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蛋西红柿 发表于 2004-2-4 04:24

[分享]《意象的暗记》

诗人啊!诗人
         ——之一

    为什么有些人的诗句会一直让你记在心里,有些人的却完全忘记了呢?

    为什么有些的诗句每次乡间都好像会有些新鲜的感觉闪烁出来,有些人的明明是第一次认识,却总觉得面貌模糊找不出任何特征来?
   
    为什么有些人的诗会让你一次又一次的细读,有些人的却在翻开书的时候就厌倦了呢?

    当然,这其中应该有许多原因。

    当然学识、品位、年龄、阅历与沧桑等等的不同,都可能决定一个读者与一首诗之间的关系,而如果再加上民族与文化之间的差异,就会有更多的参差反映了。

    也因为如此,所以有些诗人和艺术家就喜欢这样说:

    “读者的准备总是不够!”

    (当然,这句话我是用最最简单的字句把它说出来的,如果用学者专家所爱用的字句说出来的话,大概就又可以写成一本大书了。)

    我绝对相信这一句话。

    画了这么多年,也知道有大部分的观众,只能看到那浮面的色彩与线条,并不能真正领受作者自我期许的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联。也正因为如此,使得许多高难度作品中那种有所为何有所不为的深意,无法得到普遍的共鸣。

    但是当我读到一些文章,不断用怨恨和讥笑的字句来责备读者的准备不足,并且把所有的责任都放在别人的肩膀上的时候,我心里总会有一种很深的疑惑——难道事实就真的只是这样而已吗?

    诗,不应该是一种最抽象、却最能直指人心的语言吗?

    那么,你还要读着准备什么?

    九百多年来,我们在读苏东坡的“……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时候,准备过什么吗?

    一千两百多年以来,我们在读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就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的时候,又准备过什么?

    如果更早更早,翻开《诗经·小雅》里那一篇《采薇》: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
    载渴载饥。
    我心悲伤,
    莫知我哀。

    请问,每一位度过这首诗的中国人,在深深地被感动之前,又何尝准备过什么?
   
    诗人啊!诗人!

鸡蛋西红柿 发表于 2004-2-4 04:32

出自席慕容的散文集《意象的暗记》,明天我会把剩下的两篇拿上来

patrickgun 发表于 2004-2-4 07:20

席慕容的文章我感觉也很不错,是女生,小资女生(绝对没有任何贬义)喜欢的风格。楼主,同时希望能够看到你的文字…………而今,我收到一些刺激,不敢再写。需要静养一段时间,整理思路。但希望,能看到大家的文字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分享]《意象的暗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