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喂奶应避免的危险 ,这个妈妈们一定要看看,ZT
夜间喂奶应避免的危险妈妈似乎在睡梦中惊醒,突然下意识地摸一摸孩子,孩子一动不动,打开灯,孩子青紫,抱起来向医院冲去,一切都晚了,孩子呼吸道被奶堵得满满的,窒息死亡。
忙碌一天的妈妈,到了夜间,特别是后半夜,当宝宝要吃奶时,妈妈睡得正香,朦朦胧胧中给孩子喂奶,很容易发生危险,尤其是躺着给孩子喂奶,就更容易发生意外。
夜间喂奶和白天喂奶有什么不同呢?不同点有以下:
1、光线暗,视物不清,不易发现孩子皮肤颜色,不易发现孩子是否溢奶。
2、妈妈困倦,容易忽视乳房是否堵住孩子的鼻孔,使孩子发生呼吸道堵塞。
3、可能会躺着给孩子喂奶,妈妈处于朦胧状态,孩子含着乳头睡着了,这时有可能发生乳头堵住孩子的鼻孔而造成窒息,也有可能溢乳而发生窒息。
4、妈妈怕半夜影响其他人的睡眠,孩子一哭就立即用乳头哄,结果半夜孩子吃奶的次数越来越多,养成不好的夜间吃奶习惯。
从以上几点来看,妈妈应该象白天一样坐起来喂奶,喂奶时光线不要太暗,要能够清晰地看到孩子的皮肤颜色。喂奶后仍要竖立抱并轻轻拍背,待打嗝后再放下。观察一会儿,如安稳入睡,关掉亮灯,但是,一定要保留暗一些的光线,以便当孩子出现溢乳时及时发现。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件不幸的事例:刚刚出满月的孩子由于溢乳导致窒息死亡。只是一点的疏忽,给宝宝过满月,妈妈很累,晚上宝宝要奶,妈妈朦胧状态躺着把乳头送到孩子嘴里,不知过了多久,妈妈听到孩子叫了一声,没有开灯,室内很黑,妈妈懒了一下没动。但不知为什么,妈妈似乎在睡梦中惊醒,突然下意识地摸一摸孩子,孩子一动不动,打开灯,孩子青紫,抱起来向医院冲去,一切都晚了,孩子呼吸道被奶堵得满满的,窒息死亡。
这样的事例还不止这一个。这是写给新手妈妈看的,新手妈妈能受这样的刺激吗?最后我还是决定写它,意外就是意料之外的事情,妈妈们知道有这种意外的可能,就会加倍的小心,就会避免哪怕是万分之一的可能,因为,这万分之一的可能如果发生就是百分之百了。
[ 本帖最后由 幽兰 于 2008-9-7 18:09 编辑 ] 婴幼儿便秘的原因与防治
婴幼儿便秘的原因
婴幼儿便秘是一种常见病症,其原因很多,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属功能性便秘,这一类便秘经过调理可以痊愈;另一类为先天性肠道畸形导致的便秘,这种便秘通过一般的调理是不能痊愈的,必须经外科手术矫治。绝大多数的婴儿便秘都是功能性的。
如果婴儿饮食太少,消化后的余渣就少,自然大便也少。奶中糖量不足,可以便大便干燥。如长期饮食不足,则形成营养不良,腹肌和肠肌缺乏力量,不能解出大便,可出现顽固性便秘。大便的性质与食物成分有关,如果食物含有多量的蛋白质而缺少碳水化合物(糖和淀粉),则大便干燥而且排便次数少;如果食物中含有较多的碳水化合物,则排便次数增加且大便稀软;如果食物中含脂肪和碳水化合物都高,则大便润滑。某些精细食物缺乏渣滓,进食后容易引起便秘。有些小儿生活没有规律,没有按时解大便的习惯,使排便的条件反射难以养成,导致肠管肌肉松驰无力而引起便秘。此外,患有某些疾病如营养不良、佝偻病等,可使肠管功能失调,腹肌软弱或麻痹,也可出现便秘症状。
婴幼儿一般每天1--2次大便,便质较软,若两到三天不解大便,而其他情况良好,有可能是一般的便秘。但如果出现腹胀、腹痛、呕吐等情况,就不能认为是一般便秘,应及时送医院检查。幼儿一天一次大便属于正常,但有的小儿两到三天解一次大便,而且大便质软量多,也属正常。小儿发生便秘以后,解出的大便又干又硬,干硬的粪硬刺激肛门产生疼痛和不适感,天长日久使小儿惧怕解大便,而且不敢用力排便。这样就使肠子里的粪便更加干燥,便秘症状更加严重。
