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oya 发表于 2009-7-13 23:14

本帖最后由 kaoya 于 2009-7-14 00:19 编辑

阿芬斑竹讲的很对,当年的这些大师对语言的热诚或许是我们法想象的。想想我们现在因为因特网的关系,有谁还整天拿着文学作品或者语法书在研究的?当然不能否认会存在这样的人,也正是因为他们的特别让他们对德语的掌握是很到位的。但要说精通看到底怎么定义了。什么叫母语水平,我觉得听说读写都差不多达到德国人大学生的平均毕业水平可以称之为母语水平。我个人觉得一个普通人如果是12周岁之后开始接触德语是永远也不可能达到母语水平的,只能接近。在德国的华人也见了不少了,至今没发现有达到母语水平的,因为我觉得母语水平还有文化的成分在里面,如果不是在德国长大的又怎么能对德国的文化了如指掌呢。很多东西是在书本上学不到的,或者青年人之间的用语他们的长辈根本无法理解。季老他们真的是很厉害,但说要达到母语水平,我个人觉得还是不可能。我在德国也6年了,随大流,我觉得我还比一般人用功一点的,但我觉得跟德国人的讲话的速度,口气,用词根本无法比,或许还不如一个3岁小孩,跟他们相比只是总的词汇多一点而已。语言是一个综合体,我是怀疑有谁听说读写都能达到一个德国人的大学毕业水平,当然例外总是存在的。
我还要感叹一下自己的汉语水平, 我绝对没有达到大学毕业生的平均水平,对国学也知之甚少,唯一的借口是自己看的文学作品太少。
有人讲到GDS,其实考试只是一个考试,能从一定程度上说明问题,不能说通过了就牛的不得了,我见过通过的人,觉得也就那样。通过的人里面有拿及格的,有拿优秀的,水平还是差很多的。而且考试分口试跟笔试,笔试会客观点,口试的话如果考官对你有好感,通过是很主观的东西。相对欧洲人来说,学德语的一点点优势对我们来说也是笔头部分,他们学口语不得不承认是很快的。
如果是一般人对德语就不要追求一定要讲的怎么样了,看关键是用来做什么的。如果有人口语好笔头不行,那他如果有兴趣可以做口译,如果反之可以做笔译,如果能用到自己的强项才是最实际的。

阿芬 发表于 2009-7-13 23:59

阿芬斑竹讲的很对,当年的这些大师对语言的热诚或许是我们法想象的。想想我们现在因为因特网的关系,有谁还整天拿着文学作品或者语法书在研究的?当然不能否认会存在这样的人,也正是因为他们的特别让他们对德语的掌握是很到位的。但要说精通看到底怎么定义了。什么叫母语水平,我觉得听说读写都差不多达到德国人大学生的平均毕业水平可以称之为母语水平。我个人觉得一个普通人如果是12周岁之后开始接触德语是永远也不可能达到母语水平的,只能接近。在德国的华人也见了不少了,至今没发现有达到母语水平的,因为我觉得母语水平还有文化的成分在里面,如果不是在德国长大的又怎么能对德国的文化了如指掌呢。很多东西是在书本上学不到的,或者青年人之间的用语他们的长辈根本无法理解。季老他们真的是很厉害,但说要达到母语水平,我个人觉得还是不可能。我在德国也6年了,随大流,我觉得我还比一般人用功一点的,但我觉得跟德国人的讲话的速度,口气,用词根本无法比,或许还不如一个3岁小孩,跟他们相比只是总的词汇多一点而已。语言是一个综合体,我是怀疑有谁听说读写都能达到一个德国人的大学毕业水平,当然例外总是存在的。
我还要感叹一下自己的汉语水平, 我绝对没有达到大学毕业生的平均水平,对国学也知之甚少,唯一的借口是自己看的文学作品太少。
有人讲到GDS,其实考试只是一个考试,能从一定程度上说明问题,不能说通过了就牛的不得了,我见过通过的人,觉得也就那样。通过的人里面有拿及格的,有拿优秀的,水平还是差很多的。而且考试分口试跟笔试,笔试会客观点,口试的话如果考官对你有好感,通过是很主观的东西。相对欧洲人来说,学德语的一点点优势对我们来说也是笔头部分,他们学口语不得不承认是很快的。
如果是一般人对德语就不要追求一定要讲的怎么样了,看关键是用来做什么的。如果有人口语好笔头不行,那他如果有兴趣可以做口译,如果反之可以做笔译,如果能用到自己的强项才是最实际的。
kaoya 发表于 2009-7-14 00:14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恩,所以有时候有tx说语言只是一个交流的工具,我个人并不是很赞同,因为语言体现了文化,或者说语言就是文化。(撤的好像有点远{:4_280:} )
而且为什么有时候觉得小孩子的德语比咱们来德国很多年的人都好,或者跟德国人朝夕相处的人能把德语当成第二母语,因为他们有语境,学,说的时间加起来相对长。我个人觉得吧,还是那句话,积累是很重要的。当然之后的吸收,运用,可能靠个人的天赋,自己的自觉等等的,但是没有积累那个环节,之后的环节也不能形成。

