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金 发表于 2002-12-21 01:02

港姐三十

文 王扉

  每个女孩子小时候都希望自己长大后会变成香港小姐,因为香港小姐象征了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这是每一个女孩献给历届香港小姐的歌,感激她们让自己认识了"美"与"梦想",也希望自己有天会变成其中一位……香港小姐。

  港姐今年30,但她已经老了,已经开始回忆……

收视危机,大制作、大爆冷能大挽救?

  因出演《女人四十》而荣膺金马影后萧芳芳说过:女人一过四十,就什么东西都往下滑了。8月11日,当21岁姿色平平的林敏俐在香港红堪体育馆"大爆冷"戴上冠军后冠时,香港小姐这项传统的选美活动经过近几年来的平稳下滑也终于度过了她尴尬的30岁生日。

  "港姐今年30。"身为婆家的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简称无线电视)为"港姐大生"极尽"做show"之能事。在参赛佳丽质素不尽如人意的现况下,无线祭出"大制作"的法宝:在舞台制作、服装设计、司仪对白等环节大洒金钱、力搏出位,以挽救江河日下的选美收视(一年一度的香港小姐决赛自1973年首办以来一直坐拥7成以上的观众收视率,进入90年代后期港姐选举的收视率不断下滑, 去年竞选晚会在同城亚洲电视《百万富翁》的强憾下收视率仅收21点,创造了近30年来观众收视率第1次不超过5成的历史新低):

  以350万港元打造的可掀式"年鉴舞台",每揭开一页,就会转换中间场景,介绍港姐30年来的历史。

  12位佳丽所穿的性格晚装是设计师根据不同佳丽的不同气质所设计的12款大自然色调晚装,其中有孔雀、玫瑰、蝴蝶、珍珠等款式,打破以往单调模式;泳衣环节则采用备受争议的"像内衣多过像泳衣"的三点式再次突破性感限度,上身是由印有喱士图案的马尾毛皮加上钻石制造而成。

  自2000年港姐决赛出现的"黄金铁三角"司仪阵容今年继续,曾志伟、郑裕玲、陈百祥三位司仪的对白更是在"三级"的边缘游走。其中曾志伟大爆嘟嘟与前男友分手的原因:"周刊写你说有爱无性惨过得绝症。"令全场捧腹大笑。靠司仪的嘴刁来拉抬收视也是近年来港姐决赛的一大特色。

  今年的港姐总决赛最大的特点是"爆冷"。赛前连夺"最上镜小姐""纤体美态奖"、"现场最受欢迎佳丽"等5项大奖的夺标大热门嘉碧仪竟三甲不入,11号林敏俐却如黑马冲出,连夺冠军、新世代美态小姐和国际亲善小姐。这一切让今年总决赛充满了戏剧性,相较于2000年和2001年两年的没有悬念港姐总决赛(2000年港姐刘慧蕴与2001年港姐杨思琦均为赛前大热门),既紧张又刺激。

  据调查,今年港姐决赛的"大制作"、"大爆冷"将无线的收视率拉抬上了31点,但香港资深传媒观察人士指出,今年无线的胜出是建立在老对手亚视推出的《夏日阳光美少女》节目的强弱不对称上,若遇上对打的像去年《百万富翁》那样强势的节目,收视堪忧。倾城争睹港姐的美好时代早已经过去了。

30年回顾,数风流人物俱往矣

  香港自从70年代经济起飞,电视机渐渐普及到市民家庭,香港本土的流行音乐、电影、选美、漫画开始兴起。1973年6月24日,无线电视选出了第一届香港小姐孙咏恩,当年轰动全城。此后这项美丽竞赛才固定下来由无线举办,每年一届。

  1973年"港姐竞选"提出"美貌与智能并重"的口号。这个口号的提出正是那个羞涩的时代的真实写照。60年代可能是香港道德标准最混乱的时代。经历过大陆毁佛灭道的"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以及西方嬉皮运动、无政府主义等等思潮的影响,香港开始了对传统文化的回归,重建道德规范成为主办者自觉不自觉的追求。当时的香港市民,对这一类的选美活动普遍不大接受,也不感兴趣,认为女人在大庭广众下过于暴露,是有伤风化的事情。孙泳恩成为第一届港姐后,曾有报道说,她在当时社会风气普遍保守的情况下,毅然参选夺冠,是最勇敢的港姐之一。早期的港姐除了勇气过人之外,完全具备中国传统妇女的"德言工容",所以一个个高贵端庄,堪称女性楷模。

  1973年到1983年10年间,港姐评选以"德"行先,"容"居其后,避免过度重视美貌,所以当选冠军姿色往往不是最出色的。首届港姐选举,空中小姐赵雅芝只得第5。而成熟稳重的孙咏恩则有幸成为港姐冠军。之后的几届港姐中,较为著名的有张玛莉、朱玲玲、郑文雅,她们都不属于艳光四射的美女,选美时也没有显露出娇嗲的少女味,好象天生就具有"母仪天下"的风范。其中朱玲玲被誉为气质最高雅的港姐,后嫁给霍英东之子霍震霆,开启了港姐嫁入豪门的先例。避免过度重视美貌的评选标准也造就了一批美貌出众的亚军,这些亚军在演艺圈中发展风头反倒盖过了冠军,如1979年亚军钟楚红,1982年亚军邝美云,1983年亚军张曼玉。后来民间对港姐选举标准有了一个总结:冠军是选老婆,亚军是选女朋友,季军是选小妹妹。老婆不用太漂亮,最要紧的是贤淑大方;女朋友当然是最招人疼的,要俏丽可爱,不妨风情万种;小妹妹则要天真单纯就好。

