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ice 发表于 2008-4-24 22:53

女人看电影吧 妇女电影节

看宣传册上面都是中文发音,英文字幕

http://www.frauenfilmfestival.eu/?page=timetable
这个是官方网站

简单介绍下节目
周五
15.00 Ticket Filmforum NRW e.V.
Old Men / Lao tou老头 没听说过,时间冲突,不去了

17.00 Ticket Metropolis
Perpetual Motion / Wu qiong dong 无穷动 (洪晃 刘索拉的即兴表演 牛人,要去)


19.30 Ticket Metropolis
Lost in Beijing / Ping guo苹果 (不喜欢范冰冰,不去)
Im Anschluss:
Werkstattgespräch mit Li Yu

20.00 Ticket Filmforum NRW e.V.
Spider Lilies / Ci-Qing刺青,台湾拉拉电影,没兴趣

周六
15.00 Ticket Filmforum NRW e.V.
Fokus China
After Twelve (10分钟无语动画)


Bingai (秉爱 挺有名,要看)

20.00 Ticket Filmforum NRW e.V.
Circus School / Ma xi xue xiao(马戏学校 实验电影,开开眼界)

周日
14.30 Ticket Metropolis
Women Demon Human / Ren gui qing人鬼情 89年的了好像

16.00 Ticket Filmforum NRW e.V.
Fokus China
Address Unknown 没听说过

You and Me我们俩 看过,感人,推荐,没钱了,不去了

121ice 发表于 2008-4-24 22:57

在《马戏学校》里,中国传统的杂技艺术呈现了优美的舞台表演之外的另一个极端:残酷的练习过程被一一呈现。郭静和柯丁丁这两位联合执导的创作者似乎在刻意保持与被摄者和观众的距离,多以中长焦以上的镜头,表现一群马戏学校孩子的生活状态,显然,观点是如此强烈和经过了深思熟虑,而运镜又是如此冷静和含蓄,甚至尽量过滤了所有可能在镜头里流露的感情因素。
  《马戏学校》是郭静和柯丁丁继《盛夏的果实》后,独立制片的第二部作品。二人一位拍摄,一位录音剪辑,合作之默契甚至可以从采访的过程中表现出来。延续了第一部作品的社会性,在《马戏学校》里,他们关心的是值得深虑又因为传统而被忽略的问题——马戏学校的残酷训练,从而折射当下中国的竞争和生存现状。相对于摄影和剪辑风格之鲜明,影片在表现形式上非常低调:冷静洗练的镜头,不着一字的态度,没有采访,让拍摄的一切来展现自己的观点。
  片中,9岁的徐璐是个特例,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是在学校和家长的双重压力下被动地练习,只有她在享受着这一切。她对于杂技表演有一种蓬勃的激情。遗憾的是她只是一个例外。大多数孩子的学习过程如13岁的蔡勇一样痛苦。因为贪吃长胖,蔡勇的哑巴父母被老师叫到学校,老师和父母之间的交流是通过蔡勇的手语来完成的,此时,语言不通的学校和家长呈现出一种交流的融洽,而在其间翻译的蔡勇却阻隔在这种交流之外,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承受。马戏学校的老师和领导成为继续这种残酷艺术的主导者,但事实证明,错不在他们,这只是被社会默许甚至赞誉的轮回,所有的社会问题都不是一个人或者一代人的错误,以继承和发扬光大的理由去淡漠所有的伤痛,也不仅仅发生在马戏学校。
  因为刻意保持了距离的影像,《马戏学校》所寓意的多重含义反而清晰和强烈。
  蔡勇最后表演单手倒立的演出,以5分钟长镜头的方式展现,这是此片最富有感情意味的片段,此时真是又心痛,又感动。心痛的是时代不由人,这种传承千百年的残酷锤炼还将继续下去,感动的是纪录片因呈现事实而达到的影像意义上的不朽
  

121ice 发表于 2008-4-24 22:57

秉爱是一个住在三峡库区的普通的农妇。20多年前,由父母做主从高山上嫁到了生活相对富裕的江边。丈夫有病,张秉爱不得不一个人承担了全部的生活重担。日子虽苦,但张秉爱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因为儿子是村里唯一考上了县重点高中的孩子。
  张家是村里的钉子户。虽然第一期移民的时候,她家被允许就地后靠,但6年过去,村里一直没有分给她建房的土地。现在,大坝就要截流,第二期移民也已搬迁完毕,一片废墟中,只有张家的小屋,还孤零零地执拗地矗立着。干部们一遍又一遍地来,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动员她外迁。在和干部交锋的空隙,在繁忙的农活之余,张秉爱不动声色地,蓄谋已久般地讲述那充满痛苦的过去……。

121ice 发表于 2008-4-24 22:58

冬天,在某个四合院孤孤单单生活的老太(金雅琴)迎来一个来北京求学的外地女孩(宫哲)。女孩想租老太离学校很近的房子,但嫌老太要价太高,老太一脸爱住不住的表情坚决不降价,女孩无奈租了下来,两人开始磕磕绊绊争吵不休的主客生活。无论是安装电话、缴纳电话费,还是点电炉、借用电冰箱,女孩都觉得老太在处处算计她,心里十分委屈,老太看她,也是一百个不顺眼。
  但日久生情,两人渐渐成了彼此的依靠。日子溜过春天、夏天,老太眼见女孩生活尤其恋爱中的喜怒哀乐,她晚年的孤独因为有女孩的陪伴冲淡了不少。秋天来临,女孩找到更好的住处,要离开老太,老太的精神一下子垮了下来。

