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某位帅哥的毕业论文《南京方言的特色词汇》
南京方言的特色词汇摘要
南京作为政治文化的重镇,由于历史的原因,造就了它在东南一带的都市中,能杂糅南北文化、容留各方人士的风范,也正鉴于此:南京方言,和南京这座城市一样,处于南北方过渡地带,既不及北方话刚硬,也不如南方话温柔,跟普通话差别不大,但有许多词汇、俚语很有地方特色,与其他方言相比,南京方言表现出了一种积极的开放性。语言的转变是渐变的、缓慢的。南京在一千多年的时间内完成了从吴语向江淮官话的转变,真正的南京方言已经在历史的长河中慢慢地消融了。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的那场灾难后,真正本土的南京人减少了,剩存的大都居住在城南一带,南京话也就大多保留在这一带。本文试图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南京方言特色词汇的研究,揭示南京方言的特殊性。
关键词:南京方言;历史缘由;特色词汇;
Abstract
Nanjing since took the political culture the strategic place, thiscentury, its development change quite has been only big, as a resultof the historical reason, has accomplished it in the southeast areametropolis, can mix together the north and south culture, allow tostay all quarters public figure's style, also just in view of the factthat this: The Nanjing dialect, is same with Nanjing this city, is inthe North and South zone of transition, also is inferior to thenorthern Mandarin dialect firmly, also was inferior to Nanjing dialect is gentle, Is not big with the standar spoken Chinese difference, but has manyglossaries, the slang has the place characteristic very much, if hisdialect compares, the Nanjing dialect displayed one kind of positiveopenness. The language transformation is changes gradually slowly.Nanjing has completed in more than 1,000 years from the Wu dialect tothe Jiangsu and Anhui Mandarin transformation, most important factorwas the population moves for several centuries, the genuine Nanjingdialect already slowly melted in the historical perpetual flow. After on century 30's that disasters, the genuine Nanjing peoplereduced, remains the mostly housing which saves area Chengnan, souththe Beijing accent also mostly retains area this. . This articlethrough to the daily life in the Nanjing dialect characteristicglossary research, promulgates the Nanjing dialect the particularity.
Key word: Nanjing dialect; Historical reason; Characteristic glossary;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2
绪论.... 4
一.南京方言发展过程.... 4
二.南京方言特色词汇举隅.... 5
一 日常用语类.... 5
二 动作类.... 10
三 交际类.... 12
四 歇后语类.... 13
余论.... 15
致谢.... 17
注释.... 18
参 考 文 献.... 19
绪论
