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三个月私塾假期
趁着儿子还没开始上小学,我们偷空又回了趟国。计划赶紧抓紧时间再恶补一下中文,给他打好一个学习中文的良好习惯,临走前特意问了一下如幻,她推荐了北京天通苑的知谦私塾。在那里我们度过了美好的三个月,在感叹时光如梭的同时,我来报告一下这三个月的经历,由于当时没写日记,就想到哪说道哪吧。 四月底回国,歇了一周倒时差,刚过了五一假期我们就来到了天通苑。校长是个大帅哥,一见面就告诉我不着急,先看看感受一下。带我们参观了学堂,是三个相邻的一楼三居室,有淘气堡(室内游乐场)在地下室。院子都打通了,有大沙坑,各种玩具车辆,蹦蹦球,。。。上面拉着大网,以免万一从楼上掉下来东西碰到人。最左边是小班,中间是住宿生宿舍和中午午休的地方,右边是中班,大班在隔壁楼里。每班大约各十名小孩两个老师。看着那里孩子们的笑脸,听者朗朗的读书声。我觉得这就是我想要找的学堂。以前也参观过一些国内的私塾,很多都很强调读书的数量,而我更看重孩子的感受,我希望孩子能够开心的学习知识,以后可以自主的学习。校长告诉我他每天最爱的事情是晒太阳,看孩子玩沙子。他每天最关心的事情是孩子们的吃穿用度。他并不逼迫孩子读经,可是读经量反而不少。我很欣赏他的心态。其实后来我发现,在这个知谦私塾,我所欣赏的东西,和能让我发掘研究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 想听更多的!刚和如幻打过电话,打算八月在北京的那几天送小朋友也和她的maya一起去知谦。 关注中 作为父母来说,最大的愿望是不是就是能找到一个 可以放心托付孩子的学校?不知道别的父母怎么做的,反正我这三个月的北京假期实在是太美了。第一次没有孩子在身边,早上一睁眼就把孩子送学校去,晚上过了六点半才去接。整个白天都在考虑吃什么,和谁吃,玩什么,去哪逛。。。六点半去接孩子,看着孩子在院子里玩,顺便和别的父母一起坐在院子里开家长会,交流教育心得。一个月以后,儿子告诉我每天要七点半才去接他,因为他们晚饭后玩一会儿,七点要开始写日记。对于认字还没几个的儿子,怎么会写日记呢,我很好奇,后来发现他在自己抄书,还抄上了瘾,白天学的论语,晚上就开始抄。晚饭后中班是没有老师在教室里,孩子们在自己忙自己的,几乎都是五岁到八岁的孩子。 经常晚上去座谈(我们说的家长会,就是来接孩子的家长一起坐着和校长,老师聊天),慢慢认识了其他的家长,我发现很多家庭都住在隔壁的楼里,都是为了孩子才过来租房子的。而且大多数家长都很喜欢中国传统文化,我们聊的最多的话题除了孩子,就是中医,太极和古琴了。这小小的私塾成了很多国学爱好者聚会的好场所,楼下设了个佛堂,一有客人来,我们就在楼下喝茶聊天。 继续关注,关注焦点费用,地点,最好再有照片展示... 北京的读经私塾现在已经很多了,知谦是在北五环的天通苑,校长就是那个众所周知的《百问千答》的导演,他是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的,和《疯狂的赛车》的导演宁浩是好朋友。他毕业以后一直在拍《中国佛教史》和推广读经。这在国内拜金的大环境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曾经有一次座谈我们聊到了电影,他说有票房的作品如果想要吸引观众,就要迎合观众心理,而且要比大家更超前。就像疯狂的赛车,要比这个世界更疯狂。娱乐是有大众导向作用的,他更喜欢拍那些默默无闻的,却能安抚人心的东西。在国内浮躁的氛围中,能守住自己的信仰,我很欣赏。 现在北京稍好些的幼儿园大约每月三千多元,我两个孩子,哥哥六岁,妹妹三岁。每天早上七点半到八点是早餐时间,孩子们都在楼下的餐厅吃饭,一人一份粥,一份菜,一个馒头或花卷。每次饭前要说饭前感恩词的: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弘念物力,为今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的辛勤培育,感谢同学的互相帮助。。。。吃完饭八点中班开始英文课,读的是仲夏夜之梦,然后读论语,喝水休息,然后洗手排队吃饭,中午睡两个小时,下午三节课都是论语,期间休息吃水果,课间去院子里玩。晚饭是五点半,吃完饭就可以接孩子了,如果家长有事,孩子可以继续玩,有住校的孩子七点开始写日记。 也很喜欢你的这部回忆录。