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006-5-26 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沈葆桢
2.沈葆桢(1820—1879)。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字翰宇,号幼丹,林则徐女婿。晚清军政重臣,海军主要创始人之一。道光二十七年进士。1855年任江西九江知府,随曾国藩办理湘军营务,与太平军作战。旋署理广信知府,因坚守府城,擢道员,留管广信防务。1858年兼理湘军粮台,转解两湖、江西协饷、军火。1862年初,由曾国藩推荐,出任江西巡抚,兼办广信粮台。1866年10月,由闽浙总督左宗棠推荐,任福建船政大臣,总理福建船政局,具体规划和领导了船政局的建设。1870年,上奏清廷设立轮船统领,对促进近代海军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1872年初,反驳顽固派反对自制轮船的主张,力主船政局继续造船,以增强海防实力。积极创办福建船政学堂,为中国近代海军和造船事业培养了第一批人才。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奉命办理台湾等处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调集军舰和军队在台湾、澎湖及福州、厦门沿海设防,与日本交涉,最后迫使日军退出台湾。其间曾两次赴台,对进一步加强防务、开发台湾,提出许多建议。并力主建设以铁甲舰为主体的外海海军,着手设法向外国购买铁甲舰。1875年,被任为两江总督兼办理通商事务大臣,督办南洋海防。在吴淞口设立外海兵轮船统领,奏请各省兵轮定期前去合操训练。又主动提出优先发展北洋海军,在经费、装备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为后来北洋海军成军做出了贡献。1879年病逝于任所,追谥“文肃”,追赠太子太保衔,入祀贤良祠,政绩在清史立传。1881年在原籍和江宁的专祠相继落成。
. 陈宝琛
3. 陈宝琛(1848—1935)。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字伯潜。清同治进士。曾任翰林院侍讲学士、江西学政,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为晚清清流派主要人物之一,以直言敢谏知名。1879年沙俄侵占伊犁九城,他力主出兵收复。中法战争期间,疏请举义兵援越抗法,旋受命钦差会办南洋大臣。1891年被黜,回原籍创设新式学堂,倡办漳厦铁路。1909年始起用。1911年在毓庆宫行走,为宣统帝授读。继任汉军副都统、弼德院顾问大臣。清帝逊位后,仍以“帝傅”身份留在清宫,并纂修《德宗本纪》、《德宗实录》。1917年张勋复辟,曾任“内阁议政大臣”。1931年底溥仪在日本策划下潜赴东北,建立傀儡政权,他拒受伪职。后卒于北平。有《陈文忠公奏议》、《沧趣楼文存》、《沧趣楼诗集》等。
4. 黄乃裳(1849—1924)。字绂丞,福建闽清人。1896年,在福州创办福建最早的报纸《福报》,鼓吹维新变法。1898年,参与康有为、梁启超的“百日维新”运动。1900年,到英属沙捞越诗巫,与沙捞越王二世查理斯•布律克爵士签订垦约,以“港主”身份承包土地垦殖权。乃裳把诗巫垦场称为“新福州”,在闽清、古田、闽县、侯官等县前后招垦农3批1600人左右,经3年多拓荒,“新福州”垦场由初期种植甘薯、杂粮、蔬菜等农作物,到后来大量引种橡胶获得成功,垦农生活日趋富足。光绪三十年(1904年),因垦区拒绝贩卖鸦片、开设赌场,触怒沙捞越政府,被当局驱逐。1906年,赴新加坡谒见孙中山并加入同盟会,成为南洋华侨中最早的同盟会会员之一。在福州创办简易师范学校,并担任福州英华、福音、培元三书院教务长。福州光复后,出任福建军政府交通司司长。民国9年,应孙中山邀请任中华民国政府高等顾问。民国12年,任福建省署高等顾问。后病逝于闽清县城。
5. 林纾(1852—1924)。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字琴南。林纾的古文论,以桐城派提倡的义法为核心,以左、马、班、韩之文为“天下文章之祖庭”,以为“取义于经,取材于史,多读儒先之书,留心天下之事,文字所出,自有不可磨灭之光气”。同时林纾也看到了桐城派的种种弊病,反对墨守成规,要求“守法度,有高出法度外之眼光;循法度,有超出法度外之道力”。林纾青年时代便关心世界形势,认为中国要富强,必须学习西方。中年而后,“尽购中国所有东西洋译本读之,提要钩元而会其通,为省中后起英隽所矜式”。他不懂外语,不能读原著,只靠“玩索译本,默印心中”,常向马尾船政学堂师生“质西书疑义”。后来他与朋友王寿昌、魏易、王庆骥、王庆通等人合作,翻译外国小说,曾笔述英、法、美、比、俄、挪威、瑞士、希腊、日本和西班牙等十几个国家的几十名作家的作品。一生著译甚丰,翻译小说达二百余种,为中国近代译界所罕见,曾被人誉为“译界之王”。
6. 刘步蟾(1852—1895)。福建侯官(今闽侯)人,字子香。自幼聪明豪爽。晚清北洋海军将领。1867年,年仅15岁即考入福建船政局后学堂首届驾驶班,并以优异成绩毕业。1875年,赴欧洲考察海军兵器。1877—1879年,作为中国近代最早派出的军事留学生之一,在英国海军深造,曾任英海军“马那多”旗舰见习大副,期满考试获英海军优等文凭。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成军,任右翼总兵兼“定远”旗舰管带。治军严格,慷慨好义,不满外籍教官之骄横,积极维护中国海军之主权。鉴于日本大兴军备,觊觎中国,而清廷却停购军舰的情况,亲谒李鸿章,力陈中国应继续加紧扩建海军。9月17日,参加黄海海战,指挥“定远”舰官兵沉着应战,奋勇抗敌。战后返回旅顺(今属大连),奉命署理北洋海军提督,悉心督修战舰。1895年,在威海卫之战中,拒绝降敌,顽强拼战,弹尽援绝,自杀殉国。
