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er
发表于 2009-2-28 21:31
这断历史是应该好好被记录一下.
小时候每次听我妈讲她下乡时候的那些事儿, 都笑的我前仰后合的. 当初的虔诚, 信仰, 如今看来那么的荒谬讽刺.
wakeup 发表于 2009-2-28 19:35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正常人绝对不会把那段经历当做痛苦的回忆,也绝对不会觉得荒谬讽刺,
因为那个地方有父母那辈人的劳动成果,记载着他们的奋斗历程,
姜昆九十年代组织知青回东北,那是包了火车去的,
真要是当年有很多不好的回忆能有那么多人去
Getback
发表于 2009-2-28 23:20
我今年夏天回国去旅游,还专门去了一个知青办的饭店吃饭。整个饭店里面的装修都很有当年的气氛,里面的跑堂都穿着当年知青的衣服,还有的穿着红卫兵小将的衣服。。。饭菜也都是农家菜,感觉蛮有意思的{:5_379:}
wakeup
发表于 2009-3-1 13:20
正常人绝对不会把那段经历当做痛苦的回忆,也绝对不会觉得荒谬讽刺,
因为那个地方有父母那辈人的劳动成果,记载着他们的奋斗历程,
姜昆九十年代组织知青回东北,那是包了火车去的,
真要是当年有很多不好的回 ...
weder 发表于 2009-2-28 21:31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很抱歉, 你那句"正常人绝对不会吧那段经历当做痛苦的回忆"我无法认同. 虽然大多数知青可能对当时所遭受的痛苦已经释然, 但总有一些不幸的人,这段经历也许会是他们心里永远的痛, 不能因此就把他们看作不正常.
再次, 我所说的荒谬讽刺是指当时那种狂热的个人崇拜. 那是个癫狂的年代, 全国上下都几近疯狂, 如今看来我个人觉得是荒谬的.
你说那些地方有父辈人的劳动成果, 记载他们的奋斗历程,这我认同.
我妈一直想带我重回她下乡的小村庄. 在我个人的理解, 她老人家虽然也经历当时吃不饱饭, 不知道前途在哪里, 该读书的年纪没书读的种种痛苦, 如今他更怀念的是当初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 共患难的友情亲情.
莫妮卡
发表于 2009-3-1 14:30
那个年代对于父母一辈来说,是火辣辣的青春,无论青春是否美好,都是令人怀念的。
weder
发表于 2009-3-1 18:57
很抱歉, 你那句"正常人绝对不会吧那段经历当做痛苦的回忆"我无法认同. 虽然大多数知青可能对当时所遭受的痛苦已经释然, 但总有一些不幸的人,这段经历也许会是他们心里永远的痛, 不能因此就把他们看作不正常.
再次 ...
wakeup 发表于 2009-3-1 13:20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既然你父母都是有相应经历,那就方便了,文革十年好像很长,但仔细分析就回发现这只是笼统的说法,66年停课搞运动,到68年高潮就已经接近尾声,然后才有的大规模上山下乡,66年以前类似的方式就已经存在,比如支边什么的,这种运动可不是什么单纯的政治运动,这里边有很多其他考虑,比如城市人口过多就业岗位有限,而且当年粮食生产也是问题,还有就是很现实的边疆问题外加少数民族问题,无论是东北还是内蒙新疆当然还有云南等等,问题都很严重,知青的到来对发展生产稳定边疆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屯垦在历朝历代都是解决类似问题的最有效的方法,什么叫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就是注解,当年北大荒如今北大仓,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现在发展怎么样都是有目共睹的,而且新疆还是未来能够让丝绸之路复兴的重要据点,向西走出去的前沿阵地,没有当年的奋斗哪来今天的形势,甚至可以说没有当年的屯垦今天新疆能否安定都是个问题,远得不说,当年左宗棠西征平定新疆叛乱,有一帮赶大营的跟着去了并且留了下来,后来王震治疆大家都知道,再后来支边青年然后才是知识青年下乡,说到底都是一个套路,所以说上山下乡本身没错,国家领导决策正确,怀揣理想的革命小将崇拜一下伟大领袖有错吗,现如今不也有人喊胡哥加油吗,这跟毛主席万岁小平你好本质上没什么区别,都是发自老百姓肺腑,何谈荒谬。
