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1248|回复: 14

[婴儿话题(bis 18M)] 不要轻信网传育儿经,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8-28 05:5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这年头当爸妈不容易,面对书店网上无数所谓的的育儿宝典,听着自己父母所谓的经验之谈,似乎所有的问题都出在自己身上,却又无从着手解决,无法理出头绪,力不从心。

我们不是完人,无法给孩子完美的世界,也无法完美地对待他们,正因为如此,他们才会成为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特点,不能被用来与世界上任何一个人比较。

静下来,听听自己的心,你是妈妈,你是爸爸,你最大。最了解孩子的是你。孩子是你最爱的人,你该怎么对他?你是孩子最爱的人,孩子希望你怎么对他?如果你是孩子,你希望怎么被对待?

感慨之后,顶并且转发下面这篇文章,孩子的哭声喊声,是在对我们说话,虽然不是普通话,不是德语,但决不是谎话,决不是威胁,而是他们独有的,只对我们才说的肺腑之言,听一听吧,做出反应吧!

(同意文章基本观点,但不同意关于心理医生误导大众以此挣钱的观点,不同意关于父母是孩子一切问题的归因的总结,因为这样说太笼统)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13-8-28 06:0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真相:南加州著名的儿科医生JANE GU, 其实是个华人,在美国网络可以搜索到, 且差评不断。  二、哭声免疫法在西方的起源  “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把他们带到我独 特的世界中,我可以保证,在其中随机选 出一个,训练成为任何我所选定的任何类 型的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商 人,或者乞丐、窃贼,不用考虑他的天 赋、倾向、能力、祖先的职业与种族。”  这是行为主义创始人约翰·华生的名言。 现在国内网上疯传的哭声免疫训练法、延 迟满足训练法,婴儿独立完整睡眠训练 法,其核心思想皆源自此。行为主义者的 理想国就是一个彻底程序化了、光秃秃 的,没有情感的世界,人不是神圣的精神 存在,而是机器,环境怎么塑造和训练, 就输出什么样的结果。  我们来看看大师本人的家庭被训练得如 何。1928年约翰·华生出版了《婴儿和儿 童的心理学关怀》一书。在这部书中,他 倡导了一种行为矫正式的儿童养育体系, 把孩子当作机器一样训练、塑造和矫正。 华生认为对待儿童要尊重,但是要超脱情 感因素,以免养成依赖父母的恶习。这本 书改变了美国儿童的养育实践,整整一代 儿童,包括他自己的孩子,都是在这种风 格的教养实践中长大的。他的儿子们对华 生的描述是这样的“没有同情心和情绪上 无法沟通的。他不自觉地剥夺了我和我兄 弟的任何一种感情基础。”  约翰·华生在学术圈名声大噪之时,他痛 苦的大儿子雷纳却背叛了行为主义而学了 精神分析,成了精神分析家。也许是童年 匮乏情感的创伤太严重,精神分析也未能 拯救雷纳。雷纳曾多次自杀,后在三十多 岁时自杀身亡。其前妻的二个孩子也一直 生活不好,女儿多次自杀,儿子一直流 浪,靠华生的施舍才能生活。倡导并践 行“行为主义婴儿训练法”的华生家族,悲 剧同样在第三代延续:华生的外孙女 Mariette记忆中,妈妈Mary沉默易怒,秘 密酗酒,并曾经多次试图自杀。Mariette 自己也是酒精成瘾者,并多次考虑自杀。  悲剧的种子其实早在华生童年已经种下。 华生的父亲脾气暴躁,抛妻弃子,华生受 同学欺辱,并因暴力行为而两次被捕。童 年对爱的绝望,让约翰·华生倾一生之 力,打造了一个“没有情感的程序化帝 国”。  