婴幼儿便秘的预防治疗
母乳喂养的婴儿发生便秘较人工喂养儿少。如果出现便秘,可在人乳喂养的同时加橘子汁、糖或蜂蜜。
牛乳牛奶喂养的婴儿发生便秘,可酌减牛奶总量,在牛奶内增加糖量至8%--10%,还可以加橘子汁、菠萝汁、枣汁或白菜水,以刺激肠蠕动。
目前由于营养不良导致的便秘已经不多了,主要是营养过剩和食物搭配不当导致的便秘。很多孩子的父母一味地增加孩子的营养,让食物中的蛋白质量很高,而蔬菜相对较少。当今儿童食品工业飞速发展,许多高级的儿童食品都是些精细粮食制品,缺少渣滓,小儿很少吃粗纤维及含渣多的食物,容易导致便秘。
对婴幼儿来说,合理的食物搭配不仅可以预防便秘的发生,而且对便秘有良好的治疗作用。食物中鱼、肉、蛋与谷物的比例要适当,多吃蔬菜和水果,可以让孩子吃一些玉米面和米粉做成的食物。要训练小儿养成按时排便的习惯。
对于发生便秘的孩子,可用如下几种简便方法
# 按摩法:右手四指并拢,在孩子的脐击按顺时针方向轻轻推揉按摩。这样不仅可以帮助排便而且有助消化。
# 肥皂条通便法:用肥皂削成铅笔粗细、3厘米多长的肥皂条,用水润湿后插入婴儿肛门,可刺激肠壁引起排便。
# 咸萝卜条通便法:将萝卜条削成铅笔粗细的条,用盐水浸泡后插入肛门,可以促进排便。
# 开塞露:将开塞露注入小儿肛门,可以刺激肠壁引起排便。这种方法尽量少用。
能预防感冒的食物有哪些
能预防感冒的食物有哪些可预防感冒的食物:
*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
儿童缺乏维生素A是易患呼吸道感染疾病的一大诱因。美国科学家认为:维生素A是通过增强机体免疫力来取得抗感染效果的。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有胡萝卜、菠菜、南瓜、红黄色水果、动物肝、奶类等。
*鸡汤
鸡汤富含蛋白质,可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建议喝又热又辣、又有大量大蒜的鸡汤。
*西红柿
西红柿能起到抵抗病毒感染的作用。
*富含锌的食物
锌元素是不少病毒的“克星”。在感冒高发季节,多吃些富含锌的食品,有助于机体抗感冒病毒,因为锌能直接抑制病毒增殖,锌增强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特别是吞噬细胞的功能。肉类、海产品和家畜含锌丰富。此外,各种豆类、硬果类亦是较好的含锌食品。
*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
维生素C能将食物内蛋白质中的胱氨酸还原成半胱氨酸,半胱氨酸使人体免疫大军的重要成员——抗体合成的必需物质,故维生素C有间接地促进抗体合成、增强免疫的作用。各类新鲜绿叶蔬菜和各种水果都是补充维生素C的好食品。
*坚果
一颗小小坚果的含硒量高达100毫克,硒有助于预防呼吸道感染。辣椒辣椒中含特殊物质,能使人体内的抗体呈三倍增长。
*富含铁的食物
体内缺铁可引起T、B淋巴细胞数量和质量下降,吞噬细胞功能削弱,杀伤细胞减少等免疫功能降低]的变化。而富含铁食物可使上述变化得到纠正,恢复机体抗感冒病毒的能力。此类食品有动物血、奶类、蛋类、菠菜、肉类等。但不宜偏多。
*酸奶
最新研究发现,每天喝一杯酸奶能有效预防感冒。
*牛乳
牛乳不仅促进体格和智力发育,而求具有防止感冒的功效。研究表明,牛乳含有几种免疫球蛋白,尤以分泌型lgA居多,lgM和lgG含量亦不少,对呼吸道黏膜有保护作用,另外,有一定量溶菌酶、乳铁蛋白、巨噬细胞登免疫因子,对感冒病毒等有抑制作用。
*姜糖水
