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菜~
发表于 2009-3-10 21:37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齐浩男与戴安娜
尽管戴安娜一直在齐浩男和高俊峰之间犹豫不决,但我们依然能一眼看出她心里的那个人是齐浩男。
因为哪怕她和高俊峰呆在一起后,经过街头,却留恋橱窗里的贝壳,只是因为以前的那个人总是出海捞了各种各样的贝壳送给她。
因为她一脸忧郁,轻轻的说,想去看星。连高俊峰也知道,爱看星的不是她,而是另有其人。
更不用提在法庭上,她哭着对他说“浩男,你说过的,你得不到的别人也别想得到”,她说“我与他相恋三年,人海中一个背影我就认得出来,我怎么可能认不出是他”。是的,即使夜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她依然认得他,感受得到他。
当然,我们也记得浩男每次出海都会给她各种贝壳,我们也记得
在法庭上看到出庭指正自己的黛安时,浩男的伤心,难过,愤怒。也记得一向孤傲的齐浩男有些小心翼翼的对看守说,请问我可不可以留下这个戒指。与黛安相关的戒指。黛安自杀后,差点崩溃的浩男开着车从悬崖上滑了下去。
还记得第一次伊明在浩男车上听到的芭蕾舞曲吗?当时伊明还纳闷他还会听这种曲子啊。只是因为黛安,让浩男深深爱着的黛安,是芭蕾舞老师。
这些还不够么?我想证明相互深爱已经足够。
只是“三步之远,如隔天涯”,但丁这样说。
相恋三年,浩男才知道黛安喜欢的并不是贝壳,而是鲜花。
只是三年的时间,看星的,出海的,始终是孤零零的一个浩男,从不曾见到黛安的陪伴。
只是真切的需要对方的时候,彼此都不知道。
浩男不屑解释的,认为没必要解释的,黛安以为他是在逃避问题本身,她不知道他的骄傲,他也不明白她的怀疑。
只是从来内心不够开放,从来不能了解过,深入的了解过。黛安不明白冷峻的浩男内心深处的热情和善良,浩男没想过黛安的需要呵护,需要被疼爱。由始至终,其实心,始终是远的。
黛安很漂亮,很动人,可是也很脆弱,并不强大,需要被怜爱,而浩男并不是会爱的男人,事实上,他孤独而寂寞,迷惘而痛苦,需要人聆听,需要人了解,需要有人告诉他前进的方向。
不该遇到的吧,从来都是,这场相遇只是个悲剧。
对于黛安,复杂的浩男是她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对于浩男,他找错了天使。
~白菜~
发表于 2009-3-10 21:38
本帖最后由 ~白菜~ 于 2009-3-10 21:39 编辑
恨事遗留,永垂不朽。对对错错,是非恩怨,随流水吹皱——杨云璁与哈玛雅(上)
关于《塞外》,很久很久前看过一部新加坡电视剧,看梁羽生先生的原著也已经是很远的时候了。也听过许多争论,比如杨云璁到底是爱纳兰明慧还是哈玛雅。其实关于这争论,我也觉得是完全不必要和多余的,无论电视剧还是原著,杨云璁刻骨铭心爱着的人是纳兰明慧。哪怕哈玛雅再美好,再对杨云璁一往情深都改变不了这个事实。
年少时候,他送她的红纱巾,即便是青梅竹马的见证,但那时终究是孩子天性,里面能够有多少儿女情长,情丝万缕的成分呢?盛年之后,再相逢,我想杨云璁的心里早已有了纳兰明慧。在原著中,有这样的描写:
“杨云聪感到一阵颤栗,他突然想起了纳兰明慧,他想:难
到飞红巾和这个年青小伙子,也像他和纳兰明慧一样,是爱人
和敌人?但看来又不似呀?”