哲学家罗素曾说过:“ 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①汉语言的魅力很大一部分也正是由参差多态的方言所体现。何谓方言?胡裕树指出:是共同语的继承或支裔,一种方言具有异于其他亲属方言的某些语言特征,在历史时期往往从属于民族的统一标准。②这是抽象的概念,本人觉得具体的解释应该归结为:方言,是一种复杂而又奇妙的社会文化现象,一个地域的文化通常可以从地域方言中体现,而地域方言中词汇的特色又往往能体现一个地域方言的主要特点,而词汇的特色又往往是一些具体的、有个性的词汇表现出来的。
斯大林曾经说过:“要了解语言及其发展的规律,就必须把语言同社会发展的历史、同创造这种语言、使用这种语言的人民的历史密切联系起来研究。”③所以,我们研究南京方言的词汇特色,首先应该从南京方言的历史开始研究。
一.南京方言发展过程
南京与苏州、无锡近在咫尺,而语言差异却相差较大。尽管地处江南,但由于南京是在江苏和安徽两省交界地带,相比之下,江淮各地的方言对南京话的影响远比吴越方言要大。所以,在语言学中,南京话是应该属于北方方言系统中的江淮次方言。据从《南京方言志》中考证:南京历史上地处吴头楚尾、大江南北,是兵家必争之地,政权更替频繁,百姓流离失所,语言也多次发生剧烈的变化。南京原来是荆蛮之地,其语言已难于考证。东吴以前南京地区的语言属婉转妩媚、温柔细软的江东吴语区。晋永嘉之乱后,司马睿在建康建立东晋政权,晋王室南迁,随后洛阳、山东、江淮等地北方世家大族纷纷南下,其数量超过了土著人,南北人户杂居,后来又在建康及其周围地区建立了许多侨州、郡、县,南北方人并居京邑。这不仅影响到建康的文化和习俗,也影响到建康的语言,使建康不再是单纯的江南城市,而逐渐成为融南北风格于一体的城邑了,正是因为北方人大量进入南京,语言也由吴语向北方语转变,这是历史上南京吴语第一次受到北方话的严重冲击。南唐时期和北宋末,大批北方人又南下,其中汴洛人为最多,金陵语言再一次受到北方话冲击。以洛阳话为代表的北方话在南京(当时为“建康”)取得“官话”地位。到元末明初,不少原居民被迁出,后来又有大批外地人(包括江浙等地富户)迁入南京,形成“五方杂处”。而朱元璋集团又是个江淮集团,所以迁入的大量是江淮人,南京话经过江淮方言的融合,不久便具备了综合的性质,变成了江淮官话,这时南京方言的发展已变异为浑厚粗犷、铿锵有力的北方方言,以后又经历几次大规模的北人南迁,推动了南京语言继续向北方话转变,形成属于北方语系一统江淮的南京方言。从明末法国人金尼阁所著的《西儒耳目资》可知,当时的南京方言已是完全的北方话了,直接用南京语音来标注汉语,把汉语介绍给世界各地。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人口锐减。随后,苏北、皖北人大批涌入南京,人口很快又达到100多万,所以南京话至今仍保持北方方言中江淮方言的江淮官话基调,只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员流动更为频繁,语言影响更为复杂。
二.南京方言特色词汇举隅
以下是笔者从《南京方言词典》中提取的具有代表性的南京方言特色词汇,囊括了各种类别,这些词汇与普通话相比简洁明了,生动形象,甚至有些词汇只能意会,在普通话里没有对应的字,硬用普通话解释反而失去了原有的巧妙。
一日常用语类
韶:你这个人怎么这么韶?
“韶”指的是话多。某人呱叽呱叽口若悬河侃侃而谈,我们就来一句“你话怎么这么多,怎么像个韶老太?”比喻很是贴切,因为老太太们通常话特别的多。此字的渊源竟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的篇章里的“韶乐”一词,“韶”表示一种宏大的发声。当然也可作这样一种解释,即“絮叨”的连读快读。
①你家老太上年纪了,~地不得了
②小李平时蛮安静的,今天不知怎么~起来了
异怪:他今天的造型蛮异怪的。
“异怪”也可写成“癔怪”、“腻怪”,它的生动形式是“异里八怪的”。它是南京人经常挂在嘴边的,它的词义比较难以概括,较复杂。
一可以说是因为虚伪做作或轻佻的言行而引起人不舒服的感觉,带有贬义:
①他走路讲话像个女人,多~哎
②他碰到领导就跟干儿子一样的,~得要命
③这女娃跟哪个讲话都嗲声嗲气的,~死了
二同样也可因古怪可怕的事物或景象而引起人不舒服的感觉,如果你今天打扮得另类一些,别人眼中就会是异怪,或者一件事物瘮人、恶心,也就用“癔怪”来表达。无论对人对事,异怪或癔怪都有厌恶成份,可能轻重有别:
①我手一摸碰到一大堆蚂蚁,真~
②他身上都是脓疮,看着都~
③这部电影都是些的~镜头,伤口淌血喽、开刀喽、勒死人喽
二五:他这个人是个二五,不要跟他生气。
“二五”是用来骂别人神经病的。“二五”原是有典故的,说是两个人在某皇帝面前邀功献媚,要求赏五百贯。皇上一时气恼,赏了他们一人二百五十贯,意味半吊子。在南京二百五简化成二五,没想到后来竟演变成了类似十三点的贬义词。相应的词还有“二五兮兮的”、“二五郎当的”、“二五搭煞的”,都是由“二五”演变出来的。
一名词,指称头脑不开窍或行为不知趣的人
① 你这个~,怎么会上这种当?
② 他是个~,不要跟他多罗嗦!
二形容词,头脑不开窍或行为不知趣
① 这种机会你不抓住,真~
② 人家不理你,你还凑上去,多~啊!
