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实践反思与未来方向总的来说,目标达到了,0技术基础的我,在AI的辅助下用了大概三、四个小时间,通过对二十多万条数据的挖掘分析,完成了用户画像标签的构建。有了 AI 的协助,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跑通”了一个完整的建模链路。相比以往,我可能需要几周甚至数月的技术积累才能完成。未来我计划从以下四个方向进一步完善:
细化标签定义规则:例如“高频停车用户”的划分标准,或“信用分”计算的具体规则;
融合更多数据维度:引入如会员数据、车辆类型、场景类别等,提升画像颗粒度;
构建自动化分析工作流:沉淀为模板,提高数据分析效率;
探索实际运营应用:将用户画像应用到优惠策略、会员体系、定价模型等运营场景中。
六、数据价值与伦理边界的思考
在兴奋于 AI 提升效率的同时,我也陷入了某种“价值冲突”的思考:用户画像固然能帮助运营方更精准地定价和营销,但若使用不当,也可能演变为对忠诚用户的“价格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