至于后来在回城问题上小我压倒大我其实也很正常,毕竟普通人只有在头脑发热的时候才能和英雄略微靠近一下,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但我们不能因为很多人后来有些后悔就否定其开头的革命热情,就说汪兆铭吧也就是汪精卫,在抗战期间脱离中央政府取道越南投奔日本另立伪政权,汉奸卖国是肯定了的,可此人年轻时也做过人肉炸弹,说过引刀成一块不负少年头的豪言壮语,我们难道能因为他后来投敌叛国就否定他年轻时驱除鞑虏恢复中国的决心,难道就能否定其革命时的正确行为。
很多伤痕文学一说到文革就是诉苦式的没大学上,到农村去浪费青春破坏生态,读过历史放眼世界我们就会看到,世界上有几个知识分子不是爱发牢骚会发牢骚,仔细分析就回发现事实并非文艺作品描述的那样悲惨,那都是为了读者为了自己的认同感投其所好或者就是简单的泄私愤,因为那个时代考大学真的是很难,我们以前的政治老师是文革前老大学生,说道当年自己赶考一定会强调50比1,各地当然会不一样,但是肯定比现在难,而且大多数知青无论是否赶上文革肯定都不会成为天之骄子,再有当时工作位置有限财力有限还有很多其他限制,根本不可能提供那么多脑力劳动的机会,大多数还是普通劳动者,赶上国际大气候国内小气候需要人到边疆农村去,谁去呢,难道让一帮七老八十的开荒种地,还有一点,就现在教育优先的时代还老多人不愿读书呢,当时知青也不会全是头悬梁那类的人吧,人有的时候会把自己想像得很优秀很完美,就好像天妒英才别人都欠自己得一样,赶上这机会找个心理平衡是再自然不过的了,最常见的就是如若不是因为文革,我一定会怎样怎样,考大学这种事情就算是写剧本也不能这样毫无悬念吧。
现在咱们再回过头来说国家的举措,文革停止高考并不是不培养大学生了,可能招生途径很多,比如大家都熟知的工农兵大学生,大家不要以为这些人全都是文盲,很多人还是受过教育的,只不过参加工作早,这类人水平参差不齐,但并不缺少好的,比如原先我的英语老师就很有水平教学管理都不错,后来调到教育局工作,我也无缘继续跟他学习,不过此人经常到各校听课指导教学,运气好碰上还能要两本他写的参考书,受益很深。知青是不是只有等到高考恢复才有机会回程深造呢,其实不是,机会总是有的,比如选调回城念书,72,73年就开始有了,开始的那批学制比较短,都是先上岗再进修,后来的都是3年以上的了,78年以后机会就更多了,年龄只要不太大就都有机会,有的班30岁和20岁同堂,当然任何时代总有不如意的人,但有些时候发牢骚并非是这个缘由,知识分子吗总喜欢讲个成长过程什么的,比如你是哪年哪个大学哪个专业哪个老师带出来的,假如你要是说工农兵大学生,很有可能对方就把你跟客来蹬大学的归位一类,你要是非要把他和工农兵大学生等同视之,还不如杀了他,读书人虽不是为吹牛而生,但是十年寒窗苦,逮个机会吹吹牛发泄一下还是可以理解的,现在很多发牢骚的人可并不一定是没上大学的,只是可能不像秀才举人进士那样一路考上来,总感觉低人一等心有不干,于是拿文革说事儿,考试这东西是很有偶然因素的,就是不停止高考招生让他考,考上的未必是他,无非就是少了念像不再遗憾罢了,而对于文革中文革后上大学但发展一般的知青来说,备不住还是占了便宜而未觉。
说这么多不是非得说谁对谁错,只是人本身就是很复杂的,而历史更复杂,评价历史可不能从一时一事说开去,得全面看问题,说白了就是多算大帐少拔了自己的小算盘,因为历史不是描述某个家庭的兴衰成败。
minger
发表于 2009-3-1 19:04
剧照真得很真实很漂亮{:7_451:}
weder
发表于 2009-3-1 19:13
本帖最后由 weder 于 2009-3-1 19:47 编辑
我今年夏天回国去旅游,还专门去了一个知青办的饭店吃饭。整个饭店里面的装修都很有当年的气氛,里面的跑堂都穿着当年知青的衣服,还有的穿着红卫兵小将的衣服。。。饭菜也都是农家菜,感觉蛮有意思的{:5_379:}
Getback 发表于 2009-2-28 23:20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Getback同志注意啦,吃肉不忘毛主席啊{:5_379:}
Getback
发表于 2009-3-1 19:32
既然你父母都是有相应经历,那就方便了,文革十年好像很长,但仔细分析就回发现这只是笼统的说法,66年停课搞运动,到68年高潮就已经接近尾声,然后才有的大规模上山下乡,66年以前类似的方式就已经存在,比如支边 ...