二:你这个家伙真二,连足球都看不懂。
“二”,与普通话中的“二”根本是两个意思,普通话中的“二”是数词,表示序数;这里的“二”来源于农村二哥的意思,工人阶级是大哥,农民阶级是二哥;是俚语,形容词,指不懂现代的事物,外行,带嘲讽语气。
①你不要~了,不拨区号怎么能打长途直拨?
②这个人~的很,连地铁都不会坐。
二半吊子:他是个二半吊子,什么都干不好。
“二半吊子”是指不务正业、游手好闲、瞎吹乱混的人。该词来源于上吊的绳子只用了一半,想死又不敢死。后指连死的决心都下不了,做什么都没本事做完。
①弟兄两个都是~,没有出息。
②像他这种~,你能指望他干好什么。
大箩卜:我真耿直,是个大萝卜。
“大箩卜”是外地人形容南京人。这大概是指南京人的敦厚和朴实;但是从另外一种意义上说,也可能是指南京人的木纳与愚笨。大萝卜外表挺大,其实里面空心,经常形容人没什么心眼。还有一种说法是来源于刘罗锅要给南京人减税,便在皇帝面前称,南京萝卜之所以上缴得少,是因为南京的萝卜都很大,这话其实是赞扬南京人聪明的,不玩小心眼。
① 朋友,你真耿直,你是南京~
②他是典型的南京~
咭咭刮刮:这帮妇女咭咭刮刮的,把人耳朵吵死了。
“咭咭刮刮”形容人嗓音高,说话又多又快,多用于女子。源出与清代曹雪芹所著的《红楼梦》,第六回:“方吃了半盏茶,只听外面咭咭刮刮,一群丫头笑进来”,866页,今南京话中呱呱是读入声,故作“刮刮”。
① 她跑到哪块都~
② 你们~在讲什么?
③我顶讨厌~的女人。
讹角 :这笔帐算下来还讹角十块钱。
“讹角”音译为“o guo”一它的意思是相差,后面带数量词,其中的“角”字,读作“锅”,“角子”又作“银角子”,指的是硬币零钱。
①两只箱子一样大,份量上~一点儿
②这帐不对,还~一点儿
二有误差、有差错,多用于疑问或否定
①你数一下钱,阿~啦
②他一枪打在靶心上,一点儿不~
三副词,差一点,近乎,后接不如意的情况
①我脚底下一嗤滑,~一点儿跌倒
②今天排队买皮鞋,排到我剩最后一双,~一点儿没买着
恩正:他这个人相当恩正,你不要给他送礼。
“恩正”可以作“硬铮”,南京方言里,“硬”不读“应”,当读作“摁” 。
一恩正”表明,态度笃定,言之凿凿,胸有成竹,与市民口中的“软柿子”形成鲜明的对比。
① 小明做事~交给他做,一切没问题。
② 你放心,他说到做到,~一塌糊涂
二表示某人人品正直,过的硬。
①他~不得了,不要想套近乎。
②小王是个~人。
盼兮:前面那个穿黄衣服的是我盼兮。
“盼兮”是指现在南京年轻人流行说自己的女朋友叫“盼兮”,追寻这个词的根源,可以从《诗经.卫风.硕人》中了解到:“手如柔荑,肌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娥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个词通常用一个“续”字搭配使用。“续盼兮”就是交女朋友的意思,现在成为俚语,限于青少年说。
①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是我的新~
②你好,请问我能不能和你续~
十三个拳头:他丈夫个子矮,只有十三个拳头高。
“十三个拳头”形容人个子不高,只有十三个拳头叠加堆起来这么高,有夸张的语气。与普通话中的“矮”意思相当,只是用这个形容词,显得比普通话的“矮”字更加形象贴切。
①他家男人是个~的货
②小李只有~,所以够不着柜台。
③跟武大郎一样,才~高
木里尸骨:这小孩连这种事都干了,木里尸骨的。
