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393|回复: 2

[八卦专栏] “玉兔”与兔窝同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2-11 23: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玉兔”月夜后未被唤醒 NASA官微悼念(图)[size=0.9em]文章来源: 光明网 于 2014-02-11 03:18:46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size=0.9em]打印本新闻(被阅读 38582 次)
[url=]
[/url]
[url=][/url][url=][/url]






昨晚十时许,持续关注中国玉兔号月球车动态的美国宇航局(NASA)在其中文官方微博上评论,“玉兔本来就属于月球,现在算是到家了”,并附蜡烛图案示意悼念。

2月10日被认为是“玉兔”所在月球虹湾区结束月夜日子,上月25日宣布“啊……我坏掉了”的月球车被数亿网友期待在这天能够重新被“唤醒”。

据此前消息,玉兔号月球车原定设计寿命为三个月,自12月15日与嫦娥三号分离成功在月球着陆后,截止1月25日累计滚过100多米,其携带的探测仪器包括测月雷达、全景相机、粒子激发X射线谱仪、红外成像光谱仪采集到了“很多有用的数据”。

但是在嫦娥三号探测器成功开始第二次月夜休眠的同时,玉兔号月球车却出现机构控制异常的情况。这个被网友称为“用生命卖萌”的月球车用拟人化口吻通过微博表示,“有些结构不太听话了,本来应该今早开始睡觉,但现在……师父们都在使劲想办法,不过,我还是有可能熬不过这个月夜了。”

当日,玉兔号月球车通过微博表示“师父们”仍在在努力,自己也“不会放弃治疗”。他和网友分享了关于人类探测宇宙的历史,安慰并给大家点了一首名为“42”的歌曲后,任网友和NASA“兄弟”数日祈祷和鼓劲,至今没有更新。这一天正好是玉兔号月球车登上月球的第42天。

有网友推测,“玉兔这次故障可能因为做动电机进了月尘,导致堵转,然后电流过大烧掉了主系统和运动控制系统间的通讯端口,而且连备份一起烧掉了。导致整个运动控制完全失效,也就是说整个玉兔都无法做任何机械运动了,包括升降桅杆,开关太阳能板,当然还有自身移动”。

对于“玉兔”能否被唤醒,网友认为“最好的情况”是虽然失去了部分仪器,但仍然具有移动能力,或许可以在着陆器主摄像机的帮助下导航继续在月面上行驶。

据了解,人类的探月征途从不平坦。1958年至今,全世界共进行130次月球探测活动,其中美国开展59次,前苏联64次,中国3次,日本2次,欧航局、印度各1次。以上成功或基本成功67次,失败63次,成功率不到52%。

在“玉兔”之前,全世界只有前苏联成功发射、运行过两辆无人月球探测车。其中月球车1号于1970年11月17日在月面雨海地区着陆,此后工作了10个多月;月球车2号却只工作了4个月,而导火索则是一个看似偶然的故障。月球车2号在地面操控下驶入一个撞击坑考察岩石时,将坑壁上的月壤撞落到太阳电池板和散热器表面,导致供电骤减、车内过热,数日后与地面彻底失去了联系。

截止发稿时,官方尚未对玉兔号月球车的近况做出回应。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14-2-12 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14-2-12 22:36 | 显示全部楼层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1, 2025-2-8 11:48 , Processed in 0.092154 second(s), 18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