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学的专业是别人的母语,拼搏四年才到别人三岁的水平,我能在他们的土地上,从他们手里抢到工作吗?”
大家好,我是苏苏,这是一段比较长的个人经历,力求真实地还原了我当年的求职历程,献给那些和我一样文科专业毕业,想转行或是想海外求职的小伙伴。
先说说我的情况,我24岁前没有都在上海,本科读的是德语专业,硕士就读于国内一所比较出名的大学的语言学专业,本硕期间均没有学过任何IT相关知识。硕士期间,我来到德国交换,之后在这里求职。没有德国的毕业文凭,也没有德国的实习经历。历时三个半月在德国找到工作,现是一名IT软件开发的产品经理。
为什么有留在德国的想法呢?说来特别简单,简单地令人啼笑皆非。那是我刚刚到德国不久后的一天,那天阳光特别好,我捧着书穿梭在校园里,看到周围经过我的那些年轻的德国学生,有的和同伴一起骑着单车,有的则塞着耳机轻松地听着音乐。十月的艳阳天,风吹上来已经有点凉,我深深地呼吸了一口空气,忽然觉得这样的生活很美好。看着路过的德国小伙伴的脸,我的脑子里突然闪过这样一个想法,“我也可以像他们一样”。这个一晃而过的念头把我自己吓了一跳,明明对这里还几乎一无所知,却敢做白日梦。
但我恰恰又是个相信直觉的人,在很多大事上,我都会跟着我的直觉走,这次也不例外。为了能留下来,我开始了漫长的求职之旅。
首先,我按照网上的推荐,着手准备德国求职的材料:简历,求职动机书,毕业文凭及推荐信。简历是我的第一个难关,我虽然当时已有一份现成的中英文简历,但那份英文简历还有很多漏洞,既没有highlight专业的课程,实习的经历那一块也不够突出。
如果是在中国,可能不是大问题,因为HR会先看中文的简历,英文的作为辅助。但是在德国求职,显然是行不通的。所以我花了好几天在网上搜索英文简历的模版,询问研究生的同学和导师的意见,最后修改完了。按照英文版的格式,我再制作了一份德语的简历。
第二个难关是求职动机书。求职动机书既不是简历的提炼,也不能千篇一律。它围绕的主题是 “你为什么想在该公司工作?”这里结合了你的性格和特长,你的过往经验和未来发展规划,以及你对这家公司的了解和感兴趣的原因。可想而知,你对每个你投的公司都要做一番调查。我给大家的Tip是准备一个“半现成模版”,关于个人的方面不变动,公司的方面做完功课之后再填入。
有了求职材料,我们还需要思考下你想从事什么行业,做什么岗位。在德国,十个里面有八九个都想去汽车行业,比如奔驰,保时捷,宝马。因为我当时有在中国保时捷实习的经历,所以我也投了几个,但并没有花很多时间,因为我的自知之明告诉我海内外优秀的人都挤破头想去的地方,我应该是没戏的(但是后来奔驰确实有面过我一个机器翻译的岗位,要求对于machine learning非常熟悉,我的导师有从事于这一块,但是这并不是我的领域,所以无奈没有后文了。从事这块的学弟学妹们加油!)
