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朋友变成同事
这种感觉跟情人变成夫妻有点神似。有个工作上完全不搭界的私人朋友最近成了我的同事,每天就坐在两个座位之外。开始觉得很亲切,补贴的两荤两素的客饭不吃,三天两头出去下馆子,然后把平时电话里或者聚会时点到为止的小道消息或者来回味一遍,把原本意犹未尽的感觉补充到臻于至善后尽兴而归。两周后,这样的午饭的频率锐减,我们渐渐觉客饭聊天是一种性价比更为合理的选择。话题的内容开始多了我们共同认识并了解的同事以及工作。现在忙,午饭时间很难聚在一起,因此话也少了。就算是朝九晚五低头不见抬头见,也只是相对一笑,没有任何感还好这样的朋友不多,否则把私人聚会搅和成工作例会岂不是过于扫兴?正如夫妻把偶尔下次馆子当样。如果说我和我的朋友同事仅仅是因为相处太久而趋于平淡,也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毕竟公事而外,我友。有的朋友永远成不了同事。一个朋友从跨国公司的高位跳出来独闯江湖,找来一个铁杆朋友做事,结理问题的方式、态度出入很大,没两天就吵得面红耳赤。最后只能将同事关系和平结束,不然连朋友都没当朋友成为同事、老板或者属下时,能够心平气和、客观理智地理清个中种种关系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还是保住最重要的一个为上策。当然啦,理想中的朋友最好是多功能的,能够胜任同事、铁杆、老板、下属、牌友、烟友等多重角色能身兼情人、厨娘、搭挡、淑女、荡妇等多重角色一样。以后有这样的朋友,我一定拿出来共享。让你们单身去吧
我觉得当前时尚的单身状态,和杂志上瞬息万变的裙摆或口红的颜色一样,完完全全是资本的阴谋。的:先是鼓吹成功的必要性,让花样年华的打工仔们疯狂卖命,根本无暇恋爱;等到这批打工仔们摇身变为士后,再鼓吹单身的流行性,让这帮子 30 出头的单身们自我感觉好得要命,糊里糊涂变成中年单身甚至老年一辈子为公司卖命的下场。单身多好啊!不需要买菜烧饭,因此晚一点下班没关系;不需要陪老婆逛街,陪孩子练钢琴,因此有大所谓;最好单身们再讨厌社交生活,拒绝假日出游,那就可以在公司打地铺了。困了就睡地毯,饿了就吃便干活。据说有的公司还为单身员工提供人性化的福利,可以在加班时间打网络游戏,权作枯燥工作的调剂一般男单身们总会中途变节,单到三四十的时候,就耐不住了,随便找个年轻貌美的女孩完事。单了十有白单,多少有点家底和一个骄人的职位,而这个资本在婚姻市场里,还是比较畅销的。女单身就比较惨男单身不一样。在她们眼里,年轻和貌美倒在其次,地位、品位最好出类拔萃。可惜符合这两个条件的优青睐于讨个温柔漂亮的女人暖窝,而不是找头母老虎教子。怎么办呢?如果又不愿意向标准妥协,就只好单着。于是女老单身们的脾气通常很坏,因为单身并不是但她们却不得不以此标榜,自己安慰自己。安慰未遂,只好靠折腾下属谋取快感。女老单身们发脾气的时候,公司也许正在偷笑呢。他们更愿意纵容前者的坏脾气,因为她们很可能会把时间加倍花在工作上。所以,发点脾气不要紧,只要单身就好。装作很忙
这简直是所有上班族的必备基本功,无论古今、中外、职位高的和职位低的。因为如果你没在忙,就是在渎职,就是在亏待公司用来买断你的时间的薪金。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老板都这样想,但总有人这样想。我曾经笃信“工作量=工作效率 × 工作时间”的公式,并试图以高效率收获一点空闲的时间。后来发现结束,总能衍生出枝枝节节的其它杂事。首先,它得接受众人七嘴八舌的评价吧,只要有两个以上的人参些不同的意见吧,既然还没到 deadline ,那就请您再完善一下?或者,下一个 case 又要启动了,既然你完成了手务,就先加入先遣部队吧。