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simo 发表于 2008-1-14 22:18

lz , 正经问你个问题,你实际生活中认识留学生么? :)

莱茵 发表于 2008-1-14 22:18

原帖由 Bettencourt 于 2008-1-14 22:17 发表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其实老一辈的中国留学生更烂...那群公派的蠢货,老子更加鄙视,那年头留校的都是垃圾.

做一个高尚的人
做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影中我 发表于 2008-1-14 22:20

Bettencourt 发表于 2008-1-14 22:21

原帖由 大白菜. 于 2008-1-14 22:18 发表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做一个高尚的人
做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白菜啊白菜,昨天我尝试着做一个高尚的人,可看到关于T裤的帖子,我又沉沦了。

:( :(

athena_hu 发表于 2008-1-14 22:21

中国的留学生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读《留学与垃圾--中国留学生问题全球报告》有感 一夫

  中国资深媒体人士陈铁源在其新作《留学与垃圾--中国留学生问题全球报告》出版时表示,中国留学生问题不是单一的,而是大面积的;不是在某个国家产生的,而是在几乎所有国家都存在
的;尽管问题是五花八门的,但都具有特定时期的中国人的共性。陈铁源先生通过越洋电话在美国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种大面积的留学生问题不仅应该引起留学生本人的关注,还应引起留学生家长、社会学者的关注,更应引起主管当局的注意,应该引起整个社会的强烈关注。陈铁源强调说,其实,最应该引起注意的是那些接受中国留学生的国家和地区。

  他还说:“留学产生问题本来很正常,但在全球范围内的中国学生几乎都在重复产生那几类问题,就显得非同寻常了,需要进一步的探究与思考。当我把来自16个国家的中国留学生问题汇集成书时,它应该是中国学生问题的一个缩影,而且是把它放在更广阔的全球范围内。”

   据笔者所知,这是陈铁源所著的第二本有关留学的书,他的第一本书是关于留学签证的,经过大量的独家调查和采访,他的《撇开中介去留学――驻华签证官访谈》一上市很快就销售一空,让出版商很是赚了一笔。这本《留学与垃圾》应该算是前一本书的姊妹篇,应该引起更多的人关注。

  坦白地说,我对“留学垃圾”这个词是有保留意见的,很刺耳,很敏感,尽管中国人还不习惯听刺耳的话,尽管陈铁源是提出“留学垃圾”概念的第一人,而且曾经引起一时轰动,国内外媒体纷纷予以强烈关注。正如他在序言中说的:“‘留学垃圾’这个概念,有些霸道。其实人生很复杂,某个阶段的表现并不能说明什么。这种称呼是典型的中国思维,即只有一种留学方式是正确的,其他都铁源通过披露大量的事实让人们不得不承认“留学垃圾”问题的严重程度是“触不足论。”我完全同意这种说法,可是,当我读完这本书后,我不得不承认,陈目惊心的”,甚至是“惨不忍睹的”。此外,陈铁源在书名中避免直接用“留学垃圾”似乎也表明他自己对这个的使用持有保留意见。

  其实,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有“问题”的学生在中国留学生群体中应该是一个很小的比例,尽管本书所涉及的全都是“问题”,但也并不表明所有问题都是“留学垃圾”。作者所做的只是把中国学生在国外所遭遇的各种问题客观地、及时地报告给读者,尤其报告给那些有留学生或即将留学的孩子的家庭,但又不明真相的,以引起注意并避免今后重复。因此,本书采取的写作手法是笔者最擅长的新闻报道手法:客观调查和客观报告。书中部分内容虽不是亲自调查的,但也来自权威媒体尤其是国外权威媒体所报道的。这应该是本书的最有价值的地方,对于即将踏上留学路途的人及其父母来说更是应该去看一看,尤其是那些十几岁的并不小了的“小留学生”们。

  值得注意的是,本书的作者描述了“留学垃圾”产生的基本过程,并指出有四个“关键环节”:留学生本身、留学生家长、中介公司、国外学校。他说:“如果每个环节都出现问题,那么,一般就会出现‘留学垃圾’”。比如,一个自理能力很差且在国内就不像样读书的孩子,就已给“留学垃圾”留下了第一伏笔;家长基于“洗钱”、“逃难情结”、“留后路”等方面的考虑,想把这样的孩子送到国外,这样,问题就加重了;中介的目的很明确:通过把孩子送出国门而挣钱。目前,中介最强项之一就是把这些有“留学垃圾”潜质的人进行“包装”。最后,当这些孩子抵达“垃圾学校”后,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也就顺理成章了。“问题学生”、“问题家长”、“问题中介”和“问题学校”组合在一起,想不成垃圾也很困难。很显然,很多中国学生并不是在四个环节的每个环节历都会产生问题,但已经出现的问题都无法超越这个四大环节。