7. 严复(1854—1921), 离线福州人,字又陵。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教育家。1866年以第一名考入船政后学堂驾驶专业,1871年毕业。1877年选为第1届留学生赴英留学,课余精心考察西方社会政治制度,研究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比较“中学”、“西学”异同。1879年归国,任船政后学堂教官,次年调任天津水师学堂总教官,曾先后4次参加科举考试失败。1889年升任天津水师学堂会办(副校长);翌年,升任总办(校长),前后任教达20年。1898年译成《天演论》正式出版问世,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唤起人民救亡图存,反对顽固保守,提倡新学,废除科举,实行变法革新,建立君主立宪制度等主张,震动整个思想界,影响极大。同年6月,光绪皇帝下诏变法,7月接见严复,访以新政大事。维新运动失败后,他主要精力用在翻译西方学术论著,陆续译成《原富》、《君群学肄言》、《群已权界论》、《穆勒名学》、《法意》、《名学浅说》等著作,系统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思想。他的译书态度严谨,语言朴素简洁,提出“信、达、雅”的翻译标准。1902年任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总纂。1906年,参与创办复旦公学(复旦大学),担任校长。同年又任安徽师范学堂校长,1909年被赐予文科进土。1910年任资政院议员、海军部协都统(副部长)等职,翌年任海军部一等参谋官。1912年任京师大学堂校长,1913年任总统府外交、法律顾问。同年参加发起“孔教会”,提倡尊孔读经,思想倾向守旧。1914年,任约法会议议员、参政院参政、宪法起草委员。1915年列名“筹委会”。1918年回福州养病,1921年10月病逝,享年67岁。
8. 萨镇冰(1859—1952)。闽县(今福州)人,字鼎铭,蒙古族。1869年考入马尾船政学堂,学习驾驶,1872年上“扬武”号见习。1877年3月,萨镇冰赴英留学,在格林尼茨海军学院学习,1880年回国。1882年调任天津水师学堂任教习。1886年任“威远”号(后改为“康济”号)兵船管带,1888年晋升参将。北洋海军战败后,萨镇冰被革职,遂回乡任教,1899年复职,回北洋海军任管带。1903年任广东东澳镇总兵,1905年升任广东水师提督,总理南、北洋海军。民国建立后,萨镇冰1916年任驻沪海军总司令,1917年任海军总长,1919年5月暂代理国务总理。1927年应聘出任国民政府海军高级顾问,1933年任福建省省长。1937年10月,萨镇冰前往南洋,在侨界中宣传抗日。1946年11月被授予海军上将军衔,并予除役。1949年通电拥护中国KP,拒绝去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央人民政府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福建省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1952年4月病逝。
9.林旭(1875—1898)。福建侯官人。清末维新派。举人出身,曾经充任荣禄幕僚,又曾任内阁中书。1895年,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他反对割让辽东和台湾,上书请拒和议。他仰慕康有为的学识,曾拜见康有为并与之讨论时政,观点一致,受业为康有为的弟子。1898年3月,在京组织蜀学会,为组织保国会奔走。“百日维新”中,光绪帝召见他,赏四品卿衔,充军机章京,与谭嗣同、杨锐、刘光第等同参新政。林旭在军机四卿中较激进,上书言事甚多,起草不少上谕。戊戌政变前,他两次为光绪帝给康有为传密诏。政变后被捕,就义于北京菜市口,是“戊戌六君子”之一。著有《晚翠轩诗集》。
10. 林觉民(1887—1911)。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字意洞,号壮飞,又号天外生。少时厌恶科举,遵父命应考童生,竟在试卷上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第一个交卷了事。1902年考入福州全闽大学堂文科学习,曾数次领导学生运动。1907年毕业,留学日本,进庆应大学文科攻读哲学,并学英文,德语。不久参加同盟会。1911年初得黄兴,赵声自香港来信,归国约集福建同志响应广州起义。4月23日夜,由香港入广州。4月24日夜写《绝笔书》,感情诚挚,痛言为正义而死,“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27日下午5 时半,起义开始,随黄兴进攻督署,因受伤而被捕,从容就义。时年24岁。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其《与妻书》感动了当时众多的革命志士。
11. 侯德榜(1890—1974)。福州人,化工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10年他考入清华大学留学生预备学堂,3年后,以十门功课共1000分的特优成绩获公费留美。留学8年,他先后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士、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及博士学位。为建立民族制碱工业,1921年,侯德榜毅然决定回来报效祖国。在他的技术指导下,在20年代指导建立了亚洲最大碱厂——天津塘沽碱厂,生产出“红三角”牌纯碱。1926年,“红三角”参加了美国费城举办的万国博览会,荣获最高荣誉——金质奖。本来,侯德榜可以出售专利,获取高额报酬,但他却撰写了世界上第一部制碱专著《纯碱制造》,把制碱技术的奥秘公之于世,让中外化工学者共享。1937年,侯德榜主持建成具有世界水平的永利化学工业公司南京硫酸铵厂,开创了我国化肥工业的新纪元。1943年,他率先在实验室完成连续生产纯碱和氯化氨的联合制碱工艺,被世人称为“侯氏制碱法”,为世界制碱技术开辟了新途径,得到国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并引起强烈反响。从此,中国制碱化学工业一跃而登上世界舞台。1955年,侯德榜被选聘为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1959 年,他被任命为化工部副部长。
[ 本帖最后由 Maus6167 于 2006-5-26 17:19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