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er 发表于 2008-2-1 19:59

zt《集结号》的卑劣与恶俗 zt

当我满怀期待地看过《集结号》之后,我的确进行了长达三天的感动。可是当我回到我父亲家里,一眼看到书架上整齐的一排《星火燎原》时,我心里突然一阵发紧。难道是我错了?还是我父亲错了?是那些老军人错了,还是一切都错了?
我从小生长在军营。父亲当了二十年的兵,我的童年中的八年就在军营度过,童年的所有记忆都抹不去那身亲切的国防绿。那时,我所在的八一小学也严格执行部队作息制度,我是听着号声来判断时间的。从小我就爱看军队的书籍。从部队的条令到战术战役论文,从苏联元帅的《战争初期》到《核袭击的防护》,甚至武器分解图我都爱看。其中最爱看的还是《星火燎原》。

那是一部足以作为解放军的战史的书,是无数参战军人,当然是幸存者的回忆录合编而成的书。我看着那一个个的故事,脑海中想象着那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景,时而感动,时而悲痛,仿佛就看到那无数的烈士就站在我面前一样。到一九八四年,军队在社会的影响下已经开始动摇,父亲已经天天感慨兵越来越难带时,上级秘密下了命令,炮兵团出一百人,上老山。
开始他们团党委最害怕的是,没有人愿意上怎么办,那毕竟是要死人的战场。可是当命令一宣布,一个星期里,团里收到三千七百份请战书,其中有七百份血书,可是全团,只有一千三百人。父亲感动了,原来定的思想工作的主题从劝人上战场,变成了劝人不上,下次再上(当然是没有下次的)。这就是我们的军队,中国人民解放军。
可是在《集结号》里,我看到是另一个解放军。那不是一支骁勇善战、勇于牺牲的军队,不是一支以三万残兵而能在敌军百万之中从容来去的红军,也不是一支凭借一人三发子弹而血战八年,抗击六十万倭寇和一百五十万伪军的八路军、新四军。更不是在开战之初一百二十万对四百万,而能在三年时间里,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天下,追亡逐北,一战而定中国命运的中国人民解放军!

为什么?因为商业的利益让他们利令智昏,因为人为的曲解使他们忘记本性。有人说不能拍内战,可是我看过许多美国人拍的南北战争的片子,直到前年还有新片《葛底斯堡战役》。有人说,内战无正义。我不多说什么,对这种人没有什么可说的,因为我老家就有过的事,解放军一户农民,欠了地主的高利贷,被人家绑了打,嘴巴里塞了大便,还要陪上全部的土地,变为佃农。在蒋介石统治下,中国的海关是英美共管,而中国无权过问。连本属于中国的东北和琉球,都被美苏瓜分。而在新中国,一千三百个不平等条约被毛主席废除,一把把百年来的沉重枷锁砸碎。这就是气节,共产党的气节,真正的中国人的气节。失去利益的美国人出兵朝鲜,被打败了,从鸭绿江的到了汉城。死了三十万人,但是再没有人再敢动侵略中国的念头。毛老人家凭的是什么,不正是我们有一支不怕死的军队,有全国的老百姓的支持吗?
可是世事终于变了,曾经的勇于牺牲,不再被有理解,甚至遭到某些人的曲解。冯大导就是一个。他说那四十七个人是被迫去死的,甚至是被骗去死的。有人听到了那个什么号,可是连长没有听到,所以他内疚了十年。问题是,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107个号谱里,根本没有什么集结号。更何况,国共两军战术条令相似,吹号联系撤退,不是放开发让敌人追击吗?冯导说他是军营里长大,我想他所在的大院可能级别不一样,吹号都是单独谱曲的吧。
再说了,片子似乎是很人性的,其实却是对中国军人精神的一种曲解。当然,我说曲解已经给他面子了,其实我想说的是糟蹋。在那个年代的人,没有人有冯导那么多的想法。没有人会认为让他们去守住阵地而掩护全团是个阴谋,而只会认为这是一种光荣,是对他们的信任。那个团长根本不用费那么多的口舌,只用说一句:“守住!”就行了。就象林彪对塔山阻击部队下的命令一样,顶多再加上一句:“不惜一切代价!”因为那就是当时的解放军。有这样一个真实的例子,进攻一座县城时,尖刀班一班十一个人只剩下了一个,可是敌人的碉堡还没有炸掉,连长说:“二班上!”一班唯一活着的人坚决不答应,说:“连长,瞧不起我们一斑是吗?我在,一班就在,坚决完成任务!”他上去了,没有回来,可是敌人的碉堡也炸掉了。而在《星火燎原》中,还有一篇《攻不破的南坪集》(大概是这样),里面说到,黄维兵团要攻破南坪集,守卫的一个营已经战至三十人,于是上级再调一个连,连长二话不说就上去了,连天那三十个人都不愿下来,一个两眼被敌人毒气熏瞎了的营教导员自愿接受这个连长的指挥。最后,黄维兵团没有攻破,转为防守而最终覆灭。这才是我们身边的这支军队,不要理由、不讲价钱、只有——牺牲!而《集结号》,只能说——卑劣!