先用红糖加适量水,煮沸后加入生姜,10分钟后趁热喝下可预防感冒。
如何保护孩子的牙齿
如何保护孩子的牙齿很多妈咪有一个错误的观念,以为婴儿还未出牙,便毋须为BB清洁口腔,其实,为BB清洁口腔的最大意义,除了清洁之外,还在于培养他们清洁的习惯。假如BB一向没有清洁口腔的习惯,到出牙后才培养便会十分困难。
为婴儿清洁口腔,妈咪们可以洗手后用柔软纱布缠著食指,沾水后便可为婴儿清洁口腔,但切记要轻力抹拭,以免伤害BB的牙床和牙肉。
到孩子长出牙齿后,便可用一些刷毛柔软、刷头小巧的BB牙刷为BB刷牙。至于牙膏方面,可待孩子的牙齿出齐后才用,以防小孩子误吞牙膏。当使用牙膏时,必须使用含氟素(Fluoride)的牙膏。同时,使用牙膏的分量应大约为一粒青豆的大小,避免BB不能把过多的牙膏清洗乾净。
另外,又有一些妈咪以为既然乳齿到六岁左右便脱落,往往因此掉以轻心,而忽略了乳齿的健康。但其实乳齿对孩子的一生,也是有影响的。
乳齿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帮助孩子正确发音及令恒齿正常地生长。乳齿生长时,亦正是BB牙牙学语之始,假若BB的乳齿蛀掉,甚至脱落,便会影响说话时发音的准确性,即使日后恒齿长出,到时才纠正错误的发音也较为困难。
另外,乳齿亦是为恒齿预留生长位置,让日后恒齿顺利地长出。假如乳齿蛀掉脱落,而恒齿又未长出,两旁的乳齿便会移位,占去原有牙齿的生长位置,那么日后恒齿便因没有足够的生长空间而向内或向外生长,导致牙齿不整齐,影响外观,较严重的更会造成牙肉发炎、生牙疮等口腔疾病。
其实,蛀掉乳齿的最严重后果,是连带伤害恒齿,使孩子一生也没有健康整齐的牙齿。由于恒齿就在乳齿之后长出,假如乳齿蛀得深入牙根,细菌便可伤害还未长出的恒齿,令日后的恒齿在结构及外形上皆受损害。
除此以外,妈咪们更要及早定期带孩子见牙医,作定期的检查。预防远胜于治疗。如果孩子第一次往见牙医时,是因为牙齿有问题,那么孩子定会对牙医有个负面的印象,更会觉得见牙医是件可怕痛苦的事,日后要孩子作定期检查便很困难了。
如果孩子相信见牙医只是帮助他们保持牙齿健康,而不是一件痛苦的事,他们一定乐于定期检查牙齿,那么孩子的牙齿健康亦可得到相当的保障。
营养专家指导婴儿辅食细节
营养专家指导婴儿辅食细节在刚添加辅食时,量应该特别少,在孩子吃完母乳后,可能只能喝下十几毫升比较浓的液体(菜汤、果汁等);固体的食物只能吃下几十克,少时可能只有十克。
味觉半岁时最敏感
一般认为4-6个月以后,再添加辅食比较好,如果较早添加辅食,可能会影响母乳喂养。孩子的味觉在半岁时发育比较敏感,在这个时候,如果他能够接触到很多食品,长大以后一般不会偏食、挑食。添加某种辅食时,在母乳喂养之前,让他尝一尝这种辅食的味道,并不给他吃,如果母乳喂养后孩子没有吃饱,然后再给他吃辅食。在母乳喂养之前,孩子处于饥饿的状态,那时让他尝辅食的味道,比较容易接受它的味道。
添加辅食征兆:当孩子吃完母乳,仍然觉得饥饿,仍然哭闹;只喂母乳,孩子的身高体重增长不太好,不能达到正常的速率。
蛋、谷类、肉、水果的意义
应该先给孩子添加蛋黄、谷类等(比如米粉、蛋黄,从这两样东西开始。)一般来说,每隔一到两周给他添加一种新的品种,在这期间,让孩子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添加之后,观察孩子是不是对这种辅食适应,比如观察孩子的精神状况,有没有发烧、拉肚子、或者孩子不舒服等;大小便是否正常;如果这些都没有问题, 那么隔一到两周后再添加新的品种。在蛋黄、谷类添加完之后,依次添加肉类、鱼类、虾、水果、果泥、菜等,大人能吃的,小孩也要逐渐添加上去。不能在刚开始添加辅食时,就让孩子吃鱼、肉,孩子不容易消化,胃肠道的酶也是一个逐渐发育和完善的过程。
