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izabeth 发表于 2010-9-19 11:31

ZT(天国王朝)一个麻风病国王的极限成就

本帖最后由 elizabeth 于 2010-9-19 12:36 编辑

http://blog.sina.com.cn/pic/476cc1c0d90b6138562ea


最近疯狂的迷上了历史上并不受人注目的The Leper King-- BaldwinIV of Jusesalem。中文名字有许多种译法,姑且叫做博杜文吧。
  
  博杜文四世陛下生活在12世纪的耶路撒冷,是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后建立的耶路撒冷王国的国王。在他16岁的时候(1177)于蒙吉萨尔大败伊斯兰世界的圣雄--埃及阿尤布王朝的Saladin既萨拉丁(1137 or 1138–1193),当时萨拉丁可以说是仓皇而逃。之后Baldwin和saladin签订了和约,给耶路撒冷王国及其附属地区带来长时间的和平。作为本拉登和萨达姆最崇拜的人,萨拉丁,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世,都是一名伟大和强悍的阿拉伯君主。他的这场失利是他生命中仅有的几次。因此更显出Baldwin的军事才能和领袖风范。更最让人惊叹的是Baldwin当时已经身患麻风病。我时常想如果Baldwin没得这个病的话,也许就不会有后来的圣城陷落,整个欧洲和中东的历史都会改变。
  
  在当时的欧洲,整个社会全部处于基督教会的统治之下,把伊斯兰等教派统统视为邪恶的"异端"。耶路撒冷则处于基督教世界和伊斯兰世界斗争的中心(可惜现在也是,不过改成西方和阿拉伯了)。在这样的背景下,Baldwin展示了他极其高超的政治手腕,灵活的保持着各种派系,教派,宗教,种族之间微秒的平衡。难能可贵的是他并没有打击所谓的“异教”,反而真心的听取其他教派首领的意见。在他统治时期,各种信仰的人们可以自由的交谈,彼此平等。他开明的治国思想使得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这三个各有唯一真神的宗教相安无事的共处。他亦同时鼓励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进行贸易。使得耶路撒冷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城市之一。
  
  从医学角度来讲,麻风病有很多种,并不是不治之症。可惜Baldwin得的是最重最难以医治的一种。而王冠所带来的压力,责任和繁重的工作使得他的健康每日俱下。但是据史书记载我们的国王只是病变部位的身体皮肤腐烂。并没有扩展到面部,并不像电影“天朝王国”描述的那样整日带着面具,难以见人。幸好是这样,让我可以花痴的幻想一下博杜文国王也许有过的英俊刚毅的面庞。
  
  在他病情日益加重的最后几年里,国内的形势也日益复杂。1182年博杜文任命他姐姐西比拉(Sibylla of Jerusalem c. 1160 - 1190)的丈夫盖伊(Guy of Lusignan died 1194)为摄政王。盖伊当时的政治同盟是雷纳德(Raynald of Chatillon c.1125-July 4)。雷纳德自从1177年后就一直在他自己的位于死海东部的领地Kerak(中译好像是卡拉卡)城堡作威作福。1181年,面对巨大的利润的诱惑,雷纳德开始不顾Baldwin和saladin之间的和平协议,大肆抢劫阿拉伯的沙漠商队,引来了saladin强烈不满。在交涉无果后,作为报复saladin开始攻击Kerak。雷纳德敢于抢劫阿拉伯商队的行为代表了当时大部分欧洲人的态度:对所有不信上帝的异教徒的极端憎恨,不至他们于死地不后快,而且手段恶劣,极其残暴。
  
  更为火上浇油的是,其后雷纳德还派海盗对圣地麦加进行攻击(当然没有成功),并洗劫了死海附近的村庄。这些行为大大的激怒了Saladin,Saladin大帝发誓不斩下雷纳德的头不罢休(后来他终于实现了这个愿望)。于是,1183年Saldin对Kerak展开了长时间的围攻。摄政王盖伊当时正在城堡参加婚礼。(新娘新郎的名字很长就不写了)可惜盖伊只顾花天酒地的闹洞房,却没有勇气面对Saladin的怒气。盖伊竟然紧锁城门,拒不出兵。
  
  这样继承人当然是不合格的,Baldwin对于盖伊的行为极其震怒,剥夺了他摄政王和继承资格。托着虚弱的病体亲自出征Kerak,再次大败saladin。不过这场战争也加剧了Baldwin病情的恶化。终于,1185年Baldwin散手人寰,年仅24岁。两年后,耶路撒冷陷落,并且从未再属于基督教(其后有几次零星的占领,但都为时不长)。因此,有历史学家称Baldwin的死是整个圣城做陪葬。
  
  不管是不是真是如此,可以肯定的说,自从Baldwin IV之后没有一个国王有能力掌握和统治整个国家。而Baldwin IV作为一个被世俗社会歧视的麻风病人却做到了这一点。博杜文四世最伟大之处不在于两败saladin,而是他爱他的国家,爱他的人民,不论他们信仰真主或者基督,不论他们衣冠楚楚或者步履蹒跚。很难知道这种平等无私的爱是如何在宣言杀尽异端的环境下培养出来的。我想,也许正是他身患麻风病才更让体会到了平等,自由,博爱的含义。也正是这些高贵的品质加上他出众的军事头脑和领导气质,是使本来执着于各自信仰,互相仇视的人们能够和平共处。耶路撒冷也成为那个时代真正的“圣城”!
  
  当我每天抱怨自己的工作,生活的时候,我会想到Baldwin IV--一个身患麻风病人的生命极限成就尚如此,我为什么不能做到更好?
  
