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专业人士的评价时,问题却不容乐观。法条引用错误、虚构证据节点、案由表述不规范等专业素养上的重大缺陷,暗示着 AI 生成内容可能存在 “幻觉率” 过高的问题。它或许能模仿法律语言的形式,却难以精准把握法律条文背后的逻辑与精神。在一些关键的诉讼策略上,它缺乏办案经验和直觉,容易误导当事人做出不恰当的决策,比如在调取证据和申请司法惩戒方面,就暴露出 “猛打猛冲” 的盲目性。
这背后反映的是 AI 技术与法律行业深度融合过程中的必然阵痛。一方面,AI 的优势毋庸置疑。它能高效处理海量信息,快速生成文本,在简单民事案件中,为当事人提供基本的法律咨询和文书起草服务,减轻法律工作者的重复性劳动负担,提高司法效率。另一方面,法律绝非是冷冰冰的条文罗列与逻辑推演,它承载着公平、正义、伦理等诸多复杂的人文价值。在面对具体案件时,律师需要根据当事人的实际情况、情感诉求以及社会背景等因素,灵活运用法律知识,制定个性化的解决方案。而 AI 的机械性和算法驱动特性,决定了它难以企及人类律师在这些方面的高度。
但我们也无需过度悲观。AI 带来的不是替代,而是一次职业价值的再确认。法律工作者应当积极拥抱技术变革,将 AI 视为辅助工具而非竞争对手。通过利用 AI 提高工作效率,律师可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需要人类洞察、共情与创造的工作中去,比如复杂案件的深度分析、当事人的心理疏导、法律与社会伦理的平衡等。同时,法律行业也需要建立相应的规范和标准,对 AI 在法律服务中的应用进行引导和监管,确保其始终在辅助性定位的轨道上运行,避免因技术滥用而损害司法公正和当事人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