“木里尸骨”指的是某人对尸骨都麻木了。形容人很麻木,面对尸骨,都没感觉了。一般人见到尸骨肯定大惊失色,如果不失色,那就是很相当麻木了。多指小孩不懂事,做事没分寸。这与普通话中的“麻木不仁”意思相近。
① 我看你是~,连这个都做了。
② 小孩不懂事,把人捅伤了,还~
活丑:你看你把这事搞砸了吧,真是活丑。
“活丑”一指很不光彩的做了某件事,形容很丢人,很没面子。
①你咋把事情搞的这么~
②小王昨天做了一件很~的事
二指代做错事的人,不要脸的人
①小明是个小~,把那玩意儿给丢了
②她真是~,怎么能做出这样的事来呢
五二逮鬼:这个小黄五二逮鬼的,不要相信她的话。
“五二逮鬼”形容人不正经、猥琐的,含有贬义。传说古代南京城南有一户人家里有鬼,有个叫五二的人自告奋勇去逮鬼。结果抓了三天三夜连个鬼影子都没有。后来人家觉得根本没什么鬼,是这个五二装神弄鬼,所以后人就把“五二逮鬼”这件事比喻某人做事不牢靠,不值得信任。
①小李是个~的人,他做事我不放心。
②你让他去做,那你悠着点,他做事一向~
二动作类
刷刮:她做事刷刮的很,你不必担心。
“刷刮”一形容某人做事利索、快当,不拖泥带水。单看刷和刮二字,可以明白是简洁明了的动作。
①你老婆做家务事~的不得了,你享福喽
②小张干活向来~,不知道今天怎么这么慢
二也可形容某人性格豪爽,“刷刮”二字可以解释为普通话里“爽快”的变音。
①他是个~的人,答应了你就肯定办的好。
②秋是北方人,言语间就看出很~
滴:她帮丈夫滴了一根白头发。
“滴”特指摘掉胡子或头发之类的动作。在普通话里应该用“摘”,但明显没有“滴”这个字来的形象贴切,滴头发强调的速度相当快,几乎是瞬间而为,所以“滴”在声音上也给人快速短暂的感觉,犹如秒针滴答一下的瞬间。
① 她为老母亲~了十根白头发。
② 小明很不懂事,把爸爸的胡子~了几根下来,痛死爸爸了。
搛:小明,给妈妈搛菜。
“搛菜”就是用筷子夹菜的意思,“搛”字形象生动,用两根筷子利用杠杆原理把碗里的菜夹起来,“搛”是“夹”的音变,专指夹菜。
①她~一支鸡腿给奶奶吃。
②小红的碗里全是父母们~的基尾虾。
揣:你今天穿的蛮揣的嘛。
“揣”一形容人穿的多,很是臃肿。它的意思是穿多了,人就显得笨重,走路都喘气,行动不方便。“揣”是“喘”的变音。
①还没到冬天,你就穿得这么~
②明天去面试,千万不能穿得~哦
二形容人头脑很笨,反应迟缓。与“拽”差不多。
① 你大脑这么~,也能考上公务员?
② 他大脑~的很,一时是反应不过来的。
怀:你在我口袋你乱怀什么?
“怀”是形容人没有目标地向袋里面揣摸、瞎拨弄。可以说理解为是“划”字的变音,手不停歇地乱摆动。常特指形容小偷乱掏人们的口袋。
① 前面车厢有个小偷,他正在一个老太包里乱~
② 你手不要在女孩子身上~,小心人家告你非礼。
拽:你这个人怎么这么拽,扫个地都比人慢。
“拽”是形容人动作不麻利,反应特别慢。也可以在形容人反应特别慢时,不灵光。揣、怀、拽、三字语义精辟,语音成韵。南京方言中有很多这样的字说的多,写的少,久而久之沦为冷僻字,这些词汇只能意会,在普通话里没有对应的字。
① 你个脑子真是不够用,~得要命。
② 你做事怎么这么~,两个小时也没收拾干净。
老嘎嘎的:这小孩老嘎嘎的,像个小大人似的,比他老子有用。
“老嘎嘎的”一形容小孩子举止老成自信,超过实际年龄。专指未成年的小孩子。
①他儿子才十一岁,上台报幕却~
②客人要走了,这娃儿还~跟他握手
二形容举止过于自信而不恭,与身份不符,带有贬义
①这个大学生跟老教授讲话也~,真是班门弄斧
②他跑到我们办公室也~东摸西看
三交际类
舌搭子:他老婆是个舌搭子,他受不了。