  题外话,电影天国王朝里面爱德华-诺顿演的Baldwin很传神。由于带着面具,诺顿仅仅依靠眼神,动作和声音就演活了整个人物,可以说是整个电影里面最出彩的人物,也是我心中Baldwin的最佳注释。
天国王朝中的历史

      2005好莱坞史诗大片《天国王朝》中耶路撒冷王鲍德温由著名影星爱德华诺顿饰演,虽然在片中出现不多,仅寥寥数面,却极为出彩,现转一篇相关文章。

一、关于耶路撒冷王国

  《天国王朝》片中的耶路撒冷王,那个麻风病人,相信大家都很有印象,实际上,他是耶路撒冷王国第六任君主,这一家子很有趣,祖辈都是行事很有风格很有手段的人物。可惜一手一脚整出来的国家却不是很长久。

  1095年,罗马教皇号召天主教贵族和领主召集军队对塞尔柱人发动圣战,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爆发。在这次东征过程中,十字军在东方建立了一系列十字军国家以巩固他们的势力。这些国家背靠西方势力的支持,是对抗伊斯兰世界的桥头堡。其中有两个国家颇有关联,一个是埃德萨伯国,另外一个就是片中所谓“天国王朝 "——耶路撒冷王国。
 
  说他们有关联,是因为这两个国家的创始人实际上是同一个人,即鲍德温一世,而《天》片中的那个麻风国王是鲍德温四世。

elizabeth 发表于 2010-9-19 11:36

说他们有关联,是因为这两个国家的创始人实际上是同一个人,即鲍德温一世,而《天》片中的那个麻风国王是鲍德温四世。

  1098年,来自诺曼底的布伦伯爵鲍德温一世参加第一次十字军东征,东征开始不久,这个鲍德温就第一次体现了自己的“风格",擅自离开大部队,独自率领自己的部队向埃德萨城(两河流域的古城,亦为基督教圣城之一)进发。其时埃德萨城被塞尔柱人围攻已历两月,而俺们的鲍德温大爷就像山东及时雨宋公明一样,施施然登场了。
  
  援军到来,塞尔柱人撤围。当时的埃德萨军事长官叫做提奥洛斯,对鲍大爷的及时来援简直感激涕零,景仰之情犹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这个时候,耶路撒冷王国的创始人第二次展现了他的风格,1098年3月,鲍德温与提奥洛斯结为同盟,并认其为养子和继承人,同年3月,鲍德温大爷偷袭他干儿子的营地并劫持其全家,要求干儿子用埃德萨城的控制权来换全家的性命。可怜的干儿子舍不得全家人被迫答应,将城交出,却马上成为鲍德温大爷施展第三次风格的实践品,一家老小,包括他自己惨遭灭门。

  就这样,1098年,鲍德温建立埃德萨伯国,称鲍德温一世。

  现在把有风格的鲍德温一世暂且放一放,来说另一个有风格的人。这个人叫做哥德弗德,是一个王子,准确的说是法国布伦王子。而他是鲍大爷的兄长。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11世纪末的欧洲也是一个乱,王子们、贵族们、领主们整天闲着没事干,你丢我,我丢你,也很不可开交。正好,教廷号召大家东征了,枪口终于找到个一致对外的方向了,于是也不闹了,一窝蜂往东边发财去了。贵族这个东西,素来以家族产业经营模式为特点,十字军东征,一家子出去东游的不在少数,哥德弗德和鲍德温两兄弟就是一个范本。

  是这两兄弟都很独立,都很有方向感,不往一个地方去(地方多了抢不过来,分头行事)。在弟弟成功安家埃德萨之后一年,哥哥终于率领部队到达了耶路撒冷那疙瘩,并将其包围。随后的攻城战历时8天,使哥哥的家兵家将损失约70%,世人称之为痛!然而,终于在1099年7月15日,十字军攻破耶路撒冷,稍事休息后,哥德弗德大大爷下令屠城。侵略军用半天的时间,屠尽了城中除行政长官外的所有人。

  哥德弗德大大爷和他弟弟一样,也是个很有风格的人,底下人请他做耶路撒冷的国王,他很生气的说,偶是这样滴人吗?!偶是来保护圣墓滴!于是他给自己取了一个很有风格的称号,叫做“圣墓保护人",以此身份执掌圣城。

  但是哥德弗德大大爷的命不是很好,他只做了一年的“圣墓保护人"。1100年,哥德弗德在耶路撒冷病故。二爷鲍德温几乎同一时间从埃德萨风尘仆仆的赶到,在兄长的遗体前毫不犹豫加冕为耶路撒冷国王,十字军耶路撒冷王国正式建立,标志着圣城回归。

  按照鲍二爷一贯的行事风格以及在此次时间中的惊人行动速度,偶很怀疑哥大爷的病故是不是有点猫腻,呵呵,不过这是完全出于猜测,无事实依据。

  以上即为《天国王朝》中耶路撒冷王国的来由。

elizabeth 发表于 2010-9-19 11:37

二、鲍德温四世之前的王国传承

  鲍德温四世是鲍德温一世的堂弟的外孙的弟弟的儿子,看起来这两个国王的血缘关系似乎是远了点,但鲍德温四世的作为并没有给他老祖丢什么脸。

  在说鲍德温四世那短短不到30年的执政生涯之前,先简单回顾一下耶路撒冷王国在此前170余年中的传承关系和主要事件,免得突兀。

  鲍德温一世顺利加冕之后,那个高兴劲就甭提了。如果说鲍太祖之前的行为都体现了开国君主无一例外的心狠手辣,那么他接下来对国家的治理则体现了优秀的军事和政治才能。首先他很聪明地抢先占领一系列地中海东岸港口,将之纳入王国治下,这样的作用是保障了欧洲通往伊斯兰世界腹地的通道,而地中海各国为了保护共同的军事、贸易通道则纷纷自觉自愿地拱卫耶路撒冷东海岸,随时准备提供强有力的支援,随后他在埃德萨、安条克和的黎波黎建立宗主权,使这三个虾米成为耶路撒冷的附属,让耶路撒冷不必因为被伊斯兰势力包围而显得形只影单。几路散手使下来,耶路撒冷王国盛极一时。

  1118年,可爱的世间奇男子鲍德温一世终于嗝屁了。王国交给了他的堂弟,埃德萨国王,鲍德温二世。这个二世不像是秦二世那样的颠佬,可又让人觉得他真的是有点颠,在位期间,他多次与塞尔柱人交战,多次被俘,但每次都神奇般安然无恙脱身,而且回来后丝毫不以为耻,继续骑着高头大马外出征伐。征战的结果是,在1131年他去世时,比起鲍德温一世时的版图,王国多增加了几乎整个巴勒斯坦地区,一直到达今天黎巴嫩的中部。

