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84|回复: 0

[航天] 智库发布 | 2024年中国十大航天新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3 08: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作者:微信文章
导语

NEWS LEAD

w1.jpg

2024年12月30日,由空间瞭望智库、《国际太空》《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卫星应用》期刊联合组织的2024年全球十大航天新闻和中国十大航天新闻评选揭晓。

2024年,嫦娥六号成果显赫、低轨互联网卫星星座加快建设、商业航天发展势头迅猛,中国航天交出亮眼成绩单。其中,嫦娥六号成功实现人类首次月背采样返回、神舟十九号乘组出舱活动时长刷新世界单次出舱活动时长纪录,以上两条同时入选2024年全球十大航天新闻和中国十大航天新闻。所有航天十大新闻按事件发生时间排序。

01

中国首颗大视场X射线天文卫星成功发射

2024年1月9日,爱因斯坦探针卫星成功发射入轨(图1)。该卫星是我国首颗大视场X射线天文卫星,用于捕捉爱因斯坦预言的黑洞及引力波电磁对应体等天文现象。在国际上首次大规模运用了“龙虾眼”微孔阵列聚焦成像技术,探测能力国际领先,可实现灵敏度和空间分辨率1~2个数量级的提升;在进行大视场探测的同时,能够精准捕捉到宇宙中遥远暗弱的高能暂现源和转瞬即逝的未知现象,并发布预警,引导天地基其他天文设备进行后随观测。

w2.jpg

图1  爱因斯坦探针卫星在轨效果图

02

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引力一号海上首飞成功

2024年1月11日,引力一号遥一商业运载火箭在山东海阳附近海域发射升空,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图2)。引力一号火箭是三级半构型全固体捆绑运载火箭,是迄今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中国运力最大的民营商业火箭,也是中国首型捆绑式民商火箭。引力一号首飞成功,标志着我国商业运载火箭自主创新取得重大进展,有力提升了我国中低轨卫星多样化、规模化发射能力,进一步丰富了我国运载火箭型谱。

w3.jpg

图2  引力一号成功发射

03

嫦娥六号成功实现人类首次月背采样返回

2024年5月3日,嫦娥六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入轨(图3)。6月25日,嫦娥六号携带1935.3克月球背面样品返回地球。作为我国迄今为止最复杂的深空探测任务,嫦娥六号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月球背面采样返回,是中国航天“敢上九天揽月”、勇闯创新“无人区”的又一重要探索。这是“我国建设航天强国、科技强国取得的又一标志性成果”。12月20日,科研人员通过对“嫦娥六号”月背样品分析,发现月球磁场强度可能在28亿年前发生了反弹,不同于先前认为的月球磁场在约31亿年前急剧下降且一直处于低能量状态;这是人类得到的首个月背古磁场信息,为认识月球磁场演化过程提供了关键锚点。

w4.jpg

图3  嫦娥六号探测器示意图

04

低轨互联网卫星启动规模部署

2024年8月6日,“千帆”星座首批组网卫星极轨01组卫星成功发射入轨(图4),该组卫星首次实现了我国平板式卫星“一箭18星”的堆叠发射。“千帆”星座将为全球提供互联网服务,预计到2027年提供“全球网络覆盖”,到2030年底部署1.5万颗卫星。截至12月5日,“千帆”星座低轨卫星已发射3组54颗。12月16日,卫星互联网低轨01组卫星发射升空,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低轨互联网星座建设规模部署,标志着我国向全球卫星互联网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

w5.jpg

图4  “千帆”极轨01组卫星成功发射入轨

05

中国首颗可重复使用返回式技术试验卫星

圆满完成试验任务

2024年9月27日,中国首颗可重复使用返回式技术试验卫星——实践十九号卫星成功发射入轨(图5)。该卫星作为我国“十四五”规划期间的重要新技术试验卫星,通过飞行试验,在可重复使用、无损回收、高微重力保障、高承载比及再入环境试验服务等方面实现了多项技术突破,验证了新一代高性能可重复使用返回式空间试验平台各项技术指标,达到了各项预期试验效果。10月11日,该卫星在东风着陆场成功回收,其搭载的植物及微生物育种载荷、自主可控和新技术验证试验载荷、空间科学实验载荷、社会公益和文化创意载荷等回收类载荷全部顺利回收。

