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茵
发表于 2008-1-8 23:43
原帖由 celinecy 于 2008-1-8 23:38 发表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这两个人先后对余的《列国志传》进行了修订,现在用的名字是蔡改的。网络信息哈...
酱紫啊。$考虑$
偶看滴素《东周列国志》,不是《传》。
上面写滴素冯梦龙原著。
蛮好看的,打打杀杀,几百年就过去了:)
celinecy
发表于 2008-1-8 23:46
原帖由 大白菜. 于 2008-1-8 23:43 发表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酱紫啊。$考虑$
偶看滴素《东周列国志》,不是《传》。
上面写滴素冯梦龙原著。
蛮好看的,打打杀杀,几百年就过去了:)
$考虑$ 好看吗?那偶今晚停停水看这个好了,好久没看古文了...
莱茵
发表于 2008-1-8 23:47
原帖由 celinecy 于 2008-1-8 23:46 发表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考虑$ 好看吗?那偶今晚停停水看这个好了,好久没看古文了...
这个$汗$
我觉得,是白话文了$汗$
10
发表于 2008-1-8 23:51
哈哈 好东西 收藏了慢慢看 $m2$
celinecy
发表于 2008-1-8 23:52
原帖由 大白菜. 于 2008-1-8 23:47 发表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这个$汗$
我觉得,是白话文了$汗$
$考虑$ 很白话么?我们看的可能不是同一版本?或者对古文理解不同?
偶看的大概是这样的:
宣王甚恶其语。使御者传令,尽掏众小儿来问,群儿当时惊散,止拿得长幼二人,跪于
辇下。宣王问曰:“此语何人所造?”幼儿战惧不言;那年长的答曰:“非出吾等所造。三
日前,有红衣小儿,到于市中,教吾等念此四句,不知何故,一时传遍,满京城小儿不约而
同,不止一处为然也。”宣王问曰:“如今红衣小儿何在?”答曰:“自教歌之后,不知去
向。”宣王嘿然良久,叱去两儿。即召司市官吩咐传谕禁止:“若有小儿再歌此词者,连父
兄同罪。”当夜回宫无话。
次日早朝,三公六卿,齐集殿下,拜舞起居毕。宣王将夜来所闻小儿之歌,述于众臣:
“此语如何解说?”大宗伯召虎对曰:“厚,是山桑木名,可以为弓,故曰臣弧。箕,草
名,可结之以为箭袋,故曰箕舵。据臣愚见:国家恐有弓矢之变。”太宰仲山甫奏曰:“弓
矢,乃国家用武之器。王今料民太原,思欲报犬戎之仇,若兵连不解,必有亡国之患矣!”
宣王口虽不言,点头道是。又问:“此语传自红衣小儿。那红衣小儿,还是何人?”太史伯
阳父奏曰:“凡街市无根之语,谓之谣言。上天做戒人君,命荧惑星化为小儿,造作谣言,
使群儿习之,谓之童谣。小则寓一人之吉凶,大则系国家之兴败。荧变火星,是以色红。今
日亡国之谣;乃天所以做王也。”宣王曰:“朕今赦姜戎之罪,罢太原之兵,将武库内所藏
弧矢,尽行焚弃,再令国中不许造卖。其祸可息乎?”伯阳父答曰:“臣观天象,其兆已
成,似在王宫之内,非关外间弓矢之事,必主后世有女支乱国之祸,况谣言曰:‘月将升,
日将没’,日者人君之象,月乃阴类,日没月升,阴进阳衰,其为女主干政明矣。”宣王又
曰:“朕赖姜后主六宫之政,甚有贤德,其进御宫嫔,皆出选择,女祸从何而来耶?”伯阳
父答曰:“谣言‘将升’‘将没’原非目前之事。况‘将’之为言,且然百未必之词。王今
修德以楔之,自然化凶为吉。弧矢不须焚弃。”宣王闻奏,且信且疑,不乐而罢。起驾回
宫。
莱茵
发表于 2008-1-8 23:53
原帖由 celinecy 于 2008-1-8 23:52 发表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考虑$ 很白话么?我们看的可能不是同一版本?或者对古文理解不同?
偶看的大概是这样的:
宣王甚恶其语。使御者传令,尽掏众小儿来问,群儿当时惊散,止拿得长幼二人,跪于
辇下。宣王问曰:“此语何人 ...
应该是一个版本的$汗$
celinecy
发表于 2008-1-8 23:56
原帖由 大白菜. 于 2008-1-8 23:53 发表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应该是一个版本的$汗$
$考虑$ 这个虽然的确比较浅白,但是的确不算白话文吧?难道非得礼记,世说新语嫩才算作古文?
戒烟容易戒你难
发表于 2008-1-8 23:56
原帖由 celinecy 于 2008-1-8 23:52 发表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考虑$ 很白话么?我们看的可能不是同一版本?或者对古文理解不同?
偶看的大概是这样的:
宣王甚恶其语。使御者传令,尽掏众小儿来问,群儿当时惊散,止拿得长幼二人,跪于
辇下。宣王问曰:“此语何人 ...
这种程度的还能看懂,再深点就看不明白了,我当年还是初中的时候看的,在家里某个角落翻出来的,记得是两本,看得我还津津有味$汗$
莱茵
发表于 2008-1-8 23:58
原帖由 celinecy 于 2008-1-8 23:56 发表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考虑$ 这个虽然的确比较浅白,但是的确不算白话文吧?难道非得礼记,世说新语嫩才算作古文?
我觉得明清小说,都比较白啦$汗$
以前一直看这些小说催眠的$害羞$
现在可好,基本上不用催,躺倒就眠了$郁闷$
celinecy
发表于 2008-1-8 23:59
原帖由 海萱 于 2008-1-8 23:56 发表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这种程度的还能看懂,再深点就看不明白了,我当年还是初中的时候看的,在家里某个角落翻出来的,记得是两本,看得我还津津有味$汗$
$汗$ 那是,总要拿着古文字典查意思的也够难受的,这样的看起来还是满舒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