  此后耶路撒冷王国的领导者是鲍德温二世的女儿和女婿,女儿作为王室血统的继承人代表着政治和宗室上的传承,而女婿则主要担负着国家军事安全的责任并行使职权。有趣的是,这个叫做福尔克的驸马爷也是一个出色的军事统帅,但是他不像他的老丈人那么喜欢外出扬鞭,而只是稳妥地保证着整个王国的安全,在他有生之年,他成功抵御了曾吉王朝对耶路撒冷和其他十字军国家的攻击,保证了耶稣基督的信徒们在此地能够继续安居乐业

  福尔克在1143年的一次打猎行动中不幸坠马身亡。借此机会,曾吉王朝攻取了埃德萨。这一事件引起了1147年的第二次十字军东征。

  1153年,福尔克的老婆退位,儿子鲍德温三世即位。到了这一代,鲍德温家族的优秀血统仍然没有褪色,据史书记载,三少爷拿着他的剑征服了埃及在巴勒斯坦的最后领地阿斯科伦。但是与此同时,曾吉王朝的第二代领导者,有为的君主纳阿丁也走上了历史舞台,他征服了大马士革,统一了叙利亚的伊斯兰世界,给十字军国家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1162年,鲍德温三少爷去世。其弟阿马里克一世即位,也就是《天》片中鲍德温四世的老爹。从阿马里克开始,这对父子就辛苦的背负上了要和伊斯兰世界两位伟大领袖——纳阿丁和撒拉丁——长期对抗的命运。

  在阿马里克一世12年的执政生涯中,与纳阿丁对抗的同时,他还曾经试图征服整个埃及,但是最后以失败而告终。到了1174年,他和纳阿丁就像约好的一样,先后嗝屁,估计是英雄寂寞,一个死了另一个接着自杀。就这样,王位终于传到了鲍德温四世的手里。这个当时年仅13岁,9岁就得了麻风病的孩子注定要挑起王国最后的重担,去面对他一生中最危险的敌人——撒拉丁。
三、最后强者——一个麻风病人的故事

  1161年,耶路撒冷大教堂,提尔大主教在为一个婴儿做洗礼。主持洗礼的是这个婴儿的伯父,也是他的教父——耶路撒冷国王鲍德温三世。

  在洗礼过程中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当国王把自己的名字作为礼物赐予这个新生儿时,国王的一位近臣开了个玩笑:作为一国之王,只赐一个名字给自己的侄子太吝啬了吧,有没有其他更正式的礼物。国王听了大笑,指着圣十字架说:“那我再给他一个礼物,耶路撒冷之王!"这个事情被在场的礼官所记录。但是当时谁也没有想到,正值盛年的国王会在次年突然病势。

  鲍德温幼年很好动,喜欢学习搏击,喜欢和伙伴玩带有军事性质的游戏。在他九岁时,有一次在教师指导下和伙伴互相以木棍刺击,被伙伴刺中左臂。教师在大声斥责同伴的同时惊奇地发现,虽然鲍德温的左臂已被刺得青肿,但他仍不以为意。起初教师以为这是鲍德温天生坚韧所致,然后一问之下才发现,鲍德温居然对这次刺击毫无痛感。经过宫廷医师的诊治,确认九岁的王子患上了当时最可怕的病症,麻风。

  王位继承人得了麻风病的消息被严密封锁,然而纸包不住火,鲍德温身上出现越来越多的病症,为了掩人耳目,他不得不开始在身上增加衣物以包裹身体。因此在《天》片中,我们所看到的鲍德温四世的形象与历史的真实相去并不甚远。

  管如此,在鲍德温十一、二岁时,他患上麻风的事情在上层贵族中也已经不是秘密。似乎总是天意弄人,如果鲍德温的父亲阿马里克一世活得久一点,那么鲍德温也许还来不及继承王位就会死去,他也就不必以腐蚀之躯来背负王国巨大的责任。然而,在1174年,纳阿丁在与新崛起的撒拉丁争夺伊斯兰领袖位置时突然病势,雄心勃勃的阿马里克一世(家族传统,向来如此)闻讯立即远征埃及,准备联合纳阿丁的遗留势力解决掉撒拉丁,却在途中患急症,不得不撤军并于归途中逝世。

  这一年的鲍德温年仅13岁,根据历来的贵族传统,15岁才是继承爵位的年龄,关于王位的传承,匆匆嗝屁的阿马里克又根本没有来得及留下任何遗命,而一个才13岁的麻风病人可以指望的成数能有多大?虽然这样,耶路撒冷的高层议会在紧急会议中还是提议由鲍德温继承王位,并以全票通过的方式形成决议(残念。。。,活脱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鲍德温加冕的时候,他的病症不得不完全的向一切人公开。奇怪的是,得知这个消息后王国内部相对平静,并没有太多人暴走,反而是罗马教廷带来压力,因为当时普遍认为麻风病是上帝对罪人的惩罚,所以罗马教廷认为让一个患有神罚之症的人来统治圣地实在说不过去。但是对于教廷的态度,耶路撒冷议会不予理会,而耶路撒冷的大主教对教廷的答复是,国王已经是涂圣油之王,请不要置疑主的世间权威和决定!于是罗马教廷也就哪边凉快哪边歇着去了。
  关于鲍德温的加冕,有一个传说,据说在他加冕时,有一只鹰飞入教堂,直接降落在主教将要加冕的王冠上,并张开双翼,恰好在冠上形成十字的形状。(好象很牛逼)

  但是始终因为国王年幼的关系,议会暂时任命了一位摄政王,这个人叫做雷蒙德,也就是《天》片中的那个提亚什么斯,这个人在王国很有地位,是医院骑士团的领导,在《天》片中,医院骑士团与圣殿骑士团分属两个不同的势力,这一点与史实符合,不过实际上,医院骑士团的历史比圣殿骑士团悠久,而且在福尔克时期直接受其统属,有很多光荣的战绩。总之,雷蒙德便向国王宣誓效忠,暂时摄政。