“舌搭子”专指喜欢主动跟别人罗嗦的那号人,闲着没事乱搭讪,差不多也有“韶”的成份的,“舌搭子”也作“十里八达”。单就“十里八达”四字,我们眼前便可浮现出四通八达阡陌交通的场景,此人对与人罗嗦兴趣之大语言能力之强由此可见一斑教人叹为观止。
①他能从巷头~到巷尾
②我老婆的~很,我都得离她远点
夹生:“哎呀,她家妈妈夹生的不得了。”
“夹生”引自夹生饭,表示半生不熟,熟悉表面不熟悉内心,形容某个难以相处的人,就可以这样说。有时也会用“呱嗉”(音)二字,因牙齿嚼到或嵌了硬而碎的东西而不舒服,后引申为脾气古怪阴沉不大方,使人难以相处,带有贬义。
① 她家老婆婆,~地不得了
②第一次见岳父时,他对女婿很~
骨苏:这个家伙很骨苏,我不喜欢他。
“骨苏”与普通话里的“格涩”意思相近。
一因牙齿嚼到或嵌了硬而碎的东西而不舒服
①饭里沙子太多,牙齿里很~
②这块牛肉嚼不烂,弄的我牙齿~
二脾气古怪阴沉不大方,使人难以相处
①她这个人很不好处,令人~
②这个老师脾性~,让人难以亲近
胎气:他这个人胎气的很,跟他出去你不用掏钱。
“胎气”不是普通话中孕妇动了胎气的意思,是形容人出手大方,为人豪爽慷慨。以前是小气的反义词,大气,音变为太气.后来演变为胎气。
①他是个热心肠,很~,你跟他借钱肯定能借到
②李王为人~,你不用担心
拿翘:这个人做事很拿翘。
“拿翘”这是形容人做事拿架子,不给人台阶下,让人想办却提出各种困难办不了。原义是拿锹,人拿着锹子却不干活,又不让其他人干活。后引申为做事不省事,摆架子。
①以前他找你,你不睬,现在你找他,他当然会~
②这人当了个九品芝麻官,也~起来了
犯嫌:你这个人怎么这么犯嫌?
“犯嫌”是讨厌的意思。犯众人的怒,惹大家的讨厌,所以大家都嫌弃了。形容某人不识趣,做了对不起大家的事,所以大家都嫌弃他了,这就是犯嫌。
①这个小孩真~,大人说话插什么嘴
②你知不知道自己是个很~的人
四歇后语类
文德桥上的栏杆——靠不住。据说,清光绪年间的一个端午节,数百人拥上文德桥,争相观看秦淮河里的龙舟竞赛,以致挤断栏杆,踏陷桥板,使桥上的人一起跌落水中。淹死许多人,从此便有了这个歇后语。常形容某物不结实,靠不住。
篾街和事——不找外人。从前,有个叫蔑街(即今中华门内长乐街)的地方,有一爿老万全茶馆,每天总有一帮人要到那里去调解纠纷。如果篾街内部发生纠纷时,就由当地人自行调解,不必去找外人。此语常用以比喻某事可由内部调解处理,不必求助于外人。
上元县的照壁——板的。清代,上元县衙在今白下路,衙门口的照壁用木板制成,此语多用以形容亲友间来往时应守约,不能失信。
沙三猴子审官司——七花勒浦提。沙三猴子为回族警官,在审问一名回族小偷时,见案情太轻,无须判刑,即向那人说:“你既是回族人,我对你说句话,你懂吗?”小偷答道:“请老爷吩咐”。警官说:“七花勒浦提”,小偷一听,磕头道谢而去。按:“七花勒浦提” 系回族民间通用方言,意为“走开”。因此,在暗示某人赶快离去,多用此语。
赵奶奶进祠堂——骂声不绝。赵奶奶性情古怪,每次进入祠堂,看到不顺眼的事就骂个不停。常用来形容某人发脾气没完没了的骂人。
陈才包嫁女——明儿会事。昔时,南京绸缎商人陈才包嫁女儿,见男方送的财礼不遂心愿,就告诉媒人:“明儿会事!”意在要挟男方。此语常用以形容处理事情时借故拖延,或当天不能办完,次日再说。
张汝祥的肉——零剐了。清末,张汝祥因刺杀其义兄、两江总督马新贻,而被处以凌迟极刑。此语多用以形容事物或金钱被一点点的消耗了。
贡院门口的糕—— 馊的还是相公吃。每逢考期,常有一些卖糕的摊贩到贡院考场门口去卖糕,有时卖不完,变馊了,也不肯收摊离去,结果,馊糕仍被相公(即考生)们买去吃了。此语用以形容某用具或食品尽管坏了,仍由原主人受用。有时也比喻没有作完的事,仍由当事人作完而不得推卸责任。
