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yingbullet
发表于 2011-8-19 11:20
公元192年,曹操迎来了自己人生的第二个转折点,首先“逆贼”董卓在上朝时被自己的亲信吕布杀死;其次,黄巾起义被安全镇压了下去。
这时东汉政权相对稳固下来,而汉献帝刘彻身边再也没有把持朝政的人。
其实,刘协从登基即位的那一天起,就是有皇帝之名而无皇帝之实。但他毕竟是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谁掌握了他,谁就能以皇帝的名义向其他地方割据政权发号施令。若这时谁能顺利拉拢献帝,谁就能成为新的权臣。
这个道理很简单,但明白的人似乎不多。
例如当时有着大好机会的袁绍,他就不懂。袁绍谋臣沮授曾劝说他,如果能“西迎大驾,挟天子而令诸侯”,就会收到没有谁“能御之”的功效。
袁绍偏偏不听,觉得献帝是个废物,把他弄来还得养着,怪麻烦的。可见袁绍根本不是个政治家,虽然空有雄兵猛将,却不懂军事不过是政治的工具,最后难免失败。
而曹操却早有此识。虽然这些年镇压黄巾起义也为自己立了不少功劳,但现在群雄并起,当时的吕布、袁绍无一不比曹操强大,曹操想突出重围、一飞冲天,谈何容易。
但现在形势斐然,若是出头,就得抓住这个时机,此时曹操想到了何不接他人之势、壮自己威风,从此平步青云、一飞冲天呢。
于是曹操想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挟天子,即借天子之势。
挟天子以令诸侯
公元195年,献帝回到长安后,曹操觉得机会来了,当时宫中食物和生活用品都很缺乏,曹操便经常向献帝进献食品和器物。
曹操对献帝的物质保障和适度尊重,果然得到了他所期待的巨大回报。不久,曹操就深得献帝信任,拥有了超过其他任何诸侯的权利和地位。
曹操一生的政治鼎盛期由此开始。
这时,曹操的谋士毛玠向他提出了一个建议:“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军资”,曹操采纳了谋士毛玠的建议,并予以实施。
曹操在决定迎献帝迁都许昌之后,其部下也有不少人有重重顾虑,犹豫不决,但谋士荀彧、程昱等详细分析了迎献帝迁都许昌的利弊之后,力劝曹操赶快行动,这才使曹操抓住了这一历史机遇。
公元196年9月,曹操借口京都无粮,要送献帝到鲁阳就食,把献帝安全转抵许昌,开始了东汉历史的重要转折期,也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最为特殊的时期。
曹操将献帝迎接到许昌之后,献帝任命曹操为大将军,同时又封曹操为武平侯。曹操的政治地位越来越高。
flyingbullet
发表于 2011-8-19 11:21
从曹操挟天子以借势的举动我们可以明白一个道理——不要因为自己处于弱势地位就放弃自己的计划,而要善于借用别人的力量;不是站在强势的对立面挑战它,而是站在强势的制高点利用它,借强者之势成就自己。
关于借势,易经也有所提及。
《易经•晋卦》表面上讲的是在一场战争中如何前进、进攻,但其蕴含寓意在我们的日常的生活与工作中,皆可采用。
晋的意思是前进,晋升的意思。无论在职场还是官场,要想升官升职都不是容易的事情,需要很多因素的综合才行。但机会都是给有准备的人,先学学如何升官升职,再等待时机,或许升官升职就变得不是难事了。
而易经的“晋”卦就是专讲进取、进攻、晋升、晋级方面的教训。
晋卦的总原则,我们可以用现代的话来说,那就是:“升职、升官很容易,关键在于如何增加上司的奖励。”
而曹操的狐假虎威就恰到好处的运用了这个原理,他遵循着《易经•晋卦》中第三步“投上司所好,假意辅助领导,趁机发展和壮大自己。”
这一步曹操走得很好。
曹操创业的成功经验对于今人而言,有很多地方可以借鉴。
除了他最成功的“借天子之势以号令天下”之外,下面的一些权谋也是如今我们在社会上的安生立命的好方法:
⑴ 权谋一:集思广益
虽然《三国演义》给曹操打上了坏人的标签,但是他的过人之处在书中也有体现,他深知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道理,所以一遇到大事他就给谋士们开会,集思广益,进而找到问题最佳的解决办法。
在我们现在的工作当时,常常是大事小事都得开会,目的只有一个,集思广益,从这方面看,曹操算是集思广益的祖师爷了。
⑵ 权谋二:变无用为我用
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是曹操流传千古之举。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何当时刘备、孙权都觉得天子无用,而偏偏挟天子这招被曹操所用呢?