还有的时候,当你成了一个闲人,一些本不该你管的事也落到你的头上,比如甚至办公室的行政杂务。更为可怕的是,速度过快地完成任务,还会遭至可怕的怀疑:你是不是没有尽心所以不忙也要让自己显得很忙。没事的时候,可以聚精会神对着电脑,像是在写文件,或是查资料,尽管其实是在聊天;可以多到传好像忙忙碌碌收发传真的样子,其实是在看窗外的街景;可以给友人们打一圈电话,温习一下感情,但一定要正襟看上去像是对客户感情投资一样;甚至可以多喝水,多去洗手间,但步履一定是匆匆的,显出为公事争分班前,是一定要再去一次的,这种琐事,当然尽量要在公事的时间消灭。一段时间后,有趣的事情发生了。在履行上述行为时,你会从心底里觉得,自己真的很忙,忙得理直气扬,忙得像成功人士一样。
突然失业
我亲眼目睹过一个网络公司宣布裁员的场景。临收工前十分钟,老板宣布开全体会议,通报公司近况留下来。五分钟后,这十几位同事木着脸从会议室出来,各自默默收拾办公桌上的物品,还有行政经理在一旁后就永远地离开了公司。整个过程,从全体会议到被裁员者离开办公室,不超过 20 分钟。诺大的办公室静声都很少,只听见收拾东西的琐碎声音,特别刺耳。有个在国企工作的朋友,试用期将满时,在签正式合同时突然退却。只因那份合同上写明,如合约期未将赔偿薪金若干。朋友想了想,还是没有签,于是突然失业。比起上述失业者,他真的很幸运,至少还有机相比起失业者,在业者过得也未必自在。一个在投资公司任副总裁的朋友已经三年没休过假了,每天工作上。甚至董事会建议他休假时也被他婉言谢绝。私下里对一帮朋友苦笑:“哪里是我高风亮节哦,只怕这职位一起被休掉了。”那时他们公司连他一共 6 位副总裁,缺了谁都不会影响公司的正常运转。只要有一个被解雇的威胁悬在头上,坐在哪个位置上都是战战兢兢的。一个跨国公司的亚太区高级总监如何勤政爱民时总要缀上一句:“不然我怕我被解雇。”虽然她的年龄和资历已经使得这个危机的可能性几乎然这个危机还是存在的。不过在怪态百出的网络公司,又别有一番景致。由于公司强迫原来招进来做制作人或者编辑的员工去做的项目。许多人摆出一付“干不了”的架势,对老板怒目相向,潜台词就是:“有本式你炒我呀!”由于不愿支付遣散费,老板只好扮出一付可怜相挣得一点同情分,哪里敢提一个“炒”字?那时的员工别提有多神气了。踢人游戏
一个同事悄无声息离开了公司,因为跑到老板的老板那里去告老板的状,结果被直接老板踢走了。她老板曾向她抱怨过对小老板的强烈不满,并表示愿意直接和她沟通,帮她解决问题。但很显然不是这种问题了。有个大学同学最近跳槽到一家贸易公司做市场推广经理,刚上任三个月就灰溜溜地离开了。因为他的老板很事小事一手包揽,让他沦落为事实上纯粹的执行者,或者,老板的高级秘书。不久前,公司认为他们的一失败,属于严重失职。不幸的是,所有的人都以为我这位同学是全部的责任人,于是成了理所当然的替罪羊辞职。哪里都有游戏规则。只要你想扮演这个角色,就要遵循这个规则。当然,你有权选择不玩这个游戏,布拉德 · 皮特主演的 《 秋日传奇 》 里,他哥哥是个玩人类游戏规则的好手,善于摆平各种关系,包括家庭成了议员。他自己适合自然选择的游戏规则,熟谙弱肉强食的生存规律,所以他年轻时能杀熊,年老时就被熊弟是个理想主义者,以为美好的理想意味着一切,结果是跑了老婆丢了性命。可见光有理想不理会规则是行不通的你不想要老婆也不想活太久。只是,遵循或者驾驭一种游戏规则往往要付出一些代价,时间、精力就不说了,也许还有良心、正直个中得失,孰轻孰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杆度量衡。黛安娜的死被部分人认为是一个政治事件而不单单是个车祸。我宁愿相信前者,宁愿相信她在这个政治游了局。一个位高权重的女强人曾当我面评论她:她真是个笨女人。她以为婚姻是她的生活,其实她搞错了业。我觉得,黛安娜很清楚那是个职业,她只是累了,不想再玩下去了。谁的眼睛更美
