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Sign in with Twitter

It's what's happening?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106|回复: 0

AI时代,教育如何从“知识传递”迈向“认知赋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0-31 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作者:微信文章
w1.jpg

真正的教育升级必将是技能创新、人文关怀与制度完善的完美融合。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外国友人、教育界的同仁们,大家好!我是宇树科技的创始人王兴兴。

今天站在这里,我怀着双重身份与使命——我是一家专注于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企业的创始人,更是一名教育的受益者与反哺者。作为一名从教育中汲取成长力量、如今又投身科技创新的创业者,我深切感受到,当人工智能的浪潮奔涌而至,教育这个传承了千年的文化火炬正迎来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气息。今天我想与各位共同探讨,在这场技术创革新革命中,我们将如何推进教育的未来。

目前人工智能技术的蓬勃发展正深切影响着教育发展的格局:

人工智能正在改变知识的产生与传播,为每位学习者提供定制化的学习体验,让知识的获取愈发高效且个性化。

人工智能正在改变科学发现与研究的范式,助力研究人员处理复杂的数据集,加快从验证到假设的科学进程,推动跨学科创新。

人工智能正在改变教育组织的评价模式,不再单一地聚焦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是多维度的评估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等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将从以下三点阐述我个人的一些粗陋想法。

w2.jpg

01

教育变革的底层逻辑——

从知识传递到认知赋能

过去十年,AI技术经历了从基础识别智能到认知智能的重大突破。随着大模型逐步掌握人类语言理解能力,机器人获得自主决策能力,教育的本质正迎来全新定义。

传统教育模式呈现“教师、课本、考试”的单向传递,而AI时代的教育需要转化为“个体、工具、环境”三位一体的协同进化系统。研究表明,人工智能在个性化学习、智能辅导、自适应学习、沉浸化体验等领域展现出卓越优势。以宇树科技为代表研发的教育端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等产品已走进全球近千所高校,并产生三千多篇卓越技术论文。它不是简单的电子教具,而是通过先进的多模态交互技术,推动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传递,向主动构建知识的转换。

02

AI赋能教育的两大关键挑战

在AI赋能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清醒、深刻地认识到两大关键挑战。

一是数据隐私与伦理道德规范。教育数据具有高度敏感性,它要求我们建立更加完善的隐私和诚信保护机制,同时严谨严格防范算法偏见对教育公平造成的隐性影响。

二是教师角色的转型升级。AI技术绝非取代教师,而应是作为强有力的赋能工具。为此,我们需要系统性帮助教师实现从知识传递者到学习引导者的转变。建议编制中小学和高校教师人工智能必备素养手册、建设教师智能研究中心、开展教师与教育管理者人工智能素养培训。

03

共创开放创新的教育未来

展望未来,宇树科技将聚焦三大方向:着力打造开放平台建设,推动AI智能机器人教育资源的开源共建,构建全球化的教育技术生态;重点建设跨学科实验室,联合高校与企业开发融合AI机器人等领域的创新课程;持续深化青少年AI素质培养,通过编程支持创客大赛等活动,激发年轻一代的科技创新能力。

人工智能不仅是工具,更是教育变革的催化剂。在宇树,我们始终相信,真正的教育升级必将是技能创新、人文关怀与制度完善的完美融合。宇树愿与全球教育者携手,共同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拥抱技术变革,以兼收并蓄的胸怀培育人才,携手开创数字教育的新纪元。

谢谢大家!

编辑:阿黎

作者:王兴兴

来源:校长内参

文章内容来源于自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在“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的讲话。

近期活动▼
w3.jpg

w4.jpg


往期精选▼













「你的每一个在看 对我们都是鼓励」
w12.jpg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1, 2025-11-3 07:13 , Processed in 0.111705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