在今时今日,我们可以说曹操谋略过人,因为这一招为他统一天下找了个名正言顺的借口,正所谓变无用为我用。
如果放到现代,以曹操的谋略足以成为世界500强企业的CEO,他想的永远不是眼前,而是更远的将来,为了这个将来,他会使出很多手段。
这样的领导者,或许不会像刘备那样被人爱戴,但他缔造的成绩,足以让人称道。
⑶ 权谋三:权谋分离
集思广益能为曹操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但为了达到最佳效果,曹操采用了权谋分离的办法,即出主意的是一个人,办事的是另外一个人,有时他连自己的敌人都敢用。
曹操攻打徐州就是最好的例子,他表面上是在帮助刘备夺回徐州,实则刘备就是他铲除吕布的一个棋子,他的离间计用得十分巧妙。
权谋分离,这在企业的管理中是很常见的,比如一个新店开业,企业要动用地产、公关、销售等多方关系,每件事都是有关联的,一个人不可能把所有的事儿都做完吧,这个时候,你既需要为你出主意的人,也需要为你办实事的人。
flyingbullet
发表于 2011-8-19 11:21
“看三国”之小结:
在乱世,欲成就大事,必须拥有自己独立的武装力量。曹操于戎马生涯之中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在与各路诸侯联合讨伐董卓失败后,就开始坚定地发展自己的力量。
自“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后,曹操独树一帜,迈向事业发展的新阶段。
在现在的社会中,我们要升迁、要创业,也要拥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比如足够聪明、足够勤奋,或者足够忠诚,只有这样,你才能顺利得到“贵人”相助、得到“贵人之势”,从而开创自己事业的一片新天地。
当然,独立自主、独树一帜并不等于拒绝任何与外界的交流合作,任何人的事业,都不可能孤立于世界之外,需要学习别人一切有益的经验,接受善意的帮助。
flyingbullet
发表于 2011-8-19 11:22
3. 诸葛亮出茅庐:再能干的人,也要懂得自我推销、待机而出
诸葛亮从十七岁起开始隐居隆中,过着一种半耕半读的生活。他一方面博览群书、勤于思考,一方面拜师访友、广泛地与社会接触。
经过十年的艰苦磨砺,诸葛亮逐渐成为一名志向远大、学识渊博、关注社会、见解独到的青年才俊。
诸葛亮在隆中时经常把自己比作古代著名宰相管仲和著名将领乐毅,对此,邻居们都一笑了之。但是,他的朋友徐庶和崔州平等人相信,诸葛亮确实是一位天才。
有这种眼光的还有两位长者——庞德公和司马徽。这两位都是诸葛亮的老师,也是当时名震荆州的学术领袖。他们的学生有很多,其中才智超群者不乏其人,但两位大师最欣赏的还是诸葛亮,称他为“卧龙”。
“卧龙先生”此刻隐居隆中,他若是就这么隐居下去,他的一生顶多算个知名的隐士。但诸葛亮不甘心于常年隐居,他还要追寻自己的人生价值。而《易经•明夷卦》讲的就是关于归隐与人生追求的问题。
明夷卦借日出日落、天明天黑的自然现象来表达君子出行时的内心体验。
卦文的内容不禁让人感慨:人生路漫漫,日出复又入,何时有尽头,何处是归宿?这种感慨之中,显然含有对人生意义的追求,包含有对个人存在价值的关注。
诸葛亮虽隐居于隆中,但他并不满足仅仅做一条卧龙,他有自己的人生追求,他需要完成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他时刻准备着,时刻铭记:“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自我营销的鼻祖——诸葛亮
有天赋又勤奋的诸葛亮把握了天下大势成了卧龙,但龙不飞仅仅是卧着,是不能有所作为的。
那么,之后的卧龙又是怎样腾飞的呢?
