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947|回复: 4

《明镜》周刊“黄色间谍”事件的是是非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23 06: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明镜》周刊“黄色间谍”事件的是是非非
Großansicht des Bildes mit der Bildunterschrift:  明镜大楼前的示威人群
8月26日出版的《明镜》周刊刊载封面文章“黄色间谍”(Die gelben Spione),称近些年中国加强了对德国科技和经济领域的间谍行为,在德国公司实习的一些中国留学生也被怀疑成间谍。事隔将近3个月,这篇被中国舆论界定义为“反华报道”的文章引起的风波越来越大。在德华人学者学生联合会等组织成立维权委员会,决定以“侮辱罪”、“诽谤罪”等罪名向德国汉堡地方法院起诉《明镜》周刊。德国之声中文网记者采访了维权委员会发言人周坚。

11月10日,150多名中国学生及在德华人前往位于汉堡的《明镜》周刊总部大楼,举行示威活动,并递交了抗议书,要求杂志社在本月19日出版的最新一期周刊上刊登道歉声明。《明镜》周刊对此没有做出任何理睬。按照学联之前的计划,他们要在诉讼时效失效前,也就是最晚到11月26日(下周一)向汉堡地方法院提起诉讼。




Bildunterschrift: Großansicht des Bildes mit der Bildunterschrift:   这起维权事件中的一个代表性人物是在柏林工作的39岁的周坚。在德国已经生活了近19年的周坚今年夏天看到“黄色间谍”这篇文章后,认为文章损害了中国和在德华人的尊严和荣誉。他将14页长的文章翻译成汉语,发表在留德论坛上,引起在德留学生及华人的激烈讨论。10月20日,学联等一些社团组织召开“反击明镜”维权讨论会,决定通过“舆论反击、示威抗议、法律诉讼”三个步骤开展维权活动,维护尊严。



讨论会认为“黄色间谍”这篇文章已经远远超出德国法律对言论自由新闻自由的保护范围,对中国、中国文化以及华人进行侮辱。周坚举出文章中的一处细节作为例子说,《明镜》周刊的记者翻译了一句看似孔子的名言,实际上却是“假借孔子之口,大肆污蔑华人”。文章中这一句是“Wer nicht in den Spuren anderer wandelt, kommt nicht ans Ziel”,意思是说,不遵照前人的足迹走路,就实现不了目标。有网民翻查论语,认为这句德文翻译取的是“先进篇”中“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周坚表示:“仔细看过论语的人,马上就意识到这句话是对不上号的。《明镜》周刊对这句话做了自己的诠释,认为我们中国人从孔夫子那时候开始就学会拷贝是一种艺术。说我们从文化根源上就不尊重知识产权。我的手头上有三个经典的德文翻译版本,但都不是《明镜》周刊式的翻译。他们断章取义得非常厉害,就使得对中国文化缺乏了解的人误以为文章写的是事实。”



“黄色间谍”引用香港《远东经济评论》将“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中华人民共和国)改称为“People´s Republic of Cheats”(骗子人民共和国)的内容也同样让周坚愤慨不已。“作者通过这种方式再一次加重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蔑视,” 周坚说,“似乎我们华人本身就带着骗子的面貌。这种做法不仅违反了新闻法的规定以及记者的职业操守,同时也触犯了德国刑法中有关‘侮辱罪’的条例。”



《明镜》周刊在这篇文章中引用中国驻澳大利亚悉尼总领事馆前三秘陈用林的话说,“每一个被准许出国的中国学生和商人面对党都有歉疚感。作为对党的回报他们愿意当间谍或者告密者。” (2005年陈用林向澳大利亚政府申请政治避难,同年获得永久居留权。)记者在文章其它位置也强调“当然不是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博士生、每一个客座教授都是情报线人,间谍恐怕只是少数人,但问题是:反间谍机关不知道究竟有多少人是间谍”。周坚认为,《明镜》周刊的高明之处正在于此。“专业记者编辑都明白,如果无限制地写,马上就会面临非常严重的法律问题。为了巧妙地做一些掩饰,似是而非地,轻描淡写地‘强调’当然不是每个学生都是间谍,” 周坚解释道,“这篇文章其它地方都是先入为主地误导读者。从理解上,任何一个人不可能感受到,明镜周刊不想将间谍嫌疑撒到全体华人头上,结果刚好相反。”