总得来说,我没有在从事行业和岗位上做太多研究,我当时的战略很明确:海投(和沟通有点关系的岗位都投)。理由其实很简单,因为德国的专业分得特别细,比如国内我们语言专业出身的,可以做翻译,做老师,做市场。但是在德国,同样是学语言,翻译和老师分别是两个专业。
比如,做老师的话是要去学校实践的,而翻译的选不了这个实践课,所以学制内两者就已经区分开了。再比如网络营销 (online-marketing),国内几乎没有专业限制,但是德国有这个专业。它们的招聘简介上面,大多都会要求这个专业毕业的。所以其实当时的我几乎没什么活路,还不如干脆来个海投,哪里要我再操心去哪里。
德国还有个和中国不同的是,中国一般对感兴趣的求职者反馈速度很快,对不匹配的就不给回音了;在德国,只要你投了简历,99%都会有反馈(虽然有的速度可以慢到半年以上),要么是对你感兴趣,邀你面试,要么就是拒绝你,给你一封拒信。前阵子我打开信箱数了一下,那会儿我求职三个半月,一共收到了差不多120封拒绝信,有时候运气好一天就收到3封,早中晚各来一次暴击。
拒绝信都是按照模版拟好的,当中都有一段话,翻译成中文差不多是“今天我们非常惋惜地告知您,您的简历在后续的招聘流程中不会再被考虑”。所以拿到信我只要扫一下,看到“惋惜”两个词,心里就有数了。
刚开始收到十几封还没啥感觉,一直到收到四十封,六十封,乃至第一百封,就渐渐地开始堵心了,尤其一些不顺心的时候再收到拒信,心态难免会崩,会自嘲哪里来的自信还在这坚持,甚至还开始怀疑自己的学习价值。
求职过程中,除了收拒信,也有过不少面试的经验。比如来德国后的第一个面试,是一个朋友偶然间引荐的。一面是直接和CEO面的,双方感觉都不错,我有个优势就是,即使我没有全听懂的面试问题,我也可以用德语答得八九不离十,虽然不是完全直面回答,但也算都贴边(以后可以给大家分享一些德语面试的tips)。加上朋友的这层关系,算是十分顺利了。
后来朋友告诉我,他们基本上也已经定了我了,只不过还要和团队负责人见个面认识一下。第二面,我相当有把握地去了,见到了团队负责人,是个挺漂亮的来自东欧的女士。但是我们握手的那一刻,我有些感觉出她眼神中的防备。她问了我一个这样的问题:“五年和十年以后,你的职业规划分别是什么?”,我诚实地回答:“五年想要熟悉业务熟悉团队,十年想要自己带领一个团队。” 后来,我朋友告诉可能是这个回答,她不愿意把我招进去。原本可以到手的工作就这么黄了。
之后我又经历过两次很奇葩的面试。一次是给我发邮件邀请我直接去公司面试。我兴致勃勃地了解公司背景,花了两天准备面试资料和练德语,坐火车到了那边以后,没想到负责人第一句话就是:“我觉得你不适合这个岗位,但我仍然对你有兴趣,所以邀请你来聊聊。”他给我的理由是,虽然感觉我是个好苗子,但我之前没从事那个领域的工作,很多专业领域的德语词也不知道(印象中好像是房地产吧),他没时间从头教我,所以不考虑我。那天他花了45分钟,没喝一口水,详细地告诉我为什么拒绝我,最后鼓励我说觉得我这样到异国找工作,很了不起,祝我好运。回家的路上我看着我那天穿的刚买的职业装,包里打印的公司资料,觉得真是又可笑又可悲。
还有一次,也是HR通知我去面试,也是另外一个城市,也是一个我之前没从事过的职位。那个公司比较大,坐落在德国空气特别清新的深山老林里,周围没有地铁,我拜托了朋友开车送我去。那天来面试我的有四个人,中年男性,西装革履,都是项目负责人。有两位比较权威的戴着老式眼镜,表情从头到尾特别严肃,第一个问题就是问我:“你学习的是语言,没做过这工作,你今天为什么要来这里?” 我听到就懵了,心想不是你们邀请我来面试的么?但是,心里mmp,表面还是要笑嘻嘻,我临时列举了很多正能量的理由。之后的问题却一个比一个尖锐,有直接戳我短处,问我凭什么觉得自己可以胜任的,也有三五成群公开质疑我能力的。当时有一瞬间,差点没忍住眼眶里的晶莹液体。从那个公司出来后,我很不争气地躲到林子里痛哭了一场。
我还投过一些和中国市场有关的岗位,想着借以自己中国人的身份,可能找起来容易点。但是,我小看了在德国的中国人的数量,也小看了来过中国发展的德国人的数量。有一个中国相关的职位邀请我去面试,对方是一家给宝马提供汽车清洁用品的大型家族企业。那时候我的德语已经被锻炼地比较好了,也有了不少面试的经验。所以前期两场面试非常顺利,我甚至给项目负责人一些和中国市场合作的tips,他看着也比较满意我,连工资都和我谈好了。
最后一面的时候,负责人引荐我见到了企业的CEO,因为是家族企业,这位CEO非常年轻,他问我:“你还很年轻,你觉得你可以hold住我们比较年长的宝马的德国客户吗?如果他们在会上当面质疑你的能力,你怎么应对?” 我不知道是不是我回答地不够到位,反正面完以后就没有音讯了,我尝试给负责人发邮件,打电话,他都没有理会我。两次面试的情份,却连一句拒绝我的话也不愿留给我。当时离开我签证到期只有没多久了,而我一个Zusage都没有。
