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11-2 00:32
|
显示全部楼层
【卷十七】 王安石
【派别】 雅正派
【文集】 《乐临川先生文集》
纵被东风吹作雪 绝胜南陌碾做尘
千古一相王安石,历史罩在他身上的光环太多,唐宋八大家之一,熙宁变法的主导者。王安石对时人影响甚深,苏轼屡遭贬斥,其中便有王安石一份“功劳”,相传王安石出生之时,有一獾入其室。忽又隐而不现,家人因此唤其为獾郎,獾郎年少时便不平凡,在其乡里处,有一道人常戴花于头,被人称之为戴花道人。道人一日访王安石父言:“是儿他日以文名天下,俟其执政,当见之。”后王安石官高至相,此道人果然前来,又言:“公前身为李王,当戒之。”道辞去。(见《云麓漫钞》)后王安石在钟山读书,有一长老对其语:“汝辈必做宰相,但不可念旧恶,祖宗之法不可改。”又言:“曾坐禅入定,见秦王入寺来。知汝为秦王前身也。” 此李王、秦王皆为前世名臣,以之喻王安石,意在其日后必是有一番作为。
王安石面相不佳,史料上记载言:“安石面黑,牛耳虎头,目睛如龙,又皮肤粗糙如蛇皮。”其年少之时锐意读书,胸怀大志。其舅为进贤,王安石欲寻举进士,乃作一诗寄其舅云:“世人莫笑老蛇皮,已化龙鳞衣锦归。传语进言饶八舅,如今行货正当时。”从诗中可以见王安石有一种当仁不让之风。年少意气,欲乘长风破万里浪,如此壮志豪情,实应为当世年轻者所学。但也由于这种性格让王安石个人主义感日益增强。昔日曾巩在其面前力荐才人欧阳修,而王安石终不肯相见,此为憾事。
大凡才子有特殊之处,王安石性不喜修饰,常时不洗沐,衣服也是污迹连连而不洗濯。与吴仲卿同为群牧判官时,两人相约每过一两月即去定力院浴洗,方换新衣。真是读之让人瞠目结舌,千古名相竟有如此癖好,完全同人们心中的那个孤高气洁的形象不符。
王安石妻吴氏,好洁成癖。又王安石此人性坦率,由是两人多有不合。夫人不仅恐污己,亦恐污人。昔制得华丽衣物数件,欲赠其甥。忽发现有猫卧于衣上,夫人即斥奴婢将衣置于浴室中,终不为用。以王安石散漫性格,遇上如此谨细女子,当是有苦也说不出。
王安石素为人正派,不曾听到其有买醉寻欢之事。在《枣林杂俎》中记载其一件轶事。天台山桃源洞,千山万山,人烟稀绝。其间有一古桃树,年深化为精魅。王安石游天台,夜宿山寺,梅月斜照轩窗,其人正在伏案研读周易,忽一容颜姝丽女子推门进来,见了王安石言自己知周易,于是两人一番探讨。发现女子能发人所未发之言,王安石甚喜。后挚友司马君实敲门拜访,至屋中,女子隐身不出。及司马离去,又复现。王安石怪而问之,对曰:“妾乃梅花月之魄,君实为正人,妾不敢相见。”怪不得后有东坡称王安石为“野狐精”,或许是听说此番传闻。
时人传王安石棋品低下,每与人对局,未尝深思,经常是信手拈来。当有将败之势时,便搅乱整个棋盘,却还要对人言:“与其劳思苦神,不如就此作罢。”后有诗云此事:“垂成忽破坏,中断俄接连。”王安石做事不谨细,漫步经心的态度对作词亦是如此,取材方面极其随意,甚至有时以佛理为内容,又出语不及沉思,缺乏精练。所以李清照在《词论》中评其言:“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这一评价是中肯的。
王安石在全宋词中存词二十三首,但大都是作议论或阐述佛理,艺术价值不高,这是他对词的轻视态度所致。初执政,闲来之时读晏殊词而笑言:“为宰相而作小词可乎?”其弟王安国听后言:“彼亦偶然自喜而为耳,顾其事业岂止如是耶?”王安石默然。一次御宴,王安石作诗:“披香殿上留朱辇,太液池边逆已杯。”第二日都下盛传王安石窃柳词。王安石此诗化用柳永词《醉蓬莱慢》。柳永本献此词取悦仁宗,却因一句“太液波翻”惹得仁宗皇帝龙颜大怒,认为柳永有影射朝政颠覆之意。
王安石虽然存词不多,但是其作词风格完全摆脱了晚唐五代的花间词风,洗尽铅华。其写景抒情皆是风骨凛然、清气流溢,不作无病呻吟语。王灼在《漫鸡碧志》中言:“王荆公长短句,合绳墨处,自雍容奇特。”评语极是公允。不过荆公能合绳墨之作实在是太少,其作一首《桂枝香》,端的正好。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豪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一般怀古即有喻今意,更何况王安石从来不作空洞无物语。当时王安石知江宁府,朝廷局势危急,北有西夏及辽国的虎视眈眈。当朝者不思进取,一味求和。并以各种名义向两国输送大量金银、茶叶、绢丝。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当朝之人视而不见,依然是过着歌舞升平醉生梦死的日子。王安石义愤填膺,遂登城而叹。
《古今词话》中记载言:“金陵怀古,诸公寄调《桂枝香》,三十余家,惟王介甫为绝唱。”柳永一生皆怀着秋士易悲之感。而王安石不以为然,前刘禹锡有《秋词》云:“自古逢秋辈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王安石对于秋景心境与刘诗相仿。
登楼望远,故国的深秋云阔天高。静澄的江面有如白练一般,南朝人谢眺诗云:“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一番景色妙不可言。又见到江对岸的青山重重,翠然若黛。残阳里的帆飞樯影,在水面上飞驰而过。西风凄紧之处,酒肆里的青旗迎风猎猎作响,深巷里到处弥漫着美酒那蚀人的醇香,让人不忍欲小酌几杯。江南就是有着这样的风情万种。余霞将那江面上的短棹轻舟染得绯红,云淡风轻之时,星河鹭起之际,整个古城皆是氤氲在暮鼓晨钟的寂静中,如此美景,何人又能用丹青摹画得出。