证明在这个时候,纳兰明慧在杨云璁心里的定位已经是爱人了。
在草原上相遇,哈玛雅英姿飒爽,美丽聪慧,对杨云璁的一片心意苍天可鉴,她虽然因为少女的矜持并没有明确表达,但明眼人一眼便可看得出来,更何况杨云璁。但他并没有给予强烈的回应,爱的回应。他对她当然是喜欢和欣赏的,对她有很深的感情,有年少时候的兄妹之情,有并肩作战的战友之情,但完全发自肺腑的男女之情应该说绝对比不上他对纳兰明慧那种炙热、强烈的感情。
当然我们可以责怪这个男人本身就优柔寡断,但我们不能因为可怜的哈玛雅而欺骗杨云璁不清楚自己的感情定位。杨云璁是清楚的,对纳兰明慧由怜生爱的点点滴滴,都在不自觉的行动里。那些因为纳兰明慧而经历的苦楚和痛苦挣扎,那些迷恋和后悔,那些嫉妒和绝望,他们的相知相处,他们的女儿,可以说杨云璁很少在哈玛雅面前露出这种感情强烈的状态。
从原著当中杨云璁对哈玛雅一段内心独白便可以看出来:
她掩着面道:“哈,孟禄他们说的话竟是真的,你真的爱上敌人的女儿了!”杨云聪点点头道:“是真的,她将是我今生的妻子!”飞红巾蓦然叫道:“杨云聪,你做错了!”杨云聪全身颤抖,忽然纳兰明慧的影子泛上心头,是那样温柔,那么端淑,那样的令人
爱怜,纳兰明慧像草原上的小草,需要他的保护。他抗声辩道:
“飞红巾,她是一个好人,我想她将来会叫你做姐姐的。你也愿
意把她当成妹妹吗?”
恨事遗留,永垂不朽。对对错错,是非恩怨,随流水吹皱——杨云璁与哈玛雅(下)
其实三代白发魔女,无论是练霓裳,还是易兰珠的悲剧,都不算实实在在的悲剧,因为那只是一些客观环境而造成的误会或遗憾,至少她们和那些她们爱着恨着的人心是在一块的。从结局上看,也并不是最可悲的,无论最终与心爱的人双宿双栖幸福的生活一起,还是最后惨烈的一同灰飞烟灭,但他们是在一起的,心从未分开过。
真正是悲剧的,我认为依然只有飞红巾,只有她才真是“一夜伤心尽白头”。
哈玛雅与纳兰明慧,这样的两个女子同站在杨云璁的面前,他选择的是纳兰明慧其实是完全可以认同的。
从表面上,哈玛雅大气,坚强,勇敢,可以成为一个族人的领导。而纳兰明慧,则像江南地区的柔弱女子,像一株纤细的小草,需要呵护,需要被人怜惜。而男人的保护欲会驱使他们选择做一个保护者,所以杨云璁选择了纳兰明慧。
而从内心深处而言,哈玛雅的倔强和坚强背后满满都是脆弱,她爱杨云璁,她认为杨云璁是她最心爱的人,但她一直没有说出来过,勇敢的表白过自己的感情。纳兰明慧则是在杨云璁面前是掌握着主动权的,她的一颦一笑,她的撒娇,很直接的给了杨云璁她需要他的讯号。或者可以说,两个女子,一个是典型的外刚内柔,一个是典型的外柔内刚,而刚好杨云璁并不是有主见,干脆了然的人,他的优柔寡断和犹豫不决,更加决定了哈玛雅的悲剧。
或者说遇上杨云璁,爱上杨云璁本身就注定是个悲剧。
外刚内柔的女子,性子烈的女子本身便是种不幸,再遇上不懂珍惜的男子,则分外不幸了。
也许最后的哈玛雅早已从这份凄苦中走出来了,但无论如何,飞红巾,草原上那个飒爽英姿的飞红巾再也回不来了,我们看到的只是一片心灰意冷与凄清。
~白菜~
发表于 2009-3-10 21:40
飞蛾就是这么傻,明知道有火还是会扑过去——至尊宝与紫霞仙子
曾听有人说,如果你第一次看《大话西游》笑到满地打滚,乐不可支,那么证明你确实很有幽默感。如果你第二次,第三次看还是这样,那么这证明你其实并没有看懂。