第三,那片子中的怎么看都不象是解放军,虽然找了种种理由,还是不能得到我的认同。要知道,在那样一个年代,没有一个解放军战士,甚至是从敌军刚刚“解放”过来的士兵愿意让那顶钢盔遮住他的军帽。有这样一个故事,是为了说明钢盔的重要的。说的是在东北辽沈战役中的黑山阻击战时,一个新兵戴起了国民党军的钢盔,排长说:“混蛋,国民党的熊年代才戴那玩意。”后来一阵炮击,阵地上只有那个新兵活着。虽然是要说明钢盔的重要,却也反映了当时我军对钢盔的普遍态度。而在《亮剑》中大家也看到了,在淮海战役中,一个兵去解手,向旁边的人要了个火,然后那人戴起钢盔,这个战士立马意识到那是敌人。可是冯导也没办法,不戴钢盔,老外是不接受的,要国际推广,没有点时髦玩意是不行的。人家看习惯了钢盔,你没有,不让人笑话吗?要是再没有一点杀俘虏、尿裤子、踩地雷、狙击手、兄弟情长、碎尸纷飞、长官的欺骗、女人的眼泪,还怎么和人家的《拯救大兵瑞恩》、《兵临城下》、《兄弟连》靠边呢?可是,冯导不明白,他这辈子都不会明白,这支军队能和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打三两次(抗美援朝、抗美援越)都不落下风,就是因为这是一支在西方看来绝对另类、绝对恐怖的军队,有铁一般的意志、铁一般的纪律、出生入死、一往无前的牺牲精神的军队。而在《集结号》所见的,只能说——恶俗!
愿所有烈士,在地下安息!愿所有的幸存者,终老天年!不要被这种变态的、商业的曲解所干扰,毕竟,浩气长存!英雄永在!

甘 泽

chixianger 发表于 2008-2-1 22:39

前天刚看了集结号,没有想过这么多的细节,从小也没有了解过军队方面的事情,lz大人比较专业~
商业化肯定会扭曲一些东西吧,回帖不是为了别的,就是赞一下lz大人的认真的精神$送花$

chickenlittle 发表于 2008-2-1 23:40

我也才看了这片,觉得不错啊。电影没必要什么细节都和当时情形一致吧,为了情节稍有改动也没什么不可以的,要完全真实就看纪录片了。那个钢盔问题升华到讨好老外的高度,个人觉得有些过了吧。应该是为了解放后矿工们拿它当夜壶作对照啊。就算不太合理(这方面我就不太清楚了),也不用动不动就扣上个西化的大帽子嘛。
这片子重点根本不在打仗上,而是战后,英雄们被很多人淡忘,而主人公仍然坚持寻找自己失去的队伍和战友的这种精神。就这个主旨而言,放到今天还是蛮有意义的啦。
关键是中国那几个大导演自从出了那些无极、夜宴、黄金甲等等烂片之后,基本上是失去人心了,以至于以后他们不管再拍什么片子都会惹来骂声一片。不骂几句还没法显示看家有档次了~~唉,等着吧,今年的奥运开幕还要引起另一番网上热骂呢。

weder 发表于 2008-2-2 01:47

嘿嘿,看来现在很多年轻人不太了解改革开放前那几代人儿时的心态,那时男孩儿的娱乐项目虽然也不少,但跟现在比起来大多处于刀耕火种的状态,咱就说说打仗吧,这个是必修课,总有人愿意扮演白匪,蒋帮,为什么,其实说穿了很搞笑,就是装备好,玩儿着过瘾,虽然按剧本最后是要被解放的,但扮演那种外表光鲜的角色(虽然很多时候只是在想象中)还是很和某些人的胃口,回顾一下甲方乙方,不就是一帮大人玩儿打仗或者过家家吗,其实冯导还是不太成熟,拍不出什么深刻的片子,拍个夜宴还非得往哈姆雷特那上靠,何必呢,这里其实并不是无端揣测,人的行为是有章可循的,尤其那个年代成长起来的人很有特点,不像现在有些愿望可以在游戏中实现,比如说,角色扮演,形象以及故事情节都设置好了,你冲过去享受一下就好了,那个时代的人要想获得同样的快感,不仅要自己主动构思,还要准备道具尽可能满足视觉需求,为进一步的想象做好准备,那场面,有用安全帽当钢盔的,有戴太阳帽扮演越军的,还有反戴大壳帽冒充海军的,当然也永远有戴解放帽堵枪眼炸碉堡的,同一个游戏,不同的装备角色,过不同的瘾,我们院儿就有一哥们儿,就因为有一把卢克枪,所以永远扮演德军,在他牺牲前我们都能从他的面部表情中看出他死得踏实,很多导演在拍片时都爱夹带私活,姜文是一个,冯小刚也是一个,记得网友天地上一id说冯小刚一脱裤子军迷就知道他拉什么屎,这就是经验,当然谁也没和冯长一个脑袋,因此他怎么解释都行,但事实就是事实,冯就是想穿蒋帮马甲扮演红军,太贪了,两边都想占,一个可爱的大孩子,$汗$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zt《集结号》的卑劣与恶俗 z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