  从1984年开始,香港小姐的评选开始深入人心,香港人接受香港小姐作为香港女性美的代表,评委们也不再避讳重视选手的外貌。1984年到1991年,是港姐竞选的最辉煌的时代。伴随香港经济的高速发展,娱乐业也达到空前繁荣的水平。在稳定而富庶的社会里,"娱乐功能"渐渐压倒"教化功能"。香港小姐选举不仅是电视台的王牌收视节目,更是吸纳大量广告的王牌创利节目。这个时期报名参选的佳丽人数众多,不乏素质高者,出现众望所归的美女也就相对容易了。1984年的冠军高丽虹,中西混血,称得上是倾国倾城的美人。以她的背景,是不符合往届选美要求冠军对香港历史和文化有较多了解这一条的。但既然她的美是如此炫目,评判总找得出让她赢的理由---"中西合璧,散发香港魅力"。1987年港姐冠军杨宝玲和亚军李美凤都是成熟妩媚的"电眼"美女。1988年冠军李嘉欣被认为是最明艳照人的港姐。1989年冠军陈法蓉是第一位具有大学学历的选美得主。1990年和1991年,港姐走完了辉煌时代的最后两步。袁咏仪和郭蔼明艳压群芳,赢得天经地义。 而郭蔼明是有史以来学历最高的港姐,她在美国获得双硕士学位打算攻读博士,不料回港度假一时兴起参加的选美改变了本已定向的人生。

  选美似乎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平淡期始于1993年。那一年港姐冠军第一次被人说"丑",据说,没读过多少书但影响力极大的评判成龙是1993年冠军莫可欣当选的重要原因,他对"读了很多书"的莫可欣推崇备至。莫可欣的最后当选,引发了香港传媒关于选美标准的大争议。

  1992年起,港姐在"最上镜小姐"之外,还增设"最具演艺潜质奖",选美为无线电视输送了不少艺员----1994年的冠军谭小环、季军李绮虹,最上镜小姐黄莹,最具演艺潜质奖张可颐;1995年冠军杨婉仪;1996年的三甲李珊珊、潘芝莉、袁彩云;1997年的季军畲诗曼;1998年三甲向海岚、赵翠仪、吴文忻;1999年三甲郭羡妮、原子、胡杏儿。

  随着90年代传媒的发达和业余生活的丰富,港姐选拔的魅力已大不如前,但是不管台上的佳丽姿色如何,不管选举决赛如何被形容为"鸡肋",港姐选美仍然隆重地举行。港姐总决赛晚会的这种尴尬处境有点类似于内地央视的春节联欢晚会,观众的口味越来越刁,操作也越来越难有新意,但它已成为华人文化的一种传统,一种仪式,还得勉为其难地继续下去。 

  翻看30年来港姐获选佳丽的相簿,你不难会发现港姐的审美标准在一点点地改变。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香港女性的楷模,到八十年代香港之美的代表,进入九十年代的电视明星的演练场,进入新世纪后又开始"美貌与智能并重"之旅的回归。2000、2001、2002年港姐刘慧蕴、杨思琦以及林敏俐均为大学学历。尤其是今年选手被视为"身高偏矮学历偏高的一届":最高的13号选手也不过1.67米,更有选手身高不足1.60米,但入围的12名选手中大部分都是在校大学生,学历较高。其中,获得最佳才艺奖的13号蔡洁雯,正在加拿大念书,学的是音响特技效果,所以很希望有机会进入娱乐圈发展。获得最上镜奖的20号嘉碧仪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但7岁就移民去了美国,读的是市场推广专业,她认为自己最大的优势是笑容。此外,年仅18岁的1号选手关伊彤学的是服装设计、5号保采芬则在澳大利亚读书,12号钟子琪则在美国学习艺术和音乐。

港姐选美,倾注港人情感的集体记忆

  记得有人说过:在香港人的心目中,最能代表香港的,不是尖沙咀钟楼,不是太平山老衬亭,不是海洋公园,不是大富豪夜总会,不是香港脚,而是香港小姐。实际上,代表香港到国际上去参加"环球小姐"和"世界小姐"选美的也都是香港小姐。

  虽然各花入各眼,但最美丽的港姐李嘉欣认为多年来选美标准一路走来、还是有所承继的:"现在已是21世纪,美丽不再只是外貌的评选,还要讲求个人气质和个性。每一届的香港小姐,因评判团的不同而会有不同的标准,但基本上还是要符合'美丽大方'的传统。如果我是评判,我会根据佳丽们的自信和应对给分,外貌只要舒服、顺眼就可以了。"

  满怀美丽梦想的妙龄少女勇敢地走到展台之上,聚光灯之下,面对记者层层包围和观众、评委的挑剔目光展开激烈角逐,拼比美貌,身材,气质,谈吐,当选者往往一夜成名,实现灰姑娘的童话,落选者也有机会进入演艺行业,开始多姿多彩的人生。星河轮转,日月如梭,曾经风光逼人的历年选美得主,有的藉此获得了事业的辉煌成功,也有的几经波折辗转他途,更有的昙花一现不知所踪,留下无限感慨。无论如何,她们当选时的灿烂笑容正如那个时代的美丽印记,见证了一段岁月的文化和审美历史,也点亮了各自一段如花年轻的生命里程,永远留在了和她们一样渐渐老去的人们心里,成为一代又一代香港人的集体记

maus 发表于 2002-12-21 02:27

支持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港姐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