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burberry真的都是中国制造了啊?
3月30日,巴宝莉(Burberry)位于南威尔士的英国厂房正式关闭,这个英国国宝级奢侈品牌将正式把生产线迁华。由此,关于 “MADE IN CHINA”的命运讨论再度盛嚣尘上。
在这个话语体系中,我们看到,即便包括王储查尔斯的出面干预,亦挡不住“世界是平的”这个经济大趋势。打着浓重英国文化烙印的经典格子将中国造,这是Burberry首次通过资本转移离开本土,它意味着这个世界顶级时尚品牌的经典产品未来将通过世界范围的产业智慧集体实现。
而对于“中国造”而言,Burberry迁厂更被赋予符号般的意义。它再次印证经过多年OEM的历练,“MADE IN CHINA”已形成了熟练的流水线、熟练的技术工人、熟练的出口技艺。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打着浓重中国烙印的加工文化已经形成。
由此而言,Burberry选择中国是从产业链的整体来考量的。从原料来看,中国丰富的原料供应,足以满足Burberry任何产品需求;中国服装设计尽管年轻,但并不缺乏时尚创造力,也为Burberry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创意空间,呆板的格子变化已不是今日Burberry的唯一追求。此外,中国人追逐Burberry的步伐越来越急,这个可以无限放量的市场或许能为该老品牌带来新的生机。
即便如此,为何英国格子中国造遭到了如此多崇尚纯正血统论的人的抵制,甚至包括许多消费者也难以释怀?究其原因,是中国除了已经形成的加工文化,并没有形成与之相对应的品牌文化。类似Burberry的优势在于其不可复制的设计风格和品牌内涵,以及背后所蕴涵着的英国生活方式和英国文化传统,这似乎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物,它赋予给产品极高的附加值。
而“MADE IN CHINA”这么多年,我们只埋头耕耘于下游的流水线,安分于代加工的血汗利润,却未能历练出真正的品牌文化。是的,我们不缺乏熟练的工人却缺乏长袖善舞的品牌大师,我们不缺乏与产业链配套的各个制造车间,却缺乏培育品牌的合适土壤,此外,怎样洋为中用,将国外的品牌文化与中国东方文化嫁接,培育出属于中国自己的“Burberry”,这都需要很长的路走。
有些扯远了。总之,在这个迁厂事件中,对于Burberry而言,它需考虑的是如何安抚持“Burberry英国化”立场的消费者在该事件中所受到的伤害。而要走出“中国造”廉价的影子,对于“中国造”的实践者而言,我们在保持固有的加工文化同时,是时候要锻造自己的品牌内功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