这就要说诸葛亮把握机遇的能力了,或者说他是如何成功地将自己推销了出去。
诸葛亮的自我推销是非常大胆自信的。当初刘备想聘用诸葛亮时,虽过着屡败屡战的日子,但毕竟陪各路英雄玩了不少年。名气已经很大了。即使当时栖身刘表,那也至少是一大军区副司令员的角色。
而诸葛亮呢,老百姓一个,没有文凭,也没有工作经验。只有几个推荐信,那还是口头的。可是就是这样,诸葛亮还是让刘备低下姿态三顾茅庐,而且效果极佳,乃至成为千古佳话。
flyingbullet
发表于 2011-8-19 11:24
仔细分析诸葛亮自我推销的过程,不禁为诸葛亮叫好。在刘备三次到茅庐来请他时,他都作了非常周密的安排。
首先,诸葛亮在广告方面很下功夫。先是给当地的老百姓每人三块铜板,让他们每天说一句话:“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
你想想,谎言说一千遍都成真理,何况这话还有点正确性。后来这广告效果非常好,因为正好符合客户刘备的需求。
刘备就打听了:“谁是卧龙凤雏呀”。
情报机关就说:“这凤雏呀,是庞统,那小子一年到头不在家,居无定所,找不到。这卧龙吗,离这里不远,是南阳县里的一农民。”
刘备一想,要是他们真能安天下,我的理想不就能实现了吗。于是就带着关羽、张飞去找这诸葛亮。
其实,在现代职场中,打工皇帝唐骏也是这方面的高手。
唐骏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在1985年的时候日本经济各个指数突然飘红,那时候他刚巧到了日本。后来到90年代,日本经济萎靡不振,而美国的经济开始快速增长,那时候他又刚巧离开日本去了美国。
唐骏把这个故事告诉盖茨,问他微软从什么时候出现快速增长的,盖茨说1994年,然后盖茨又说:不会你那时来的微软吧。唐骏说:“正是。”后来盖茨就给了唐骏“微软中国终身荣誉总裁”的殊荣。
试想一下,日本经济飘红与美国经济增长,以及微软快速发展真跟唐骏有关吗?当然不是,但他就能拿着这个当做自我营销的本钱之一,并且获利。这就是手腕。
话说回来,当诸葛亮得知刘备在开始找寻自己后,心里一想,我要是这就跟你走,你会相信并重用我?肯定不能。所以就开始了他的大牌运作。
第一次顾茅庐
当刘备第一次拜访时,刘备亮出了自己所有的军衔,说:“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来访”,不想让诸葛亮授意下的门童给调戏了一下:“我记不得许多名字。”
刘备当时仅存的傲气立马就到九霄云外了,只能低声说:“你就说刘备来了”。不想,门童说:“先生走了,不在家,10几天才回来。”
刘备这个气呀,心想你有啥了不起,说:“二弟,三弟,咱们走!”。这要是真的把刘备气走了,广告费不就白花了吗。诸葛亮早想到这点。他已经花了10两银子,让他的好友崔州平在路上等着。这崔州平,容貌轩昂,丰姿俊爽,头戴逍遥巾,身穿皂布袍,正在刘备的品味档次。
当时刘备就请他到酒店喝酒。崔州平也是不负诸葛亮重望,把天下形势好好地给刘备分析了一下,说得刘备点头称是。刘备一想,连诸葛亮的朋友这样厉害,那小子没准真有几下子。
第二次顾茅庐
刘备第二次来访时,诸葛亮又请来两位朋友石广元和孟公威在路边的一个小酒店等着。刘备刚到,他们就把诸葛亮用好几天时间写成的两首诗歌唱出来。
刘备毕竟还是读过几天书的,一听,大声说好。一想这肯定是诸葛亮,可是一问,又是诸葛亮的朋友。这下,刘备对诸葛亮的神秘感更强了。他的朋友都这么有水平,这家伙绝对是个高人。
到了茅庐之后,不想诸葛亮还是不露面,只是让自己的弟弟出面招待。刘备这时对诸葛亮的看法已经有了革命性的变化。以前的怀疑没有了,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到此,诸葛亮已经成功了一半了。不过自我营销还要继续。
第三次顾茅庐
当刘备第三次来访时,诸葛亮先是让弟弟在远处等着,说自己昨天晚上才回来。当刘备到了茅庐时,又让门童说:“先生时差没倒过来,还在睡觉呢”。
刘备高兴地说:“没关系,我能等,他醒来再跟他说话”。
可这一等就“半晌”,大爷估摸了一下,这半晌至少有三小时吧。直到张飞气得要点火烧房子,诸葛亮这才有点慌张。
其实他也害怕张飞真把茅庐给烧了。
要是烧了,刘备也不要他,可不就鸡飞蛋打了。吓得他翻了一个身,可是当他看到刘备脸上没有焦急的神态时,又假装睡了一个时辰。
这时,刘备已经等5小时了,又饿又累。估计有点憋不住了,这时咱们的诸葛亮才醒,又吟了一首诗:
大梦谁先觉?