weder 发表于 2009-3-1 18:57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透彻啊。。。
其实那一代人有他们独特的经历,不管是如以前作品反映的那种苦,无奈还是艰辛,还是像这个作品里反映出来的另类的幽默,青春和快乐,我都觉得那是一个很值得我们的父辈母辈去怀念,无感悟的一段很真实的青春!我们这一代很少对那段历史感兴趣,觉得根本不是一个世界,但现在想想,从这些点点滴滴,真的可以为他们而感到自豪!
记得一次回国,夜里跟妈妈躺在一个大床上聊天。她给我讲她的中学时代,知青时代,恋爱时代,返城的故事。。。不知不觉天都亮了,我们还是兴致很高。我看见那时我的母亲已经不再是那个严厉的她,她眼中闪烁出来的光芒,就像几年前的我,对生活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那段岁月虽然很苦,但也有乐;那个时代虽然让他们中的很多人失去了很多机会,但同时又给另外很多人带来了更多更好更大的机会。
世界真的是公平的,失去的同时一定也会有所获得。只要心中充满的是信念。。。
喜欢这部剧的另类,因为以前的太多作品都是讲文革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将知青生活给很多青年人带来的伤害。。。但,现实生活却不是这么绝对的。很多人是在农村找到了自己的幸福和真爱,好多人是利用了知青生活,更好更努力的学习而返城后走在了时代前列,成为了国家的栋梁。生活给予他们的,绝对不仅仅是不堪回首的过去。
说实话,提醒我看这部剧的,正是我的父母。正好电话回家,老妈说,这部剧看了么?很不错,感觉不沉重,跟以前的剧不一样,能更全面反映我们那个时代的生活,看看吧。。。
weder
发表于 2009-3-2 23:06
看了两集,感觉这帮年轻演员有些不严肃,不像那个时代的人,
演技还可以,就是对那个时代人的心态把握得还不准,所以神态也比较做作,
血色浪漫那帮要好一些,在知青戏里算是达到了一定高度,
那个夏雨总是那种假模假样故作轻松的作派,而且总给人心思极重的感觉,
至于严妮,有时候赶上大段快速的对白很容易让人想起佟掌柜瞪着眼抻着脖子的样子,
现在的年轻演员很难塑造多种类型的角色,还有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那种风格的贫嘴实在讨厌,
希望后边几集千万别这样,因为那个时代的人可不都是无赖,
说到这突然感觉到好像这部戏跟武林外传有几分神似,都是找个历史背景演绎现代情感,
把服装道具一换就是都市言情戏,这可能跟台词时髦化有关,
同样是喊革命口号说套话,那时的人用起来绝没有剧中的那样死板,
有些演员背台词的痕迹太重,套话说得太愣不自然,像小孩儿过家家,
当然这就是前两集的感受,后边的戏还很长,进入80年代后肯定会好一些,
这两集印象最深的就是牛鲜花讲筷子头上有阶级斗争,{:5_387:}
Getback
发表于 2009-3-3 00:11
Getback同志注意啦,吃肉不忘毛主席啊{:5_379:}
weder 发表于 2009-3-1 19:13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恩,当时他们服务员还拿本毛主席语录样的红本子,好像里面是菜单呢。。然后站在旁边说了好几段毛主席教导我们说,。。。。。估计是背语录呢。蛮好玩滴。
我妈说以前干什么事情前都要背一段的{:5_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