  写到这里,耶路撒冷就快要进入《天国王朝》所叙述的历史时段了。而爱德华.诺顿饰演的麻风国王也将迎来他一生中已所剩不多,然而却辉煌意气的时光。

  《天》片中,巴里安出现的时间是在蒙吉萨战役之后,哈丁战役前夕,推算起来,应该是在1185年或1186年。实际上,巴里安男爵在历史上的出场要大大早于这个时间。早在1174年鲍德温四世加冕时,巴里安和他的兄弟鲍德温(此鲍德温非彼鲍德温,同名不同人)在推举摄政王时,就作为雷蒙德的支持者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因此,他当然不是铁匠出身,而是个世袭罔替真金白银童叟无欺的贵族,而且论辈分他也比鲍德温四世高一辈,因为在1177年他娶了阿马里克一世的遗孀也就是鲍德温四世他老妈做老婆,片中却改成他和鲍德温四世的妹妹(其实是姐姐)有一腿,挺好玩的,不过不大可能,他没那么年轻,鲍德温四世死的时候,他已年近六十(众水鱼晕倒)。因为他的领地在伊柏林,因此,他也被叫做伊柏林的巴里安。

  在重新回到鲍德温登基的时候。老牌贵族雷蒙德不是多尔衮似的人物,没有大权在手就想号令天下的思想,相反,他是一个相对理智、或者说保守的鸽派,主张保疆守土,不要轻易去招惹锋芒毕露的撒拉丁。他有起码的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不是撒拉丁的对手,平心而论,连他都不是,那谁是?回头看看身边那个包裹得严严实实,常年在面具下沉默的麻风少年。雷蒙德所希望的只是平安。

  这样的愿望只维持了三年。1177年,撒拉丁终于完成了以埃及为大本营,大马士革为政教合一中心,整个叙利亚伊斯兰世界为羽翼的基业,并与东罗马帝国达成和平的协议,完成了他远交近攻的战略构想。一切的一切都在为夺取耶路撒冷而准备,此时他的欲望空前膨胀,一心只想着成就不朽功业,在他眼里,阿马里克一世死后的耶路撒冷王国已经没有可以和他抗衡的人物。于是,在1177年的秋天,撒拉丁率领3万塞尔柱精骑出发。

  而在耶路撒冷这边,三年下来,证明了摄政王雷蒙德并不具备掌控王国所有势力的手段和能力。他只掌握了医院骑士团,而另一个重要的力量圣殿骑士团他却没能掌握。王国形成了除他之外的另一个势力——以雷纳德为首的新来的骑士贵族,圣殿骑士团是他们手里的本钱。这个雷纳德,即是在《天》片中被鲍德温用马鞭海扁的那位仁兄。

  雷蒙德老先生是鸽派,雷纳德则是不折不扣的鹰派,为了战略方向问题彼此互不咬弦,雷蒙德凭借自己摄政王的身份保持着对雷纳德的弹压,使得雷纳德一直没有机会对伊斯兰世界进行挑衅。然而,他们不知道,沙漠之王早已不需要他们的挑衅。

  1177年秋,撒拉丁的三万骑兵分成两路发动进攻,其中两万进攻圣殿骑士团所在的加沙地带(这个地名是不是很熟?),一万包围阿斯卡伦。

  耶路撒冷几乎没有任何准备,一开始就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他们事前甚至没有得到什么情报,情报工作失误导致的结果是,在敌军到达阿斯卡伦之前,竟然让国王在少数部队的陪同下到了那个地方,自动把羊羔送到饿虎的嘴边。

  这一年的麻风病少年患者年届十六周岁,仍然整日生活在面具之下,登基三年来,在纷乱的国事中,他依旧也只能继续保持沉默,在国家战略的选择上,也没有人想到去问这个不定哪天就会挂掉的麻风病人的意见。然而没有人注意到,鲍德温家族一脉相成的血液和品质经已慢慢在他体内形成,行将在未来不多的生命旅程中熊熊燃烧。

  塞尔柱人很快就清楚了耶路撒冷王正被他们围困在阿斯卡伦。欣喜若狂的撒拉丁马上组织部队对该地区进行猛烈的攻击,誓要生擒敌酋。国王的骑士卫队镇定而毫无主意地保卫在君主的周围,抱定了进行最后死战的决心。然而这时候,他们却从身后的孩子口中听到了冷静清醒而又条理清晰的指令。骑士们惊奇地转身看着国王,然后鞠躬并举剑示意,执行命令。

  在打退塞尔柱人的进攻后,鲍德温家的少年战术天才抓住对方组织攻势的间隙,率领帐下突围而走。撒拉丁闻讯大发雷霆并派遣马木留克骑兵卫队狂追,但是无济于事。

elizabeth 发表于 2010-9-19 11:37

鲍德温突围后并不向耶路撒冷撤退,他派出通讯员命令各地骑士立即前来与他相会,同时往医院骑士团的驻地进发。在那里,他与带领圣殿骑士团残部突围的雷纳德相遇。狼狈的雷纳德原以为被围的国王已经提前归天,想不到国王已经在部署决战的事宜。他第一次感到那个银面具下所散发的气度,也第一次认识到了国王的权利和威严。于是,耶路撒冷国王集结主力军队,与同样收束军队前来夺取耶路撒冷的撒拉丁在蒙吉萨相遇。

  11月25日,双方大战。结果以撒拉丁的溃败而告终,其马木留克近卫部队几乎全灭。这里介绍一下什么是马木留克骑兵,马木留克骑兵来自埃及,但不由埃及人组成,而是由希腊的色雷斯、马其顿,高加索的亚美尼亚、阿塞拜疆等地方的人组成的奴隶兵团,但是这个奴隶兵团和其他不大一样。马木留克骑兵都是不到六岁时,就从他们的故乡被购买或者拐骗而来,这些男孩基本都不知道自己的家庭和身世。经过筛选的男孩一律被阉割,然后就投入冷酷无情的军事训练,他们主要学习的课程就是马术和格斗。一般都有三分之一的男孩死在成人的过程中,幸存者自然而然地被训练为没有家庭,没有亲情,甚至没有肉欲的战争机器。

  这次大败使撒拉丁退回东边,修养部队。然而战争天才不甘心败在一个弱冠麻风病人的手里。休息一年后,1179年,撒拉丁率军偷袭了在泉水谷的雷纳德和圣殿骑士团,鲍德温闻讯马上亲提大军前来交战。