陡门桥的筷子——两头忙。陡门桥附近竹器作坊制作的筷子,两头均为圆形,可以供人任意使用。此语常以形容人们办事时两头奔忙干活的情景。
李光明的伙计——做(坐)书〔输〕。李光明为状元境的书店。此语用以形容某人在赌场,或平时打赌毫无把握,只有输,没有赢。
高邮到邵伯——六十六。高邮、邵伯两地相距六十六公里。此语常用以形容某一事物的数目是六十六。
三牌楼的狗跑到四牌楼啃骨头——为了一张嘴。苦了两条腿。此语常用于形容、嘲笑贪食之人。
汽车下桥——小开。对老板之子的戏称。
茅厕上挂门牌——不是户。形容不讲信用的人。
马巷的花——没结果。比喻有人作事有头无尾,不了了之。自明清以来,马巷一带专门制作绒花。纸花,这些花当然不会结果的。
屁股上插芦柴——去就不来。形容有人作事为推卸责任而溜之大吉。芦柴是用来作纸扎的车、马。人(办丧事用)的,到坟上一烧就请去不来”了。
裁缝丢了剪子——只落了个尺:吃。形容某些人贪吃贪喝。
茶炉子的水缸——半截下土啦。形容年过半百的人。当地茶炉子的水缸,三分之二的部份埋在土里。
余论
严格地讲,现在南京的年轻人所说的话已经不是地道的南京话了,因为他们的话多少带有点普通话的味道。从社会语言学中的年龄角度区分,南京方言有了新、老派之分,新派比较接近普通话,新南京话就是老南京话演变来的新生代都是听前辈的老南京话长大的,又接受着普通话教育,所以就有了所谓新南京话,就是现在年轻人讲的“南普话”;而老派指的是南京白话,讲的人主要集中在以中华门为中心的城南地区,主要讲的是中老年人。为了寻找新、老南京方言的发展原因,笔者专门寻访了几个住在城南甘家大院(即九十九间半的甘熙故居)精通此道的老南京人作了解答。他们解释到:“有个重要原因,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兴建规模宏大的南京城墙,曾征调了全国百十个州县的近20万民工前来参加建设。到了明永乐年间,当时居住在南京的40多万居民中几乎有一半的人口是从外地征调或强制迁来的,在那时南京话就已经散掉了。”
从他们的解答中我大概能了解到,由于南北朝时的定都南京,中国政治中心由北向南发生了变迁,所以一直说吴侬软语的南京人最终改说起了铿锵有力的北方话,而朱元璋的定都南京,让当时的“技术移民”把南京方言改造成了与现在普通话很接近,别具特色的南京土话所剩无几。进入改革开放后,人才引进、外地经商工作人员大量流入,南京居民中,真正世代居住南的人口实在只占很少一部分。老南京话时时处在被外地话改造的状态中。幸而讲老南京话的市民大都聚集在秦淮区门东门西、城南及城西一带,还能勉强自成系统。但近几年来,随着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老城区改造工程的加快,老南京话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小。倘若再过若干年,人们恐怕只有在舞台才能听到正宗的老南京话了!”不管是中老年人说的老南京话还是年轻人说的新南京话,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特色词汇比较丰富,形象性特别强,而且不同时期都能创造出特色词汇。所以,本文对南京方言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经典特色词汇进行说明分析,试图为传统南京方言的流传,尽自己的一份努力!