也听刘镇伟说,喜剧从来不是他表达的重点,爱情,依然是爱情才是核心。最典型的,一定是紫霞仙子。
每个男人心里都渴望有一个紫霞仙子吧。且不论她的美丽,娇俏,单单就是那种以爱情为己任的傻傻的态度便可以让他们动容。
现在的女人都太精明了,太懂得挑选和保护自我,爱情犹如一场博弈,太计较得失,不能让人占了一点便宜去的。这个时候,紫霞的天真和爱情观便更显得珍贵了。
只有这个傻女人,才会被至尊宝欺骗了一次又一次,却还是被他蹩脚的谎言骗到流泪,还相信他说一万年的那些玄得很的东西。
只有这个傻女人,明明至尊宝跑起来是个外八字,丑的要死,但她还是会一脸陶醉的想“不愧是我的男人,跑起来都那么帅”。
只有这个傻女人,连至尊宝最后都看不过去了,说“我那些都是骗你的”,她还是一脸真诚的说“骗就骗呗,飞蛾就是这样傻,明知道是火,还是会扑过去的”。
只有这个傻女人,到最后关头还是会反驳别人,“爱情,那不是神经病,那是理想”。
只有这个傻女人才会一脸怯怯的对已经变成孙悟空的至尊宝说“至尊宝,你再这样,我就生气了啊,我真的生气了啊”。
这样的傻女人,男人很难不爱她的,于是至尊宝每晚呼唤她的名字的次数渐渐增多,于是至尊宝心里要找寻的人,开始从白晶晶变成了紫霞。
可惜,人生的无奈和苦楚太多了。
当至尊宝回头寻找白晶晶时,时光已经错过了五百年。当他意识到对紫霞的爱时,一切又已经不再回头了。
紫霞临死前,对至尊宝说“总有一天,我的意中人会踩着七彩的云来接我,我猜中了这前头,却猜不到这结局”,至尊宝头疼欲裂,痛苦万分。
即使已经变成孙悟空,至尊宝都会记得的,他曾经漫不经心的答应一个女孩说要亲她,最后却残忍的把她推开,留下她一脸伤心的站在他身边。曾经那个女孩在他的心里留了一滴的晶莹眼泪,所以他的心一直记得她。那个女孩在他一次又一次的欺骗和漠视后,还是会开心而天真的说,爱情是一个理想。
看到最后已经变成孙悟空的至尊宝,一边回头看着城楼上的夕阳武士和他的恋人,一边往后退的落寞背影。我始终是伤心的,在电影里头,我始终觉得这一幕是最让人心痛的。
“ 从前现在过去再不来,红红落叶长埋尘土内,开始终结总是没变改,天边的你飘过白云外。
苦海翻起爱恨,在世间难逃离命运,相亲竟不可接近,或我应该相信是缘份。
情人别后永远再不来,徒然独望放眼尘世外,鲜花虽会凋谢但会再开,一生所爱隐约在白云外。”
~白菜~
发表于 2009-3-10 21:42
负情是你的名字,错付千般心思——如花与十二少
“ 今天,三月八日,现在,七时七分,来生再见,为怕你我变了模样,或事前模糊,你记住:三八七七,你就知道那是我来找你。 ”
一句及其简单的话,却字字生寒,这就是李碧华的本事了。
王祖贤的鬼怪形象想必早已深入人心了,但我觉得若论女鬼的幽怨、凄清,哀情,没有一个比得上《胭脂扣》里的如花,那种怨和痴仿佛弥漫在空气里慢慢散开一样,处处都是幽怨与诡异的气氛,让人不寒而颤。
开头,我以为不过是一个痴情的傻女子爱上富家少爷,却碍于身份地位的不同,不得双宿双飞,被逼无奈,只得双双殉情,却不料男子半路懦弱逃开,只留下一个孤零零的她在奈何桥上凄凄然等了五十年却终没盼到,只能到人间寻来了。
