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说-------------月满西楼,水榭周庄
气势浩瀚的长城曾屈服于我的脚下,当在残血的夕阳中,看着它在远方的天际一点一点地收缩,染红了脚下的长龙。也曾游览过驰名中外的故宫、天坛而为别具一格的房屋感叹建筑艺术之精华。但去了周庄,那里虽然没有银装素裹的雄奇壮景,更谈不上文人墨客、一代宗师所留下的不吝溢美。也算不上“玉玲珑”、“冠云峰”、“绉云峰”这江南三大名石的魅力,但是周庄的一草一木、水湄泊舟吸引着我。是曲折多变小巷布满的周庄,是一江明澈水的水映着周庄的典雅。以至于你踏上周庄的那一刻起,你的思想终止了,也许是水罢,洗涤了你心灵的港湾。
尘嚣散尽,从石阶步入每个桥口,不算太远。停停走走,一会儿功夫,就来到了周庄芸芸纵生的小桥,其实石桥很普通,大概所有的小石桥总在三四米。但这些拱形的弯桥总给人另一样的感受,那石桥的下面,终年不竭长长的流水。
拱形的桥,似乎在今天还横亘在马致远的小令中,格外触目惊心,不知有多少尾鱼儿从它下面游过,也不知有多少人从它上身穿榨。明月前声,半弦足失落,定格于一弯水乡的周庄。
无须荡水涉棹。
千?x之下,这周庄小石桥上远眺或是平视,总得被周庄的自然朴实所感动。周庄的房子很特殊,另有一番蕴味,这里的房子至多二三层,高度也不会超过20米,都统一的黑瓦白墙,使人看去平淡的基础上,她那般整齐素拮,是因为这两边的房屋已经站了,将近900年了吧,才使得周庄变成内秀的姑娘。
周庄的这些老屋倒也咸趣,归乡的游子,在风雨中伫立,两鬃的一缕银发在风雨中荡漾,他几时前,未踏入周庄时,何不是一筹莫展,可来到这儿,他痴痴抱住于河旁的老屋,紧紧地搂着周庄的长颈,他久违的、热泪缓缓淌下。
抚过岁月流逝的桥扶手,走过一家家的水屋楼阁,每经过一两家,总能瞅见一两棵翠柳或是一些叫不上名儿来的,但印象中在家乡也时常见过的一些树,歪歪斜斜地倾向小河。一阵微风无力地吹起,树儿发出籁籁声,在水波荡漾的河面,柳叶轻轻地划开一道水波,无意间它说出了风的心事,可过河儿总耐住性子听它讲,那墒情是那般地亲切温柔。
不知不觉,已来到了石阶处,这里常有些三四十岁的妇女在这儿洗淘衣服,或是打情骂笑的人儿们在这儿!没有负担,清水托着两三条靠拢在一起的小船,那些船也是细儿弯的,轻轻地、静静地回荡在水中。是摆船人的那根裂口子粗绳牵系着它们之间的修茸流畅的韵味。
再看看这些人儿的妇女身上没有城市的时尚气味,水都数很古朴但朴实,没一点瑕疵。男人们也还很卖力地干活,可瞧瞧孩子们三五一成群地闹啊、笑啊。他们的嬉闻声阵阵入耳,也许他们还不懂得流年似水,其实最重要的是现在就掬起:一束美丽的浪花。
再走上石桥,已是黄昏时分了。
周庄的确很小,只有两三十要青石板路,一只木兰小舟飘遥在水面上,再望望那一殚城堞依着水,将年外的灰石映在蓝天的那边。
登上一两户人家的楼梯,望眼放去,周庄可以说不算太美,但好的朴素总让多少人心旷神怡。
作家王剑心写到:粗布的灰色上衣,白色的裙裾,缀以些许红色白色的小花以及绿色的柳枝。清凌凌的流水成了周庄的肌肤,双桥的钥匙,恰到好处地挂在腰间,那作眼睛的窗户,并开并闭着,掩不住招人的妩媚。
依着街墙,不舍地望着周庄。其实周庄被水给环抱着,那水便是周庄的灵气,周庄也便是水的象征。
坐在桥上,我就这么定定地望着周庄,像王剑心那亲,从一块石板、一株小树、一只灯笼、一幢老屋、一道流水呆呆地望,水巷的深处,会有那线本书里怪谈中的苍髯老者还是纤秀好会开启古老的小门,向我姗姗走来?就在那一刻,周庄的呼吸屏住了,我仿佛窥见了你像瑶姬一样在巫山上掩面含笑,那般超尘绝俗,潇潇暮雨。或许这一刻让我看见了柳如是和董香君在夜雨寄北的日子里妖羞,又是那一句:“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一千遍地晚吟低唱,周庄她千锤百炼也不再煽动的纯朴,这一次,好似一朵雪花,飘落在我梦的尽头。醒来时分,那枕边还留着她给我回忆的那一幕幕贪欢与谢去垂涎。
宜兴陶瓷艺术节
http://www.gogocn.com/admin/upload/200589161727.JPG江苏宜兴陶瓷艺术节,由宜兴市人民政府主办,首届于1990年5月上旬举办,此后每年举办一届。在“以陶为媒,以艺会友,扩大交往,促进发展”的宗旨指导下,这个素以“陶、洞、竹、茶”四宝闻名于世的宜兴陶都,通过办节,扩大了宜兴陶器的知名度,紫砂工艺陶更是远销海内外,成为行家收藏的珍宝。据民间传说,宜兴紫砂陶器盛暑贮茶不易变味,盆栽花草不易烂根,是历届陶瓷艺术节商品成交量最多的品种。
江苏宜兴陶器以鼎蜀镇所产最为著名。改革开放以来,宜兴陶器工业有了较快的发展。以日用陶器为大宗,“苏缸”、酒坛、砂锅等陶器,质坚耐用,美观大方,其中紫砂工艺陶的品种有壶、杯、碟、瓶、花盆、雕塑等,质地精密,造型讲究,装饰纯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宜兴陶器传统造型样式有掇球、合菱、竹扁、鹅蛋等多种,目前宜兴已成为江南综合性的主要陶瓷产地,产品远销东南亚各国。