  双方对峙许久,撒拉丁无法占到便宜。于是双方缔结两年的休战协议。沙漠之王终于被拒绝在耶路撒冷国土之外。

  在《天》片中,鲍德温临死时对西比拉说,他仿佛又回到了16岁那一年,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指挥王国击败了撒拉丁的精锐。这一战即是1177年的蒙吉萨之战。

  电影开始的时候,这一切都已是往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即将走向生命尽头的国王,但其光芒却完全掩盖了所谓的铁匠主角和争吵不休的各色人等,甚至包括撒拉丁。

  1179年泉水谷战役后,撒拉丁退回大漠,继续等待收复圣地的机会。

  而这段时间在圣地的人们中间,却发生了很多纷繁复杂的事情。强敌来临时人们或许可以暂时抛开彼此的分歧联合抗敌,但是一旦外患解除,一切又会马上回归到原来的轨迹上。三国时代袁绍死后曹操不急于进兵而要等着袁家兄弟内讧,日本投降后国共马上开战,都印证了这个规律。

  经历了蒙吉萨和泉水谷两场战役后,雷蒙德和雷纳德开始对“麻风病人"这个事物有了全新的认识。

 认识的结果是,有两点很重要,第一点:就像鲍德温四世在《天》片中抽打雷纳德时所说的,“耶路撒冷,惟我独尊",两派人马都必须收敛起来,不要以为自己可以去掌握什么战略方向。只有国王的意志才是国家的意志,蒙吉萨战役结束后雷蒙德马上很懂事地辞去摄政王职务,将权利交回;第二点:国王惟我独尊的日子不会很长了,因此表面上行动要收敛,暗地里准备工作却要做足。既然暂时没机会出招,就自己先练练内功吧,反正再怎么也要比对方先打通任督二脉。

  一开始,雷蒙德的发展势头相当良好,他从加强内部着手派遣,真真正正的是在练内功。1177年的蒙吉萨战役打完后,他马上就让自己的亲密战友巴里安娶了阿马里克一世的寡妇老婆(斯科特的改编让巴里安完成了母女通吃的伟业),也就是说,他摇身一变就变成了国王的继父的老大。同时,鲍德温的病情使得王国不可能主动发动战事,所以在这段时间里,似乎是雷蒙德一派在占据上风。

  但另一边的雷纳德也没闲着,他虽然在内家修炼上缺乏天赋,但一点也不妨碍他要做个外家高手的伟大决心。首先他将新来的骑士贵族科特奈和吕西安家族揽入自己的阵营,然后庸俗而又有效的联姻手段也照样用到,迎娶帮助王国防守死海东南部地区的重要贵族之女为妻。吃了这几颗大补丸以后,此君的一身横练功夫也显得颇为可观了。

  病情日益沉重的鲍德温在勉力维持着王国的稳定,同时他也深知不安分的臣子已经在未雨绸缪,但是对此,他也只能在面具下发出酸涩的苦笑,因为他虽然可以作为耶路撒冷王惟我独尊,也可以让撒拉丁蛰居大漠,却不能违背上帝为他安排的命运,事实摆在眼前,他命不久矣,不但是别人,就算他自己也已默默地在等待那个时刻的来临。

  1180年,耶路撒冷来了一个新客人。一个年青的贵族骑士,这个人的名字叫做盖伊。也就是《天》片中的那个蠢材。这个人的到来给暗流涌动的王国增加了一个不可预知的变数,促使此前一直僵持的局面产生新的变化,对王国的未来走向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盖伊本人的智商和才能暂且不论,但是他很有可能是一个美男子。因为他才没到耶路撒冷多久就俘获了公主西比拉的芳心。西比拉也是个寡妇,此前曾有一个丈夫并生有一子,但是丈夫短命早死。总之怎样也好,这个在电影中与精灵王子勾搭的公主在现实里其实是爱上了盖伊先生。双方爱欲两火催动,很快就到了谈婚论嫁的阶段。

  雷蒙德反对这个婚事,因为雷纳德已经招揽了太多的外来新贵族,而这个新来的盖伊是个什么货色谁也不清楚,他不得不警惕。但是他的这个行为再次证明了他的局限性,因为这时候的盖伊其实还是个中立派,聪明的做法应该是观察事情的发展,了解大众对这门婚事的看法,然后在适当的时候锦上添花或者是雪中送炭,取得盖伊的感激最终拉其入伙。但是雷蒙德却不做任何调研就决绝地表示反对,这是一个比较省事却相当愚蠢的做法。

  尽管江湖两大势力之一表示反对,但是舆论的发展却使得这件事越来越具有可操作性。大众普遍认为,盖伊背后的贵族势力很大,招他入赘的话耶路撒冷将得到一个强大的外援,人们甚至还想起了梅里萨德女王和他的丈夫福尔克的事情,要是这个盖伊也是个像福尔克那样的优秀人物(笑爆嘴),能够继承国王的事业,再加上他的资源背景,岂不是件美事?

  就这样,盖伊成为了耶路撒冷王国的女婿,而且马上他就对雷蒙德之前的“友好"行为作出了回应,毫不犹豫的加入了雷纳德的阵营(之前是纳阿丁和撒拉丁,现在是雷蒙德和雷纳德,我*我要疯了,外国人为什么就不能取些区别大点的名字?)。而这个时候的雷蒙德除了后悔自己的行为外,搞不好也在想,巴里安为什么就不能年轻点帅点,那样的话当初就可以直接去勾引西比拉,而不用娶个相比起来作用极为有限的老寡妇王后了。写到这我有点怀疑:斯科特会不会是雷蒙德的后裔,跑到这边篡改历史为老祖宗还愿来了??(一阵西瓜皮。。。)

  也许是因为幸福来得太突然,让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一个强助的雷纳德有点飘飘然。1181年,他擅自破坏休战协议,抢劫了一支伊斯兰商队,并袭击红海沿岸地区,打烂前往麦加的朝圣者所乘坐的船只,这还不算,他还拟订了进攻麦加的疯狂计划并准备实施,总之在红海玩得很尽兴。
 
