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10个和1个:
-----《春天, 十个海子》的悲剧意蕴与诗人的死亡及复活
春天, 十个海子全都复活
在光明的景色中
嘲笑这一野蛮而悲伤的海子
你这么长久地沉睡到底是为了什么?
春天, 十个海子低低地怒吼
围着你和我跳舞、唱歌
扯乱你的黑头发, 骑上你飞奔而去, 尘土飞扬
你被劈开的疼痛在大地弥漫
在春天, 野蛮而复仇的海子
就剩这一个, 最后一个
这是黑夜的儿子, 沉浸于冬天, 倾心死亡
不能自拔, 热爱着空虚而寒冷的乡村
那里的谷物高高堆起, 遮住了窗子
它们一半而于一家六口人的嘴, 吃和胃
一半用于农业, 他们自己繁殖
大风从东吹到西, 从北刮到南, 无视黑夜和黎明
你所说的曙光究竟是什么意思
1989.3.14 凌晨3点--4点
死亡,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生存事件,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人本身就是一种“向死而生”的“高等动物”;而复活,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到恩宠,“茫茫宇宙人无数”,“零落成泥碾做尘”。
死亡与复活,不是天然的逻辑回环,而诗人的死亡与复活,以及诗人在作品中死亡与复活主题的思考,因而具有了一种深沉的悲剧意蕴。
众所周知,关于诗人命运的思考,以及关于诗人死亡与命运的咏叹,从古希腊开始,一直成为一个永恒的主旋律。在某种程度上说,正是古希腊,向我们揭示并奉献了悲剧、悲剧性以及悲剧价值与意义。而在东方,无论是印度,还是中国,生存悲剧被消解为一种玄学性的命运逻辑后设宏大叙事,因而从未达到一种纯粹性、高度性和揭示性。
悲剧诗人尼采的一生,极具代表性。他在其处男作《悲剧从音乐中诞生》开始,就对死亡的生存事件进行了持续的关注。
“有的人死得太早,而另一些又死得太迟”,这不是一种讽刺性的揭示?因而,“死得其时”,成为尼采反复吟咏的主题。
对死亡与复活展现最为充分的,除却西伯来文化中,耶酥基督的死亡与复活之外,那就是古希腊文化中的深层主题-----酒神:狄奥尼索斯-------的死亡与复活。而这个主题,恰是尼采毕生倾尽心力研究、思考与阐释的核心主题,可以说贯穿了《悲剧从音乐的诞生》,一直到后期未能完成的遗稿,而遗稿的结尾,尼采是打算用“永恒的轮回”----狄奥尼索斯做为曲终奏雅的行板。后期尼采写了大量的《狄奥尼索斯颂歌》,其中不正是隐含了对诗人命运,对死亡与复活的思考吗?
而在中国呢?死亡胶著于生存的礼法循环,从未获得生存的关注,因而有了所谓的“死亡崇拜”:从汨罗江的屈原,到颐和园的王国维,再到山海关的海子,在西方则有投崖的萨福,疯狂的荷尔德林,以及饮弹的玛雅克夫斯基等,死亡象一条黑色的线条,贯穿了一串命运的明珠。以至于学者刘小枫,在他的《拯救与逍遥》第一章,就振聋发聩地提出:何谓诗人之死,和诗人为何而死的问题域!
在此,我们无意于澄清与辨析中西方的精英诗人自杀的原因,也无意于探讨诗人的自杀意义与启示,本文仅就海子的遗嘱性诗篇-----《春天,10个海子》做一简要的阐释,从中,也许我们可以看到一些超出所谓“死亡崇拜”的流俗说法的可笑与无聊,中国死亡与复活的主题,获得现代性思考的,却也是从海子开始。在此前,从屈原到王国维,个体的死亡只是分崩离析的礼法制度一个苍凉的手势而已!并未获得个体性的深沉思考与面向。
[ 本帖最后由 关东响马 于 2006-11-12 16:38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