那是拍一个电视广告,需要一位女模特演绎。两位女主角候选人各有千秋,难分伯仲。市场部经理欣个,认为她长得比较国际化,眼神很性感;销售部经理认为另一个的眼睛更妩媚,富有女人味这个始于个人偏好的差异演绎成业务的争执,最终导致了一场你死我亡的战争。小眼睛获得了最终胜方辞了职,离开了公司。后者在战争当中,也曾争取过民心,希望获得支持。无奈大多数职员并没有明显择间的差异,皆是无可无不可的态度。大概连大老板也是这样的意见,因此在战争中一直保持缄默,任凭刀锋剑影干戈不断。胜利者市场部经理不久获得了提升,兼任销售部经理。其实,最终的赢者是谁,甚至为什么得胜,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既然参与了这个游戏,就要遵非你不想玩。不玩的代价是,对自己的意见保持缄默,或者违背自己的意志,信口雌黄。后者是件难事,代都是这么过来的,经验积累丰厚,因此也不算什么大事。一个朋友有句名言:管他什么审美观,只要付说梵高的画是垃圾也行。总有异数,让人心底涌起莫名的感动。就在那个会议上,除了这两员大将各执一辞之外,会场上死一般寂大老板的秘书拿着一叠传真走进来,看着两幅巨大的照片爽朗地笑起来:“就是她们呀。都很一般呀。”新衣 》 里那个童音“他什么也没穿呀。”她的余音引起一串肺腑笑声和两张铁青的脸。只是那两张脸已经扭曲得变了形,而她的声音却清脆如歌职场独门秘笈
凡在职场上混成了个角儿的,总有个一招半式的绝招,就像武俠小说中有名有姓的江湖人物。哪怕是出了大侠们的刀下鬼的,也不能小觑。有个新头儿在执政的第 35 天被大老板开了。后来同事们闲聊时发现,这人不仅不会做事,而且公司里上上下下竟个人说他好话的。只是,当初他是怎么骗取了老板的信任,刚进公司即就高位呢?原来那天大老板在读一多繁体字都不认识,这厮刚好都认识,从而博得了老板的欢心,再加上几句花言巧语,当即被老板认作千里个繁体字,得意了 35 天,并白拿了 2 个月的高薪跑路费,也算是超值回报了。以前的经理,一个新加坡中年男人,可以连续保持端正坐姿达 8 小时之久,而且竟然可以不去洗手间。的一天,先是大客户来开项目会议,接着是大老板来视察,害得新加坡人竟没时间离开办公室。不过自那天起如厕的频率的确低于常人,并且在那间玻璃屋里,可以端正地坐很久。直到外面年轻的秘书小姐都恨不得他依然活蹦乱跳。虽然他在位时并没做出什么政绩,但公司上下没一个人怀疑过他的能力。能够坐得如此挺拔而且持久也是本事吧。朋友的朋友,一个混混,被众多股民奉为股评大家。他是怎样从众多的股评家当中独树一帜的呢?一每被他挂在嘴边的“中美大势指标”,这是个在证券辞典的附录里才查得到的技术指标,很少有人研究过莫测,神圣而不容怀疑。后来朋友问他,这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他含糊地说:“其实我也不是很清楚,但我想所有的指应该都是差不多的吧。”听上去像江湖郎中给病人开维生素片,总有点用吧。我的弱智老板
大学里的老板是导师。一位教新闻采访的老板,一辈子只采访到一位名人,叫关牧村。十几年如一日,颠过来倒过去讲这段奇遇种种当时他没有问的问题,或当时并不存在的困境,演示采访技巧。他最为得意的一个问题是:“您为何场?”据说这代表记者的艺术修养,有助于提高稿件的审美情操。同学都很不解:这样的新闻,卖给谁看板更可笑。提到斯诺的 《 西行漫记 》 ,直夸作者的文学素养,对这位美国记者民俗化的语言更是赞不绝口“歇脚”这样原汁原味的俗语,真是地道呀。同学纳闷:难道中文版本不是翻译过来的么?进杂志社,老板是社长。大概是不懂业务吧,只能天天讲节约。他最常说的话是:“就算在外资企业费!”最常举的例子是多年前去北京出差时,灵机一动买了月票。当时遭到领导的批评,骂他浪费,但一一次次零买公交车票便宜许多。于是得到褒奖。有次去深圳出差,时间很紧。他建议我先坐火车去无锡,飞机飞惠州,然后转乘巴士去深圳。据说是时间与经济的最佳组合。还批评我说:你看看你,只晓得上海直我,脑子早转了 4 圈了。卖身资本主义后,发现资本家果然不浪费。 100 平米能挤得下时,绝不会租 101 平米的房间。只是往往展,刚搬完家,就发现新招的职员无处落脚。于是拆掉会议室,去掉茶水间,连走道里也坐满了人。又觉么办呢?再搬。进公司两年半,连搬三次家。每次数十万的装修费就打了水漂。为了节约,能折腾成这样了。大土豆的烦恼