  无庸讳言,作者指出了问题所在,但是并没有给出问题的答案。依笔者的观察,陈铁源没有问题的答案的原因在于:第一,答案应该在每个留学生身上或其家长身上,最根本的在于留学生自己;第二,现在的中国仍然还处在制造“留学垃圾”的高峰期,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相对滞后,还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第三,也许答案就在每一个触目惊心的案例背后,本书作者在请读者明察。仅属猜测而已。

  中国“留学垃圾”现象透视

  -评《留学与垃圾--中国留学生问题全球报告》

  程立

   我国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已有130多年的历史。在这段漫长的岁月中,一代又一代留学人员,满怀报国热情和求知欲望,远涉重洋,刻苦学习,并以各种方式热忱为国服务,为实现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事业做出了贡献。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留学热”的势头不减,20多年间,我国先后有58万人出国留学,学成回国人员有近16万人。与此同时,也应看到,在蓬勃推进的留学浪潮中亦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留学陷阱和留学垃圾。最近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的《留学与垃圾--中国留学生问题全球报告》,旨在试图揭露这些留学中产生的问题,提醒人们不要盲目留学,看准了再留学。

  从一篇文章到一本书,把“留学”与“垃圾”联系在一起,显然是个非常不轻松的话题,还是十分敏感的话题。

  本书作者2003年1月在《中国青年报》发表了一篇6500字的题为“谁来清扫‘留学垃圾’”的文章,第一次公开提出“留学垃圾”概念。随之,这篇文章件产生的影响和所引发的讨论远远超出了笔者的预想,不少媒体作出了强烈反应,其中包括主要大媒体:中青在线、新浪网、搜狐网、网易网、人民网、央视国际、美国多维新闻社、新加坡《联合早报》网、英国广播公司(BBC)等,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仅参加新浪网讨论的网友至少发表了430份帖子,所反馈的信息其实更加“触目惊心”。即使“留学垃圾”的提法或许值得商榷,但在这个名目下汇集的各种问题则真真切切,无法抹煞。

  《留学与垃圾》采用新闻报道手法、调查报告形式,把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南非等16个国家的中国留学生问题汇集成册,书中内含三大特点:

  1.真实性。本书内容均有出处,要么来自作者的亲身调查,要么引自有影响的媒体。2002年4月至7月,作者在德国对中国留学生进行了3个月的调查采访,之后又在日本进行了一个月的调查采访。还有作者本人留学美国的感受,并通过对近20个国家的驻华使馆签证官和教育官的各种采访,获得了大量触目惊心的“留学垃圾”事实,诸如留学“黑中介”、洋“野鸡大学”、“签证腐败”、“留而不学”、“留学成非法移民”、留学卖淫吸毒等等,不一而足。

  2.可读性。书中内容以“讲故事”的形式,把中国留学生问题娓娓道来,诸如:“中国女生在慕尼黑遭强奸引发精神病”、“日本红灯区陪酒卖身的中国学生”、“美国法院‘六不准’卡住贺家咽喉”、“俄罗斯盗贼在中国学生身上找感觉”、“父母不愿提起在新西兰留学的女儿”、“中介把我送英国,我把中介送法庭”等等,篇篇故事不长,却把漂泊海外的留学生活的甜酸苦辣跃然纸上,读起来也不枯燥无味。

  3.启迪性。无论怎么说,留学应该是有境界的。有愿望、有金钱、有机会并不等于任何人都适合留学,自身的素质决定着对外在条件的利用程度。书中对于每一个故事,或喜或悲,都有客观分析,找出其中的问题所在。作者在本书自序中指出,“笔者所做的,只是把中国学生在国外所遭遇的各种问题客观地、及时地报告给读者,尤其要报告给那些有留学生或即将留学的孩子的家庭,以引起注意并避免今后重复,因为他们往往是不明真相的。”

