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作者:微信文章
题目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
作者
林伯强 厦门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兼职研究员、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教授
“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不仅促进了共建国家在经济领域的互联互通,也让各国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等重点领域的合作中凸显出其在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中的重要作用[1]。
步入新发展阶段,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也面临一系列新形势、新问题——在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各国纷纷推进能源转型以应对气候变化的当下,“一带一路”共建国绿色技术发展水平不一、国际合作缺乏顶层设计和统一标准体系、绿色金融合作不足、绿色投资项目缺乏资金保障、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一、企业境外环境保护责任不清、相关监管落实不力等问题制约着“一带一路”绿色发展。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当立足于优秀国际合作案例、总结优秀国际合作平台搭建经验,为进一步推进“一带一路”绿色低碳国际合作梳理出可行的合作模式和路径建议[2]。
一、绿色产业国际合作案例——中哈可再生能源合作
哈萨克斯坦的电力生产格局和供需不平衡的问题十分突出。占电力生产主导地位的燃煤电厂主要集中于煤矿资源较多的北部地区,而用电负荷则大量聚集在人口稠密的南部地区。此外,当地大部分电力基础设施都在苏联时期建成,受资金和技术限制,陈旧的设施缺乏维护。受2022年冬天一系列的火电厂事故加上俄乌冲突下波动剧烈的全球能源市场影响,能源安全问题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了较大的不便,也制约着当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然而,哈萨克斯坦的南部地区拥有着丰富的风力、水利和光照资源,具备开发可再生能源资源的先天优势和现实需要。山水相连的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十来年间不断开展各领域互联互通。哈萨克斯坦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首倡之地和先行先试区,在能源合作方面,中哈两国合作范围已由单一的化石能源向包括水电、风电、光伏在内的可再生能源扩展[3]。
2021年,由中国电力国际有限公司和哈萨克斯坦维索尔投资公司共同投资,中国水电建设集团国际工程有限公司承建,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包实施的扎纳塔斯100MW风电项目建成。工程团队克服了新冠疫情和极端天气影响,成功让40台2.5兆瓦的风电机组正式全容量并网发电。这座中亚最大的风电场预计每年可发电约3.5亿kWh,节约标准煤约11万吨,能够满足100万个家庭的日常用电需求,对于改善南部江布尔州和奇姆肯特地区的用电条件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价值[4]。
同年,由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旗下的中国水利电力对外有限公司承建的24.9MW图尔古松水电站实现全机组投产发电,来自中国的先进电站设计理念与机电设备使得整座电站具备很高的自动化水平,较为稳定的清洁能源供应也填补了哈东部地区近一半的用电缺口。
二、国际合作平台搭建案例——中巴经济走廊绿色能源合作
巴基斯坦北部地区险峻的山脉和复杂的自然环境带来了丰富的水能资源,但同时也加大了开发难度。长期以来,进展缓慢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得巴基斯坦许多地区都面临能源短缺的境地,经济发展也受到制约。中国团队拥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建设经验和技术实力,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巴基斯坦积极呼应中方倡议,提出搭建“中巴经济走廊”国际合作平台的构想。2015年,能源合作成为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重点领域。