期待看到续集{:5_326:} 挺有趣的,关注中... 关注中.......请问LZ,你家是两个都送去了吗?3岁的,会不会太小。 热烈期待下文.......谢谢 有一天去接孩子的时候被召集到楼下喝茶,说是有客人来了,原来是一位山东来的中医,慕名而来参观。他给我们普及了些中医养生知识,解答了一些问题,也顺带了解了一下私塾的情况。一周以后,他关闭了在山东的诊所,带着女儿过来读书了。自此私塾有了自己的中医,给老师,孩子,家长们做保健工作,调理饮食,楼下专门辟了一间按摩房,买了个带窟窿可以喘气的按摩床。又过了些日子,就看几乎所有老师家长没事就在身上敲敲打打,后来我三岁的女儿告诉我,拉稀的话这样敲,敲这里,边说边比划。儿子告诉我肚子疼要按足三里,在这里。睡觉要右卧如弓,是这样的。。。。。 孩子三岁不小了,小班的孩子一般是两岁多到四岁的。他们也有英文和中文课。按我的理解,他们重要是玩和熏习。每次新去了小孩子会有个老师专门照顾,另一个老师带着孩子们读书,不张嘴不要紧,慢慢看着别的孩子在学就会开始张嘴了。我觉得小班的老师最不容易,吃喝拉撒什么都要管,还要带孩子读书。最难的是不管孩子们怎么折腾,都要保持一份平静的心态。这种修行可是不容易,我自己深有体会,每次孩子不听话,或是哭闹的时候我心里就冒火,处理问题就没法冷静。小班的小余老师才二十出头,修行和真是不错,学习ing... 不知道你的两个宝宝上完私塾,现在回到德国来是什么反应?他们更愿意在德国还是中国呢? 我个人觉得小孩子还是三岁再送幼儿园或私塾比较好,自理能力强些,而且心理也成熟些。我女儿班最小的小孩好像是两岁,和我接触比较多的是个两岁八个月的小姑娘,适应了大概两个月,现在可以正常的和其他小朋友一起读书吃饭睡觉了,一开始总是哭,就是生活老师黄老师的小尾巴。后来我发现,小班的孩子新来时总是黄老师的尾巴。我们回德国临走的两天,中班的小孩开始给我儿子送小礼物,有自己画的画,还有小贴片,在纸上写着我们永远是朋友。我儿子也在忙着回礼,画画,并且写着:咱们明年暑假见。两个孩子在私塾时很开心,回来德国也很开心,我没看出他们更喜欢哪边。儿子告诉我,两个地方各有各的好处。我觉得这样最好,两边都开心。在私塾的三个月正赶上中班学到论语的第十一篇,这三个月熟读了后半本论语,我当时的计划是让他在私塾养成个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可以自己在德国自学。现在看来还是蛮成功的,通过读书他很快认识了很多汉字,临行校长赠了他一本大庸论语,现在他每天在读大学,自己划正字,目标是一百遍,我有空也跟着他学,感觉很好,希望能坚持下来。我的要求不高,其实只要能把汉语留下来,我就知足了。 越听越精彩了。 {:4_291:} 孩子上学我没照过照片,校长也不打算给学校做宣传,他怕孩子太多保证不了质量。我这有几张音乐聚会的图片。。。。。。。。文件太大。。{:2_235:} 燕群是我的朋友,第一次见她是在佛堂。那天我中午睡醒没事做就逛到了学校,她是替导师的问题儿子来找出路。一头长发,长的很民族,一问原来是音乐学院学民乐的硕士毕业生。很爱唱歌,很开朗的一个人,和校长一起坐着喝茶聊天,慢慢我们就成了朋友,后来她带来了做古琴的音乐学院律学博士朋友,博士又带来了从小学琵琶,后来音乐学院琵琶专业毕业的朋友,朋友又带来了美声专业的朋友。。。。所以后来我们开了个家庭音乐会,就在校长家,所有大人孩子都在那折腾。我们听了琵琶,古琴,还有钢琴,早年跟随南怀瑾老先生推广大陆读经的张利民老师也披挂上阵(着汉服)给我们演唱了古曲。面对这么多乐器,孩子们很好奇,摸摸这个敲敲那个,儿子后来告诉我他最喜欢琵琶,以后要学琵琶。女儿的注意力不在乐器上,她更兴奋于这么多的人。。。 听者真让人向往 北京城太大,短期在城北,住处是个困扰我很长时间的问题。一般的公寓没有短租的,后来朋友说上网找搜索短租,这样我找到了王姐家。是个地铁五号线终点站北面的德国原装别墅。从设计到材料都和德国常见的一模一样。院子里有猫有狗有秋千,母鸡在孵小鸡,一对兔子在相亲相爱,三只鹅到处巡视,西红柿压满了枝。。。第一眼我就相中了这里,这其实就是我的梦想,把德国的家搬到中国。王姐请了小时工收拾院子,请了学艺术的把大门用石头包了起来,还画了外墙。昨天我在割草的时候又一次狠狠得羡慕了一番。
孩子们每天从私塾回来就在院子里忙,就像在德国。 那里一百块一天,如果住超过二十天,就九十块一天。说是我的朋友可能会有优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