  究其实,“留学垃圾”有一个完整的生产过程,还有四个关键环节:留学生本身、留学生家长、中介公司、国外学校。如果每个环节都出现问题,那一般就会出现“留学垃圾”。比如,一个自理能力很差且在国内就不像样读书的孩子,就已给“留学垃圾”留下了第一伏笔;家长基于“洗钱”、“逃难情结”、“留后路”等方面的考虑,想把这样的孩子送到国外,这样,问题就加重了;中介的目的很明确,通过把孩子送出国门而挣钱。目前,有些中介的最强项之一就是把这些有“留学垃圾”潜质的年轻人进行包装(造假)。最后,当这些孩子抵达“垃圾学校”后,一系列问题也就顺理成章出现了。“问题学生”、“问题家长”、“问题中介”和“问题学校”组合在一起,想不成垃圾也很困难。很显然,很多中国学生并不是在四个环节的每个环节里都会产生问题,但已经出现的问题都无法超越这四大环节。

  留学过程中产生问题本来很正常,但在全球范围内的中国学生几乎都在重复产生几个类似的问题,这就显得非寻常,应该进一步探究。最需要强调的是,暴露出问题的学生在留学生群体中应是一个小比例。尽管本书所涉及的全都是“问题”,但也并不表明所有问题都是“留学垃圾”。中国学生当中确有“留学垃圾”,尤其是中国十八九岁的小留学生,但并不是说书中所有涉及的人和事都归入“留学垃圾”,务请读者明鉴。笔者认为,本书作者没有将书名直接使用“留学垃圾”一词而是用“留学”与“垃圾”两个词,也基于此。

  每当新的一年来临,中国的留学浪潮又会掀起新的波澜,也许又有一批高考“落榜”或根本就没有参加高考的孩子们要踏上出国路。很多家长和孩子都以为出国留学就意味着前程似锦,然而本书作者调查的大量事实表明,出国未必是他们的最佳选择,中学生出国一定要慎重。其实,中国政府对中学生留学的态度一直很明确,并不主张中国学生过早地留学。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中学生在国外糟糕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都与中介公司有直接关系。目前,中学生出国留学已经成为某些中介公司获取不义之财的重要途径。这些中介惯用的手法是与国外的中介或学校联手。中介想尽办法把钱从学生口袋里掏出来,然后,再想尽办法把学生送出去。只要跨出国门,一切都与中介没关系了。然后,学生、中介和学校开始无休止地扯皮。但是,学生付出的代价是自己的前途;家长付出的代价是巨额金钱。的确,有很多家长在孩子的强大压力下,往往屈服而把孩子送出国;有些家庭则是带着“逃难情结”把孩子送出去;有些家长是为了把自己来路不明的钱洗干净而把孩子送出国;有些家长是看到孩子在国内学习不好没有前途而把他们送出去;有的是因为有一些正规交流项目而把自己的孩子送出国;还有更多的家长则是被中介公司连蒙带骗把孩子送出去的。遗憾的是,他们在把孩子送出去之后,就像面对断了线的风筝,对孩子的留学真相缺乏真正的了解。现在,在海外华人圈子里已经流传这么一种说法:要想毁掉自己孩子的前途,那就把他们送出国。这话可能有些偏激,但确实又有大量的留学垃圾故事在佐证这种说法。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后半期开始,“留学垃圾”逐渐显露在中国留学市场,并在21世纪的初期出现一个高潮现象。由“留学垃圾”导致的各种留学问题层出不穷,在世界上的穷国与富国,几乎都存在中国“留学垃圾”。希望本书能对那些即将留学或做出留学计划的学生和家长有所提醒:好是为之。







LZ的中文到底停留在哪个水平?竟然能够得出“留学德国的都是垃圾”以及“留学德国的比不上留学英美的”这样的结论?

[ 本帖最后由 athena_hu 于 2008-1-14 22:22 编辑 ]

莱茵 发表于 2008-1-14 22:22

原帖由 Bettencourt 于 2008-1-14 22:21 发表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白菜啊白菜,昨天我尝试着做一个高尚的人,可看到关于T裤的帖子,我又沉沦了。

:( :(

T Front:D

cosimo 发表于 2008-1-14 22:23

原帖由 影中我 于 2008-1-14 22:20 发表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去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最容易,有钱就能去...

去美国分两种情况,一种是那奖学金去的,这个确实要难些,看专业了~~ 另一种也很容易,随便托个在美国的留学生都能办出去~~

留在德国的参差不齐,实在不好 ...

lz要是明白这些就没有这个帖子了;)

Mephistos 发表于 2008-1-14 22:25

athena_hu 发表于 2008-1-14 22:25

欢迎大家参加“2007我最喜欢的群众运动颁奖大会”!
金奖得主是:打豆豆!

影中我 发表于 2008-1-14 22:26

页: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查看完整版本: 说几句关于dolc中国留学生的结尾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