      撒拉丁坐不住了,也忍不住了。他于1182年率领大军出发,发誓要教训这些不守信用的异教徒。电影中说撒拉丁率领了二十万大军,实际没这么夸张, 那年月,那地方,打个群架最多也就是三、五万人的规模。

  这时候的鲍德温病情已经到了相当沉重的地步,身体一些部位已经开始腐烂。他已经无力再处理太多政务,不得不将大部分权利交给他的姐夫,盖伊成为了第二个摄政王。
1183 年,撒拉丁进攻耶路撒冷。西方的两支十字军赶来援助王国军队前出至加利利海,在此阻挡撒拉丁的去路。这次军队的行动由刚上台的盖伊摄政王统帅,二雷作为助手协助,鲍德温带着一丝忧虑的心情留在后方观望前方的表现。
  
    国王不在,二雷又开始扯淡,无非又是坚守与外出决战的争论。雷蒙德认为敌军是远来之师,人多势众士气正高,但补给有限,决战正是他们所期望的,应该坚守。雷纳德的意见则不用说了,是人都知道他的精神世界里永远都只有两个字:PK。盖伊觉得雷蒙德这次似乎有点道理,但要他一个执政党领袖去听从在野党的意见实在说不过去,其他不说,你这党魁还想不想当了?所以他决定出去会会撒拉丁。

  前方的一举一动都被后方的麻风病人所掌握。鲍德温无法再坐着看他去干傻事,了解到了姐夫的意图后,他马上拖着残病之躯前往前线,终于在盖伊出发前赶到,制止了他愚蠢的行为并接管了军队的指挥。

  撒拉丁在此之前进行了数次挑战,使用各种手段引诱基盖伊外出决战,眼见即将成功很是开心。但是整装待发的他却得知基督教军队最终还是按兵不动。郁闷的撒拉丁派人查探,得到的结果是对方军营竖起了王旗。于是他知道,那个麻风病人,那个半死不活的麻风病人还是来了。沙漠之王在军帐里沉默了很久,最后下令撤军,默默地回到沙漠去等待他的麻风对手死去的那天。

  电影中斯科特对这一段的演绎我个人还是比较认可的,比较完整地体现了鲍德温的气概和不可挽救的悲哀。

  回到耶路撒冷的盖伊大驸马根本不知道自己刚刚从鬼门关回来,他认为国王的行为让他大丢面子,并跑到皇宫去和自己的小舅子大吵大闹,叫嚣今后不再服从国王的命令。躺在病榻上的鲍德温冷冷地看着他,强忍着没有让姐姐第二次成为寡妇。盖伊的举止已经让他完全清楚了这是一个什么货色。他剥夺了盖伊摄政的权利以及他在雅法和阿斯卡德的领地,并派大教长和两大骑士团团长前往西方求援,他知道自己的生命之火已经快要燃尽,他一死萨拉丁就会马上到来,他要为这个国家最后再争取更多的防卫资源。

 1185年,24岁的鲍德温奄奄一息,为了祖辈的基业,他以超人的毅力、腐蚀的身体支撑了这个国家十一年,但现在他再也支持不住了。他召来雷蒙德立下遗嘱,指定自己7岁的外甥——西比拉与前夫的儿子鲍德温五世为继承人,雷蒙德为摄政,并严令规定禁止盖伊参与权力。

 1185年3月,麻风病人,沙漠之雄撒拉丁永远无法跨越的对手,耶路撒冷王国最后的强者,也是最脆弱的强者——鲍德温四世,终于得到了身体和灵魂的最后解脱。

    附:鲍德温四世之后,“红胡子”德王腓特烈一世,“狐狸”法王腓力二世和”狮心王“理查一世欧洲三大名王也率军先后同撒拉丁交手,但都刹羽而归,由此看见鲍德温四世的不凡。

wini 发表于 2010-9-19 12:21

不管Baldwin是不是麻风病人,以他16岁,24岁两次打败萨拉丁的战绩,这真的是一个军事天才,再加上小小年纪就能把国家治理的那么好,在耶路撒冷那个地方,可以说统治的水平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看看他的年纪,看看我们的年纪,再想想我们的作为,真的不禁有点羞愧了。

elizabeth 发表于 2010-9-19 14:29

蒙吉萨战役——西方重装骑兵的神话

真十字架显灵:几百圣殿骑士屠三万穆斯林

1177年11月25日—耶路撒冷国王鲍德温四世率领的军队在蒙吉萨战役中击败萨拉丁率领的穆斯林军队。
蒙吉萨战役(Battle of Montgisard) ,又译蒙吉萨尔战役,萨拉丁和耶路撒冷国王鲍德温四世(Baldwin IV of Jerusalem,又译作博杜安四世)在1177年11月25日发生的战争。
1177年, 耶路撒冷王国原本计划联合拜占庭,以海军进袭埃及, Philip of Alsace(弗兰德尔伯爵) 于当年早些时候抵达,希望组织这次行动,可是计划最终被放弃。
与此同时,萨拉丁也在计划从埃及入侵耶路撒冷。 得知萨拉丁的计划后,鲍德温四世率领大约500名骑士离开耶路撒冷来到阿斯卡伦试图加强该地的防御。但是在该地,被萨拉丁人数多达26000的军队所阻隔。Chatillon的Raynald(Oultrejordain的领主,萨拉丁的仇敌)此前一年才被从阿勒颇的监狱中释放,亦与鲍德温四世一道被困。圣殿骑士团企图前往阿斯卡伦与鲍德温会合,无奈也在加沙被包围。
萨拉丁认为凭借如此少量的军队鲍德温四世必定不敢尾随,于是处死了基督教俘虏以后便开始向耶路撒冷进军。他沿途洗劫了拉马拉(Ramala),围攻吕大(Lydda)和阿素夫(Arsuf),不过因为不把鲍德温看作威胁,他允许部队分散在一个广阔的区域以便劫掠、获得补给。但是,鲍德温以及圣殿骑士团已经成功突围,沿海岸进军,希望在萨拉丁之前回援耶路撒冷。
鲍德温的这支混合部队包括大约500名骑兵、80名圣殿骑士和数千名步兵,他们在拉马拉附近的蒙吉萨与萨拉丁遭遇,令后者猝不及防,因为他完全没有为一场激战作好准备。
但是,在目睹了穆斯林军队的压倒性优势后,基督教军队感到了巨大的恐惧。而鲍德温四世的下一步举措在Charles Philippe Larivière的油画《阿斯卡伦战役》(Battle of Askalon)有着生动的描绘:他下马指示伯利恒大主教升起基督教圣物“真十字架”,随即国王伏倒在十字架面前,恳求上帝赐与胜利。祈祷之后,他要求自己的部下们发起冲锋。
萨拉森人溃退了。其中大部分阵亡。萨拉丁能够逃躲得益于他的那头迅捷的骆驼。据说,年轻的麻疯病国王(鲍德温四世)于基督徒冲锋的时候奔驰在最前线,旁边是“真十字架”,发出太阳一般璀璨的光芒。

