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做了几年地名工作,对于许多冠以人名的地名,在逐渐弄清它们的来龙去脉之后,试着作了一番清理。想从中看出:地名中的这个特殊的群体,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城市中是如何出现、消失和留存的。
以姓氏作地名古已有之,是约定俗成的早期地名模式之一。张家塆、李家村,这些遍及中国大地的聚落称谓,留下了定居者姓氏的印记,这也许是后来出现的以人名作地名的源头。
以人名作地名,在武汉城镇早期的地名中虽有出现,但为数不多,它的得名大体上与最初的定居者有关,但已不是—般的居民,他们或者占有大片房产,或者在社会上有名气。据手头查到的资料,知名度较高的有汉口张美之巷 ( 现民生路、洪益巷之间的若干小巷),汉阳城区显正街东段南侧,至今仍存在的黄祥巷。大量出现冠以人名的地名始自本世纪初。这些地名的形成,政治上的因素取代了原来约定俗成的人与地的关系。 19 世纪末,汉口被帝国主义列强强辟租界,先后在沿江一线江汉关以下(东北)开辟了英、俄、法、德、日五国租界。随着租界的形成,租界内的街道有了各种称谓,其中不少路名是以各国对外掠夺有功的将军、外交官、巨商的人名命名的。例如:原俄租界内有亚历山大街(现中山大道合作路口至黎黄陂路口下首)玛琳街(现胜利街合作路口至黎黄陂路口下首)、列尔宾街(现兰陵路“注”)、夷玛街(现黎黄陂路)。原法租界内有吕钦使街(现洞庭街黎黄陂路下首至一元路口)、马尔纳街(现友益街下段即车站路口至一元路口)、霞飞将军街(现岳飞街)、玛领事街(现车站路大智门老车站至中山大道上、大法总理街(现车站路中山大道口至洞庭街口)、威尔逊总统路(现车站路洞庭街口至沿江大道)、福熙大将军路(现蔡锷路)。原日租界内有山崎街(现山海关路)、成忠路(现张自忠路)。
此外,有些本不属租界区的街道,也被冠以外国人名。如赫德路(英商人,现惠济一路)、奥士敦路(英商人、现惠济二路)、渣甸路(英商人,现解放公园路)、杜韦利路(英商人,现惠济路)。以上冠以外国人名的地名,大部分在租界收回后改名,有少数地名如渣甸路、梅神父路,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的 50 年代,随着街道的扩展才予废除。在此,有必要提到几条与列强入侵、开辟租界有关的以人名命名的地名。其一是歆生路。 1861 年英国最早开辟租界,当时紧邻英租界的现武汉关至花楼街口仅有一条土路称太平路,自此以北至铁路还是一片荒地。随着租界的开辟和建设,当时在法国立兴洋行当买办,又是名噪一时的地皮大王刘歆生,于 1861 年成立填土公司,专门从现解放大道以北地带如取水楼、机器凼子等地取土,回填现江汉路一带,以垫高地基建房谋利。他们私下协议将刘在英租界西北边缘回填的一片洼地纳入英租界,使英租界扩展到了西至现中山大道,南至现江汉路。为褒奖刘音歆生,英租界当局呈淮英女王将花楼街口至循礼门的新马路命名歆生路。 1927 年中国人民经过斗争收回英租界后,歆生路与太平路合并,从此改称江汉路。歆生路得名的同时,刘歆生还将填筑成路的现南京路中山大道以北至铁路一段,以其子伟雄之名命名为伟雄路。 1946 年伟雄路与阜昌街合并改名南京路。其二,梅神父路。 1923 年,湖北应城发生了意大利天主教传教士梅占春(中国名),因侮辱中国同胞,引发暴力致梅死亡事件。意天主教教会借此扩大事态,向中国政府施压,时任湖北督军的肖耀南迫于压力,承诺为梅神父“
树碑颂德”。他从富商大户募集资金,由地皮大王刘歆生捐地三千方,于 1924 年在现江汉北路建成梅神父医院, ( 现市传染病院 ) 。此地原泛称杨树堤,医院建成后,门前的道路可连通市区,此路随之称为梅神父路。这个地名直到 1953 年道路翻修始改名江汉北路。这些地名的出现充分表明,帝国主义列强留在武汉历史上的烙印是深刻而多方面的。
上个世纪 20 至 30 年代中期,武汉一度成为全国政治的中心,也是三镇建设发展较快的年代。在此期间出现了许多冠以人名的地名。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动态。 1925