121ice 发表于 2008-4-24 22:59

片中主角是一群公共住宅区里的一些退休老头,每天上午九、十点钟提着小凳子自动聚到住宅区人行道上的某棵树下,聊天;中午回家吃饭,然后又来,还是聊天,至下午五、六点散去。一年四季,天天如此(刮大风下雨除外),像上班一样。我不吃惊生活中的很多老人,是靠诸如此类的方式来打发他们的晚年,甚至我习以为常,经常匆匆从他们旁边走过或驶过(骑车和坐车),几乎从未回头望过他们一眼。但现在,我很吃惊有一个人在用镜头对准他们,这个人叫杨天乙,二十多岁,女性,职业与影视无关,手里的摄像机是数码式的“掌中宝”,身边无录音师、灯光师及其他助手,就她一人。
  
   以前常碰到的拍纪录片的场面,至少在三人以上,用的是“正规”的摄像机“BETACOM”,掌机者腰大膀圆,有旗杆一样高举着的话筒杆。一般人远远望见,都知道“电视台的人来了”。这些拍纪录片的人,是在聚焦什么、寻找伟人某某、守望一个悲欢离合的故事……等等。 而现在这个与影视无关的人,端着自己的“掌中宝”,站在一群被我们的目光忽略掉的老头旁边,拍起来了。问她为什么要拍,回答她自己也是这个小区的一个住户,某天又一次路过这群街边老头时,因为好奇,停下来和他们聊天,发现他们非常有意思,就想拿镜头来拍他们。
  
   开头杨天乙也是按照“电视台的做法”,找了台“专业”的“BETACOM”和专业的摄像师,组成了个班子很“专业”地干起来了,结果发现有的老头被吓得躲在一边,有的面孔僵硬得像一块生铁,有的说话变成“赵忠祥”。后来她解散了她的“摄制组”,自己花一万多块钱买一部PANASONIC EZ-1微型数码 “掌中宝”,独自一人抱着个小机器蹲在街边和这群寂寞无比、惟有靠“扎堆”聊天来打发去日无多的时光的老头们泡在一起。那是1997年年初。这一“泡”,直泡到1999年,从街边泡到老头的家里,泡到街边的树叶长出又落下,泡到其中几个老头相继永远消失,最后泡出二百多个小时的素材带。
  
   片中这些素材后来成为一部取名《老头》的纪录片,也成为杨天乙这个从来没有摸过影像器材的年轻人的纪录片的初始之作。
  
   片中场景极其简单,基本上就是老头“扎堆”的街边和若干个老头的家里,画面朴实简明得毫无“技法”和“功夫”,但却使观者感觉到其中人物的心跳、呼吸甚至汗味。老头们如我们的视线常常飘过的那种景观:不规则地坐在人行道上,屁股下有的是折叠凳,有的是石头,话题是有一搭没一搭的:物价……香港回归……十三大人选……刘老头的病……张老头的外孙女的对象……镜头也跟随某个老头回家,这是一个独居老头的家,镜头看他做饭,是孤老人为自己做的那种饭:现成的馒头;两个西红柿炒一个鸡蛋。
  
   以“专业”的眼光看,这些画面素材技术上还有欠缺:画面不够稳当,录音有时也不清晰,但却可以清晰地感觉到一颗关怀之心在镜头后面。有一个画面我一直难忘:镜头从老头们背后拍过去,他们的前面是街,街上有自行车和汽车驶过,老头们这时都无话,看着街。这个画面素材持续10多分钟没有中断,我在紧盯这10多分钟画面的观看中,恍惚自己已身置于老头们的这个“岛”上,呆看着面前汹涌的激流……
  
   一种有关此片的观感是:做老人真是一件恐惧的事情。延伸到北京那些“老”纪录片人的饭桌上,谈论这部片子也成了件恐惧的问题,因为它太刺伤大家的自尊心了。

121ice 发表于 2008-4-24 23:02

大年三十的除夕夜,三个混迹于中国上流社会的成功女性——时装模特琴琴(李勤勤)、房地产经销商夜太太(平燕妮)和才貌双全的艺术家拉拉(刘索拉)——应同样是成功女性的时尚杂志出版商妞妞(洪晃)的邀请,来到她家过春节。
  妞妞请客的目的是想找出哪一位是她离家出走的丈夫的情人,而众人也知所赴的是鸿门宴,所以一开始讲话时都很小心翼翼。随着她们对各自情感故事的讲述,妞妞发现谁是她丈夫的情人已经不再重要,因为某种程度上她和她们是一样的人,在成功自信的外表下,心里所藏的,是那些过去年代遗留下来的不可弥补的情感歉疚和无穷动的欲望。

10 发表于 2008-4-25 18:59

有点意思 $支持$

$送花$

kuaiyan25 发表于 2009-1-27 01:07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女人看电影吧 妇女电影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