有的妈妈在小孩2个多月时就让他吃水果汁,这也是可以的。因为水果主要是补充一些维生素。但是,水果不具备三大营养素(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 中的任何一种,从严格的角度说,孩子不能靠吃水果过日子。在4个月以后给孩子添加水果,一般也不把它作为辅食添加,因为它不是非常必须的。在后期,才可以把水果作为每天添加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开始量是很小的
辅食添加应从一种到多种,从少量到多量。开始喂养辅食时,量是非常少的。比如在吃完母乳后,喂一到两勺米粉,喂1/4个蛋黄,或更少一些,随着孩子身体发育需要以及对某一种辅食适应了,可能吃的会多一些。
年轻的妈妈一定要注意:不是第一次就要求孩子吃很多。辅食添加的时间可以在母乳喂养之后,也可以在母乳喂养的间歇添加。
一般小孩的胃容量只有几十毫升,在孩子吃完母乳后,可能只能喝下十几毫升比较浓的液体(菜汤、果汁等);固体的食物只能吃下几十克,少时可能只有十克。很多父母总是以自己的感觉来衡量孩子,只吃一勺、两勺,太少了,大人也只够塞牙缝。可是这对于孩子来说,已经够了。添加辅食后,可以根据体重的增长来衡量孩子吃的量够不够。比如添加辅食后,孩子的体重增加很好,身高也增长很好,表明孩子的营养已经够了。如果辅食的量不够,孩子会有相应的表现,比如不爱活动,身高、体重的增长不太好等。
多次、少量、现做
小孩刚开始添加辅食时,量比较小,所以在制作辅食的时候,会有一些麻烦。有时做一点,孩子吃不完,父母觉得每次做,挺费事的(一天要添加两、三次),不如一次多做些,存到冰箱里,下次拿出来稍加热就给他吃。其实,冰箱里并不是安全的,细菌的感染在冰箱里仍然可以进行。我们主张孩子的辅食尽量现做现吃,可以把生食(比如猪肝等)切成小块分别用保鲜袋装起来,冻在冰箱里,在吃时,只取出一小块给孩子做,而不是冻一大块,然后都做了,放在冰箱里分顿给孩子吃。现在商场里有很多方便食品,比如肉泥,蔬菜泥,肝泥等,标签上注明:一次吃不完,下次可以接着吃。如果这种食品不被污染的话,是可以的。不过,有的父母在打开之后,先给孩子吃,忘记把剩下的存放起来了,半小时、或一小时之后,再盖上,把它放在冰箱里。在这个时间,难保不被污染。
常见错误理念
显富、溺爱、主观。
孩子进食,不管是辅食添加还是母乳喂养,目的是满足孩子的身体需要,能够健康的成长。调查发现,有些父母喂养孩子的动机是家里贫福的象征。爱孩子、关心孩子表现出对孩子过多的喂养,把孩子喂养的比较胖,这说明家里比较富裕、经济状况比较好,这些复杂、不太健康的动机,容易喂养过度,导致肥胖而引发一系列的问题。不太正确的喂养方式可能会导致孩子的偏食、挑食。更不应该把自己的喜好添加给孩子,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对食物有一定的选择,喜欢的就买给孩子吃,不喜欢的也就不做给孩子吃,这是很错误的。
生理需要变成感情索取
在喂养的模式方面,家里一般就一个小孩,吃饭时让孩子感觉是非常重大的事情,几个人追着喂孩子,小孩可以把吃饭的行为延伸为对其它东西的索取,比如,不让看电视就不吃;而不是让孩子明白吃饭是生理需要,肚子饿了,就应该吃。比较好的家庭,主张孩子在进食方面尽早独立,他们把孩子的吃饭看做是正常的生理需要。国外有很多家庭是食物由父母来提供,孩子坐到餐桌上,他想吃什么,吃多少,由他自己来决定,这样对于孩子正常的生理调节起到更好的作用。因为父母觉得孩子饿了,就给他吃,事实上孩子并不一定饿,因为他需要的不多。 学习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