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218|回复: 0

[关税] 中美刚互降关税,美就警告:各国不得使用华为AI芯片,外交部坚决反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5-19 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作者:微信文章
据中国日报网报道,为遏制中国科技发展,美国近日再次采取行动,限制他国对华进行人工智能(AI)半导体交易。5月14日,美国商务部宣布撤销拜登政府时期的《AI扩散规则》,同时启动新规加强AI芯片出口管制。中美刚刚企稳的经贸关系,又遇挑战。《AI扩散规则》本身就具有歧视性,企图通过限制他国,让AI发展成为美国的专属。显而易见,该政策将严重阻碍行业发展,因此遭到了美国民众及包括美国盟友在内的多国反对。

近期中国外交部对此回应来了,外交部发言人林剑表示:美方泛化国家安全概念、滥用出口管制和“长臂管辖”,无端对中国芯片产品和人工智能产业进行恶意封锁和打压,严重违反市场规则,严重扰乱全球产供链稳定,严重损害中国企业正当权益,中方对此坚决反对,绝不接受。

w1.jpg

华为昇腾芯片(资料图)

美国,作为全球首屈一指的科技强国,在芯片领域的发展一骑绝尘。像英伟达推出的H100 AI芯片,性能卓越,算力惊人,令其他国家难以望其项背。AI芯片的核心在于制程工艺,过去几年,我国CPU制作工艺尚处于28纳米级别,在美国的严密技术封锁下,我国科研人员奋发图强,仅用3年时间,成功实现从28纳米到7纳米级别的跨越,华为更是率先将7纳米芯片应用于自家手机,让美国的技术封锁沦为笑柄。类似的突破不胜枚举。

要知道我国的华为芯片,一直是通过自有技术成长的。但是美国却认为中国不可能有此等技术,不可能生产出这么高质量的芯片,所以就分外眼红,不断对中国芯片进行打压。再看美国这次的行为,跟早期美国控制日本研究芯片的方式很像。美国此举也是想通过控制芯片的流向,遏制华为芯片的发展。想当初日本的芯片如日中天,甚至逼得美国英特尔公司都关掉了7座芯片工厂。美国见此紧急出招,掐断了日本“冒尖”苗头。

值得关注的是,美国此次制裁行动不仅针对华为,更将所有中国高性能计算芯片纳入管控范围,构建一套所谓的“技术壁垒”。我出口管制法律专家杨杰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美国是因为无法接受中国仅凭自主技术就实现了芯片性能突破,于是就用“莫须有”的罪名去强行打压。还有一点,中美关税战目前已经按下“暂停键”了,双方会在接下来的90天内继续进行磋商,而特朗普的“关税牌”威慑力日渐式微,美国急需增加新的谈判筹码。



特朗普(资料图)

如今日益强大的中国,对于美国的限制也早已准备好应对措施。一是现在我们有自己制定规则的权力。我国有官方制定的阻断法,如果外国法律或措施不当地影响到中国,可以直接发布禁令,禁止承认或遵守这些外国法律和措施。二是稀土反制,稀土一直是美方亟待解决的问题。稀土元素是现代工业体系中的关键性基础原料,在电子信息、新能源开发、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及高端制造领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其应用广泛且影响深远。

美国这波操作,说白了就是想锁死中国AI发展。华为昇腾系列是国产大模型训练的主力芯片之一,如果全球企业因为怕制裁都不敢用,确实会卡脖子。但现实没那么简单——中国早就在囤货,去年华为昇腾910B芯片性能对标英伟达A100,部分企业已经转用国产方案。科技媒体The Information提到,美国这次“无差别打击”可能误伤盟友。比如欧洲公司如果用了华为AI芯片做医疗研究,理论上也会被制裁,这种一刀切的做法可能引发反弹。

w3.jpg

特朗普(资料图)

依据世界银行发布的相关数据,中国制造业增加值于2010年实现对美国的超越,跃居全球首位。截至2023年,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产出中的占比已接近30%,近乎达到美国的两倍。而到2024年,这一占比进一步攀升至34%,充分彰显了中国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强大竞争力和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可惜的是如今的特朗普还执迷于打压那一套,宣布全球任何地方使用华为AI芯片都违法。美国恐怕最后发现,与世界其他国家隔绝的并非中国,而是美国自己。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2, 2025-7-1 12:29 , Processed in 0.136038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