直到有一日,看到李碧华的原著,才发现原来与电影中的如花还是不完全相同的。当然痴与怨是不改的,然而还很有风情,甚至有点狠的。她是狠的,对感情的占有欲让人可怕,她爱他没错,只是爱的太深,让人脊背发冷,她得不到的便要毁灭。十二少,一贯延续了李碧华笔下男人的懦弱和自私,他没有准备陪她去死,她吞鸦片后,他没有跟随她,他慌乱,害怕,然后夺门逃跑。电影中似乎他是罪恶的,而她是凄楚可怜的,在原著中,我却觉得这两个都是可怜却也让人害怕的。
“如梦如幻月,若即若离花”,这是他送她的牌坊,他送她的床,他还是爱她的,只是在冷峻的生死和现实面前,曾经的山盟海誓和百般缠绕厚不过一张薄纸片,不是谁都有勇气爱到生生死死那么多的。
当年面目如玉的翩翩佳公子,今日满面尘土色的老朽,那枚胭脂扣见证了一段被遗忘的时光,一段背叛的爱情。
“ 错付千般心思”,“情”花之毒,伤人尤甚,或者我们在感情中如李敖说的浅尝辄止,“只爱一点点”吧。
~白菜~
发表于 2009-3-10 21:43
殇未央,痴情长 ——梅绛雪与方昭南
“白衣飘飘,冷艳动人”贴合这个形象的只有小龙女与梅绛雪二人了,然而对小龙女却是不喜欢的,觉得“美则美矣,毫无灵魂”,也许小龙女实在太单纯和简单,以至于人物形象单薄吧。因此,只有梅绛雪。
梅绛雪与聂小凤是相似的,哪怕她们情感复杂,彼此心疼彼此在乎却也彼此有恨意和不满,只是母女俩依然惊人的相似,同样的孤苦,一样的倔强,一样的强势,一样的脆弱,一样凄凉的人生,一样遇上了薄幸的男人,在感情里受苦。
其实方昭南算什么?既没有盖世神功,义薄云天,也没有俊朗挺拔到惊为天人的地步,亦没有及其复杂,独特的个性魅力,甚至很久后,回头看《雪花神剑》,我记得聂小凤,记得罗玄,记得梅绛雪,却对方昭南印象模糊。
为什么就让一向冷若冰霜的梅绛雪那么稀罕呢?
或许只是梅绛雪的心里太冷了吧,生活、成长的环境让她看了太多冷的人和景色,心里很渴望温暖的颜色,刚好方昭南出现了,善良,富有正义感,温和,对她尚算真诚,于是她便觉得暖了,心里的冰山渐渐融化。在最冰冷的时候,一点小火苗也是好的,反正从我的角度来说,方昭南不过尔尔罢了。
于是她明知他不爱她,还是强迫他跟她发誓成亲。于是,为了他,甚至背叛师门。
只是她再强势的爱,也没能把他从玄霜身边抢过来。
他毕竟只是普通男人,他没有一双可以慰藉她心灵的眼睛,他不能从她恶毒的行为上找到本质上的善良,不能从她强势坚硬的外表下发现脆弱,不能从冷若冰霜里读出对温暖的渴望。他并不能深刻的懂她。
他还是只适合像玄霜一样简单而美好的女孩儿。
绛雪玄霜本应是一样的啊,一样的美好成长,一样的幸福。
可是,怎么那个叫梅绛雪的女子,手握玉笛,白衣凛冽,寂寞却浓得化不开呢?
~白菜~
发表于 2009-3-10 21:45
如果终要失去,我宁愿从未得到过——莫作栋与李慧慧
不知道是因为莫作栋才喜欢黄子华,还是爱上了黄子华后更迷恋上了莫作栋。反正是戏里戏外的那个男人我都爱上了。
我有一朋友超势利,看电视电影,男主角不帅的话,她多半不会看。之所以看这部戏一是因为我的强烈推荐,二是因为她觉得演詹瞻的那个人长得还可以。看完整部戏,她发短信告诉我说“我爱上莫作栋了,这个角色实在是太挖人了,随着剧情,一点点的渗入人心的那种”。我在旁边笑翻了,纯属正常反应,意料之中。
莫探员,他不帅,没钱,还有哮喘,体能测试很少过关,还有一大堆说得清说不清的缺点,但就是这样一个男人,我这样一个肤浅(只对那些容貌佚丽的男人有兴趣)竟硬生生的爱上了。我们的VIVI姐也放着詹瞻这杯价值昂贵,很多女人想喝也喝不到的茶不要,追莫作栋这杯普通但口感极佳的茶去了,为何?
