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132|回复: 0

[一带一路] 第二届“一带一路”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大会嘉宾发言摘登 || 刘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3 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作者:微信文章
w1.jpg

w2.jpg
未来已来,艺术与科技共生
w3.jpg

北京七九八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 刘琛
回望2024年,一个热门且关键的词汇便是“AI元年”。今年,无论是在通用人工智能(AGI)还是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领域,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一进步引发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一种是满怀热情,积极拥抱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另一种则是迷茫甚至恐慌。

在创意领域,许多人关注AI工具对电影剪辑、动画制作、设计等职业的冲击,思考未来这些职业的发展方向,甚至有人担忧AI是否会取代人类。这种焦虑让人联想到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工人们因职业受到机器威胁而发起抗争的场景。从科技发展史来看,每一次技术革命——从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再到信息化和数字化时代——都对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无论人们是否准备好,也无论态度是质疑还是恐惧,科技发展的脚步不会停止。唯一的选择,就是拥抱这个时代,顺应科技的发展潮流。

国家科技战略为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驱动力,正在推动产业变革,通过赋能各行业,注入现代产业体系强大的动力。科技本身没有立场,关键在于如何利用科技改善人类生活,引导其向善发展。因此,科技的迭代是一种能力,而科技向善则是一种选择。

在这一时代发展的十字路口,应像“一带一路”倡议那样,秉持合作精神,善用科技的力量,使人类文明延续更长周期并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

w4.jpg

艺术与科技共生的思考

科学和科技被普遍视为理性、客观、严谨的象征,而艺术则是感性、主观、自由的表达。科学探索宇宙的奥秘,艺术则解读人类情感的奥秘;科学解决物质问题,艺术则聚焦精神问题。这两者看似完全不同的领域,实际上却有许多共同点。

无论是在科学史还是艺术史上,达·芬奇都是一个典范。他既是伟大的艺术家,也是卓越的科学家。在当代,艺术家和科学家之间的界限已变得更加模糊。一个经典案例是亚历山大·考尔德——美国动态雕塑的创始人。他在1930年冥王星被发现时,受到启发创作了“宇宙动态雕塑”。尽管考尔德和爱因斯坦未曾直接交流,但当这件作品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展出时,爱因斯坦在其前驻足45分钟,静静观看并细细揣摩。这一场景生动展现了艺术家与科学家对未知的共同探索以及对美的追求。

科学为艺术提供了新的创作手段和可能性,而艺术则激发了科学的灵感,推动了科技创新。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不仅是两者的简单叠加,更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催化效应的过程。

798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在艺术与科技的共生领域,798文化科技进行了多项尝试与实践。其代表性建筑“798 Cube”是中国少数专注于艺术与科技融合的跨学科艺术平台,也是一个交融思想与创新的空间,秉承“Into the Unknown(探索未知)”的理念,推动艺术跨界实践。

截至目前,“798 Cube”已举办了多个展览,其中首届“北京艺术科技双年展”以“合成生态”为主题,聚焦人类环保与未来发展等重大议题,展现了艺术与科技融合的巨大潜力;第二个展是《我想看见你的“看见”》,是一个完全沉浸式的VR、MR、XR展览,探讨人类在虚拟和现实空间中的共存关系,试图以科技手段探索虚拟世界如何与现实世界交互和融合;第三个展是《白洞:甲骨文的奥秘与当代表意》,通过AR、人机互动等科技手段,重新演绎中国文化瑰宝甲骨文,为其焕发当代活力,展览结合科技与文化,让观众在艺术体验中感受甲骨文的独特魅力与现代意义;第四个展是《人机合一:机器人的艺术时代》,以实验性的方式,邀请中国艺术家参与创作实践,探索机器人技术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揭示人机交互的更多可能性;第五个展是《两极椭圆》,由一位深受中西文化影响的艺术家主导,采用当代艺术与物理科技手法,表现亚洲哲学根性与当代思想的融合,探讨文化交汇的可能性。

在展览中展出了多个体现艺术与科技融合的作品,比如,2019年创作的《白犀牛》,灵感源于2018年地球上最后一头白犀牛灭绝的事件,艺术家利用AI生成艺术作品,探讨物种在自然空间中的灭绝与虚拟空间存在的可能性。这一作品不仅关注环境议题,更引发对人类未来的深刻思考。另一件作品《一棵树的ID》由一位跨界艺术家创作,他通过采集自然界树木散发的气味数据并将其可视化,展现树木在不同环境下的情绪变化。这一作品结合生态艺术与数字科技,最终呈现出既美丽又梦幻的场景。

基于人机共创的作品也在展览中展出,例如一位艺术家通过向ChatGPT提问,与AI共同生成了虚拟人物形象。这些作品结合甲骨文的象形文字特性,探索现代语境下的符号意义,激发了观众对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重新思考。徐冰老师的作品则通过现代计算机语言呈现《兰亭集序》,结合人机互动,展示汉字的起源与当代解读,进一步引发对传统符号体系的深层次反思。