空下来的时候,我在反思是不是我投的职位太好了,同竞争的都是德国人,那我投低一点的职位行不行呢?比如我可以去做公司前台,可以去做各种销售。事实证明这行不通,因为在德国,同样的有很多学历不那么好的德国人,而且这些岗位的技术要求很低,基本只需要语言。那本地人做这些岗位难道不比一个外国人来做好吗?后来我才知道,即使当时有公司开后门招了我,我也拿不到签证,因为这些岗位的职责范围及工资与我的学历不符。所以,小伙伴们,不要想着低就。
事情是到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转机的呢?好像是到离签证到期还剩半个月的时候,那时虽然我还在坚持投简历,但几乎已经放弃了能找到工作的想法。斯图有一家成立不久的IT公司联系我,说想让我去面试,但是不确定我的德语能力,所以先要用德语测试我一下。通过测试后,我去了这家公司,当时他们在找销售咨询 (Sales Consultant),他们已经有了一家汽车业巨头作为长期客户,还想要继续拓展自己的业务。而我正好以前做销售咨询,所以他们想试试看我是不是合适的人选。
或许是因为那次面试是我签证有效期内最后一次面试了,所以我面试起来特别没有负担,也反而更加侃侃而谈,当然我还是花了小半天,详细准备公司背景研究。结果就是这样的一次面试,给老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在今年我入职周年上,他还在和大家说,他从来没有看到过任何一个面试者,对公司做过这么详细的研究。最终我进了这家公司,甚至面试时都没有谈过工资,但老板给了我一份我从来没想到的足够办下欧盟蓝卡的收入。
就这样,收了那么多拒绝信,经历了那么多有希望又被打击的波折,我终于在最后一刻顺利拿到了入职通知书,历时一共三个半月。
童话故事在这里应该就要终结了,但是人生中,在国外找到工作留下来只是一个起点。在别人的国家做他们的销售,我其实心里还是很没底的。每次给新客户打电话,我的手心都是冰凉的,因为这时你代表的不再是你个人,而是整个公司的形象。所以每回要打电话前,我都会去厕所洗一把脸,偷偷练习好几次。当然,即使如此,也不可能改变我作为一个外国人有口音,有病句的语言习惯,但好在大部分客户都比较能接受。
做Sales的那段时间,我自学了一些网页知识,给公司设计了一页网站,还开发了一块公司的新业务 —— 给想来中国发展的德国公司做微信开发。期间,我自己买了微信的书来看,自己设计公司的宣传页,制定微信项目的战略,还给一个德国大企业做了一天的外聘讲师,给他们培训微信。现在回想,虽然过程很波折,但是还是很高兴,我自己有了那么多的小成就。
再后来,做Sales我明显感觉到有透明天花板了,再往后发展,我需要些IT的基础。所以我自己提出想转去做IT项目管理,进入到公司里敏捷开发的团队。又是一次颠覆以往,从零做起。
每次做新人的那段时间,都是很痛苦的。想学什么,都要自己摸索或者求别人。刚转去做IT管理的时候,团队里也新来了一位年轻的德国同事。他比较有竞争意识,虽然在一个团队,按理说是因为大家互相扶持和配合的,但是因为项目太大,职责又不明,他为了确保自己的发展,想方设法把我排挤到项目边缘。
很多中国的学生在德国学的都是有一技之长的技术,有技术,他们在公司里不用废太多话。但是我不同,我会的是沟通,是管理,都是与人打交道的工作。所以面对这样的竞争,我没处躲,想要保住饭碗,只能硬着头皮上。具体的和德国人斗智斗勇的过程这里就不多说了,以后写别的文章的时候详细说说。至少现在,我通过培训考证,成了一名还算合格的产品经理,带过几个德国新人,和客户保持着良好的关系(私下里也是好朋友),管理过印度的开发团队,也算是在这个行业里面踏上自己的脚印了。最让我高兴的是,我找到了自己喜欢的行业,我很热爱敏捷软件开发,在空余时间还会看看这方面的书,参加一些网课。
我很庆幸我没有放弃。我们大家都是普通人,想做一件事都要靠自己努力,也要靠机遇。有时候花了很大的努力,也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有时候得到了发现不是自己想要的,这都是人生的一个过程,都要面对。
如果你也在或者想进入IT界,想来德国找工作,或者想和我交流在德国职场上的经验,欢迎在这里一起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