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妖MM 发表于 2008-4-8 22:40

京剧《四郎探母》-过关

http://www.youtube.com/v/RoqeMgbL550&hl=en

蛇妖MM 发表于 2008-4-8 22:41

大家都知道杨家将的
传说。《四郎探母》这出戏说的是杨家第四子杨延辉的故事。

  金沙滩一场鏖战,虽然大破辽军,但杨家将在这场大战中损失惨重,大伤元气。四郎杨延辉和杨家将失散了,并被敌人俘获,押送回营。

  人们押着杨四郎来到辽国肖太后跟前,备说详情,断言他肯定是杨家大将。既已被俘,杨四郎已经作好了必死的准备。不过他不甘心。他要时刻准备返回宋朝,和各位兄弟一起为国尽忠。于是,他起了一个假名:穆义。肖太后见这个穆义长得相貌堂堂,文武全才,甚为满意。便让大臣作媒,把铁镜公主嫁给了他。一晃十五年过去了,这天,听说统兵大帅肖天佐在雁门关摆下一个大阵,让人上书宋朝。杨四郎十分重视这个消息,认为这是他回宋朝的大好时机。

  他通过消息得知,带兵的是六弟杨延昭,而带领杨家将的是自己的老母亲佘太君。杨延辉心里十分激动,老娘和他一关之隔,他决心要去和母亲见一面,不管后果如何。四郎跪在公主面前,把自己是杨家四郎的秘密告诉了铁镜公主。公主感到十分意外,她从来没有想到自己心爱的驸马竟是敌军杨家将。她不能没有驸马,孩儿不能没有父亲。但她更理解四郎,也敬慕杨家人的英武。

  公主帮助四郎得取了出关的令箭,杨四郎翻身上马,和一名贴身卫兵向雁门关方向驰去。

  到了宋军大营,杨四郎被押到中军帐下,六郎刚问了几句,四郎就含泪痛哭道:六弟,我是你四哥延辉啊!六郎大惊,掌灯细看,果然是自己的四哥,在稍叙经过后,便带他去见佘太君。

  佘太君是个深明大义的人,儿子失落北番后能有今天,的确难得肖太后一片美意,难得铁镜公主的贤德。母子俩各自哭诉这些年的思念,母亲又说了杨家将这十多年来的景况。

  待见到结发妻子孟氏,四郎一步上前。不等站稳,孟氏一声大哭,一把抱住了四郎,陡地见到朝思暮想的郎君,孟氏一下子昏了过去。相别十五年的夫妻现在才得以相见。没说几句话,忽听得打更人敲了三更鼓。四郎吃了一惊,连声说,不好了不好了,我该走了。孟氏苦不堪言,泪水滂沱而下。十五年的思念只是瞬间相见,这瞬间怎能填补日后情思绵绵!她自知留不住,不觉松开了四郎的衣袖,再一次哭得晕了过去……

  四郎拜别母亲,和他终生愧对的家人走了。杨四郎刚过雁门关,就被北番军兵拿下。押送到银安宝殿上,见肖太后一脸怒气,十分吓人。四郎跪下说,参见太后,原来太后已经得知原委。

  不多一会儿,铁镜公主来了。经过一番苦苦求情和辽国众人的努力,终于平息了这场探母风波。

  从此四郎杨延辉安心留在北国,为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民族和睦相处,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在两军对峙,一场流血的政治撕杀的前夜。居然有人能冲破森严的壁垒,圆一场重温亲情的梦,冒险盗令出关,匆匆一夜往返,只为在母亲面前磕上几个响头,哭诉几声心曲……《四郎探母》的“老调子”在京剧舞台上唱了近二百年,可谓久演不衰。故事虽属“戏说”,于史无据,却蕴涵着吾土吾民心理特征的某种情结。令人百听不厌,还是因为它的艺术表现形式,太独特、太完美。一种“西皮”调式,全出唱到底,各种板式,千变万化,运用极致。多少“名角儿”唱红了这出戏,这出戏唱红了多少“名角儿”。