Bildunterschrift: Großansicht des Bildes mit der Bildunterschrift:   目前,维权委员会准备按照德国刑法典,以“侮辱诽谤中华文化”、“煽动民众罪”、“侮辱国号罪”等罪名提起诉讼。但是由于经费上的限制,维权委员会想找到合适的律师还是非常困难的。全德范围内只有4位华人拥有律师执照,可是方向又不对口,没有办法直接参与到诉讼的准备过程中来。现在只能依靠学习法律或者有过相关工作经验的学者学生来做准备调查。



对胜诉的几率周坚表示很难判断:“司法诉讼在最后判决前谁也说不清胜算如何,因为最终总是由法官来定夺。”他强调,提起诉讼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这些天维权委员会抓紧时间寻找愿意代理此案的德国律师,周坚称,他们也已经做好准备,在找不到合适律师的情况下,自己去法院提交诉讼。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3 06:39 | 显示全部楼层
德国互联网专家:说黑客来自中国军方没有足够说服力
Großansicht des Bildes mit der Bildunterschrift:  台湾的黑客(资料图片)
德国明镜周刊在周一默克尔访问中国的同日爆料称,中国军方的黑客试图进入德国总理府和其他政府机构的电脑窃取信息。德方这么肯定黑客来自中国有没有道理,怎样追查黑客?就这些问题,德国之声中文广播采访了德国专业杂志CT的副总编约尔根•库里。

德国之声:黑客指得是那些在互联网系统中以袭击电脑为目的的恶意攻击者。明镜周刊报道说,黑客都来自中国军方。不过另外的报道也称,很多国家的情报机关也通过黑客以及所谓的“木马程序”窃取其他国家的机密,是不是这样呢?

库里:情报机关利用黑客手段是大家都知道的。他们试图通过在互联网植入木马程序盗取情报。现在这一情况严重到网上已经出现了专门编写窃取情报程序的“黑客专业户”,他们的服务对象不仅仅是情报机关,也为某些企业窃取其他竞争对手的资料。现在这样的买卖十分红火,专家估计这一业务领域创造的价值已经超过了10亿美元。目前黑客进行袭击不单单是为了破坏他人的电脑,而是进行有目的的袭击。也就是说,黑客编写木马程序,不仅仅是为了在互联网上传播,而是有目的性的盗窃某某公司的情报。

德国之声:现在明镜周刊援引德国宪法保护局的消息说,这些黑客来自于中国军方。网上的黑客能不能被确认身份?怎么确认黑客的身份呢?

库里:追查起来很困难。很多企业在进行恶意攻击的时候已经不再使用自己公司的电脑,而是他们随便找一个互联网用户,通过病毒感染这位普通用户的电脑。这位普通用户仅仅是黑客的中转站,然后黑客利用这台被感染的电脑发动攻击。也就是说,黑客实际上在普通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控制了他的电脑,并且从事破坏互联网的工作。因此,追查凶手的工作相对来说十分困难。

德国之声:可是看起来德国情报机关十分肯定地说,这是来自中国军方的攻击。他们有理由这么肯定吗?

库里:我认为这一说法还立不住脚。如果计算机专家追踪到了木马程序的源头,可能可以确定攻击来自中国的一些城市。前提是这些黑客头脑不够聪明,手脚不够干净,留下了一些蛛丝马迹。然后人们看到这些城市有一些部队的驻地,这样可以估计这些攻击者来自中国军方。然而,这些情报的说服力有限。人们无法拿出就算是到法院也能被认可的证据,除非专家逆向追查到黑客的电脑。

德国之声:既然从技术角度看,确认黑客的身份十分困难,那么这一次明镜周刊的报道却引起了公众的高度警觉,批评之声不断。您觉得这样的反映是不是过激?

库里:这样的反应质疑中国伦理道德有问题本身就很矛盾,因为德国也有这样行为。我估计,德国联邦情报局也使用类似的手段。我们也知道,美国国家安全局内有部门专门从事工业间谍活动。德国在下萨克森州有一家风力发电设备厂家情报遭到剽窃,后来调查的证据明确显示,美国情报机关参与了此事。在西方社会,人们并不把这种行为看成是道德败坏,单单指责中国人是不合适的。中国作了世界其他国家也在做的事情。

德国之声:不仅仅情报机关利用木马程序,现在德国内政部长朔依布勒还建议,通过互联网对恐怖嫌疑人的电脑进行监控。这难道不是同样的手法吗?