哭声免疫法因为见效快,让妈妈省心省 力,曾在美国风靡一时,被哭声免疫法修 整长大的孩子,后来轻则睡眠障碍,重则 人格障碍甚至精神分裂。付出一代美国儿 童的幸福代价后,此方法终于被欧美深深 反思和摒弃,约翰·华生也曾被评为美国 人最讨厌的人之一。如今,在欧美生过孩 子的妈妈都会得到助产士和医生的“亲密 育儿”的建议。亲密育儿,按需喂养,已 经成为欧美国家最基本的共识。  三、哭声免疫法的真实案例  1,我的同行,一个从重度创伤童年走 出,但不断自省并且带出健康快乐孩子的 心理医生,她的姐姐则走向另一端,使用 哭声免疫法带孩子,坚信婴儿是在用哭泣 威胁自己,定点喂饱奶后,既任凭婴儿在 哭泣中入睡,妹妹极力劝阻无效。等到了 上小学的年级,姐姐的孩子被确诊儿童精 神分裂,入住精神病院。  2,我微博的网友评论;“我哥在加拿大, 邻居是俩高知,信哭声免疫法带孩子,出 生后单独睡房间,苦得死去活来也不去 管。孩子6岁还不说话,现在孩子10岁, 从很小就被诊断为自闭症。”  3,网友私信告诉我曾使用哭声免疫法冷 酷训练孩子,现在孩子被诊断自闭症。  4,一名爱护子女、坚持喂哺母乳的好妈 妈,疑为尽快教懂3个月大儿子“一觉睡到 天光”,昨凌晨纵听到爱儿哭喊亦忍心不 予理会,岂料及后男婴俯趴在床窒息死 亡。  以上个案,哭声免疫法的拥护者可能大呼 冤枉,辩解哭声免疫法不是说一直不抱, 而是不能一哭就抱,要逐步延长反应时 间。经常听到婴儿哭闹却不及时反应的妈 妈,可见已丧失很多母性本能,再加 上“科学理论”支持,更相信自己的不及时 回应是对的。在这些可怕观念的毒害下, 妈妈对婴儿越发冷漠,坚信婴儿在用哭泣 威胁自己,那心情不佳的时候,放任婴儿 哭泣怎可避免?即使严格按照第一次延 迟5分钟,后面逐步加长的原则训练,对 孩子一生的人格基础也是摧毁性打击。  四从专业心理学角度解读亲密育儿  婴儿出生后处在和母亲一体的感觉中,也 许母亲只是掐着表延迟了5分钟回应哭泣 的婴儿,婴儿的整个世界已经开始崩塌, 承受地狱般的煎熬。 ―――――――――――――――――――  孩子在出生大概头2个月里处在“正常自闭 期”,这个期间孩子对外界反应很少,基 本就是吃和睡。因为这时候在孩子的感觉 里,世界和自己是一体的,就像还在子宫 里一样,尚不存在“外在的妈妈”。母亲的 积极关注和陪伴,维持了孩子的这种“全 能自恋”,既世界与我一体,呼奶唤抱, 无所不能。  在“以婴儿为中心”的母婴关系里,婴儿自 主地微笑,激荡起母亲的喜悦,也发自内 心地对婴儿微笑;婴儿夜半啼哭,母亲哪 怕在另一个房间也会同时醒来冲过去抚慰 婴儿。母亲以婴儿的感受为中心,与婴儿 共振,给予积极的回应与关注。这样长大 的孩子,会成为心理学所说“自我实现”的 人,他们会发自灵魂深处对生命充满热情 和创造力,于人友善,同时会坚定的捍卫 自己。用印度瑜伽的说法,“心轮”较敞开 的人自然有这种呼应能力。如果妈妈自身 也得到爱比较少,更偏重头脑,心的感应 能力偏弱,尤其是头脑还被行为主义婴儿 训练法占据时,更容易遵循教条而不是心 灵。  孩子的全能自恋较充分满足后,心智自然 向前发展,逐渐把自己和外部世界分开, 不仅仅关注自己,也开始关注别人,爱向 内灌注满了自然会流向外界,这就是所谓 的“主体客体分化”,完成这种分化后,婴 儿对世界有一个最基本的信任,将来不会 在遇到挫折时就想要毁灭一切。连环杀人 狂,精神分裂症等最严重的精神疾病,都 有全能自恋重度受损的心理基础。  哭声免疫法等行为主义婴儿训练法,破坏 孩子的全能自恋感,孩子吃惊地发现“这 个世界居然不如我所愿,我哭的时候TMD 的居然不及时回应我!”可能母亲只是掐 着表延迟了5分钟,在尚未形成逻辑性空 间思维能力的小婴儿感觉里,整个世界开 始破碎,地狱般的煎熬似乎永无尽头。  一些网友的微博回复: “小时候常被可怕的梦魇缠绕,梦境怪诞 没有内容,多是一些诸如不断旋转的无底 洞或者象蛇一样盘旋的奇怪线条。我总在 恐惧中哭着醒来,却发现自己一个人躺在 沙发床上,哭了半天却还是没有人理睬。 父母从未真正意义上陪伴过我。不知道这 是不是长大后总感觉缺乏安全感以及与父 母亲情连接断裂障碍的因素之一。“  “以前宝宝哭,我有时候,是偶尔,不是 经常,会故意不理,听她哭我会觉得隐隐 开心。