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书名:《毕业一年》
作者:侯亮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年7月
摇曳在风中的梦想
——读《毕业一年》
作者:王 锋
“我在雾海中航行,没有帆;我在月夜下停泊,没有锚;路在这里消失,夜在这里消失。”北岛的这句诗也许最能表达当今很多大学生毕业一年后的心情。
走出怡然自得的大学校园生活,每天孤独地游走在一个陌生的城市,为自己心中小小的梦想执着地打拼着,却悲哀地发现自己在校园里建立起来的一套价值观、道德观乃至为人处世的方式等在面对这个变幻莫测的社会时却显得十分的错位和无助。巨大的反差使我们苦恼、压抑、迷茫、彷徨、心力交瘁。我们开始不停地反思自己,每天都在遭受着心灵矛盾的煎熬,我们试图改变自己,毕竟是我们适应社会,而不是社会适应我们。于是,我们开始变得世俗,变得所谓的深沉和老练,变得爱琢磨人,我们试着学着社会上的那一套待人接物的方式,我们无师自通地学会了自欺欺人,学会了戴着面具去生活。但这种生活毕竟不是我们向往的,而且我们骨子里其实并不愿意接受这种虚伪的生活状态。于是我们心灵深处又陷入一种无法言说的无奈和悲哀。这时候我们有一种深入骨髓的寂寞,有一种真切而细腻的苦闷。
于是,当苦闷无法排遣时,我们开始放纵自己,开始冲破自己的道德底线,让自己在一种肉体的快感和麻木的精神中得到暂时的解脱。但正如一个怪圈,越是放纵,越是郁闷,郁闷之后又去放纵,放纵之后又郁闷,这样就成了一个无法摆脱和走出的恶性循环。
我们迷失了方向,失去了自我,眼前白茫茫一片,看到唯有自己的梦想好像在风中轻轻地摇曳……
文坛新秀侯亮的新作《毕业一年》通过小说这种体裁再现了当代大学生毕业离开校园,踏入社会后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讲述了某名校外语专业毕业生牛顿到北京中关村某国家机关工作,在学校习惯了自由散漫生活,性格豪放不羁、敏感自尊的他在进入这样一个新的环境后,不能适应死板沉闷、中规中矩、清闲无聊、一成不变的机关工作,更在勾心斗角的办公室生活中不知所措,处处碰壁。在一次朋友聚会的饭桌上他偶然认识了一个叫周小萍的神秘女人,同时在此之前,他还在网上结识了一个叫宋美丽的中年女人,再加上大学里的已经分手的前任恋人,牛顿在工作失意后,开始游走穿行于三个漂亮女人之间,在性与情之中寻求精神的暂时解脱和安慰。但最终,周小萍神秘失踪,宋美丽转嫁他人,记忆中的恋人已不复存在。而恰在此时,由于阴差阳错的原因,他的工作却出现了转机,他有了一个去国外工作锻炼的机会,但此时的牛顿却已经仿佛看透了什么,觉得“众生喧哗,其实一切都是虚无。”
除了作品主人公牛顿外,小说还塑造了芳芳、李处长、宋美丽、周小萍、唐艳、静静等多个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的丰满人物形象,对复杂人性的开掘亦有一定的深度,显示了作者对人物形象把握和驾驭的能力。
在叙述方式上,《毕业一年》基本上是平铺直叙,间有插叙,同时该书还穿插着一些2003年发生的国内外大事,并将这些背景事件恰如其分地溶入到小说之中,如张国荣自杀、伊拉克战争、SARS爆发等。小说情节也并不曲折,但洋洋洒洒10多万字却会让你有一种一气呵成的感觉,因为它是一种扑面而来的真实,一种你难以躲避和逃脱的真实,不由得你不产生共鸣,不由得你不产生一种阅读期待。特别对于那些刚工作不久的年轻人,读着它,就像读自己昨天的日记,就像在一种外力的带动下开始回忆自己昨天的岁月。
小说语言平实,不堆砌华丽的词藻,并大量使用了当代青年的新式语言,有些口语甚至显得粗鄙俚俗,但却包含一种超凡脱俗的生气,富有浓郁的诗意,对读者有很强的召唤力。不少语句运用夸张、戏仿、佯谬、自嘲、反讽等手法显示出了一种王小波式的幽默。
通观整篇小说,作品中闪耀着人性解放的光辉,流露出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深沉关注,折射出对自由和谐生活的向往,这些都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其实,现在大学生不仅存在一个就业难的问题,还有一个从校园到社会如何适应的问题,特别是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物欲横流、价值失范的时代,这个问题更加显得突出和紧迫,应当引起教育学家、社会学家的广泛关注,这也正是这部小说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所在。
小说作者侯亮是一个外观上很典型的西北汉子,也许从小生长在司马迁故里的缘故,他的感情却十分敏感、细腻,虽然大学里学的是英语,却对文学情有独钟,上本科时拍摄过纪录片,现在又在一家知名影视公司做职业编剧。他善于观察体验生活,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式。他创作勤奋,产量也很大,最近还将有两部长篇小说出版,但他为人并不激进、浮躁,相反如他的小说一样非常踏实、真诚,相信《毕业一年》这部小说的出版将为新人辈出的文坛再吹进一股清风。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