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揭秘梨园史:"男旦产业"藏污纳垢名声极臭(图) 上海《青年报》
《梅兰芳》绝对不是一部单纯的电影。它的许多细节,都是一只只小孔,从这些小孔透过去,就可以看到梨园几百年历史的那个广阔世界。比如电影中梅兰芳给表哥的那一巴掌,又比如邱如白冯子光等人对梅兰芳的影响,都是值得玩味的。难怪有人说,读懂了梅兰芳也就读懂了整个梨园。本报记者昨天就此专访了曾在《百家讲坛》主讲梅兰芳的京剧学者、梅兰芳研究专家翁思再。男旦的“文化产业”藏污纳垢
电影里,少年梅兰芳被表哥拉到鲁二爷屋子里,他同另几个男旦一样,一屁股坐在了鲁二爷的大腿上,还招呼梅兰芳也这么做。结果梅兰芳狠狠地打了表哥一个耳光,转身就走。翁思再昨天对本报记者评价道,这反映了“本质的真实”。
成形于明清时期的京剧,一股脑儿地继承了自古男尊女卑的伦理纲常,所以在辛亥革命之前,女人都是不许唱戏,不许登台的。可是戏中女人的角色总得有人去演,于是就出现了男旦。翁思再说,其实这在《红楼梦》中就可以看出端倪,那些生得清秀的蒋玉涵等人,说到底就是男旦。至于有人说,男旦的扮相比女人还漂亮,那是另一回事了。
http://photocdn.sohu.com/20081212/Img261173588.jpg
梅兰芳研究专家翁思再 有意思的是,就在最初男人到台上演女人的时候,谁也不会想到这竟日后成了一个产业。翁思再对京剧史极有研究,据他考证,“堂子”这个事物出现是在清乾隆年间。所谓的“堂子”也就是男旦们学戏的地方,并且兼具晚上唱戏、白天陪酒的功能。彼时有规定,八旗子弟不准逛妓院,所以他们大多也就成了“堂子”的座上宾。
作为“文化产业”的“堂子”到后来名声已经极臭,成了藏污纳垢之地。一些男旦不仅陪酒,猜拳,还坐大腿,甚至做出更加出格的事情来。翁思再推测,电影中潘粤明饰演的梅兰芳表哥其原型可能就是梅兰芳的师兄王蕙芳。现实中师兄弟俩的确在“云和堂”学的戏。王蕙芳原本也是一块极好的男旦的料,可是最后落入“文化产业”之中,成了藏污纳垢的一分子,这才毁掉了前程。在“堂子”极盛的时候,男旦要想明哲保身是很难的一件事情,因为有这个氛围在,要想做得有一些异样,就很容易被抛弃,连个学戏的地方都没有。
不过,陪人喝酒的男旦毕竟不是全部,很多价值观端正的男旦是能够按照道德去行事的。翁思再认为,梅兰芳就做到了出淤泥而不染。“因为从目前我所看到的材料中,没有任何梅兰芳陪酒的记载。”作为梅兰芳研究专家,翁思再此前读过目前几乎能找到的所有有关梅兰芳的材料。也正因为此,电影中梅兰芳给表哥的那一巴掌打得“本质真实”,他对于男旦陪酒的不屑的眼神,在历史上也完全可以站得住。
http://photocdn.sohu.com/20081212/Img261173589.jpghttp://photocdn.sohu.com/20081212/Img261173590.gif梅兰芳四十八式勾魂眼(资料图片)
“梅党”捧红他也限制他
电影里,邱如白与冯子光对梅兰芳影响很大,两个人似乎别的什么都不做,整天就围着梅兰芳转。邱如白为梅兰芳改戏,帮他接场子,冯子光呢,则舍得大笔大笔地花钱,梅兰芳离京赴沪,在思南路上的房子就是冯子光提供的。而且这两个人还怂恿梅兰芳去美国演出,令人感到无比惊讶的是,他俩竟能将原本不愿意成行的梅兰芳说动,并最终取得巨大成功。用现在的话说,这两个人都是梅兰芳的经纪人,可是他们的能耐究竟有多大呢?