后来我明白,原来是我小时候经常 被漠视,曾经被放在村子的路上哭了一天 没人理。懂了这个后,我再也不会漠视宝 宝哭了,也不会觉得高兴了。”  在得不到回应的煎熬中,婴儿会累积巨大 的恐惧和愤怒。到了儿童期,可能一些非 常小的挫折,就会让孩子无理取闹大爆 发,对父母拳打脚踢,疯子一样不可理 喻;有时候面对一点危险都没有的事物, 却惊恐发作,害怕得恨不得躲进子宫里。 完全不像正常儿童,面对新鲜事物,可能 有点害怕,但还是满怀好奇去探索。  我在新浪微博上批判了哭声免疫法之后, 网友们的评论,让我再次震惊这种方法的 危害是多么广。很多妈妈反馈,在使用了 哭声免疫法后,宝宝脸上的快乐越来越 少,不爱笑也不爱看人,宁愿自己玩,果 然“乖”了很多。其中一个让人特别吐血, 妈妈定点哺乳,极少抱孩子,现在2岁多 异常的“乖”,很少哭,而且大人一说他, 就马上止哭,脚被划伤,拖了一地血脚 印,却不哭不叫疼。2岁多,就已经像“僵 尸”一样,这孩子未来精神分裂或者重度 人格障碍的可能性极大。  如果妈妈渴望一个安安静静的“乖婴儿”, 只有吃喝拉撒的需要,此外任何“无理取 闹”都不愿理睬甚至打击,孩子只能主动 削弱自己的生命能量,仅剩一点维持活 着,不再对这个世界发出呐喊,成为一具 悲哀的行尸走肉。  特别宅的人,很可能是因为曾经的欲求不 被看到,从而削弱自己的生命能量,弱到 再无法和人产生交集和共振,成为一个不 惹麻烦,一切都自己搞定的“好人”,人群 中如同孤岛,这是好深好深的终极悲哀。  五夜哭,因为孩子需要你  有些专家说孩子夜醒频繁会影响大脑发 育,建议戒夜奶,训练完整睡眠。如果任 凭婴儿哭,确实会哭累了自己睡着,脑神 经继续发育,只不过发育的是“被迫害妄 想”,“偏执分裂”的神经回路,为严重的人 格障碍打下基础。 ―――――――――――――――――――有些婴儿经常会在夜半啼哭,于是一 些“专家”又跑出来指点,说夜奶频繁会导 致婴儿睡眠不足,影响大脑发育,要戒夜 奶。相信这些说法的妈妈,如果你自己夜 里饿了,或是做噩梦惊醒,是希望老公不 搭理你呢,还是给你热点牛奶,来个温情 的拥抱?  婴儿和成年人不同,尚未建立“客体稳定 性”。就是说,一个东西,看见的时候就 是存在的,看不见就不存在了。我家猫就 是这样,乒乓球如果滚进沙发底,小猫咪 不会去找,大猫咪知道乒乓球虽然看不见 但还是存在,会去沙发底寻找。这就是为 什么,婴儿喜欢玩“藏猫猫”游戏,大人用 手把脸盖上,再打开手露出脸,婴儿会很 惊喜的笑,因为刚才你明明不存在,怎么 又出现,然后又消失,又出现,太神奇 啦。大一些的孩子,已经建立了客体稳定 性,这个游戏就不再逗笑。  有时候妈妈仅仅去上了个厕所,婴儿也会 大哭,因为真的以为妈妈消失了。婴儿需 要经常透过妈妈的抚慰,确认自己和妈妈 的存在。就像镜子一样,婴儿透过妈妈温 情的容颜,映照出自己,感受到自己。有 些“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记不住自己和 别人脸部的细节,因为他们曾经很少得到 妈妈深情的注视,即使看到妈妈,也常是 空洞无物的眼神。  《生化危机》系列电影,如同噩梦一般, 很像婴儿的思维过程。婴儿的世界充满幻 想,没有逻辑,既有美好创意的一面,也 有如《生化危机》一般的破碎和噩梦,佛 洛依德称之为“初级思维过程”。这个过 程,通过父母的抚慰,逐渐人性化,逻辑 化,同时成为天马行空般创造力的来源。  孩子莫名其妙的夜哭,焦躁,惊恐,很可 能是感受不到母亲的存在,陷入混乱的初 级思维过程,无法将现实和幻想区别开 来。这个我自己深有体会,《生化危机》 里的小女孩还有超级武器型妈妈,而我的 梦里只有僵尸怪兽和死亡。如果这个时候 还要训练孩子“独立坚强”"完整睡眠”,就 是将他推进无底的地狱。不知道那些为孩 子脑神经发育着想的专家,这时候是要保 护孩子发育什么呢,发育被迫害妄想的神 经回路?  摘录一些网友的观察体验: “还记得我给儿子断奶的时候,平时从没 看过孩子的奶奶和姥姥都跑来强行让我和 儿子隔离,才7个多月的儿子突然看不到 妈妈,一整天哭得撕心裂肺!好似他的整 个世界都崩塌了!我记得那天下大雨,从 外面赶回家的时候自己也哭成泪人!