elizabeth 发表于 2010-9-19 14:30

蒙吉萨之战真相
梅友乾
打萨拉丁进攻以来,十字军的日子就难过了。在加沙地带,萨拉丁一次又一次地向耶路撒冷发动攻势,十字军一败再败,每每签下合约,割地赔款,退避三舍……
但是这样打了很久萨拉丁却并未就此消灭十字军。相比十字军是举全西欧之精锐大军压境,埃及一国实在没有可与之对抗的国力。即使全埃及人不吃不喝,埃及的全国GDP还赶不上人家朝圣者资助的钞票呢。萨拉丁别无选择,每次进攻都是全军压上,去与未集合起来的十字军某部执行会战

elizabeth 发表于 2010-9-19 14:30

这是最后一次,如此强大的穆斯林军队败于如此弱小的敌人之手。
因为丧失了大约90%的军队(尤其包括马穆鲁克近卫军),加之天气因素(大雨滂沱),萨拉丁决定撤回埃及。沿途还遭到了贝督因人的骚扰,最后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战士回到了埃及。多年以后,他将轻蔑的将这场失败称作“so great disaster”。
鲍德温一直追击至西奈半岛,然而并不能获得更多好处,而1179年萨拉丁即整顿军队卷土重来。不过期间有一段短暂的和平,倒是耶路撒冷王国多年没有拥有的,而这场胜利,很快便成了一段传奇。
因为相信这场胜利是得到了神的眷顾,鲍德温在战场所在地修建了一座修道院以纪念亚历山大的圣凯瑟琳,因为战争爆发的日期恰好是她的纪念日。

elizabeth 发表于 2010-9-19 14:33

蒙吉萨之战真相
梅友乾
打萨拉丁进攻以来,十字军的日子就难过了。在加沙地带,萨拉丁一次又一次地向耶路撒冷发动攻势,十字军一败再败,每每签下合约,割地赔款,退避三舍……
但是这样打了很久萨拉丁却并未就此消灭十字军。相比十字军是举全西欧之精锐大军压境,埃及一国实在没有可与之对抗的国力。即使全埃及人不吃不喝,埃及的全国GDP还赶不上人家朝圣者资助的钞票呢。萨拉丁别无选择,每次进攻都是全军压上,去与未集合起来的十字军某部执行会战,只要战斗进入僵局,就逼迫对方割地求和,以求自己的军队能迅速撤退,回防加沙。好在埃及的地形特殊,只要大军主力不离加沙,就不用担心十字军乘虚而入。但这也决定了,埃及军不能离开加沙太远。于是,一场又一场的冲突救灾加沙到耶路撒冷之间展开了—这种局面,似乎至今也没什么大变化。
仿佛应运而生地,十字军也出现了几个能够与萨拉丁放对的将领,前有鲍德温四世,后有英王“狮心”理查(以下称“狮心王”),终于能使战争像样一把。如果追究原因的话,恐怕是因为在萨拉丁之前十字军没有亡国灭种的危机感,更擅长宫廷阴谋的将领们对更擅长排兵布阵的将领起到了压制效果,而在萨拉丁出现之后,在生存的危机之下,那些专精于战斗的将领被允许上台。从狮心王等人的倒霉命运中可以看出,如果没有来自萨拉丁的压力,这些人要么是没有机会上台,要么是在建功立业之前就被宫廷斗争做掉了。
鲍德温四世和狮心王都与圣殿骑士关系密切。狮心王的事以后再说,鲍德温四世却领导耶路撒冷军和圣殿骑士参与了许多决定性的战役,尤其是蒙吉萨会战。
鲍德温四世,俗称麻风王,以全身患麻风病著称。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壁画中,他是一个青年国王,全身裹着白色的被单,被几个仆人抬在轿子上,或冷静或激昂地下达着命令。在现代的电影里,他全身铁甲,戴着钢铁的面罩,只露出两只眼睛。他少年登基,一改其它统治者重贵族轻平民、任意屠杀穆斯林和犹太人的作风,团结各方面的力量,不将耶路撒冷王国当作一个临时的军事据点,而是当作一个真正的家园来建设。这种作风赢得了所有人的尊敬,也赢得了虽然不多但都很辉煌的胜利。
鲍德温四世是唯一一个击败过萨拉丁而没有被萨拉丁击败过的十字军将领。
鲍德温四世继承了鲍德温一世、鲍德温二世给圣殿骑士大开方便之门的传统,对圣殿骑士团异常重视。他将圣殿骑士称作最忠实的朋友,将许多处于重要位置的城堡和地产二话不说地划入圣殿骑士的账本,还向圣殿骑士介绍了大量贷款对象。在这样的热情款待下,圣殿骑士自然热情难却,在任何时候都陪伴左右,包括参与了鲍德温四世最艰难的一战,蒙吉萨会战。
那是在1177年,圣殿骑士已经进入第三代传人。第一代圣殿骑士是草创者,第二代圣殿骑士是经过精挑细选而收录进骑士团的精英,而第三代圣殿骑士许多是天生的。他们因为出身于狂热派清教家庭,或出身于极为狂热的教会,或在少年甚至幼年就加入了十字军并有优秀表现,或是圣殿骑士的私生子—圣殿骑士的苦修士身份是禁止结婚成家的—甚至干脆地,就是某些完全无视清规戒律的圣殿骑士公开的儿子。第三代圣殿骑士被公认是战斗力最强的一代,他们在虔诚的狂热中出生,在“真十字架”的照耀下长大,在一切金钱能买得到的最好挑拣下训练。他们从小喝浓羊奶,自换牙后即以带血的半生牛扒为主食,每天在塞浦路斯岛被圣殿骑士整个包租下来的广阔训练场上,使用全钢的训练器械进行训练,每天除了锻炼战斗技巧和狂热的虔诚思想外不需要干别的任何事。当这些人在三十岁左右处于战斗力的巅峰时期时,就将这些人派遣到十字军的最前线。如果将所有的因素加再一起考虑,这些人的训练条件并不比如今的专业运动员差,而如果与他们同时代的士兵横向比较,那就完全是天壤之别了。当时的马木留克部队是来自高加索地区的奴隶孩子,虽然勇武但遗传素质很差;自幼的饮食也无法负担清一色的牛肉,只能以谷物和一定量的肉蛋奶保证吃饱,这样虽然体质上不会有什么差异,但力量上则大有不同;训练的时间和挑拣也差得多,只能在弓箭上下苦功夫,在马背上可以依靠其阿拉伯大马占据优势,但下马之后就很吃亏。至于普通的士兵,出身平民,从小吃不饱饭,身高、力量和耐力都无从培养,至于训练,那可是东方才有的东西,当时的西欧除了英格兰和诺曼人保持训练之外,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士兵是几乎没有训练的,至少没有集中和统一的训练。再加上武器的差异,其个体力量的差距就不是一星半点了。
参与蒙吉萨会战的圣殿骑士,正是这些处于骑士团历史上巅峰时期的圣殿武士。