dipont 发表于 2009-7-14 11:29

个人以为,都说西方人口语进步比我们快,我觉得是他们从小就学会实践,是学习一点实践十点,而中国的教育方式就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是先学习,学习到一定程度在实践。我见过一个西班牙人学中文,他学了一个成语之后就想办法用,用错了在改,而且是不停的说,自然他的中文非常好(在国内某杂志做中英文记者)而同胞们想到的是做语法题、做听力题,不得不承认这样学习考试我们很厉害,但是我们自己主动说的少、就算说的多也就是那么几十个动词、几十个形容词,或者是说德语的时候脑子里还在考虑中文,动词第二位,第三格第四格,或者看书的时候还在考虑默读。
天赋的确很重要,学习方法也很重要,马克吐温也说学习德语需要三十年。如果你一天只说一个小时,用二十个动词,可能需要三十年,但是如果你每天说5个小时,用一百个动词,可能就只需要三年。
在国内工作的时候,我也碰到过说母语程度德语的同胞,所以大家也不用丧失信心,只是简单的从每天多说话、潜意识中多说动词和形容词开始,然后从短句到长句,五年时间上一个台阶不是不可能的。
上面这些只是我学习其他语言的一点感受,德语我也刚开始,所以上面这些同样写给我自己,与大家共勉。

langfang 发表于 2009-7-14 16:12

方法不对
时间不够

两个主要原因

Chris6789 发表于 2009-7-15 16:04

本帖最后由 Chris6789 于 2009-7-15 17:15 编辑

我觉得LS总结的很简洁、很精辟,往往就是方法和时间的问题。

另外再补充一点,我觉得德语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和自我要求有关,就是你自己希望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学德语需要一股“牛劲”,自我要求不一样,憋着的这股牛劲大小也是不一样的。大家都说想学“好”德语,但是究竟什么样的德语叫“好”?这是大家的分歧,因为每个人心目中的“好”是不一样的。不妨我们自己先诚实的问一下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有的人觉得德语说的像德国人一样快和标准就叫好,我觉得不以为然。如果要说的流利,在简单的日常用语方面很容易实现。但是话题谈到深处,牵扯到具体细节或者抽象话题的时候,比的是分析问题的思维和方式,比的是每句话的内涵和质量,而不是速度。即使是母语的人,在这种情况下语言水平也是以此来区分的。有的人谈吐文雅而且内容讲究,有的人言之无物,或者吞吞吐吐。

我们外国人虽然有语音、语速方面的劣势,但是对话伙伴对我们语速的期望值往往也是和对母语的人不一样的,所以在这一点上我觉得不必感到自己吃了很大的亏。如果我们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说出让德国人眼前一亮、非常佩服的德语,那才叫好。而这往往是通过对内容的字斟句酌来实现的。换句话说,即使语速达不到母语的水平,如果内容很好,表达很讲究,同样也是可以获得很大的尊重的。

刚才谈到大家都目标不同,那对自己的要求也不一样。也有人把德语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那只要实用就行了,不需要掌握很多古板的复杂表达,而应该重视交流速度和实效。我完全可以理解。有人把德语作为一种吃饭的工具,那就需要掌握特殊的技能。作翻译的话需要成为“万金油”,每个行业的词汇都要至少学个皮毛。老师的话就需要把语法搞清楚,至于口语是否像德国人那样流利,可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别范无谓的语法错误。有的人可能把学德语的过程就当作一种目标,寓学于乐。这样可以打持久战,开始的几年里随着自己的感觉走就好了,学个10年8年以后再给自己定位。到时候喜欢文学的看诗歌,喜欢创作的写文章,喜欢交流的再完善口语。

vivismiletter 发表于 2009-7-15 16:38

我觉得LS总结的很简洁、很精辟,往往就是方法和时间的问题。

另外再补充一点,我觉得德语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和自我要求有关,就是你自己希望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学德语需要一股“牛劲”,自我要求不一样,憋着的这股 ...
Chris6789 发表于 2009-7-15 17:04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chris说的很有道理啊。也不是所有母语德语的人都能说出漂亮的德语。这和文化修养都有很大的牵连。
说到学习方法,虽说个人习惯方式不同,但还是很希望和大家讨论一下。
我现在是以多读多写多看为主,但我认为自己的理解力比较差。比如,读一篇外语文章,看第一遍,似乎是懂了,但实际上是朦胧懂,你让我复述的话,也只能陈述一半;让我翻译才发现自己其实还不怎么懂。有什么办法可以加强理解力呢?
你们说到时间,虽然滴水穿石,但谁不想在最少的时间内取得最大的成功?毕竟有些时候,时间不等人,有些靠语言吃饭的人,也没有十年八载的时间去消磨。
总结性发言,我很想和大家实质性的讨论下,如果各位有好的学习方式也敬请推荐和介绍。感激不尽。

