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在喊出四次接驾后,得到俞平伯和周汝昌之流歇斯底里呐喊,很快观点就影响了中国人,然而顾颉刚给胡适写信,说史料应该是五次
胡适傻眼了,只用了百许字的文字
表示曹家确实的五次,俞平伯周汝昌之流何等聪明?!
他们从此不提这个方面,也不找这方面事实去了,他们已知的错误,却被无数垃圾至今还当武器,反复说明曹家四次接驾对着红楼梦不可重复的四次,傻逼的现代人还去拿他们鼻祖都知道彻底错误的东西来摆弄,红学还楞跟四次接驾对照,4=5,这是红学家的算术
至于书中说接驾的是太祖
清朝的太祖不是康熙,太祖也不可能到中原的江南!如果是太祖皇帝,康熙南巡曹寅接驾就完全跟此事对不上——“太祖”一词在我国只有宋、辽、金、元、明、清六朝开国皇帝被如此封号,辽,金,元,清可以直接排除,因为在位时并未入主中原,故南巡是绝无可能,更何况明确说出扬州姑苏南方地名以证,唯有宋朝和明朝两太祖之一,排除宋朝不需周折,读者自然,故这里是明确指出大明故事,时代再次透露给读者,同时直接否定了“康熙曹寅”,访舜巡也不是南巡,而是到当年舜巡处看访,明太祖朱元璋到舜巡处走访怕不是很费劲事吧,据说朱元璋当皇帝是时候是在南京上班。
红楼梦不但成书不是乾隆年间,跟曹家也没有任何联系!把作者楞说成是曹雪芹,曹寅孙子,完全的一场荒唐意淫!
《红楼梦》成书考辩(下)
《红楼梦》一书,大致成书过程如下:
1.吴梅村从古诗中的发现很多佳句可以用来表达自己思想,激发了他一喉二歌的创作灵感,写下《风月宝鉴》一书
2.此书草成以后,在他社团内部产生影响,吴梅村死前托诸友保存与润色
3.吴梅村死后二十多年,接替他的泰斗级人物,徐乾学朝中失宠托病辞官,开始组织润色与批注
4.1693年小说完成第一次疏通,徐乾学定稿命名《红楼梦》,而次年(甲戌)他死后,脂砚斋作为新的润色集团领导核心,组织再次润色,而绕开徐乾学新命名,仍用《石头记》书名,是用旧名怀念旧友的特别方式。
本文这部分内容,就是通过文献资料,向网友揭示《红楼梦》成书与批注过程。
首先我们把《红楼梦》本身所记载参与润泽人物罗列一下
【文本】——
从此空空道人【松批:甲戌本无此6字】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列侧:呵呵】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風月宝鉴》。〖甲戌眉批:雪芹旧有風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松批:“故因之”意思是指继续沿用《石头记》甲戌抄阅再批不用《红楼梦》乃纪念徐乾学(吴玉峰)】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松批:吴祖本没有下面这一段文字: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風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甲戌眉批:若云…..巨眼】【松批:印刷及电子版眉批位置错误】并题一绝云: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甲戌双行夹批:此是第一首标题诗。〗
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
在作品所提到的人物:空空道人-情僧,吴玉峰,孔梅溪,曹雪芹,这四个名字中,空空道人,又变成僧人,僧道一体,看点似有些飘渺不易把握,我们先放到一边。
吴玉峰,孔梅溪,曹雪芹,这三个似乎更像存在着的人物名字,而曹雪芹是最后参与的人物,文本也写得清楚。
程伟元生活在乾隆时期,他主持刊刻过《红楼梦》,序言也说道:
《红楼梦》小说,本名《石头记》,作者相传不一,究未知出自何人,惟书内记雪芹曹先生删改数过。好事者每传抄一部,置庙市中,昂其值得数十金,可谓不胫而走者矣。然原目一百廿卷,今所传只八十卷,殊非全本。即间称有全部者,及检阅仍只八十卷,读者颇以为撼。不妄以是书既有百廿卷之目,岂无全璧?爰为竭力搜罗,自藏书家甚至故纸堆中无不留心,数年以来,仅积有廿余卷。一日偶于鼓担上得十余卷,遂重价购之,欣然繙阅,见其前后起伏,尚属接筍,然漶漫殆不可收拾。乃同友人细加厘剔,截长补短,抄成全部,复为镌板,以公同好,红楼全书始至是告成矣。书成,因并志其缘起,以告海内君子。凡我同人,或亦先睹为快者欤?小泉程伟元识。
“究未知出自何人”,程伟元寻找作者显然也付出过努力,只是没有取得进展,而增删人曹雪芹却也只知道个“先生”而已,并没给出生平事迹。
那么吴玉峰 孔梅溪等“相传不一”的这些人会是谁呢?
古往今来,试图解开这些人物真实面目的学者大有前赴后继架势,扯淡的扯淡,意淫的意淫,甚至能往自己祖先身上套的就往自己祖先套。最终多以荒唐可笑收场
近年,反红战线有个独角大侠无锡人铁安的思路倒是值得借鉴,尽管主题观、作者观与本人大不同,但不能不赞赏这位独孤求败的飘洋人士的独特认识
首先我举个例子,大家就可以得到启发:
还是我以前提过的一本书《唐诗合解》的笺注人王尧瞿,号翼云
我们先看善本截图再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