苤蓝
紫 苤 蓝
紫苤蓝是球茎甘蓝的一个球茎外皮紫色的品种,别名紫芥蓝头,为十字花科芸薹属甘蓝种二年生草本植物,以膨大的肉质球茎为蔬。原产地中海沿岸,由叶用甘蓝变异而来,球茎的皮色多为绿 色、绿白色、浅黄绿色;少数品种紫色。在德国栽培较为普便。我国目前栽培的紫苤蓝大都从德国引进,作为特菜新品种栽培。
看来是这个啊
应该是它拉
紫 苤 蓝紫苤蓝是球茎甘蓝的一个球茎外皮紫色的品种,别名紫芥蓝头,为十字花科芸薹属甘蓝种二年生草本植物,以膨大的肉质球茎为蔬。原产地中海沿岸,由叶用甘蓝变异而来,球茎的皮色多为绿 色、绿白色、浅黄绿色;少数品种紫色。在德国栽培较为普便。我国目前栽培的紫苤蓝大都从德国引进,作为特菜新品种栽培。
1.植物学特征 根系浅,茎短缩,叶丛生于短缩茎上。叶片长椭圆形,蓝绿色,叶面平滑,有蜡粉,叶缘有缺刻略成波状;叶柄细长。生长至一定程度后,茎部膨大形成肉质球茎为食用器官,圆形或高长圆形,肉质白色,皮紫红色或紫色。总状花序,花冠黄色。种子近圆形,红褐色或黑褐色、粒较大,千粒重
2.67克。
2.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紫苤蓝喜温和、湿润的气候,较耐寒,也有忍受高温的能力。营养期生长适温15—20度,肉质茎膨大期如遇30℃以上的高温;则肉质易老化,多纤维。生长期间需充足的光照。对土壤的选择不严格。较耐肥,所以栽培时宜选用腐殖质丰富的壤土。
3、栽培技术
(1)栽培季节:南方温暖地区于秋、冬季和冬春季栽培。中部地区一般春、秋两季栽培。内蒙古、黑龙江等高寒地区,露地栽培为一年一茬,春夏播,秋收。冬春也可在保护地栽培。
(2)种植要点
①适宜的品种:目前从荷兰及德因引进的品种,外形特征大致相同,球茎近圆球形,单球重0.5—1千克,中早熟,定植后约60天可采收,适应性较强,每公顷产约52500千克。南方适于秋播,北方春秋两季均适用。
②播种期:温暖地区秋播于9—10月,育苗移栽。 华北地区秋播于7月上、中旬。春播于冷床育苗露地栽培在2月播种,高寒地区露地栽培于5月上旬播种育苗。苗期30天左右定植。
③种植密度及用种量:株距26—30厘米,行距35一60厘米。育苗种植每公顷大田用种量750克。也可与其他作物间种。
(3)田间管理 定植后浇水、中耕,适当蹲苗。种植田除定植前施足基肥外;至球茎开始膨大时,看长势追肥,均匀,浇水不均匀易使球茎开裂或畸形,待球茎心叶时,即已接近成熟,不再浇水,防止球茎破裂。
(4)病虫害防治 紫苤蓝的病虫害与甘蓝类蔬菜相同,故不宜与甘蓝类蔬菜重茬;荷兰及德国的紫苤蓝为抗病品种,少见病害。虫害有蚜虫、菜粉蝶。要早防治,避免采收前喷洒农药。
4.采收 紫苤蓝定植后60天左右可采收,应及时收获,不宜在地里延迟过长时间。圆球形品种如过迟收获,生长点向上伸长膨大后,茎皮变厚变硬,茎肉纤维老化即影响品质。
5.采种 以秋播成株或半成株采种。我国南方种株可露地越冬,华南地区冬季低温,不利于紫苤蓝通过春化阶段,不宜采种。北方秋植后冬季可窖藏或沟藏,翌春定植于采种田,需与甘蓝类作物的采种地隔离1000米以上,防止混杂。
6.营养成分及用方法 每100克苤蓝球茎可食部分含蛋白质5.9克,糖11克,租纤维4.1克,钙81毫克,磷122毫克,铁1.1毫克,还含胡萝卜素、维生素B1;B2、C、尼克酸等成分。性味甘辛凉,有助于治脾火盛、中膈有痰、腹内冷痛,小便淋浊等毛病。
紫苤蓝可以生吃,洗净去皮,切丝,用少许盐稍腌一下,加上调味料即可食。也可炒,切丝与肉丝炒。用虾米烧苤蓝,风味更鲜美。苤蓝切片煮汤等。
紫苤蓝的嫩叶也可食,营养成分更丰富。每100克苤蓝嫩叶中含水分88克,蛋白质3.7克,脂肪0.6克,碳水化合物5克,胡萝卜素4.79毫克,维生素B2 0.3毫克,尼克酸1.3毫克,维生素C48毫克,钙590毫克,磷120毫克,铁4.5毫克。可炒食、作汤菜,是一个含钙质较高的蔬菜,并具有消食积、痰积等作用
好象又叫大头菜,,,,,,,,,,,
椒油苤蓝丝【原料】:
苤蓝200克,花椒半匙,精盐适量、素油2匙,白糖半匙,味精少许。
【制法】:
1.将苤蓝洗净,削去皮、冲洗干净,先切成薄片,再切成细丝,放入盘内,撒上精盐、拌匀、掩30分钟、滗去渗出的水。
2.将炒锅置火上烧热,倒入素油,待油热后,投入花椒,炸出香味后即停火、捞出花椒、将花椒油浇在腌苤蓝丝上,加入白糖、味精、拌匀即可。
【特点】:味鲜爽口。
看来也能淹成咸菜
药食良蔬苤蓝苤蓝又叫玉蔓菁,食用部分是膨大的球茎。
红丝菜是大同市的传统酱菜,原名叫“什香菜”,是老字号“庆和泉”酱坊的传统产品。1985年红丝菜被大同市政府命名为优良产品,深受大同百姓的喜爱。
加工红丝菜的原料是苤蓝。每年秋天,将经过挑选后的优质苤蓝去皮洗净,对角切成四块;一层苤蓝块撒一层盐码在池中淹制,一般要在6个月以上。
将腌好的苤蓝块从盐池取出,切成丝条,然后用清水浸泡2天进行脱盐。将脱盐的菜丝条放入甜面酱中酱制,半个月后,将白酒、黄酒、鲜姜末倒入酱制好的苤蓝丝中,搅拌均匀即可上市。
这种红丝菜的特点:配料考究,加工精细,质地脆嫩,偏咸带甜,浓郁醇香,色泽光亮红润。可算得上一种上档次的佐餐小菜。
找到了,谢谢aotubmw
紫苤蓝--------------------------------------------------------------------------------
紫苤蓝是球茎甘蓝的一个球茎外皮紫色的品种,别名紫芥蓝头,以膨大的肉质球茎为蔬。原产地中海沿岸,由叶用甘蓝变异而来,球茎的皮色多为绿 色、绿白色、浅黄绿色;少数品种紫色。在德国栽培较为普便。我国目前栽培的紫苤蓝大都从德国引进,作为特菜新品种栽培。根系浅,茎短缩,叶丛生于短缩茎上。叶片长椭圆形,蓝绿色,叶面平滑,有蜡粉,叶缘有缺刻略成波状;叶柄细长。生长至一定程度后,茎部膨大形成肉质球茎为食用器官,圆形或高长圆形,肉质白色,皮紫红色或紫色。总状花序,花冠黄色。种子近圆形,红褐色或黑褐色、粒较大,千粒重2.67克。
小故事
一块牌子上从上而下竖着写了三个字:田皮青,转身喊服务员,给来俩“田皮青”。服务员一愣,满脸疑惑,没回过神来。我指了指,说,就这个,田皮青。服务员恍然大悟,扑哧笑出声来,捂着嘴说,你说的是皮腊吧?我愣了愣,抬头仔细一看,原来牌子上从上而下写了三行字:田藕、皮腊、青椒,我拿眼一扫,没看清就从头一个字由上往下念了。脸红心跳,买了两个,贼也似地奔了出去。回到家里,喘息稍定,不由得细细琢磨,皮腊是个什么东西,怎么听怎么别扭,哪里比得上田皮青好听,有名有姓,还外带描绘。皮腊,皮腊,别扭。想着想着,突然想起,原来,应该读作“撇拉”。拿出字典一查,这两个字还是真有的,写作“苤蓝”,甘蓝的一种,蓝在这里读作拉,轻声。甘蓝就是圆白菜。
苤蓝,故乡的确有这个东西的,是用来腌咸菜的。
老北京喝豆汁,是一定要有苤蓝丝的。好像是汪曾祺先生的一篇文章吧,记不清楚了,说过去场庙一带张家豆汁最好,尤其是所配的腌辣油苤蓝丝。我生也晚,是没有那个口福去品尝了。但苤蓝丝的味道还记得。小时侯,咸菜吃得多,多以白菜疙瘩、腌萝卜、苤蓝为主。腌苤蓝吃起来发艮。艮这个字,字典上说,是坚韧而不脆,我觉得不大像。比如苤蓝,也是脆的,但,咬起来有些坚韧,大约在两者之间吧。
山西大同有个酱菜,叫红丝菜,就是苤蓝做的。秋天苤蓝去皮洗净,对角切成四块;一层苤蓝块撒一层盐,腌制6个月以上。腌好了,取出,切成丝,用清水泡2天,然后放入甜面酱中酱制,半个月后,将白酒、黄酒、姜末倒入酱制好的苤蓝丝中,搅拌均匀。吃起来质地脆嫩,偏咸带甜,浓郁醇香,色泽光亮红润。单看颜色,就足以勾起人的食欲。
苤蓝既可以生食,也可以炒菜。依我看,无论生熟,味道都一般,不及腌起来好吃。
还有一种东西,少年时,也常吃的,但现在,却很少看见,就是蔓菁疙瘩,也就是蔓菁根,家乡人习惯叫甜疙瘩。长得更加像萝卜,红色,圆锥形。孙犁先生写过一篇《吃菜根》,提到了它,说“北方农民喜食之”,语气多有怀念。孙犁先生是安平人,与我家乡相距不远,饮食应该差不多吧。
其实蔓菁疙瘩和苤蓝没有什么关系,只不过都是球形,而且两个东西的名字多少都有些不常见,想起苤蓝,自然而然想到了蔓菁疙瘩,顺便提提罢了。没有别的意思 我们那叫苤蓝,炒起吃也很好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