w6.jpg

图5 实践十九号卫星回收现场

06

《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

(2024—2050年)》发布

2024年10月15日,《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以下简称《规划》)由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图6)。这是我国空间科学领域首个国家层面统一的中长期发展规划。《规划》明确了我国空间科学发展目标,提出了我国拟突破的极端宇宙、时空涟漪、日地全景、宜居行星、太空格物5大科学主题和17个优先发展方向,描绘了至2027年、2028—2035年和2036—2050年三个阶段实施的科学任务规划,形成了至2050年我国空间科学发展路线图。

w7.jpg

图6 《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发布现场

07

神舟十九号乘组出舱活动时长

刷新世界单次出舱活动时长纪录

2024年10月30日,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此次任务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第4次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由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3名航天员组成,其中,王浩泽为我国首位女性航天飞行工程师。12月17日,神舟十九号三位航天员密切协同,完成首次出舱活动,用时9小时(图7),刷新了美国航天员太空行走持续了8小时56分钟的世界纪录。

w8.jpg

图7  航天员蔡旭哲(上)、宋令东(下)在气闸舱舱门内外工作的画面

08

中国首颗海洋盐度探测卫星成功发射

2024年11月14日,中国首颗海洋盐度探测卫星成功发射入轨(图8)。该卫星是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的科研卫星,又称海洋四号01星,卫星配置综合孔径辐射计、主被动探测仪等载荷。发射入轨后,可填补我国高精度全球海洋盐度探测能力空白,完善我国海洋动力环境要素数据获取能力,提升我国海洋预报产品精度及质量,满足海洋环境预报、海洋生态预报、水循环监测、短期气候预测与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等方面的业务需求。

w9.jpg

图8  海洋盐度探测卫星示意图

09

中国计划2035年完成下一代北斗系统建设

2024年11月28日,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发布《北斗卫星导航系统2035年前发展规划》,未来在确保北斗三号系统稳定运行基础上,中国将建设技术更先进、功能更强大、服务更优质的下一代北斗系统。下一代北斗系统以“精准可信、随遇接入、智能化、网络化、柔性化”为代际特征,将为全球用户和其他定位导航授时系统提供覆盖地表开阔空间及近地空间的米级至分米级实时高精度、高完好的导航定位授时服务。根据规划,我国计划2025年完成下一代北斗系统关键技术攻关;2027年左右发射3颗先导试验卫星,开展下一代新技术体制试验;2029年左右开始发射下一代北斗系统组网卫星;2035年完成下一代北斗系统建设(图9)。

w10.jpg

图9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标识

10

中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首秀成功

2024年11月30日,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点火起飞,将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技术试验卫星03星送入预定轨道,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首次发射任务告捷。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建成并成功首发,填补了我国没有商业航天发射场的空白,完成了星箭制造、商业发射场测试发射,以及卫星数据应用服务的商业航天全产业链闭环,提升了我国航天发射能力,也为我国民、商大规模低轨星座组网任务等空间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提供有力的发射保障。2025年,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起步即冲刺’,预计将形成月月有发射的高密度发射态势(图10)。

w11.jpg

图10  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一号发射工位

编辑/刘维德责编/刘晓敏监制/刘豪

《卫星应用》投稿邮箱:

weixingyingyong@126.com

来稿须知:

本刊聚焦国内外卫星应用产业的政策、技术进展、应用成果和市场动态等;

来稿应客观准确、结构严谨。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1, 2025-2-1 06:05 , Processed in 0.107374 second(s), 19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