首先,亲近感。一个这科满分那科甲等的男人确实让人惊艳,但他们站的太高,离我们太远,给人的感觉很累。就象VIVI形容詹瞻的那样,就是一块高档的奶酪,偶尔涂在面包上享受一下不错,但天天当饭吃,就无福消受了。而莫作栋就是菜摊上老百姓们天天光顾的小菜或肉类,价格不贵,但开胃,下饭,而且任何时候吃都合适宜。
这个无论鼻、眼、嘴和身材都谈不上帅哥标准的男人,我却爱透了。我爱他的眼睛,因为他锐利,真诚;我爱他的嘴,虽然他时常刻薄,但细细想来都是为你着想,为你好,而且幽默,能逗得你哈哈大笑;我爱他的头脑,因为他聪明,逻辑思维一流;我爱他的心,孝顺,责任心强,善良,深情。记得莫作栋说过“上天给了他最好的娘,最好的上司,最好的同事,最好的女孩”,但老天为什么给了他一切“最好”呢?因为他本身就是最好的莫作栋啊。“最好”从来都是和“最好”在一起的。
朋友说喜欢他们的感情路,有趣,不煽情。我却是从来不看最后的结局。我难以接受他的忽然死亡。我讨厌那种“明明很接近幸福,而幸福却遥不可及”的感觉。
如果上天给过我幸福,又收回去,那么我宁愿从未被给予过。
如果我刻骨铭心的爱着那个人,也被那个人刻骨铭心爱过,那么我无法忍受失去。
因为没真正拥有过,所以也不会真正痛彻心扉的失去。
~白菜~
发表于 2009-3-10 21:46
然回首时,一片怅惘——郭芙与杨过
《神雕》中最悲情的人,我甚至觉得不是李莫愁,却是郭芙。李莫愁一生为情痴,悲剧收场,却是目标明确,好歹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而郭芙却到最后才幡然醒悟,她这一生真正爱的人正是那个让她一直以为自己厌恶、痛恨、甚至砍了他一条胳膊的杨过。
天底下应该没有比这更可悲的事了,以至于每每看到《襄阳大战》那一节,书中描写郭芙心里的时候,心里总有太多唏嘘和感慨:
“郭芙一呆,儿时的种种往事,刹时之间如电光石火般在心头一闪而过:“我难道讨厌他么?当真恨他么?武氏兄弟一直拼命的想讨我欢喜,可是他却从来不理我。只要他稍为顺着我一点儿,我便为他死了,也所甘愿。我为甚么老是这般没来由的恨他?只因为我暗暗想着他,念着他,但他竟没半点将我放在心上?”
二十年来,她一直不明白自己的心事,每一念及杨过,总是将他当作了对头。实则内心深处,对他的眷念关注,固非言语所能形容,可是不但杨过丝毫没明白她的心事,连她自己也不明白。
此刻障在心头的恨恶之意一去,她才突然体会到,原来自己对他的关心竟是如此深切。“他冲入敌阵去救齐哥时,我到底是更为谁担心多一些啊?我实在说不上来。”便在这千军万马厮杀相扑的战阵之中,郭芙陡然间明白了自己的心事:“他在襄妹生日那天送了她这三份大礼,我为甚么要恨之切骨?他揭露霍都的阴谋毒计,使齐哥得任丐帮帮主,为甚么我反而暗暗生气?
郭英啊郭芙,你是在妒忌自己的亲妹子!他对襄妹这般温柔体贴,但从没半分如此待我。”
郭芙应该说,继承了母亲的美丽,却没有拥有她一半的智慧,延续了父亲的迟钝,却没有那样开阔的心胸,因此任性、刁蛮、猖狂、外加没脑子。由小到大,她对杨过的态度永远只表现在欺负,奚落,和偏见和深深的不满,或许这种巨大的不满氏因为你在乎的人没给你应该有的情感回馈而产生的,但郭芙显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越是在乎的人的淡漠越让人耿耿于怀,死死纠缠,所以一怒之下砍掉他的胳膊不只是他抱走了襄儿的原因吧。
爱的反面不是恨,而是淡漠。
然而郭芙始终没有放下过杨过,始终满腹偏见,相当的不待见,这只能说在她潜意识中,杨过在她心中始终是个最特别的存在,一直是打不开的一个结。
然而,杨过对郭芙呢?
