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薄胭脂染,膏腴琥珀凝【避风塘炒蟹】
铁甲长戈死未忘,堆盘色相喜先尝。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
多肉更怜卿八足,助情谁劝我千觞。
对兹佳品酬佳节,桂拂清风菊带霜。
------ 《红楼梦》螃蟹咏
http://farm4.static.flickr.com/3424/3210405939_830cc0faa1.jpg
关于蟹的故事 由来已久...
从古到今 中国人们对蟹的喜爱 可以追溯到西周 据《汲冢周书》载:周成王时,海阳献蟹入贡,说明那时国王已将蟹列为御膳了。《周礼》中有“蟹胥”的记载,据说这是一种蟹酱。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除了蒸、炸、面拖、酒醉外,对腌制蟹也有详细介绍。宋朝傅肱在《蟹经》一书中,汇集了各种食蟹之法。宋人高似孙以《蟹经》为基础,写了《蟹略》一书,对蟹品、蟹馔等作了详细介绍。宋代《中馈录》有吃生蟹的记录。元代倪瓒著《云桂堂饮食制度集》载有蟹的烹制方法。明代有了“玛瑙蟹”,清代出现了“蟹黄兜子”、“螃蟹羔”等蟹肴。
材料:
蟹
此处采用的是Irish Crabs
略带棕色 肉质十分之鲜甜 母蟹临近繁殖季节时 周身更会呈现桔红色
最佳的食用时节是每年的4到9月 但是若要享用蟹黄 还是秋冬为最妙
蒜
豆豉
细葱
少许姜蓉
川椒和泰式朝天红椒少许
其余各类调料有
盐 生抽 酒 胡椒少许
1蟹冲水 需要使用刷子去除关节处的泥沼
准备蒜末 一定要充足 2到4朵都可以 共需要30瓣左右 切成均匀的小末
葱切段 姜切末 辣椒切段 清洗豆豉
http://farm4.static.flickr.com/3500/3211247962_bc5b2db19f_o.jpg
http://farm4.static.flickr.com/3378/3210403149_85f7f16cdc_o.jpg
2 致命一刀 刀尖处对准的即是蟹心 蟹心致寒 一般来说 也是不可食用的部分
http://farm4.static.flickr.com/3104/3210403313_99346b0e71_o.jpg
http://farm4.static.flickr.com/3376/3211248668_46788bd817_o.jpg
3 从背后用力掀掉蟹壳 去掉蟹腮蟹胃及其他内脏
http://farm4.static.flickr.com/3096/3211248868_7c3869473e_o.jpg
http://farm4.static.flickr.com/3124/3210403781_ef96fa5c15_o.jpg
4 此时方才可以开始斩件 蟹钳处拍裂 去掉不可食用的钳尖部分
http://farm4.static.flickr.com/3477/3211249146_6000db3181_o.jpg
http://farm4.static.flickr.com/3308/3211249476_5362bda3da_o.jpg
http://farm4.static.flickr.com/3531/3211249816_7f00b8ee3a_o.jpg
5 蟹表面抹上少许生粉,放入滚油中炸至熟,捞出沥去多余的油,其中难熟的部分先要下锅,然后才是蟹足。
http://farm4.static.flickr.com/3356/3211249970_5466f75cc3_o.jpg
http://farm4.static.flickr.com/3476/3210404935_7b944e56ec_o.jpg
http://farm4.static.flickr.com/3489/3211250438_5e7d271353_o.jpg
6 热锅放大量的油将蒜末 豆豉 辣椒放入其中爆香 捞出沥油
7 爆香后的各类调料 放入锅内 加上炸过的螃蟹翻炒 出锅即成
http://farm4.static.flickr.com/3348/3211250918_6820662468_o.jpg
http://farm4.static.flickr.com/3488/3210406223_18c5edd8fe_o.jpg
http://farm4.static.flickr.com/3306/3211251898_51cb4db88f_o.jpg
说道避风塘菜式 不得不提及“避风塘”这个地名,它本指的是香港的一个避风港。以往,来自不同地区包括东南亚的渔船经常在这里停泊,随船的人也将不同地区的原材料及风味带到这里,久而久之,在这里就形成了一种独特风味的饮食。不过现在这海上食肆,已经转为岸上经营了。
若是如今在港品此道菜,店家一般选用的是越南产大海蟹,至少2斤重才够分量,蟹黄亦可以分开炒,更加入味。
在世界各地的中餐馆里,也会有避风塘的菜式,尤其是避风塘炒蟹,它们往往受到食客、饕翁们的青睐。其精髓是那蒜蓉的独特风味,这种蒜蓉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的甘口焦香,脆而不煳,蒜香味与辣味、豉味结合,达到了一种口味的平衡。与螃蟹共烹,味道和谐,可口极致。
附上一些关于蟹的小历史 甚是有趣
蟹是一种颇具个性的动物,腿多名也多,苏东坡称之为“尖团”,诗曰:“堪笑吴中馋太守,一诗换得两尖团。”曾几称它为“内黄侯”,诗云:“从来叹赏内黄侯,风味樽前第一流。”唐彦谦给蟹冠以“蝤蛑”之名:“漫夸丰味过蝤蛑,尖团犹胜团脐好。”而林逋则别出心裁,称蟹为“郭索”:“草泥行郭索,云木叫钩(车舟)。”唐代皮日休的“未游沧海早知名,有骨还用肉中生。莫道无心畏雷电,海龙王处也横行。”全诗不提一个蟹字,却对蟹之形态勾勒得惟妙惟肖。
许久不曾发贴 前夜附上照片 已有数位朋友回复 心中颇为感动 在此便是取"蟹"之谐音"谢" 籍由此 以飨各位
[ 本帖最后由 stoneg4 于 2009-1-20 14:12 编辑 ] 好久不见新作品$支持$ $支持$ $支持$ $支持$ $支持$ $支持$ 又让人想起在避风塘吃过的各种美食品了,恨不得马上飞回去吃啊:( :( 又来发大作了 吃饭时间看这个,馋啊。$害羞$ $害羞$ 看看!顺便学习。$支持$ 我偷偷小声说一句
如果不加注释的话,真看不出来跟蟹有关系,只觉得是一堆碎丁丁的咸菜。$m14$ LZ请继续$送花$ 原帖由 狐狸家的猫 于 2009-1-20 11:27 发表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我偷偷小声说一句
如果不加注释的话,真看不出来跟蟹有关系,只觉得是一堆碎丁丁的咸菜。$m14$
吃过避风塘炒蟹的人都应该知道。$害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