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全世界都把期待的目光投射在北京市环保局的大气环境监测数据上——北京空气质量究竟怎样,北京能否给运动员提供一个舒适的可创造佳绩的环境?
这种特别的关注并不奇怪,各奥运举办国都已明确无误地意识到:现代奥运会,不仅仅是让世界感受其体育精神、文化氛围,还要让大家充分享受一个健康洁净的奥运环境,生态文明已是奥运精神的重要体现。
申办举办,环保都是硬指标
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各届奥运会的筹办中,各国都朝着建设的大型化和现代化大步迈进,却较少考虑这些建设对城市和自然环境的影响,这给主办城市带来了一些不良后果,也直接影响了奥林匹克运动自身的发展。
因此,自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人们开始反思,只是为了轰轰烈烈十几天,值不值得大兴土木甚至不惜毁坏环境、浪费财富?大肆铺张的奥运盛会是否能体现真正的奥运精神?
1972年,慕尼黑夏季奥运会提出了“健康环境中的健康比赛”口号,号召各国奥委会在各自国家的奥林匹克公园种植灌木。
1980年,普莱西德湖冬奥会组委会采用临时建筑来减少对环境的改变,对永久性的设置则以长期使用的观点设计。
1988年,汉城奥运会完成了一项规模巨大的美化城市的计划,采取一系列综合治理环境的措施,降低大气中粉尘和二氧化硫含量,并耗时8年改善了汉江水质。
国际奥委会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正式举起了环保大旗。1991年,《奥林匹克宪章》增加了一个新的环保条款,指出奥运会举办城市必须考虑相应的环保问题。
1996年,国际奥委会成立了环境委员会,并要求申办城市必须具备城市美化、环境优雅的条件。
1999年,奥林匹克环境保护方面的纲领性文件——《奥林匹克运动21世纪议程》获得通过,促进可持续发展成为奥林匹克运动的根本目标之一。
自此,无论是申办奥运还是举办奥运,环保问题成为一个硬指标。国际奥委会对奥运申办城市在环保方面的要求涉及多方面,包括必须提供一份有关当地环境状况的简要报告,说明有关环境健康、保护区域、文化遗址及可能产生的自然破坏;由具有法定资格的当局提供一份正式保证书,表明组织奥运会所必须进行的各项工作符合当地环保公约;提交一份关于奥运会保护环境行动的计划;说明在减少交通及可能的公路扩建中所引起的空气污染和噪声方面采取的措施等。
主办城市一旦被选定,国际奥委会的环境专家还会密切跟踪奥运举办国筹备过程中是否兑现了其环保承诺,并随时敦促举办城市做出整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