看陈墨先生评《神雕》说,杨过是爱着郭芙的,至少是爱过郭芙的,当然我承认杨过对小龙女用情至深,但我始终觉得郭芙是杨过心尖上的一根刺,不只是她让敏感、偏执的他深深的觉得耻辱和受伤过而格外铭记,而是有太多复杂和微妙的成分,然而那种感觉,我已经无法用文字形容出来了,也许真是“只可意会,不能言传”吧。
~白菜~
发表于 2009-3-10 21:48
一棵开花的树——恩熙与俊熙
岁月流逝,再回头看《蓝色生死恋》早已不会像初中时候一样眼泪滂沱,甚至对韩剧里头动辄车祸离奇身亡动辄弭患白血病等不治之症的桥段十分反感,但怎么能忘记这部《蓝色生死恋》呢?
我还记得小恩熙一脸悲伤的说“下辈子,我想变成一棵树,这样子就不会被移到别的地方去了”,记得俊熙看她的悲伤眼神。记得两个小孩到屋檐下避雨,小恩熙脱下裙子,俊熙赶忙阻止,恩熙调皮的嘟嚷道“哥,人家有穿衬裙的啦”。记得夜里,俊熙背着小小的恩熙回家。
长大后的恩熙与俊熙,雨夜里的那个电话。俊熙看到恩熙脸上的伤,什么都没说,只是默默的拿了膏药放在桌边,俊熙问她“恩熙,你怎么对我这么客气啊?”。
长大后的俊熙喜欢上了一个叫做里美的女孩,只因为她说“我的愿望是做一棵树”,只因为她跟那个叫恩熙的女孩说了同样的话。四个人晒被子的时候,总是这对兄妹会在同一边,这样的默契和心有灵犀不是泰锡和里美能够理解的。
长大后的俊熙和恩熙,在柔柔灯光下,轻轻的触碰对方的指尖的温暖。长大后的俊熙和恩熙,一起寻找年少时候的岁月,继续相爱。
那时候,我一直不懂,为何俊熙在恩熙重病之际,始终不愿意去见她。那时候我多么天真的想,死在心爱的人的怀里也是种幸福的事啊。直到俊熙痛苦的挣扎说“只要她还想见我,只要还有牵挂,她便会抗争,会坚持”。这是多么沉重的一种爱,今日我才能现实的理解这种心态。
那时候我看席慕容的《一棵开花的树》:“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总是会想到很蓝的天,那个叫俊熙的男孩眉头紧锁,眼神忧郁,穿干净的衬衫,女孩恩熙则是柔柔的样子轻轻的趴在哥哥的背上。
那时候,我看这样的故事,看这样的青春时光,会落泪,会伤感。今天的我,也看这样的故事,看《凉生,我们可不可以不忧伤》,看到几次笑出声,我很满意,我终于不再矫情,或者,抑或,我已不再年轻。
~白菜~
发表于 2009-3-10 21:50
本帖最后由 ~白菜~ 于 2009-3-11 01:49 编辑
断肠声里忆平生——《太祖秘史》里的舒尔哈奇和东哥
喧嚣的叶赫街头,一袭白衣,一首萧曲,神情萧散,静美至极,这样的出场已经让我心醉。和东哥的相遇,颇有点才子佳人的意味。如果说此刻的邂逅,只因落魄时知音难寻,这相遇似是带了惺惺相惜的感觉,那么之后的一曲《凤求凰》,便是沉沦的开始。彼时的他,是不谙世事的少年,一心只希望能找到自己的哥哥,和心爱的人回到中原,泛舟五湖。他们确有过一段甜蜜的时光,只是这甜蜜太短暂,而带来的痛苦太谩长,以至于他不得不用尽一生去遗忘。
应该说,从他找到自己的哥哥开始,所有的甜蜜和幸福都已画上了句号。自小的情分是努尔哈赤栓住他的最佳砝码,他的一生从此只为完成哥哥的心愿,他的爱情最终只能深藏。自他别后,叶赫部夜夜催人断肠的萧声,是东哥无尽的思念。可她终于等到他时,也等来了命运的愚弄。这时的舒尔哈齐是让我既心疼又愤懑的。争时不可争,放亦放不下,反复纠结,实在是看的人颇有些郁闷。面对这两难的局面,他终是选择了成全哥哥。若我是东哥,到后来也必然会死心,只是,在看过了这样的风景后,又怎能恋上他人。那个眉目磊落,深情如斯的少年终将成为心头的一根刺,碰不得,拔不掉。
