美丰银行经理。三女婿包尔,奥国驻天津领事。四女婿那森,英国人,开滦矿务局总经理。五女婿,英国驻华使馆武官。
   德璀琳一生得到过很多“荣誉”,包括三个等级的双龙宝星,三个等级的清廷官衔,九个国家的勋章。最后一个是慈禧太后60寿辰时,赏给他的头品顶戴。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老天津的那些外国人----(2)德璀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