宜兴以陶为媒,以艺会友,在举办陶瓷艺术节期间,除组织陶瓷精品博览交易会、宜兴陶瓷艺术研讨会外,还充分发挥宜兴的旅游资源优势,开展宜兴旅游观光活动。
扬州八怪
http://www.gogocn.com/go/ewebeditor/UploadFile/200589123421448.jpg清乾隆年间产生于扬州的一个画派。一般指郑燮、金农、黄慎等15人。他们作画多以花卉为题材,也画山水、人物,不拘前人陈规,讲究诗书、画的结合。由于是非宫廷(正统)画派,遂有“八怪”之称。其笔墨技法对近代写意花卉影响很大。
扬州八怪包括:郑燮、罗聘、黄慎、李方膺、高翔、金农、李?W、汪士慎八位画家。从康熙末年崛起,到嘉庆四年“八怪”中最年轻的画家罗聘去世,前后近百年。他们绘画作品为数之多,流传之广,无可计量。仅据今人所编《扬州八怪现存画目》记载,为国内外200多个博物馆、美术馆及研究单位收藏的就有8000余幅。他们作为中国画史上的杰出群体已经闻名于世界。
扬州八怪 生前即声名远播。李?W、李方膺、高凤翰、李勉,先后分别为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召见,或试画,或授职。乾隆八年,弘历见到郑燮所作《樱笋图》,即钤了“乾隆御览之宝”朱文椭圆玺。乾隆十三年,弘历东巡时,封郑燮为“书画史”。罗聘尝三游都下,“一时王公卿尹,西园下士,东阁延宾,王符在门,倒屣恐晚;孟公惊座,觌面可知。”
扬州八怪 大胆创新之风,不断为后世画家所传承。近现代名画家如王小梅、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任伯年、任渭长、王梦白、王雪涛、唐云、王一亭、陈师曾、齐白石、徐悲鸿、黄宾虹、潘天寿等,都各自在某些方面受“扬州八怪”的作品影响而自立门户。他们中多数人对“扬州八怪”的作品作了高度评价。徐悲鸿曾在郑燮的一幅《兰竹》画上题云:“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最卓绝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尤奇。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仁悲于奇妙,尤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
石钟山:意境幽深“小蓬莱”
大凡称得上世界文化遗产或景观的,多半有相当的规模,或气势磅礴,或洋洋洒洒。而位于鄱阳湖口、长江之滨的一处海拔约60米、面积只有约半平方公里的小山,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景观。这就是素有“小蓬莱”之称的石钟山。我向往已久,是缘于北宋大文豪苏轼那著名的《石钟山记》。石钟山的悠久历史可追溯至商周时期。唐代以后,先后建造了60多处景点,历经战火毁坏,山上现存建筑都是清代重建。这里山峰壁立,洞穴深幽,主要名胜古迹有纪念苏东坡月夜泛舟至绝壁下探访石钟的怀苏亭、纪念晋代田园诗人陶渊明弃官归田的归去亭,有江天一览亭、船厅、太平军营垒和太平楼,还有临江塔、锁江亭、报慈禅林、同根树等。
甫进山门,拾级而上,但见怪石嶙峋,山道一侧的石钟亭中央有一块上书“千古奇音”的巨石。传说大禹治水时疏三江,治彭蠡(即鄱阳湖),开凿石钟山,是第一个发现这块石头可发奇音的人,之后在此刻石陈绩。而唐代江州刺史李渤也曾在此“扣而聆之”。
沿阶再上,来到纪念苏东坡三游石钟山的“怀苏亭”,内有苏轼《石钟山记》的碑刻。文中启示人们凡事须调查研究,才能得出正确结论。石钟山为何会发奇音历来有不同的说法。北魏的郦道元认为是微风鼓浪,水石相搏犹若钟声。唐代的李渤却认为声音是两块巨石相击时发出的。而当年苏轼亲自泛舟考察,发现绝壁下洞穴和石缝受风浪冲击,发出钟鸣般的声响,于是揭开了谜底。若从湖畔下前往泛舟岩,须走悬崖临绝壁,踏乱石行窄桥,穿洞过隙,闻轰鸣水声,你会感受到古人探寻真知之不易。
游石钟山,除了下山观洞听声,还可上山观水眺江。继续上行,是江天一览亭。放眼望去,鄱阳湖上烟波浩淼,与长江交汇处界限分明,捕鱼、运石的船只穿梭如鲫,船后拖着一波波浪花,煞是好看。石钟山地势险要,号称“江湖锁钥”,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元末朱元璋和陈友谅80万将士、太平天国石达开与曾国藩等都在此决战,现仍可见太平军营房壁垒遗址。
石钟山虽小,古树、奇石、亭台、楼阁、曲廊,祠庙、塔碑等却布局奇巧。自古以来,文人雅士络绎不绝,一路上可见题词、题字、碑刻。除苏轼、陶渊明、李渤外,宋代陆游,元代朱元璋、文天祥,清代曾国藩都曾踏足此地,郭沫若还留诗一首。 周庄开发过早过度,早年前商业气息就浓得一塌糊涂,这几年不知怎样了 $送花$ $送花$ $送花$ $支持$ 贴的辛苦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