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9-16 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什麼是代謝症候群 讓專業醫師告訴你
以下蕭醫師簡稱「蕭」, 編輯簡稱「編」
編: 首先請蕭醫師為我們介紹什麼是代謝症候群?
蕭: 代謝症候群的全名是「新陳代謝症候群」, 英文原名為「Metabolic syndrome」, 是近幾年出現的一個新的診斷名詞, 它不算是一種疾病, 而是疾病前的一些症狀的集合, 指的就是三高+肥胖症。「血壓高」、「血脂高」、「血糖高」為三高, 若是再加上肥胖症我們可以把它們換成五個指標來做檢測: 第一個是血糖高、第二個是血壓高、第三個是三酸甘油酯上升、第四個是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HDL,俗稱好的膽固醇)過低、第五個是腰圍過粗。若以上所說的五項若有三項或三項以上符合, 那麼即可以判定是代謝症候群。
代謝症候群之臨床診斷準則(資料來源: 2006年國民健康保險局)
危險因子 異常值
空腹血糖值(Fasting Glucose)上升 FG ≧ 100 mg/dl
血壓(BP)上升 收縮壓(SBP)≧130 mmHg、
或舒張壓(DBP)≧ 85 mmHg
三酸甘油酯(Triglyceride)上升 TG≧ 150 mg/dl
高密度酯蛋白膽固醇 (HDL-C)過低 男性< 40 mg/dl、女性< 50 mg/dl
腹部肥胖(Central Obesity) 腰圍: 男性≧ 90 cm、女性≧ 80 cm
備註: 上項危險因子中「血壓上升」、「空腹血糖值上升」之判定, 包括依醫師處方使用降血壓或降血糖等藥品(中、草藥除外), 血壓或血糖之檢驗值正常者。
編: 為什麼會產生代謝症候群?
蕭: 造成代謝症候群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肥胖, 再來即是缺乏運動。而最根本的原因是胰島素的敏感度不夠。因為體重上升卻又不運動, 就會導致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下降, 產生了血糖變高、血壓變高、及血脂肪變高等問題, 到最後就會變成代謝症候群。
編: 代謝症候群又會帶來哪些問題呢?
蕭: 這幾年國民健康局也把它當成施政的重點, 就是因為它是造成很多疾病症狀產生的最大原因, 像是腦血管疾病(如腦中風)、心臟病(如心肌梗塞)、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等。擁有代謝症候群症狀的人會得到心血管方面疾病的機率要比一般人大上許多, 在此我舉幾個例子來說明。大家都應該知道高雄市長陳菊, 在當選沒多久即腦中風, 就是因為她的高血壓讓她突如其來的產生腦中風, 而她就是典型的新陳代謝症候群。另外像是英業達董事長溫世仁、歌手馬兆駿.. 等, 都是因為本身是代謝症候群的危險份子, 卻沒有好好地去做改善預防, 最後產生腦中風、心肌梗塞等病症辭世。仔細去分析, 他們都有相同的病史, 也有胖、脖子粗短等共同特徵, 這些都是擁有代謝症候群的共同特色, 所以新陳代謝症候群也就是產生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險因子。
編: 什麼樣的人容易得到代謝症候群?
蕭: 首先就是肥胖者, 體重過重會對身體造成負擔, 更容易連帶衍生出許多病症。再來就是男人, 因為男生脂肪分部的狀況, 容易產生我們俗稱的蘋果型肥胖, 即脂肪很容易囤積在腹部, 導致腰圍變粗, 符合五大危險因子中的其中一項; 最後就是年紀大的人, 依據國民健康局92年調查研究顯示, 國人代謝症候群盛行率在15歲以上為14.99%(男16.9%、女13.8%), 且隨著年齡上升而有增加的趨勢。
編: 那麼我們又該如何去治療及預防代謝症候群呢?
蕭: 其實最簡單的就是改變你的生活習慣。而且必須長期地改變飲食習慣及增加運動量。然而大多數現代人普遍都不注重這些問題, 也因此在此特別跟大家再次提醒。另外還有一點就是當你發現自己的腰圍有變粗的跡象, 這就是第一個警訊, 你的身體在告訴你已是代謝症候群的高危險群了。此外像是年紀較大的人也很容易成為代謝症候群的一份子。想要確定自己是否屬於高危險群, 最好的方法就是每年都去做身體健康檢查, 特別是: 血糖、血壓、三酸甘油酯、及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都是能在第一時間提醒自己是否罹患代謝症候群的最好方法。
代謝症候群產生的原因
1.肥胖(以中廣或腹部肥胖居多)
2.缺乏運動
3.不當的飲食習慣
4.壓力過大
5.老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