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宛 发表于 2008-6-28 23:31

南京人对苋菜最有感情

南京人对苋菜最有感情朱元璋爱吃南京苋菜下疙瘩


    老南京版最近介绍了菊花涝等当令蔬菜,这一次,我们来韶韶苋菜。
    苋菜,这是老南京春夏日爱吃的佳蔬,有“天天吃不厌”一说。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的苋菜可“补血止血”内容,可以断定,南京人至少吃苋菜有很长的历史了。苋菜也是老南京土菜,有其一定的文化历史。
  城里的苋菜最鲜嫩
  50年前,南京城区从城北至城南,有许多菜地。每当初夏,南京人开始吃苋菜,这些苋菜主要就是产自城区。那时,南京人吃苋菜,专拣城中菜农的苋菜买,大家感觉比郊外的苋菜鲜嫩,口感好。
  城里的苋菜为何比郊区好吃?据南京民间传说是沾了朱元璋的光。朱元璋少年时为地主打工,由于干活不主动积极,地主常不给他吃饭。当时的马氏(后来的皇后马娘娘)也给地主家打工,她夜半到厨房中做苋菜下面疙瘩给朱元璋充饥。朱元璋在南京建都当皇帝后,仍念念不忘当年的这道家乡土饭菜,下旨御膳房定期做苋菜面疙瘩。群臣为讨好皇上,均口是心非说此饭菜最鲜美好吃,还陪朱元璋同用。
  皇帝喜吃苋菜,当然得鲜嫩,需在菜地中现起现烧。于是,分管御膳的大臣命令皇宫周边辟大面积菜地专种苋菜。南京百姓纷纷在春季时节皆撒播苋菜种子,到了立夏后,头水苋菜上市,南京人苋菜下面疙瘩,自称在吃皇上的“御膳”。渐渐地,南京城里的苋菜最鲜嫩就广为人知了。
  不过,从科学客观的角度去说,城中菜地的苋菜可能是要比郊区产的苋菜鲜嫩。苋菜最好现起现做现吃,而郊农进城卖菜,一般头天下午在菜地里起,次日挑担进城吆喝叫卖。苋菜比较娇气,夏季炎热,一天摆下来,叶片便会枯萎。因此城中菜园里的苋菜就保持了苋菜鲜味。笔者50年前家住城南,那时确有许多菜地,菜农也就是居民,从初夏到秋季,地里以种苋菜为主,菜价也最便宜。

  南京人对苋菜有感情

  苋菜是南京佳蔬,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均很高,所以老南京人爱吃苋菜。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苋菜甘、冷、利、无毒,具有补气除热,利小便,治初痢等功用。祖国医学认为:苋菜解毒清热,补血止血、抗菌止泻、消炎消痛、通利小便等功效。老南京民间视苋菜为补血佳蔬,又称其为“长寿菜”。
  笔者50年前在自家院内种过苋菜,完全用粪肥种,而且按季节种。从清明撒播种子,约七八天出苗,大约20天就可吃到“头水菜”了,拔出粗壮的苋菜,剩下的是“弱苗”,然后继续追肥使其再长。拔出“二水菜”、“三水菜”后,苋菜就老了,干脆让其疯长,留着用于做苋菜根炒肉丝。若不能及时起菜食用,苋菜便会长籽,不能食用了,倒不如铲除掉,翻土重撒种籽。若想得到苋菜种子,不铲除让其继续长下去。
  记忆中,苋菜在南京的种植期,可从清明后,一直到立秋之时。老南京常言:“五月苋,正当时;六月苋,当鸡蛋;七月苋,金不换。”可见老南京人与苋菜的感情深远。南京人用苋菜做出的菜肴很多,最主要的有苋菜下面疙瘩、绿苋菜打蛋花汤、凉拌碎苋菜、肉丝炒苋菜根等等。

  出城掐把野苋菜

  苋菜按照颜色分,有绿色、紫红色、半绿半紫色。
  50年前,家贫的老南京人曾用紫红色苋菜当染料,用煮出的紫红色水染白布,制成土造红色棉布给小娃儿做衣服。
  记忆中,最难忘的是,在困难时的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一些人为了“填肠塞肚”吃饱肚皮,还曾出城掐野苋菜。
  我们如今在市场上买到的苋菜经过人工培植,精选菜种,已与野种苋菜大有区别。野苋菜比野蒿子好吃多了,野苋菜外形与绿色苋菜差不多,但叶子表面有一层灰色的粉,所以郊农称其为“灰头菜”。
  那时,很多娃儿利用星期天的时间出雨花门、武定门后,在城墙边、护城河边、田间小路边采摘野苋菜。人们采野苋菜,并非像起苋菜那样连根起,为省事,用手掐断野苋菜头,这样回家就不用摘了。
  经历过六十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的老南京不会忘记,那时食品极其紧张,野苋菜虽老,还带有苦涩味道,但此野菜无毒,吃后能抵饿。娃儿掐回的野苋菜,家人洗净后,用开水烫,再用刀切碎,与面粉掺和,做成一块块粑粑贴在大铁锅四周,锅中间放些水,大火烧,做成野苋菜锅贴饼。人到了饥饿难忍之时,这种带浓浓苦涩味的锅贴粑粑也成为一种美食佳肴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南京人对苋菜最有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