一进 家门,儿子看到我时那个眼神我永远都忘 不了”  “小月龄宝宝夜奶有着填饱肚子和满足心 理需求的双重作用。大宝宝吃夜奶满足心 理需求居多!快三岁的小小米同学依然会 在生病,遭遇挫折等等之后要求频繁夜 奶,之后明显心情修复的十分不错。“断 夜奶”只有伤害!”  “说到我心坎里了,瓜哥是个夜奶频繁的 孩子,我也经常被提醒或者教育说夜奶频 繁对孩子发育不好。对比我持置之不理的 态度。我没听说过谁家孩子因为夜奶频繁 长大成了傻子,我只听说过三岁定八十。 我小时候就有对黑夜的恐惧,我想我的孩 子也一样,所以在他每一次夜醒的时候我 都会把他搂在怀里,告诉他妈妈在。”  所以,孩子哭,很简单,依母亲的本能, 去抚慰他。任何违背人类本能的育儿法, 都会带来人性的逆转,当然,这也是心理 医生有饭吃的基础。为了避免你的孩子将 来花大量时间和金钱看心理医生,尽情的 亲密育儿吧。无论他的"正面"行为,如微 笑,还是"负面"行为,如哭闹,都能得到 及时而温暖地回应,他会感觉自己的双脚 扎根大地,踏实而心安。他可以成为灵魂 深处召唤他成为的人,世俗的价值体系可 能会嘲笑他,最终,他的成就让世人惊为 可遇不可求的天才,其实,他只是一个最 正常的孩子,得到了本应得的爱。  孩子夜哭夜奶频繁,确实会让母亲疲惫不 堪。如果母婴之间心的链接增加,孩子经 常感受到母亲的存在,可以减少夜哭的次 数。若和孩子之间的链接不深,请不要责 怪自己,因为你自己在婴儿时期,也没有 经常被母亲深情地“看见”。平时可以有意 识的多去感受婴儿,比如让自己全身放 松,观察婴儿的呼吸,同时也感受自己的 呼吸,母婴之间呼吸的节律,如协奏曲一 般。这就是一种催眠练习,非常好的增加 心与心的链接,让人活在当下,存在感十 足。当人体验到当下的存在感,“头脑的 我”却很容易焦虑恐慌,练着练着就想逃 离当下,思绪飘走。如果有情绪升起,则 继续观察这个情绪,不评判,不阻碍,不 逃跑,让情绪自由流动。这就是提升觉知 力和平等心的“生活禅修”。婴儿天然地活 在当下,和万物链接,借助婴儿的存在, 觉知自己,事半功倍。请珍惜这个神奇的 生命,深爱他,就是重新疗愈自己“内在 的婴儿”,让曾经受伤的自己和孩子共同 长大,再一次面向心灵去生活。  六、如何辨别真伪育儿经  网上育儿经众多,真伪难辨,如果父母拿 孩子做了实验才知道对孩子影响如何,实 在是难以挽回的悲剧。其实父母并不需要 成为心理学家才能养育好孩子,我们可以 有一个最简单的方法辨别育儿经:让你看 后愈发觉得孩子有问题,需要教育改正孩 子的,那只是头脑的排泄物;如果育儿经 让你读后愈发反省自己,增加自我认识, 则是真正成长的力量。  *********************************  后记:亲子关系这个话题,真是几万字也 写不完,因为太多活生生的个案,揭示童 年亲子关系对孩子未来婚恋、事业人际关 系等所有方面决定性的影响。这些影响, 和我们通常以为的可能不同甚至截然相 反。比如父母从小训练婴幼儿独立,将来 孩子并不会独立,反而会在成年后的某个 时间退行成无能的婴儿,给家庭和事业造 成巨大损害。真正独立自主的人,一定是 童年对父母的依恋得到足够满足的孩。  最后一句话送给自己和所有人共勉:  教育的本质,是父母的自我修行;父母是 孩子一切问题的根源,爱和自由是唯一的 答案。  防癌抗癌从点滴做起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13-8-28 05:5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mp.weixin.qq.com/mp/appmsg/show?