同事要休假,却被老板柔声拒绝:“公司现在离不开你,可以稍晚一点再休吗?”一种被重用的良好感觉开始蔓延。同事决定推迟休假。
当大家得知他推迟的原因时,不禁哄堂大笑:“又一个受骗上当者”。因为每一个人的休假计划都差点断送在这句话上。有人跳出来揭穿谜底:“你以为你是谁?你不过是个 small potato 而已。”在你上面有部门经理,有分管业务的副总,有中国的 MD(Managing Director) ,亚太区的总裁;再上面还有欧美总部的海外部的总裁,公司 CEO ,董事会。你简直比一只蚂蚁还渺小,比一个最难看的小土豆还要平庸。最可恨的是层层的老板们往往在你要正当享受你的权益时,突然认识到你的重要性。
为了这样的理由推迟假期?帮帮忙哦!
事实上也是。小土豆一走,马上有另外的小土豆滚过来填补空缺。马照跑,舞照跳,公司机器照样不停地转, 不停地赚。
可喜的是,小土豆的位置很多,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小土豆有的是机会变成大土豆,青春尚在, 来日方长。
相比之下,大土豆们的前景就不那么乐观了。上台容易下台难,坐过高职位的人再回头做低位置,业务上肯定没有问题,但心理上就难说了。一定不平衡。最近有个大学同学一不小心做了某欧洲公司的驻华首代,享受了一年半 25 万的年薪后光荣退役。原因是公司倒闭了。虽然身为失业人士,但他一直对部门经理的职位冷眼相看,对 20 万以下的年薪更是漠不关心。结果在家里坐吃山空2年之久,前面的积累所剩无几。他的精神支柱是:“宁可不工作,也不能破了身价。”
是饿死?还是缩成小土豆呢?大土豆们多出来的麻恼。
暴发气质
我的前老板是一头不折不扣的股市大鳄,家财万贯,只可惜是个破落户出身,常让他于心不安。为了显示品味,他离开了淮海西路上的豪华别墅,搬进静安区一座幽静古旧的小洋楼,家里塞满了法国古董和意大利名师力作。近来由于股票下跌,他觉得有必要改改风水,于是宴请港台各路大仙,在小洋楼当街的阳台上,置了一头硕大的铜牛。该牛昂首屹立,雄势非常,几乎要破顶而出。从街对面看,整幢楼都被踏在“牛”的铜蹄下,好端端的小洋楼,就这么给强暴了。
那天,我的一个朋友盯着这头牛,从牙缝里挤出两个字“暴发”。
大概这个朋友是最有资格讲这个话。因为她是位贵族。据说她的家世可以追溯到慈禧。如果中间不是因什么原因示威过的两代不算的话,她倒是个不折不扣的贵族。尽管不许她姓“叶赫那拉”了,她依然无视身份证上的法定名字,在名片上印了个怪里怪气的少数民族的名字。
打了折扣的贵族没什么正当工作,靠着一份 SOHO 职业,拿着中等的收入,过着典型的小资生活。她讲究生活品味,重视物质感受,并且喜欢把别人定位为“暴发”。被她盖棺定论的人甚多,包括当代著名画家、书法家、剧作家以及我过去和现在的老板。我曾经对她说过,现任老板向我秀过新买的 Dior 腰带,话音没落,老板就被她列入“暴发”的名单。
我一直以为贵族和暴发是很容易区分的,直到有一天贵族买了瓶 CHANEL5 号香精。她如痴如狂地对我说,2000元一瓶,虽然我囊中羞涩,但还是义无反顾地买下了。我想起“暴发”老板也对我讲起过类似的话,不同的是,老板还买了一身衣服来配这款香水。
我想,如果“贵族”拿多一点钱,是不是也就“暴发”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