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茵论坛第50期讲座:材料的微结构与性能介绍(Aug 09, Bonn)
材料的微结构与性能介绍主讲人:夏伟 博士
时间:2008年8月9日,星期六, 13:40
地点:Hörsaal E, Juridicum,
Adenauerallee 24-42, 53113 Bonn
公交:66/16/63路 U Bahn 乘至Juridicum站,出站后进入马路西侧经济/法律系大楼,找E教室。也可在Deutsche Bahn 主页搜寻公交路线,目的地输入:Juridicum, 53113, Bonn
联系:王汉春 015204848944,wanghc@rhineforum.org
王 焱,015229484508,wangyan2001@gmail.com
大家知道,材料的宏观性质取决于其微观结构。比如,同样是聚乙烯塑料薄膜,有的很柔软透明(如保鲜膜),有的很脆很硬且不透明,一动就哗啦哗啦响(如超市的袋子)。再如,就拿柔软的保鲜膜来说,如果拉伸一下,透明度就会降低,也会变得不再那么柔软。这些日常现象都取决于材料本身的微观(晶体)结构。实际上材料的微观结构就如同把桔子装到筐里,不同的排法有不同的效果(性质)。另外,排在表面上的几个桔子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这在微观世界更是如此。同样的物质表面可以斥水也可以亲水,关键看表面几个原子的类型和排列。几乎所有的化学工业都是建立在表面催化的基础上的。所以很多材料工作者都在改性材料的表面,比如增加其表面积。一个玻璃球摔碎,或者里面钻上孔,它的表面积就会增加。1克材料就有一个足球场的表面积(5000 平米),这样的材料已经在几年前合成了。那么,非常小的东西,比如比头发还要细 1000 倍的纤维,如何在上面钻孔呢?这还真有办法。
好了,说了这么多,那么如何才能看到如此小的东西呢?其实这正如漆黑的夜晚走在不熟悉的山里,你会自然而然地想到找块石头往前投,如果溅回来的是水,证明那里有个水坑。电子显微镜无非也是这么工作的,只不过投出去的不是石头是电子。
根据论坛要求,不做专业学术报告,而是给感兴趣的同学和朋友介绍一些相关知识,希望在闲下来聊天的时候能派上用场。
--------------------------------------------------------------------------
夏伟博士,1998 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化学系,之后就职于上海浦东新区政府机关,2002年初赴德。2004 年1 月在哈勒马丁路德大学获理学硕士(高分子材料),2006 年5 月在波鸿鲁尔大学获理学博士(纳米材料与工业催化),之后在该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8 年起任工业化学研究所碳催化材料小组组长。夏伟博士2005年获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博士生)奖学金2007 年获北威州专利发明二等奖。 讲座后烧烤聚会,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