__biz=MjM5MjgxNjI1NA%3D%3D&appmsgid=10000018&itemidx=1&sign=64de521f33725c368d60233796849ba0&scene=2&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uin=ODQzNDM3MTYx&key=6a68cf733852b46ce048120178720b3c53c340f4f898d9dbfd03e616fe1120c16c155b538318d2904a84f012c804e61a&devicetype=android-10&version=2405011b&lang=zh_CN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13-8-28 06:0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的哭声免疫法、完 整睡眠训练法,这些方法的确可以训练出 一个极少哭闹、让妈妈省力的乖婴儿,只 是发表这些观点的人,没有告诉你故事背 后惊人的真相。  精神分析心理学认为,童年父母与孩子的 关系决定孩子一生的性格命运。母婴关系 则是重中之重,决定孩子最基本的安全感 和存在感。生命的底色是幸福或者不幸, 3岁之前便已奠定。做为心理医生,大量 个案是母婴关系失败造成的人格破碎,其 痛苦难以言表,非常艰难而长期的自我成 长才能修复。写下此文,希望妈妈们看到 真正的心理学,不要随意使用网络流传的 育儿法无谓自坑。育儿,爱与自由是永远 的答案。  一、中国网络流传最广的帖子《美国妈妈 带孩子的17个绝招》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13-8-28 06:1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好意思,手机发的,没有经验,大不好,乱套了,希望大家讲解,其实是批判这样的流传的带孩子的绝招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13-8-28 07:4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很不赞同妈妈们有时候过分“机械化”的对待自己的孩子,特别是在孩子的婴儿时期...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13-8-28 08:2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方法看似让家长省心,实际很残忍,好在我就试了一下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13-8-28 08:35 | 显示全部楼层
做什么事都有一个度得问题。 我也不同意每天抱着宝宝不放,不能让孩子哭一哭的做法。
孩子也需要自我空间,而且小的时候抱抱就满足了,长大了需求更高的时候,你能马上满足吗?
孩子哭,不好好睡,也许是因为他没有安全感。建立了好的秩序,孩子也知道每天的安排,自然就有安全感。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13-8-28 09:3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cry out对宝宝心理成长不见得好,因为他失去了和家长互动的动力,会变得充满不安全感和灰心丧气;但西尔斯的亲密育儿也有点过分,24小时和宝宝粘在一起,对自我牺牲要求太高了。我觉得父母引导式的喂养方法比较合理(论坛上有人发过链接的),即有人情,又有作息规律,即通过有规律的喂和玩来调整他的作息,但又不忽视他的额外需求。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13-8-28 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出生一周后5小时喂一次、2周后睡通觉,在生理学上无论对宝宝健康还是妈妈母乳产生都是极为不利的!现在儿医都是提倡出生头几周平均3小时一次,而且有需求就喂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1, 2025-2-2 22:59 , Processed in 0.063679 second(s), 16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