半个多世纪以来,南京方言一直在变化,受普通话的影响,变化尤其在目前退居城南一隅的老南京,方言语境在缩小、在消失,纯南京话已后继无人。据语言学家们预计,不要多久,南京方言将在南京消失。我对南京话有特别的深厚感情,在我的心灵深处,南京话韵味十足,她是我值得珍爱的母语。南京话就像南京人一样是“大萝卜”,淳厚朴实,宽大的胸怀包容着一切外来物,正如董维涛所言:“一个地方的的语言总能表现出那个地方的地域性格。”④心胸宽广是南京人的优点,同时也是缺点。因为无限的包容,会造成自我的流失,所以南京方言应该作为历史遗产一代代的流传下去,向普通话的接近不能不令人担忧。
笔者认为,地方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没有自己的地方文化,就等于丢失了自己的身份证,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化就只能是种族而不是民族;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方言本身又是一种文化,是地域文化、当地人文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习俗,是地域文化产生发展的泉源,具有非常独特的人文价值,汉民族的人文文化就是通过各地方言文化等体现出来的。方言产生了这么多年,存在了这么多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至今却有消失殆尽的趋势。其实,在倡导 “推广普通话”的今天,方言与普通话本身并不矛盾,由于方言和普通话的使用场合使用对象都有不同,因此方言还应该继续保持其独特性,不必向普通话靠拢。所以通过本文,我希望能唤醒新一代南京人的心灵,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不要忘了继承先人留给我们的历史遗产。
致谢
在本次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中,蒋重母老师给予了我极大的帮助和支持。在此,我谨对蒋重母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帮助表示由衷的感谢!
注释
①罗素,傅雷.幸福之路.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1(1).345.
②胡裕树.现代汉语.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7(3).249.
③阿瓦涅梭夫, 李佩娟. 斯大林语言学著作中所阐明的语言与方言学说.民族出版社.1955,10(1).138.
④董维涛.一方水土一方人.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3 (1):5.
参 考 文 献
1. 叶兆言 .南京人.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1(1).
2. 薛冰. 家住六朝烟水间——南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1(1).
3. 颜逸明.江苏方言研究的世纪硕果——评〈江苏省志.方言志〉.江苏地方志.2001,04(2).
4.程源源.方言:包装纸还是文化牌. 视听界.2005, 04(1).
5.高小方.古代汉语.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1(1).
6.石三友.金陵野史. 江苏人民出版社.1985,1(1).
7.吴歌、万秀媚.论南京地方曲艺“南京白局”的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艺术百家.2006,02(1).
8.南京市地方编纂委员会.南京方言志. 南京出版社.1993.2(1).
9.李荣.南京方言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6(1).
10.蒋赞初.南京史话(上). 南京出版社. 1995,8(1).
11.董维涛.一方水土一方人.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3 (1).
12.易中天.读城记.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3(3).
13.诸荣会.风生白下:南京人文笔记.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6(1).
14.胡裕树.现代汉语.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7(3).
15.陈建民.从方言词语看地域文化. 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04(1). $送花$ $送花$ $送花$ :D :D :D 一看就晓得,这个人不是南京人,论文写的也不对,调查研究的数据错太多。
举例:
“大箩卜:我真耿直,是个大萝卜”
我们南京人从来不说自己是什么大萝卜,不晓得那个250的外地人发明的,搞的后来外地人都说偶们是什么大萝卜,p吧!
“盼兮”是指现在南京年轻人流行说自己的女朋友叫“盼兮”
天哪!这个好像是10年前的话,而且说这话的都是地道小混混,或者充满混混精神的人~~
“十三个拳头:他丈夫个子矮,只有十三个拳头高。”
见了鬼了,哪有这个说法!
“屁股上插芦柴——去就不来”
这个错的最离谱,应该是p*插芦柴——假充大公鸡。和“鼻子里头插葱——装象”是一个意思。
还有那个什么所谓的南普话,明明就是当年广播里面那个LL和NN两人搞出来的,还每天在节目里头说的不亦乐乎。
淡然,也有写的正确地。不过衷心建议该帅哥再好好研究研究,还有建议看一下那个什么南京话等级考试的帖,那个还比较正点一点儿。多去去城南,回来再写。
南京人地道的方言里面,那个碗儿,碟儿,盘儿什么的可都是有顺口溜的说。
[ 本帖最后由 lampions 于 2007-11-11 01:16 编辑 ] “十三个拳头:他丈夫个子矮,只有十三个拳头高。”
见了鬼了,哪有这个说法!
这个肯定有,我经常听到 都记得有盼兮
那大家记不记得盼咚啊?
初中还是高中那会,挺流行盼兮盼咚的叫的
后来的小孩都是“老公,老婆”的叫了。。。
没错!!!!!!!
$握手$ $握手$ $握手$ $握手$ $握手$ $握手$ $握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