库里:德国内政部长朔依布勒目前真的要忍受这种精神分裂的症状。因为他使用的所谓的联邦木马程序和秘密的网络检查与黑客使用的方法完全相同。德国的电子信息行业以及个人隐私保护团体对此做法都提出了批评。他们认为,朔依布勒的做法对整个互联网的安全以及互联网用户对互联网安全的信任感提出了质疑。这样,没有互联网的用户可以肯定的认为,他的电脑真的是他的个人电脑,因为官方可以随时秘密的通过网络对其电脑进行检查或控制。如果人们一方面抨击外国的情报机关使用木马程序,自己在另一方面也使用同样的方法,这就是所谓的精神分裂症,这是普通互联网用户无法理解的。

德国之声:目前有没有打击互联网黑客的国际法或者国际公约?

库里:欧洲理事会有一个所谓的“打击互联网犯罪公约”,主要针对那些互联网上的罪犯。与此同时,人们还需要一个禁止通过互联网进行工业剽窃、禁止通过木马程序对私人电脑进行搜查的国际公约。但是我很怀疑政界是否有能力就此项事宜达成共识,以及就算达成共识是否所有国家都会参与。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3 06:40 | 显示全部楼层
德国明镜周刊不久前以封面为“黄色间谍”为题报道说, 今年5月在联邦总理府,外交部,经济部以及科技部的电脑中全都发现了中国的间谍程序。但专家们听到这个消息并不以为然,他们指出,西方情报部门照样利用电脑搜集情报,而且还不止窥测各大部委的机密。德国企业的专业技术也往往被盗窃。

中国黑客攻击德国电脑。这并不是什么新闻,也没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早在今年2月,德国联邦宪法保卫局就警告说,要警惕中国通过电脑窃取经济情报。联邦宪法保卫局副局长雷姆贝格当时在接受德国财经时报采访时指出, 中国黑客的攻击已有所加强。下萨克森州宪法保卫部门负责人克拉森说:“我们从企业界得到消息说,已经发现了这类攻击。不久前媒体也报道说,这些攻击行动主要来自亚洲地区,并使用了木马程序。我们现在能提醒各家公司的是,必须采用密码手段。不能通过电子邮件公开讨论敏感问题。”



然而从事电脑间谍活动的并不止中国一家。西方情报部门也善于利用这种现代技术。电脑杂志CT的副总编库里说:“情报部门试图通过因特网,通过病虫,病毒和木马程序等等窃取密码情报,这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而一些网络犯罪分子现在已经成了编制这类软件的高手。他们不但为情报部门服务,还为一些企业窃取其它企业的情报提供服务。这类活动已经成了每年超过数十亿美金的大宗生意。”



朋友之间也出现了间谍活动。比如最近法国各大部委的一些高官只能放弃使用心爱的“Blackberry”即黑莓手机。这种手机不但具有接收发送电子邮件的功能,而且还可以随时提取终端电脑上的数据,因此成为许多企业部门高管和政府部门高官的心爱之物。然而法国反间谍部门不久前发出警告说,Blackberry数据流通所经过的服务器并不在法国,而是在美国和英国。



顺便再说说美国。美国国家安全局可能也在为经济界做事。库里指出:“我们知道,美国国家安全局有时也在搜集工业情报。德国东弗里斯兰地区的一家风力发电公司就发生了这样的事。该公司有证据证明,美国情报部门在他们那里从事了窃取工业情报的活动。看来美国人也并没有将这种手段视为不道德的行为。如果现在只将中国人钉在耻辱柱上,这不够公平。中国人不过做了大家都在做的事。”



大家都在做,任何人也都有可能成为受害者。但从现实情况分析,德国企业恐怕在应对攻击的准备工作方面做得最差。经济安全工作联合会主席门克对德国企业界发出警告说:“作为协会方面我们要告诉大家,那种不会偏偏攻击我们,即便受到攻击,损失也不至于大到危及我们的生存的想法,是要不得的侥幸心理,并不是符合实际情况的风险意识。”



德国各大部委官员们的风险意识也很薄弱。负责德国所有最高行政机构网络工作的柏林-波恩信息协会去年查出的所有有害程序中,木马程序就占了55%。但根据专业杂志“信息周“的调查,德国这些部门的IT负责人中只有十分之一的人认为,信息安全是个严重的问题。



有多少间谍活动, 就有多少狡猾的手段。比如如果有人将在公司停车场上偶然发现的别人丢失的USB存储器插入了自己办公室的电脑,那么公司的网络系统今后可能也就没有秘密可言了。



还有一个例子也引人发省。一家中型企业的老版抱怨说,他的产品不知什么原因总是被仿造得天衣无缝。而为了保护企业的机密,他每天都注意更换公司电脑的密码,然后通过手机告诉工作人员。最后经过专业人员调查才发现,这名企业老板的手机被人捣了鬼。每次老板同雇员通话都个第三者在旁听。



