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st 发表于 2009-2-28 08:42

中国经济遇冷 海归回来都很难找工作

2009年2月,春寒料峭,中国各地的人才招聘市场却早已持续升温。在近几年的留学生回国潮之下,大批留学生以13%的年增长率参与到中国国内激烈竞争中。以往在求职过程中占据一定优势的海归,今年却遇到了一个“不太暖”的春天。

  相关专业难“解冻”

   唐斌,2008年9月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法律系金融法方向硕士毕业,回国后的这半年他一直在找工作,本满怀信心,想进律师事务所一展身手,却被屡屡拒之门外。

  “这两年经济不景气,金融法方面的业务也受到牵连。”唐斌说,“很多律师事务所都在缩减业务,年底裁员都来不及,更别提招人了。”

  今年1月10日,英国驻华使馆文化教育处举办的2009年留英校友职业发展研讨会暨小型专场招聘会在北京、上海、广州和重庆同期举行。“我学的专业往年都很吃香,没想到那天只有3个单位专业对口,但其他要求又不符合。”唐斌兴冲冲地去参加了当天的上海分会,却一无所获。

  英国驻华使馆文化教育处教育推广总监吴媛媛说,当天北京会场的求职者中一半以上集中在金融、管理、经济等专业,“在金融危机下,就业形势更不乐观”。英国驻华使馆文化教育处统计资料显示,2008年全年,有超过2.7万名中国学生选择到英国留学,比前一年增长近三成,其中以选择商科为主,44%选择了金融和管理等相关专业。

  然而人才市场上的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无论是在700多家单位参加的北京“共创未来”人才招聘会上,还是在200多家单位参加的山东省2009年迎新春大型人才交流会上,金融、证券、外贸等相关企业都不多。前几年的热门专业,如今却因一场“寒流”迟迟难以“解冻”,扎堆选择金融类专业留学和金融危机的影响加剧了金融、外贸类海归的困境。

  应届毕业海归遇冷

  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中国出国留学生总数已达136万人,其中学成回国37万人。随着留学生数量的激增、留学方式从公费居多到自费居多的变化,海归的比较优势减弱,从以前你争我抢的“香饽饽”,变得日趋平常,甚至还出现了许多海待。其中,应届毕业、没有工作经验的海归更是遭到冷遇。

  去年从英国硕士毕业回国求职的王宇说,以前招聘会上“海归优先”的风光早已一去不复返了。“国企、银行和小企业不是很喜欢找海归,有的甚至还对海归存在一些偏见。我们不被歧视已经不错了,根本没有想要被优先考虑。”

  他说:“英国的硕士只要一年就毕业了,相比较国内同等学力的毕业生,留学英国的海归相对年轻一到两岁。但像我们这些在国外学法律的,没有参加过国内的司法考试,没有律师资格证,跟国内有资格证书的毕业生相比,这是个比较大的劣势。”

  王宇找工作快半年了,在这期间他投了几百份简历,得到面试的不过20家,进入终面的只有10家,最后一家才录取,而且目前还只是在实习阶段。

  “我们虽然没有海外留学经历,但是专业技能幷不弱,现在单位看重的是个人在实际工作中的能力和工作经验,光有学历没有能力也是不行的。再说我们的薪值要求没有海归那么高,单位在招人时也会权衡用人成本的。”在2月20日的北京专场招聘会上,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应届本科生彭玉琦说。

  在今年春季的招聘会中,单位对海归的态度更趋于理性。“一些海归的外语能力虽然强,但专业技能知识、实践能力幷不一定比国内顶尖大学毕业生过硬。”国内某大型保险公司的招聘人员说,“这几年我们也在向国际市场发展,非常欢迎海归的加入,不过每个应聘人员都要进行一个LASS(保险代理人甄选系统)的人才测评,根据测评结果来确定岗位和薪酬标准,无论是海归还是国内毕业生都一视同仁。”

  不接轨带来“关节痛”

  不通则痛,国外学历机制与国内的不完全接轨,给求职的海归带来了阵阵“关节痛”。

  “国内有些招聘网站负责很多大企业校园招聘的前期网络筛选工作,但是它们的筛选模式本身有一些问题,比如以‘英语四、六级成绩’作为关键字来进行筛选。像我这样在国外读本科的海归,虽然外语能力很强,但没有考过英语四、六级,这就在一些招聘网站上失去了很多机会。”从美国本科毕业回国的乔丽对此非常无奈。

  唐斌也道出了自己求职的困扰:“国外大学的学制和国内不太一样,一些大学的毕业生不会立刻就发毕业证和学位证,我去年拿到毕业证时已经回国了。但只有拿到毕业证才能在国内办理学历认证,这就延长了我们等待的时间,求职时失去了好多机会。很多单位要求签约时必须有学历认证,我的好几个同学虽然通过了面试,却因为这个原因最终被用人单位拒绝了。”

  近年来,中国各地纷纷出台各种优惠措施,努力吸引海归落户。但这类优惠措施大多是面向拥有高新技术、带项目回国创业的高层次海归。对于大多数自主择业的小海归来说,学历机制与国内不接轨,已经越来越成为其参与国内人才市场公平竞争的障碍。

  近日,北京市启动首都人才市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在此期间,将有50余家人才服务网站举行网络招聘会及百余场现场招聘会,预计将有逾万家用人单位提供8万余个招聘岗位。全国各地的的招聘会也将大规模、高密度登场。海归在接踵而来的招聘会中,该如何走出困境,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很红很革命 发表于 2009-2-28 08:58

英国海归确实烂

cn.de 发表于 2009-2-28 10:15

英国海归确实烂
很红很革命 发表于 2009-2-28 08:58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看人吧?这一棒子打得面太广了
{:5_388:}

11111 发表于 2009-2-28 10:53

同意楼上的,不过英国的硕士课程????冲击了所有海外留学的学生,18个月的硕士不知道能学到什么!话能不能说利索都是个问题!

HUNQINGSEARCH 发表于 2009-2-28 14:10

同意楼上的,不过英国的硕士课程????冲击了所有海外留学的学生,18个月的硕士不知道能学到什么!话能不能说利索都是个问题!
11111 发表于 2009-2-28 10:53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呵呵~~

stuttgartner 发表于 2009-2-28 15:48

这些鸡巴烂人在哪也找不到工作

Arterix 发表于 2009-2-28 16:06

俺早就说,回国人家也看
带回技术来了?没有!才硕士毕业(其实也就德国大学程度,一抓一大把)
带回项目来了?也没有!读博的在国外也就是个工作人员,说话不算数
带回资金来了?更没有!自己连工作都没找到,哪儿赚钱呢?
最后问,带回人际关系来了?别提了!和国外社会格格不入,没有土著朋友熟人。
那还要你这海龟啥用?

mauce 发表于 2009-2-28 16:07

英国那个很贵的,他们是当产业来做的,你给钱他们给你毕业证,据统计中国学生每年向英国贡献10亿英镑,如果不是有英文这个优势,肯定没人去那里。

财神妹妹 发表于 2009-3-1 19:44

dingding.

马屁精 发表于 2009-3-1 20:02

英国那个很贵的,他们是当产业来做的,你给钱他们给你毕业证,据统计中国学生每年向英国贡献10亿英镑,如果不是有英文这个优势,肯定没人去那里。
mauce 发表于 2009-2-28 16:07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5_377:}
一朋友去牛津了,担保金70万RMB,听说是一年半到两年所有的费用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经济遇冷 海归回来都很难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