在艺术与科技的跨界融合中,798文化科技与孟京辉团队合作打造了首届斯芬克斯元宇宙戏剧节。这一活动打破传统实体空间的限制,实现元宇宙空间中的全球联动,同步吸引了来自61个国家的观众参与,成为艺术科技领域的一次创新尝试。798文化科技的艺术家创作模式也不同于传统方式,例如艺术家金宇哲的团队中包括物理学家、数据建模师及机械学家,这种高度分工协作更像是科技工程与艺术概念的有机结合。

在全球化视野下,798文化科技已与来自38个国家的147位艺术家合作联动。展览及相关内容的媒体曝光量已超1.2亿次,展现了艺术与科技融合的国际性与广泛影响力。截至目前,798 Cube已吸引超过21万观众,其间组织了50余场跨界活动,涵盖音乐、舞蹈、戏剧及文化对话等领域。展览期间还与计算数据领域的科学家进行深度访谈,并将相关学术讲座带入高校,广受学生欢迎。

在学术性与实验性的基础上,798文化科技将成果应用于大众化项目。例如,与中国航天基金会合作举办的“漫无边际”展览,利用光影技术、人机互动及感应技术探讨中国与人类的航天历史。展览包括25个沉浸式展区及30多件艺术装置,以寓教于乐的形式传递星际知识和探讨宇宙生存话题。在三个月的展期内,吸引了超过10万名观众,媒体曝光量达到3471万次。该展览吸引了大量亲子家庭,让中国的孩子在艺术与科技的语言中种下探索太空与民族自豪的梦想。这一实践充分体现了文化自信的内在力量,以及艺术和科技融合对教育与交流的独特价值。

798与751整合:打造国内最大艺术创意产业集群

艺术与科技的融合仍处于起步阶段,未来仍有广阔的探索空间。今年6月,798艺术区与751设计和消费园区完成整合,合并成为国内最大的艺术创意产业集群。798是全中国最大的艺术聚集园区,而751则是最大的设计与消费园区。两者合并后,形成了集艺术、文化、设计与科技于一体的综合性创意产业平台。

目前,园区内已入驻企业超过600家,其中纯艺术类企业超过300家,文化类企业数量更多,另有100多家科技企业。这一整合不仅保留了798和751原有的艺术与文化底色,同时也融入了更多的科技元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与科技窗口。

作为园区的运营方,798与751的整合不仅仅停留在宏观议题的思考层面,而是通过详实的规划付诸实践。园区在业态规划、租金调整、政策支持等方面,推出了多项举措,着力促进艺术与科技、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

为进一步推动创意与科技产业的发展,园区启动了“751 HUB”计划。该计划以孵化器的形式,专注扶持创意类企业,特别是与AI、生成式AIGC、影视、艺术设计及新技术相关的公司。园区为这些企业提供优质空间、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助力创意者在798与751的土壤中发展事业。

2025年1月10日,园区将举办“798艺术与科学科技双年展”。此次展览在原有科技艺术双年展的基础上,新增了科学元素,旨在探讨艺术与科学的深层融合。展览关注最本质、最核心的议题,例如算法模型及科技与艺术的模糊边界。通过深入的学术探讨与产业闭环构建,展览致力于推动艺术与科技的融合迈向更高层次。此次双年展已邀请十多个国家的艺术家参与,并得到了六个国家驻华使馆及文化中心的支持。展览将为国内外艺术家提供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平台,探索艺术与科技的无限可能。

2025年3月,798文化科技计划打造国内首家“院线式元宇宙空间”,这一项目以沉浸式体验为核心,精选优秀IP,为观众提供高质量的艺术与科技融合体验。近年来,国内LBE(基于位置的娱乐)项目发展迅速,但市场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可能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因此,798团队秉持高标准,聚焦沉浸式体验、中国IP扶持与打造、游戏及科普体验等方向,联合国内头部企业,打造优质内容。例如,将中国瑰宝IP通过元宇宙大空间形式展现,让更多观众无需亲临实地即可深入了解传统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创新成果。

798与751的整合和未来规划虽处于起步阶段,但已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未来,园区愿以艺术为墨,科技为笔,推动艺术与科技的双向融合,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贡献更多力量。

w5.jpg

活动现场

END

w6.jpg

w7.jpg

w8.jpg

一带一路·共赢未来

中 心 简 介

      丝路规划研究中心是全国政协办公厅业务主管、民政部注册登记的专业性、应用型智库。中心致力于开展“一带一路” 相关重大问题研究、规划推动等工作,是依托专家委员、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融智平台。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1, 2025-2-1 06:53 , Processed in 0.128173 second(s), 19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