翁思再说,梅兰芳周围确实有一个“梅党”在。这些“梅党”都是捧梅兰芳,欣赏梅兰芳的人,其中包括编剧、评论家、记者、高级知识分子各色人等,当然还有老板。这些人都是戏痴,都是因为由衷地喜欢梅兰芳的戏,才甘愿围着梅兰芳转的,所以他们想着的都是为了梅兰芳好。
为了梅兰芳好,就难免要出主意,提意见。但是由于每个“梅党”的出发点和价值观不同,所以他们提出来的意见时常会很不同。根据翁思再的研究,邱如白的原型齐如山和冯子光的原型冯耿光,对于梅兰芳情感生活的态度就很不相同。对于忠心的“梅党”,梅兰芳一直是心存感念的,他也愿意听取“梅党”的各色意见,但是也难免感到了苦恼,“不可否认的是,梅党给梅兰芳很多帮助的同时,也让他的动作受到很多限制。梅兰芳后来同齐如山分开,来上海定居,除了有不愿意为日本人演戏的考虑外,可能也想摆脱北京梅党的环境,因为上海有相对开明的环境。”翁思再说。
不过解放前的梨园,帮着名角打理业务的所谓经纪人也是有的,只是并非每一个名角都有这样或那样忠诚的“党”,所以经纪人对一般名角的影响力是有限的。翁思再的母亲是梅派的名票,他本人因此与梅家有了不解之缘。据翁思再本人对于解放前梨园的了解,除了程砚秋有为数不多的“程党”之外,真正拥有那么多忠实“党”人的,只有梅兰芳一人。
这决不是偶然现象,翁思再认为,这与梅兰芳的家庭文化有关。据他考证,梅兰芳的祖上做过官,曾有人做过淮宁的知县,而且梅家后来又变成了梨园世家,崇尚文化。“梅兰芳本人的书画功底就很深,他具有很多文化传统的慧根,这也使他愿意和文化人士交往。”一个拥有天才的唱戏天分,又是十分开明的梅兰芳,自然是不愁没有朋友的。 本版撰稿 记者 郦亮 $支持$ $支持$ 前几天正好看了篇章诒和写梅兰芳的小文章,里面着重提了歌郎以及梅与孟小冬的婚姻,
大概是看了陈的电影之后写的吧,
看电影里对这两段的处理是比较主旋律的,搞得我都有点怀疑陈拍的到底是人物传记呢还是文艺片了。
把其中和主题有关的部分转过来吧。
转 关于梅兰芳的身世、习艺以及堂子的话题
关于梅兰芳的出身,有很多说法。如果你不懂中国戏曲历史和晚清社会状况,那有可能对此产生误解。
晚清时期,中上层阶层消费者如商人,文人,官僚等的娱乐项目主要是戏园子和堂子。堂子,从嘉庆、道光、同治、光绪持续了近一个世纪。堂子,打初叫「下处」,即伶人集体宿舍。嘉庆八年《日下看花记》等笔记中,就有了伶人以「堂名」作为住处标识的记载。所以,堂子,私坊,下处,各种说法都是指伶人的住处。伶人自己都叫堂号。
逛堂子叫打茶围,从事打茶围行业的伶人叫相公。相公从事的是「以歌侑酒」「以曲伺人」的服务。所以他们又叫歌郎。「打茶围」是歌舞表演的配套服务,伶人演完戏,也在这里服务,额外挣一份钱。台上看戏,台下看人,男人们就乐此不疲了。由于歌郎是陪酒,陪聊,陪笑,也就善歌,善酒,善谈。他们特别能体味男人的心理,迎合男人爱好,多有女性化倾向。
歌郎必须习艺,有色,有艺,还有一副好性情,包括谈吐,走路,笑容,眼神等等。既学会应付顾客不同的需求,还要不忘保护自己,这一套本事真可谓严酷。由于堂子业必须要有好歌郎,所以,很多是由名伶兼营。越到后来,堂子业主就越重视歌郎舞台演艺的提高。这样,「堂子」作为科班的职能,就开始上升。梅巧玲就是堂子业主,开了「景龢堂」。所以北京的堂子除了是娱乐业之外,它还是培养名伶的重要渠道,这个职能和科班相同。从道、咸、同、光四代215个名伶,堂子出身的有139个,佔百分之六、七十。所以当时出身堂子的名伶,非但不以这种出身为耻,相反,能出身在名堂却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明星学校。对于自己的弟子,有的在自己的堂子培养,有的送到别的堂子。如梅兰芳的伯父是把梅兰芳送到梅的姐夫朱小芬的「云和堂」。
梅兰芳从小在「云和堂」著名教坊学艺。人称「梅郎」,侑酒为业,也是被看好的歌郎,他的成名与自幼在堂子学艺和更为全面的调教、训练直接相关。梅兰芳福人,运气上佳。本事学好,恰逢「堂子」衰落,这使他避免了走上「红歌郎」的道路而进入演艺界。而那时又正是打造京剧艺术的重要阶段。梅兰芳走红后,由梅社印行的《梅兰芳》经过用心的筛选,把梅兰芳与「堂子」「歌郎」生涯全部删去。他们(包括赵叔雍,冯耿光)是想把他捧成艺术界的「伟人」。如果我们对艺术史和晚清民国史稍有知识,便决然不会把「堂子」等同于「妓院」之类。
真实的叙述丝毫不会玷污梅兰芳的艺术声望和成就。半个世纪以来,大陆所有关于梅兰芳的身世的文章,都回避的「堂子」,包括《梅兰芳的舞台生活四十年》,梅家人主编的《一代宗师梅兰芳》以及《中国戏曲志,北京卷》。因为这时的梅兰芳成为一面旗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