距离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55km的吉拉姆河畔,由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卡洛特水电站于2020年正式投入运营。这是“中巴经济走廊”首个水电投资项目,也是三峡集团目前在海外投资建设的最大水电项目。720MW的装机容量每年能为巴基斯坦带来32亿kWh的清洁电力,每年减少碳排放约400万吨。完全使用中国技术和中国标准建设的卡洛特水电站使得中国水电的标准体系和技术能力获得了巴方的充分认可;清洁且价格低廉的电力供应有力地促进了当地制造业的发展;属地化的经营模式也为当地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和政府税收。此外,该水电项目还设立了“三峡奖学金”,用于资助当地的优秀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经过巴方和中国高校的联合培养,这些专业的科技创新人才回到家乡,进一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5]。
除了卡洛特水电站,中巴经济走廊平台下还开展了一系列能源合作项目——在卡拉奇,由中国自主研发的三代核电压水堆“华龙一号”于2022年顺利通过验收,满足国际最高安全标准,将与之前的K-2机组一起为当地提供每年近200亿kWh的清洁电力;在信德省南部的戈壁荒滩,在高温、狂风、沙暴的恶劣条件下,由中国电力建设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牵头开展的萨察尔风电站凭借中方企业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出色的施工效率按时完工,成为中巴经济走廊首个实现商业运营的能源项目;连通默蒂亚里与拉合尔,由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援助建设的±660kV直流输电项目成为了巴基斯坦电网系统贯穿南北的主动脉,每年可输送电量超300亿kWh,有效连接了南部电源与中部用电大省,同时也进一步推进了我国电力标准国际化的进程。
三、推动绿色低碳国际合作的可行模式和路径建议
1.鼓励光伏、风电、核电、电网企业凭借自身技术优势“走出去”,以共建园区的形式优先推动建成一批示范性实践项目。由政府主导,一方面积极建立国际合作平台与合作园区,为各方企业提供展示、交流与合作洽谈的机会;另一方面与当地政府建立合作机制、签署合作协议,保障企业在当地能够获得税收、政策、融资等方面的优惠和支持,降低企业在海外投资建设示范项目的成本和风险[6]。此外,鼓励企业不拘泥于在当地直接建设运营项目的形式,也能够以技术交流、合作研发、制造业转移[7]、人才培养、技术咨询、设计支持等多样化方式开展合作,推广自身的先进技术和经验,积极发挥自身创造力,促进一批示范性实践项目的落地。
2.发展投资服务平台,及时监控投资环境、披露投资风险。构建企业投资公共服务平台和投资信息数据库,从国家层面及时发布有关当地最新法规、政策、文化等方面的信息,减少信息不对称,帮助企业正确评估项目投资风险[8]。
3.创新融资形式,支持项目融资。鼓励金融机构在合理的风险控制与可行性评估的基础上,以发行绿色债券、提供绿色信贷等方式支持“一带一路”绿色项目的融资需求。同时充分发挥丝路基金、亚投行、国开行、上合组织银联体等平台作用,积极寻求与其他国家或国际组织的金融合作。
4.开展国际高等教育合作,共同培养本地化专业人才。建立各方高校合作机制,除了开展科研学术交流、举办国际学术会议之外,鼓励各高校结合“一带一路”相关共建国家的具体发展需求,设立联合培养学位项目,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培养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本地化人才。此外,鼓励企业以提供奖学金、设立合作实践教学基地等方式资助并培养相关专业人才。
5.行业内尽快建立标准互认,民间层面通过舆论引导促进文化交流。以示范性试点项目作为“国家名片”,尽快促进能源行业标准互认,推动“一带一路”国际能源相关标准对接,助推更多能源合作项目平稳落地。对于民间舆论,建议加强媒体合作,从提供就业机会、推动当地产业升级、增加政府税收等方面加强舆论引导,减轻因误解而对项目进度产生的不利影响[9]。
参考文献
[1]吕越, 马明会, 李杨. 共建“一带一路”取得的重大成就与经验[J]. 管理世界, 2022, 38(10): 44-55+95+56.
[2]陶平生. 全球治理视角下共建“一带一路”国际规则的遵循、完善和创新[J]. 管理世界, 2020, 36(5): 161-171+203+16.
[3]庄宏韬. 中国周边命运共同体构建研究[D/OL]. 兰州大学, 2023.
[4]吴方.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合作研究[D/OL]. 武汉大学, 2023.
[5]祝继高, 王谊, 汤谷良.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研究——基于战略性社会责任和反应性社会责任的视角[J]. 中国工业经济, 2019(9): 174–192.
[6][8] 张述存. “一带一路”战略下优化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布局的思路与对策[J]. 管理世界, 2017(4): 1–9.
[7]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 史丹. “十四五”时期中国工业发展战略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 2020(2): 5–27.
[9]庄旭宁. 哈萨克斯坦主流媒体对“一带一路”的认知研究[D/OL]. 吉林大学, 2019.
排版丨陈琰
审核丨施余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