  相传广东西樵山上的村民,有一个特别的习俗,男子向女子求婚时,得在女子家门前种上一株四方竹,以表示对爱情的坚贞。

  四方竹,是西樵山上独有的品种,山上各村都有栽种。民间习惯,种植四方竹必须由对爱情忠心的男子种植才能成活。

  习俗的由来有一段动人的故事,传说很久以前,山上有一个打柴的男子与一个漂亮的姑娘相爱,他们常以歌传情。当男子去姑娘家求婚时,姑娘的母亲嫌他是个打柴郎,挡在门口以歌回绝他的求婚,歌道:“不是花鞋莫逛街,不是利斧莫砍柴,除非山中天地变,竹子成方送女来。”打柴郎听后,决心要使竹子成方。于是捏呀捏的,捏了三年,竹子还是圆的,姑娘的母亲把女儿许配给一个官家,花轿抬到半山,姑娘跳下山崖自尽了。打柴郎出家当了白云寺的和尚,仍天天捏竹不断,一直捏了三十年,一株方形的竹子出现了,他把竹子移到姑娘的坟头上,方竹越长越盛。人们都赞打柴郎是个坚心的男子。男子求婚时要在女子家门前栽种四方竹的习俗便在西樵山上流传下来。

alexyue 发表于 2008-4-29 13:49

莫不是你,思家乡啊,意马心猿````

yayaheaven 发表于 2008-4-30 10:24

四郎探母超喜欢的,京剧里我最爱这段。呵呵。。虽然多数听不懂

SUKI-2007 发表于 2008-4-30 22:17

$m22$ $m22$

服勤 发表于 2008-5-3 10:19

LZ这段里面的small talk太多了,听起来不带劲。我向大家推荐《四郎探母》中的那段快板,听起来气势十足,非常带劲~ :P

http://www.songtaste.com/song/234206/

四郎:(快板) 我和你好夫妻恩爱不浅,贤公主又何必礼义太谦,杨延辉有一日愁眉得展,忘不了贤公主恩重如山。
公主:说什么夫妻情恩德不浅,咱与你隔南北千里姻缘,因何故终日里愁眉不展,有什么心腹事你只管明言。
四郎:非是我终日里愁眉不展,有一桩心腹事不敢明言,萧天佐摆天门两国交战,老娘亲押粮草来到北番。我有心回宋营见母一面,怎奈我身在番远隔天边。
公主:你那里休的要巧语来辩,你要拜高堂母我就不阻拦。
四郎:公主虽然不阻挡,无有令箭怎过关。
公主:有心与你这金批箭,怕你一去就不回还。
四郎:公主赐我的金枇箭,探母一面即刻还。
公主:宋营离此路途远,一夜之间你怎能够还?
四郎:宋营间隔路途远,快马加鞭一夜还。
公主:始才交咱盟誓言,你也对天就表一番。

服勤 发表于 2008-5-3 10:30

其实我很鄙视杨延辉这斯!斯为大将者,马革裹尸,幸也!而且他本来有妻子,还娶了番邦的公主.....$NO$

让我想起CS里面,我队都快死光了,就剩下一个哥们,他还躲在角落里面眯着蹭时间$bs$

alexyue 发表于 2008-5-3 20:49

原帖由 服勤 于 2008-5-3 11:30 发表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其实我很鄙视杨延辉这斯!斯为大将者,马革裹尸,幸也!而且他本来有妻子,还娶了番邦的公主.....$NO$

让我想起CS里面,我队都快死光了,就剩下一个哥们,他还躲在角落里面眯着蹭时间$bs$


这个历来是讨论的焦点。但是这出戏可贵之处,就是放弃了政治,放弃了仇恨,完全从亲情的角度出发,来演绎一场悲喜故事。

对了,我最喜欢的是1946年,梅兰芳和马连良,谭鑫培,周信芳等大师联袂演出的录音,百听不厌。后来198几年还有张君秋,尚小云等名角也演了一场,但是无论怎么听,还是觉得远远赶不上前辈的那场了```

lusty 发表于 2008-11-16 01:10

楼上的太牛了,1946年要是谭鑫培还活着那才叫怪了事了呢. 198几年尚小云也早作古了。
先搞清是谁唱的再"百听不厌"吧

Arterix 发表于 2008-11-24 20:12

从哪里看来的,说历史考证根本就没有杨家将这回事。如果这个假说成立,那么所谓一笑泯恩仇,跨民族的爱可以消除对立和战争等等就又少了一个佐证。
当然是很可惜的...$考虑$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京剧《四郎探母》-过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