Chris6789 发表于 2009-7-15 17:03

我觉得你这样练习就挺好的。我总是很贪玩,没有毅力,所以真的很是佩服你!!!

如果拿古代的武侠故事来打个比方的话,我觉得读写就像是在修习内功,而听说就像是在练外功招式。两者缺一不可,但是内功是可以让一个人比较游刃有余驾驭招式的基础。否则的话,德语有可能很流利,但往往很乱。

谈到理解力这个问题,我比较赞同很久以前cc网友的一段留言。他提倡要“精读”、“精翻”。所谓的精读就是不能仅仅满足于大体意思弄明白了,而且更重要的是仔细琢磨每个字、每个词,要能体会其细微的语言色彩、轻重缓急程度。而精确的翻译就是检验你是否真的明白原文意思的一个好方法。不能满足于我们敷衍自己说“大体的意思是吧。。。。。。”,“差不多是说。。。。。。”。因为那样子的话好多细节的东西都偏离了。如果仔细探讨起来的话,可能小小的一段话就能挑出若干个不尽人意的地方。要尽量做到自己翻译的句子几年以后再回头来看还能明白自己当时左思右想后留下的痕迹,有些措辞很艰苦,这些最后都会为译文打上风格的烙印。只有这样刻苦磨练自己,才能真正明白那句表达的妙处“妙”在哪里。如果你以后遇到这种用法,也才能真的把握一些用法的准确意思。

我谈到只是个人的做法,当然其他很多同学是靠泛读来提高的,也很好。但是我个人的阅读时间和数量不能保证,所以一直都是采用精读的方法。而且比较方便,有时候在汽车站看到一个广告,也忍不住仔细分析分析,挺有意思的。

vivismiletter 发表于 2009-7-15 18:54

本帖最后由 vivismiletter 于 2009-7-15 19:55 编辑

我觉得你这样练习就挺好的。我总是很贪玩,没有毅力,所以真的很是佩服你!!!

如果拿古代的武侠故事来打个比方的话,我觉得读写就像是在修习内功,而听说就像是在练外功招式。两者缺一不可,但是内功是可以让一 ...
Chris6789 发表于 2009-7-15 18:03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你这个比喻很独特,但也很确切。语法用词是基本,得靠日积月累,这个需要耐力和耐心,和那种遇到瓶颈期仍然不气馁的决心。如果不是对德语有很大的兴趣,坚持个一两天到不难,可是十年如一日,几乎不太可能,因为各类主观客观因素。
我现在也尽量培养自己的耐心,把对德语的热爱培养成细水长流,不三分钟热度。自古恒心最难能可贵呀!
说到精读,我很赞成,现在我就看一片文章,就把它翻译出来。然后看见似懂非懂的就去问,碰到好的句子就记下来,背出来。我想,就算是抄袭,正确的抄袭也能转变成自己的吧。

boilingsnow 发表于 2009-7-21 21:51

ps
举个例子
据说季羡林精通吐火罗文
可是季羡林开始研究吐火罗文的时候都七十多岁了,更何况吐火罗文几百年前就消亡了。我想季有些研究成果是可能的,但是普通意义上的精通,恐怕这样的人在这世界上并不存在。
unmask 发表于 2009-7-13 22:58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纠正你的一个错误,季羡林开始学吐火罗文的时候是在德国的哥廷根大学,师从西克教授。
那个时候他可不是“七十多岁”。

unmask 发表于 2009-7-24 11:51

本帖最后由 unmask 于 2009-7-24 12:53 编辑


纠正你的一个错误,季羡林开始学吐火罗文的时候是在德国的哥廷根大学,师从西克教授。
那个时候他可不是“七十多岁”。
boilingsnow 发表于 2009-7-21 22:51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好吧,我错了。我修正我的说法,季在哥廷根开始学过火罗文之后,到80年代初他70多岁,之间有30年基本都没再碰过吐火罗文。我想他是不可能精通吐火罗文的。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是我们太笨还是没有语言天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