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不用翻译?电影《迷失东京》观后
本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爱情,不用翻译”,乍看之下觉得这个片名取得很浪漫,爱情就是一切尽在不言中,否则怎么叫做爱情呢!看了之后才知道其主题内容比较接近原文片名“LostInTranslation”,两人迷失在语言不通的陌生城市,“寂寞“挥之不去,如影随形,内心渴望的是一份真实的爱,可是所作所为的是却是如何逃避寂寞--不管是外遇还是做爱。愈逃避就愈寂寞,要做更多事让自己感觉到不寂寞,做更多事就愈空虚,整个人好象要被寂寞吞噬了,走不进对方的心,可是也走不出来这种寂寞的关系,最后就迷失(Lost)在这个寂寞里。“爱情,不用翻译”是我们对爱情的想象,以为有了爱情,一切就会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对方因为爱我就会心甘情愿的为我付出一切。可是事实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满足我们的所有需求,就像我们无法满足别人所有的需求。用“如果你爱我,就应该『心甘情愿』的为我做一切”,这种高标准要求对方的人一定会失望,因为妳也无法『心甘情愿』为他做一切。这种事实与想象之间的落差,是造成寂寞空虚的主因,只要妳有想象就一定有落差,这是爱情的必然。对这种必然性的接受,且无怨无悔的一往情深,正是爱情令人动容之处。
两性之间的吸引力大多来自“相异性”,而不是“相似性”,我们喜欢从别人身上拿到自己没有的东西。换言之,吸引力是从“匮乏”中产生的,爱情是因相互匮乏而结合,因得不到自己的匮乏而分开的。这种关系模式中只看到自己想要的部份,而没有看到一个人,基本上是把对方给“物化”了,只要他能提供满足妳的东西(不论精神或物质),他才是存在的、才是有价值。否则,妳就认为他不爱妳,妳也不会再爱他。可是人是一个整体,妳很难只要一部份,而不接受其它部份。当妳爱一个人的时候可是要“概括承受”,理由很简单,因为他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个东西,他有妳要的部份,也有妳不要的部份,这些都是他。妳只要他表现妳要的部份,不是欺骗自己,就是逼他说谎,这也就是在爱情中需要那么多谎言的动力。当妳把对方物化成一个东西之后,很自然地妳也把自己“物化”了。妳只能拿自己的一小部份跟别人交换,这背后是有很多不安与恐惧的,当自己不能满足对方时,妳会很没有安全感,这种不安感常常是用『控制对方』来掩饰,愈控制就愈失去对方。这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真相是我们都无法完全满足对方,却硬要逼对方这样做。当看清真相的时候,也是很多人分手的时候。 爱情当然是要翻译(Translation),因为每个人对爱情的剧本,都是用自己独特的语言书写,其中充满想象、投射、隐喻、谎言,还有别人一辈子也猜不到的弦外知音。问题是我们都以为别人看得懂我的爱情剧本,并且会配合我的剧本演出,没想到一上场根本就不是这么一回事。有人会怪对方不配合,不断地换角色,想找个完美情人;有人会怪自己,一再修改自己的剧本,委屈受苦地待在一份关系里,盼望有一天对方会注意到她的需求,配合演出。寂寞的人跟寂寞的人在一起,不管他们一起做什么事,只会更寂寞。
凡是从匮乏出发的爱情,很容易陷入“别人要给我幸福”的迷思,而忘记自己所该责任的部份。幸福不是天上掉下来的礼物,这种没有“自我参与”的幸福,肯定是得不到的,请问:妳何德何能,为什么别人要给妳幸福?别人给妳的幸福,别人也可以从妳的身上拿走。为什么幸福不是自己创造的呢?人终究是孤独的,
自己无法给自己的东西,从别人身上也是要不到的;即使一时让妳要到,妳也必须付出相对的代价,但妳知道这毕竟是别人的东西,不是妳的东西。不只是爱情,人世间的真相就是如此。这不是对爱情的失望,而是对爱情的尊重、对生命的谦卑。我是一个人,有我的能与不能,有我的限制与跨不过的地方;对方也是一个人,他也有同样的困境。我不要求对方为我的幸福负责,我愿意为自己的生命负责。如果我爱对方,我不仅让对方看到我行的部份,同时也让他看到我不能的部份,这是『人』跟『人』的接触,真正的爱开始流动,幸福就在其中。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