elizabeth 发表于 2010-9-19 14:34

事实上,我们对蒙吉萨战役的了解甚少。关于这场战役的记录被各种“神迹”所掩盖,然后被几乎所有的史学家所遗忘—这一点极其诡异,对这样一场充满了奇迹、谜团和传奇的战役,对一场对十字军历史和耶路撒冷王国命运起到决定性意义的战役,所有的历史学家对此的关注显得出奇得冷淡,对此的资料显得出奇得隐瞒,相比中国史家对怛罗斯战役的“漠视”有过之而无不及。
十二世纪是疯子辈出的年代,各种各样不可思议的战斗层出不穷。前,有三百瓦良格扫平拜占庭帝国,后,有蒙古大军征服世界,在夹缝中的圣殿骑士团似乎不算什么。
这个时期是纯冷兵器战争的最末尾,此后数十年,就开启了冷兵器与火器混合的时代。
为什么这个时期疯子多呢?因为,各个地区、各个文化圈、各个技术圈和军事传统圈之间的差异,导致了一些一方能不断攻击一方,而敌方无法进行有效的反击的战术。这种战术在战斗中一次又一次地重复进行,使得无法反击的一方不断受损失,而不会受伤的进攻方则可以依靠次数繁多的重复独立战斗而一口口吃掉对手,同时随着积累胜利而积累经验和威名。瓦良格的战术在于必中、必杀、必先攻的强力攻击,而其对手—反叛的拜占庭小额份地士兵—相互不联系,都不擅长射击,也没有能力挡下瓦良格的一击,所以只得任由小队的瓦良格一个村、一个村地“收割”。蒙古骑兵依靠的是无法被反击的骑射和不可抵挡的重甲冲锋,迅速击破无力反击的敌人,而至于有能力反击的敌人则尽可能智取,若不能智取则绕道而行。此前或之后的其它奇迹,比如哥特骑士的征服或西班牙人征服美洲,都是利用的小战斗中对方无力伤害这一基本原理。
圣殿骑士的状况,差不多也是如此。
圣殿骑士的主要攻击力量就是骑士和圣殿武士。执骑枪的骑士对弓箭手和刀剑部队可以起到秒杀对方而自己无损失的效果,而圣殿武士可以轻易击败各种长矛步兵,这都没什么问题。埃及军缺乏有透甲能力的弩手和使用naffatun的“魔法师”,这也是众所周知的状况。有许多资料佐证,萨拉丁起初对自己军中的斧手和锤手并不信任,在最早的几次出征中,并没有大量投入战场。
但是,埃及马木留克却与鲍德温四世的突击部队发生了彻底的冲突。为什么至少一万人的马木留克没能消灭这支数百人的突袭部队呢?
埃及方没有活下来的见证人来论述这件事情,于是这件事情成了十字军方的单方面叙述。但是,作为充满失败的十字军东征中几乎是唯一的奇迹性胜利,蒙吉萨战役被大大地夸张了,夸张得让人们几乎看不见原貌。
此后,马木留克与西方或东方的重甲骑士进行过多次冲突,并一次又一次地直接对抗,从十字军时代打到拿破仑时代。就历史的经验而言,马木留克对重甲骑士是略有吃亏的,同样人数的对抗中经常失败,但同时也能给对方造成相当大的损失,基本上一到三名马木留克可以拼掉一个重甲骑士。在蒙古西征的后期,十余万马木留克包围了万余蒙古“十字军”,虽然损失惨重,但仍将其消灭。在蒙吉萨战役中,圣殿骑士和耶路撒冷官员骑士再怎么精锐,也不可能拥有蒙古怯的不花基督教骑士军的战斗力—无论组织、纪律、勇气、武器、装甲、马匹、弓箭、计略、忠诚、宗教狂热,都差得很远。而当时的马木留克已经从圣地的捍卫者堕落成了弑君的野心家,战斗力也大不如前。即使在那种情况下,马木留克也可以做到十对一全歼对方,那么,在蒙吉萨战役中,二十甚至三十五倍于敌的,锋芒正盛的马木留克,决不可能败给对手的五百骑士。
在蒙吉萨战役中,埃及军大败,二万人阵亡。十字军步兵不可能起到有效作用(甚至不见得参战),五百骑士可能给敌军造成一些损害也可能压制住了埃及军的射击力量,但不可能击败对手—但埃及军确实被击败了。

真相只有一个。
八十圣殿武士是击败埃及军的主力。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ZT(天国王朝)一个麻风病国王的极限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