年收回俄租界后,改原领事街为南皮路,以表彰曾任湖广总督、河北南皮人张之洞,此路现名洞庭小路。 1927 年北伐军胜利进军武汉后,将原后城马路改名中山马路,以纪念孙中山。 1946 年改名中山大道至今。 1929 年将汉口西满路 ( 现解放大道循礼 门至中山公园大门 ) 改名中正路 , 以宣扬重新上台,正加紧建立军事独裁统治的蒋中正 ( 介石 ) 。 1946 年此路改名中正大道 , 武汉解放后改名解放大道。 1931 年武汉大水过后 , 曾任湖南省主席的何键和其他人等先后在现汉口黄石路一带占地建房形成街道,因何键又名何云樵,故称此路为云樵路, 1952 年改名黄石路。 1935 年武昌原长街扩展延伸后改名中正路,再次以蒋介石之名为地名。武汉解放后改名解放路, 1936 年武昌古城拆除,修筑的新马路竣工后命名中山路,沿用至今。 1936 年武昌原王府口、宫辕门街,分水岭、天符庙等路段扩展连通,命名张之洞路,现名紫阳路。 1935 年武昌汉阳门正街、察院坡、横街头、抚院街、龙神庙等街道扩展连通,命名胡林翼路。胡为清末湘军将领、曾任湖北巡抚,是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军的主要助手。武汉解放后改名民主路。 1935 年武昌东厂口、方言街、宾阳门正街等街道扩展连通,命名熊廷弼路。熊为明代武昌人,万历年任远东经略,令后金不敢进攻,后被魏忠贤排挤去职,返乡后主持修筑了熊公堤 ( 武金堤 ) 。 1972 年此路并入武珞路,原名不存。 1936 年武昌修筑临江马路。现紫阳路口至前进路口一段竣工后命名张江陵路。张为明代湖北江陵人,名居正,官至宰相,政绩卓著。 1955 年此路并入临江大道,原名不存。
1936 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国人民从此开始了八年艰苦卓绝的浴血抗战。 1938 年 10 月武汉沦陷,此前的 8 月份,武汉当局为表达对抗战初期阵亡将士的崇敬,发出公告将原日租界内的几条路名分别改名陈怀民路、郝梦龄路、刘家祺路和阎海文路、因形势急转,更名的路名实际上未能实现。抗日战争胜利后,日、法租界正式收回, 1946 年元旦,报纸公布了一批重新命名的地名,其中以人名命名的地名有 11 处。即:原法租界内的巴黎街改名黄兴路。黄兴、辛亥革命武昌首义后任起义军临时总司令。原霞飞将军街改名岳飞街;·原福熙将军街改名蔡锷路;原南皮路改名陈其美路;陈为辛亥革命志士,此路现名洞庭小路;原黄陂路改名黎黄陂路。黎元洪湖北黄陂人,辛亥革命武昌首义后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副总统兼湖北都督;原一元路改名林森路。林当时任国民政府主席。此路现改名一元路。
原日租界内的南小路、汉昌街、成忠街、新小路分别改名陈怀民路、郝梦龄路、张自忠路、刘家祺路。此外,还将汉口铁路边的无名半边街,冠以时任美国总统的罗斯福之名,称罗斯福街。此街现名京汉街。 1948 年,为纪念辛亥革命武昌首义前夕牺牲的彭楚藩、刘复基、杨宏胜三烈士,将武昌平阅路改名彭刘杨路,沿用至今。这是武汉三镇最后一次用人名命名的地名。
地名是载体,除了有明确的指示位置的作用,具有广泛的社会实用性,同时具有稳定,特殊的历史价值;其中一些冠以人名的地名,因其特有的政治内涵,它的影响更是深远的。因此,新中国诞生后,我国领导人对地名的命名十分重视,并多次明确指出“不以人名命名地名”。这一原则已列入国务院颁布的《地名管理条例》。武汉市有关部门严格遵循有关规定,对历史出现的冠以人名的地名,经过慎重研究,从严审批,先后分别作了更名、保留、恢复;没有再命名新的冠以人名的地名。现在留存仍在使用的冠以人名的地名,武汉三镇共有 12 处。武昌 2 处:彭刘杨路、中山路。汉阳 1 处:黄祥巷。汉口 9 处:中山大道、黄兴路、黎黄陂路、蔡锷路、张自忠路、郝梦龄路、刘家棋路、陈怀民路、岳飞街。
回顾历史,感触多多。从众多冠以人名的地名的出现和消失,可以看到多少风云人物曾在江城来去匆匆;而列强入侵,民族屈辱的历史烙印何其深重。历史的教科书叮嘱我们:珍惜 ! 珍
惜我们来之不易的伟大祖国的今天。
注:兰陵路:地名普查时名称来由不详。上世纪 80 年代末长江日报曾载文,有人称兰陵的得名指曾任两湖巡阅使、湖北督军、省长肖耀南。肖为湖北黄冈人;因肖姓郡望是兰陵,故有人称肖为肖兰陵。此说如确有依据,兰陵路地名应否保留,应受到有关部门的关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