通过现代技术窃取情报的手段已经数不胜数。经济安全工作联合会主席门克强调说:“问题不仅来自中国。最重要的还是我们的工作人员必须有防范意识,要提高警惕。尤其在他们接触密码材料时,必须要懂得防范外来的攻击。”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3 06:47 | 显示全部楼层
德华人起诉"黄色间谍"报道 杂志总编开溜(图)



    如果在德华人决定起诉,《明镜》总编辑施蒂芬·奥斯特将成为被告之一。小图为刊登“黄色间谍”一文的杂志封面。法新社
针对《明镜》周刊一则“黄色间谍”的反华报道,在德华人打算将其送上法庭,但杂志刊发照片中的五名中国留学生却顾虑重重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梁辉发自北京

德国《明镜》周刊一则“黄色间谍”的反华报道所掀起的风波远未平息,在德华人斥之法律手段已箭在弦上。



8月26日,在德国主流社会拥有相当影响力的杂志《明镜》,刊发了一篇长达14页的封面文章,矛头直指中国,诬称所有在德中国留学生为间谍。该杂志不仅打出醒目的“黄色间谍”标题,还配有一张黄色面孔从幕后向外窥探的照片。报道中露骨的辱华情绪、直裸裸的攻击性语言,大大超出了华人忍耐的底线,也让一些德国普通民众嘡目结舌。

“是可忍,孰不可忍”“该出手时就出手”。在“人在德国”网络论坛上,一些华人网民如此表达自己的愤怒之情。依照德国法律,11月26日是提出法律诉讼的最后期限。时间紧迫,而《明镜》周刊至今没有任何答复,起诉《明镜》在所难免。

倪诚,1999年的赴德学者,目前是在德华人学者学生联合会副主席。热衷华人公益事业的他向《国际先驱导报》透露,现在已经成立了在德华人维权委员会,负责组织此次上诉。不过,具体方案还未最终确定。

《明镜》总编辑提前离职

也许是巧合,据德国媒体日前报道,《明镜》周刊的总编辑施蒂芬·奥斯特将被提前解约,原因是股东董事会对他投了不信任票,半数以上董事会成员不认同他的报道风格和思路。消息人士向《国际先驱导报》透露,奥斯特的聘任合同本要到明年9月份才到期,但估计他将在今年年底前离职。

不过,该消息人士强调,总编辑提前解约是《明镜》内部事务,跟此次反华报道风波没有关系,因为《明镜》内部对杂志的报道风格、思路早有分歧。倪诚则向《国际先驱导报》表示,如果进行法律诉讼,总编辑奥斯特肯定是主要被告对象,他的提前离职也许是个好消息。但是,倪诚同时表示,不对《明镜》内部人事变动作任何评论。

有理、有利、有节是华人反击《明镜》辱华报道的原则。11月1日在法兰克福华人团体联席会议上,确定了“舆论反击、示威抗议、法律诉讼”三步骤;11月10日,在德国汉堡《明镜》周刊总部大楼前,150多名华侨华人以及学者学生代表举行了示威活动,并提交了抗议书,要求《明镜》在下一期周刊上刊登道歉启事。但在18日上市的新一期《明镜》周刊上,记者并没有刊登任何声明作出回应。

华人律师主动请缨

打官司,《明镜》周刊应该算得上是老手了。并非第一次因报道“失误”惹火上身的《明镜》,早已网罗了一大批律师、法律顾问为自己保驾护航。因此,华人团体要打赢这场官司,算得上是一场法律攻坚战。

“最好是能够聘请到熟悉该法律领域的德国律师。”倪诚告诉《国际先驱导报》,可能会以“侮辱罪”或“诽谤罪”上诉。由于担心聘请德国律师会有所保留,倪诚准备寻找华人律师辅助。在德国的华人律师很少,目前已有一位华人律师发来电子邮件主动请缨,维权委员会也在主动联系另外一位华人律师。

对于如何打这场官司,维权委员会还没有具体的方案。倪诚在答复本报的电子邮件中表示,下一步的具体方案要等《明镜》周刊最后的答复来确定。如果它在11月19日最后期限前没有任何答复,维权委员会再商讨下一步行动。

据了解,现在已经有很多华人在为起诉《明镜》献计献策。在“人在德国”网络论坛上,一位对德国法律较了解的网民发贴说,在德国法律中的侮辱罪,需要严格界定侮辱的对象。如果仅是泛指是侮辱了“中国人”或“在德的中国人”,那胜诉的机会为零。因此,“一定要清楚到底侮辱了谁”。