他终是另娶了他人,那齐娅——一个爱着他的哥哥的女人。他试图忘记东哥,而努力的和那齐娅过着看似美满的生活。可即使是这表面上的美满也被努尔哈赤间接的打破。他虽深爱着东哥,可这多年的夫妻情分又岂是说放下就能放下的。而他仍然选择了放手,宁可独自将苦和酒吞咽,也不愿试图去强求。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当多年后,再次来到建州的东哥掀起车帘,看到打马而过的他时,也不由感叹,从前的俊朗少年已经不再是英姿飞扬了,取而代之的是中年的凝重和眉宇间的沧桑。多年的沙场征战抹平不了他心中的抑郁,那紧锁的眉头那让人几乎忆不起当初的澄净笑容。他小心翼翼地在哥哥和侄子间周旋,为了那无休止的争斗而伤神。这步履维艰的日子终于也激起了他的野心,可他又怎么斗的过他一生都为之付出的哥哥,更何况,这本就是一个挖好的陷阱,等着他跳下。
简陋的牢房里,他睡的这样安稳,或许是知晓了结局,反倒不再因为未知的将来而惶惶不定。东哥……当他醒过来,就知道她一定来过,只因为那气息太过熟悉,早已魂牵梦萦。当他再次竖起萧管时,一定也想起了多年前的相遇。回首而望,戎马一生,却始终没有得到任何想要的,就连那世俗的安稳和荣华,亦是失去了。这箫曲依旧是从前的箫曲,只是,吹奏的人已经不再是从前的心境了。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白菜~
发表于 2009-3-10 21:51
错的爱,也许会让人还一生的债——丁孝蟹与方婷
初次看《大时代》,动容的是他们二人,太多感动,太多唏嘘,太多遗憾,很多年回头看,爱得还是玲姐的那段爱情,不轰烈却绵远,细水长流的感情,而曾经年少时爱的丁孝蟹,忽然发现他不配爱方婷,或者他从未真正意义上爱过方婷。
丁孝蟹初次出场是令人难忘的,比起几个流氓气十足的弟弟,显得更为出众。一句“我说过的,不许你们动方家的人”,让我对他好感倍增。然后是雨夜里他送她回去,他淡淡的说“希望我们以后再也不要见面了”,但事实上,她迷住了他,他期待与她再见。
他们相爱了,他冒着生命危险陪她走过另一帮人管辖的油麻地,尽管周围危险重重,但他镇定从容,把她的手牵得很牢。她离开了家,伤了一直疼她的玲姐的心,只为找到他。还记得雨夜里的那个吻吗?现在想来,那是《大时代》里面最长的一段吻戏,以至于现在一想起孝婷,那场激吻,那个雨夜,便在脑子里清晰得美丽的图片。
我曾经觉得,丁孝蟹和齐浩男是同一种人,本质善良,只是因为客观环境的原因而走错了方向。
然而,很快,他性格上的缺点便暴露出来了,愚忠、猖狂、狠毒、心胸狭窄,后来的丁孝蟹简直与前面判若两人。我甚至觉得他没有真正意义上爱过方婷,或者他只是自私,像拥有一个私人物品一样拥有她而已。不然,他不会伤害她身边最爱的亲人,而且在方婷拒绝他后,他居然残忍到同意弄死她,得不到便是毁灭,这是何等自私的行为。
看到一些帖子说丁孝蟹在方婷死后在车里有眼泪流出,证明他心里还是爱着方婷的,我个人认为这个说法很荒谬。他爱的是只是那个听他的话,属于他的方婷,当她看清了他,想离开他时,他的深爱便变成仇恨了。
爱一个人,不用你虚伪的说要她比你幸福,只是终老此生,愿意一生一世不见,独自去躲起来疗伤,告诉自己,什么都看不到,什么都管不了,但至少不应该恶意伤害。
当丁孝蟹卸下温情的面具露出狰狞的面孔时,方婷说“真不明白,以前怎么会喜欢这种人的”,终于醒悟,但已经来不及。
其实爱一个人是件大事呀,要细细掂量再掂量,有些爱,会让人后悔莫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