下阙即王安石真正着意所在。忆起那往昔的日子,六朝的君王一个比一个穷奢极欲。楼头旧迹,空贻后人凭吊之资;悲恨相续,慨叹历史覆手无情。杜牧作《台城曲》云:“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隋朝大将韩擒虎兵临城下,直指结绮楼,后主陈叔宝竟言:“王气,随兵其奈我何”的呓语,继续与妃子张丽华饮酒作欢,恣情欢谑,终落得亡国下场。刘禹锡后追忆这段往事作诗《石头城》云:“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读后极其悲切。六朝的旧事随着流水悠悠荡尽,只剩下那浸染了寒烟的衰草,凄碧了然。青楼酒馆中的那些风尘女子,朱唇轻启,时常唱起这《玉树后庭花》亡国之音。杜牧《泊秦淮》中诗云:“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些烟花女子怎知晓历史的沧桑,她们也只不过如那明丽的艳曲,供人赏玩,却在不经意间成为了祸水三千,惹人垂怜。
王安石为人孤高气傲,但其学识纵贯古今,连大文豪苏轼也是不免叹上几分。王安石有《咏菊》诗云:“黄昏风雨过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苏轼从没见过菊花落英,以为其诗不通,便续上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为报诗人仔细吟。”因此两句而得罪王安石,后苏轼贬谪黄州时,见到有残菊落瓣满地始信之,乃愧服不已。也有人说后两句为欧阳修所续,王安石见此两句言:“欧九不学之过也。不见《楚辞》‘夕餐秋菊之落英乎’。”一次苏轼去王安石的书房乌斋找王安石,王不在,见乌斋台桌上摆着一首只写得两句尚未成的诗——“明月当空叫,黄狗卧花心。苏轼见了好不质疑,明月如何能当空啼叫,黄犬又如何能侧卧花心。便将其诗改为: “明月当空照,黄犬卧花阴。”王安石回来见改诗极为不满,遂将苏轼贬至合浦,其后见到当地有鸟名为明月,有虫名为黄犬,苏轼不得不叹王安石为“野狐禅”。
王安石博学,对历史典故熟悉地如数家珍。好写集句诗,也写过集句词。虽然尽化用前人诗句,但却是混如己出,更显现出笔力不凡,见其《菩萨蛮》:
数家茅屋闲临水,轻衫短帽垂杨里。今日是何朝?看余度石桥。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
据《能改斋漫录》记载言:“王荆公筑草堂于半山,引八功德水作小港,其上叠石作桥。为集名填《菩萨蛮》。荆公好雅兴,晚年得有山水园林之趣。临水而立的数间茅屋倚于群山脚下,衣着窄衫短帽的老翁在绿杨阴里闲看着花开花落。刘禹锡有诗云:”数间茅屋闲临水,一盏秋灯夜读书。”王安石将其句子信手拈来为己用,诗意中有一种宁静致远的村野情趣。去年的红花今朝又开,却是风景依旧,物是人非了。王实甫《牡丹亭》中云:“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花开无人来赏;人贤无人能识,见到这开得正艳的红花王安石心中也许就会想起自己的那些前尘往事,如过眼云烟般地逝去,还有自己的岁月与青春。花开之疾,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自斟自饮也会使自己醉去,醒来之时天已入暮,平林中的新月已经挂上了树梢。韩愈诗云:“点点暮雨飘,梢梢新月偃。” 王安石取其下句,“午醉醒来晚”见于唐人方棫诗:“午醉醒来晚,无人梦自惊。”一个人临窗,对着苍山,望着远水,举起酒杯,原来浅斟低酌也是如此有诗意之事。什么事情能让王安石如此心许呢,那叶底下黄鹂的三两声最是关情,王安石寄情黄鹂,寄情山水,更可显现出其孤芳傲洁、超尘脱俗的耿直品性。后黄庭坚极爱此词,便仿效王安石亦作《菩萨蛮》一首:
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
江山如有待,此意陶潜解。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
王安石晚年醉心于字说,多与苏轼探讨。苏轼曾戏言:“以竹鞭马为笃,以竹鞭犬为何?”又举“坡”字问王安石何义,答言:“坡字,土之皮也。”苏轼言:“然滑字为水之骨乎?”王安石默然,又王安石问苏轼鸠字何解?苏轼言:“《诗经》有云,鸤鸠在桑,其子七兮,和爷和娘,恰是九个。”王安石悦然,后乃悟苏轼借鸠字来戏谑他。
王安石之子王雱曾作其父画像赞云:“列圣垂教,参差不齐,集厥大成,光于仲尼。”是以将其父与圣人孔子相比并有超越之意。此言虽然失实,但是王安石才学豪情及他那传奇的一生亦为后人叹服。
【小传】: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中进士后,曾任过地方官。神宗时为宰相,创新法以改革弊政,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后辞官退居南京。他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文学成就颇高,影响甚巨。其诗长于说理,精于修辞,内容亦能反映社会现实。词虽不多,却风格高峻豪放,感慨深沉别具一格。有《临川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