对此,倪诚表示手上也掌握了一些证据。比如,《明镜》文章配发照片中的中国留学生能够站出来起诉,那胜诉的几率会大增。

照片上的中国留学生有顾虑

如果找到照片上的五位中国留学生,那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但事情没有想像得那么简单。倪诚向《国际先驱导报》透露,报道插图上的五位中国留学生来自克姆尼茨大学,学校外办征求他们同意后把照片刊登在学校网站上,但对《明镜》如何获得这张照片并不知情,也没有获得五位中国留学生本人的同意。

《明镜》周刊这种做法,显然侵犯了中国留学生的肖像权以及名誉权。据了解,这五位中国留学生也承受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他们曾经找过大学外办寻求追究《明镜》杂志责任的途径和办法,但竟然被告知《明镜》这一做法没有违法,不能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倪诚说,维权委员会也曾尝试与这五位受到侵害的同学进行了接触,想说服他们站出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是,他们有一些顾虑,“估计是担心影响自己的学业”。

华人维权困难重重

与《明镜》这样拥有巨大财力和社会资源的德国主流媒体打官司,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倪诚坦言,在维权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首先是组织上,在德华人缺乏一个强有力的维权机构,这使得我们很难对类似事件及时作出反应,连统一意见也需要较长的决策时间。其次是华人缺乏维权的实践经验。华人希望融入德国的主流社会,面对辱华、欺华,一方面要抗争诉求,另一方面也要避免和防范过激的言论和行为,以免授人以柄。另外,缺乏维权经费。无论是本次针对《明镜》的维权活动,还是维持一个常设维权机构的长期有效运转,至今没有稳定的资金保障。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华人维权观念总体上非常淡薄。

此次对《明镜》的上诉,仅仅是华人维权的一个开端。维权委员会发言人周坚说,上诉的意义并不在于胜败,因为这是一场为争取华人尊严和权利的战争。上面提及的网友说:“我们可以一直打到联邦法院,等到那个份上,即使官司输了,德国那一小撮人以后要写污蔑中国的文字,也要仔细掂量掂量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倒希望官司多打一段时间。”(国际先驱导报)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3 07:10 | 显示全部楼层
德国近年来不断升级的中国威胁论,不禁使人重新忆起过去在欧美国家曾广泛传播和流行的"黄祸论"。那是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一个充满对黄种人极端仇视和恐惧的概念"黄祸"象幽灵一样在欧洲和美国游荡着,给中国人和在欧美国家的华人造成了无数麻烦和灾难。


谁是最早提出"黄祸"这一概念的罪魁祸首? 迄今好象还没有定论,有人认为是德国人, 起码德国人在宣传"黄祸论"方面是最积极卖力的,特别臭名昭著的是那个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和他的《黄祸图》。


德国皇帝为什么那么积极宣扬"黄祸论"呢? 主要是因为德国是一个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有着抢占世界上当时还剩下的地盘的强烈欲望,但是又想尽力避免与英、法、俄、美等列强的冲突,于是就想出一个战略计谋,即大力宣扬来自亚洲黄种人的威胁,把其他列强的视线引向亚洲,以实现"祸水东引",趁火打劫。为此,威廉二世亲自画了《黄祸图》的草图,委托德国的一名著名宫廷画家绘制,并命大量复制,除赠送给俄国沙皇以外,还广泛赠送给了欧美国家的领导人。


此后,在1897年,德国利用两名德国传教士在山东巨野县被杀,派德国远东舰队占领了胶州湾。1900年,德国派出强大远征军参与八国联军侵略和掠夺中国。19001年,清朝派遣醇亲王载沣赴德国"赎罪",并在北京为被枪杀德国公使克林德建立牌房。


今天德国媒体及联邦和个别州的安全机构官员为什么又大张旗鼓地炮制"黄色间谍论"呢? 这是为了耸人听闻而制造出的孤立的新闻事件? 还是有着更深层的战略考虑? 如果中国继续麻木不仁,是否存在着德国象威廉德国那样再次鼓动其他列强共同"惩罚"中国的可能性?


还有一个问题也是值得考虑的,即: 这样明目张胆地宣扬带有种族主义内容的言论是一种违反法律的犯罪行为吗? 如果确认违法,是否可以考虑到国际法庭起诉德国有关人员呢?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1, 2025-1-7 19:05 , Processed in 0.062988 second(s), 19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