平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
窗外日迟迟。
至此,大牌已耍得差不多了,该露真家伙了。和刘备寒暄后,诸葛亮立马掏出早就准备好的霸业路线图,交给了刘备。
flyingbullet
发表于 2011-8-19 11:27
诸葛亮告诉刘备,现在市场很乱,竞争很激烈,曹操是最大的竞争对手,但那哥们势力大,你玩不过他,所以还是躲着他点;孙权那势力也不小,你可以拉拢他,跟我们一起打曹操,至于我们自己,那就是先占荆州,再取西川。
这下给刘备乐的,还没给你工资呢,就给我干了这么多活,啥也不说了,录取了。
我们现在的求职者很有必要学习诸葛亮的这一点,在面试之前做好功课,对所关注的企业多多了解,给出建设性的建议。如果你去面试的时候也拿出一份商业计划书,估计面试就八九不离十了。
三顾茅庐的故事从诸葛亮、刘备双方关系来看,大家一直觉得是刘备求诸葛亮出山,但实际上,是诸葛亮求刘备给他一个施展才能的机会,但是他依靠自己的智慧,不仅让刘备亲自来“顾”,而且还三顾。
诸葛亮让刘备“三”顾茅庐的用意在:
1.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但司马徽称其可比扶持周800年的姜子牙和开汉400年的张良。姜子牙辅佐周文王,那是一流的相对一流的君,诸葛亮辅佐刘备,那是一流的相对二流的君,刘备之才连曹操都不如。
因此,姜子牙垂钓渭水,周文王为其拉车800步,刘备岂止3顾,或许800顾诸葛亮都不甘心。
2.诸葛亮当时很清楚,要辅佐刘备,其才能能否得以发挥,很大程度上在于刘备对其信任和依赖,所以他要摆出高姿态,让刘备深深地低下他高贵的头。第一印象很重要,这是诸葛亮给刘备的第一印象。
3.太容易得到的东西不会珍惜。只有历尽千辛万苦得到的才会好好珍惜,诸葛亮就是让刘备好好珍惜他这个人才。
4.为什么是三顾,而不是4顾,5顾呢?因为诸葛亮预计刘备没有这样的耐心和智慧一定要得到他。俗话说:“再一、再二、不能再三”,三为人们普遍的心理底线,三次而求之不得,刘备恐怕真的放弃了,那时诸葛亮哭都来不及,只能一辈子叹息怀才不遇了。
“国”就如同一个大职场。公司众多、人才济济,竞争激烈。有职场得意者,有职场失意者。
诸葛亮可谓是成功求职的典范,他没有高学历、没有好背景、没有经验,但却成功地打入刘备集团的核心层。
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几乎都会遇到求职找单位的问题。怎样才能从人才堆里脱颖而出,被用人单位接受,除了自己的能力之外,懂得自我包装展示的求职技巧也很重要,这里面大有学问。在这方面,孔明先生就是一个值得学习的好榜样。
flyingbullet
发表于 2011-8-19 11:27
“看三国”之小结:
从诸葛亮漂亮的求职经历,我们不免会得到一些启示。
试想,诸葛亮为什么偏偏选择了刘氏小公司入股?其原因,绝不仅仅是所谓的“三顾茅庐”,而是经过周密调查、考察研究,确认刘备能成大器,确认给刘备打工可以放开手脚施展才干。
相比诸葛亮,现在大多求职者都是抱着普遍撒网的心态,然而,普遍撒网可能最后收起一张空网;有的放矢、重点捕鱼,也许更能钓到大鱼。
其次,找工作要懂得抓住机会,例如,若当时的刘备并不想找谋士,而只是想找个武将,那么诸葛亮去投靠他,一定不会像《三国演义》中那样得到最大的重视和重用。
因此,找工作要懂得抓住时机,“在一个需要你的地方、找到一个需要你的东家”,这才是成功求职、并且得到最大重视和重用的王道。
flyingbullet
发表于 2011-8-19 11:31
4. 袁绍拱手将胜机让给曹操:弱者坐失良机,强者制造时机
三国初期的核心人物袁绍出身于世家大族汝南袁氏,家族里高官甚多,故号称“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
袁绍的生父袁逢位居司空一职,是一品大官。
袁绍为袁逢的庶子,因袁逢的哥哥袁成早逝,袁逢就将袁绍过继给袁成的老婆。袁逢另有一子袁术,所以血缘上,袁绍、袁术是同父异母的亲兄弟,如由继承关系来看,也可以说是从兄弟。
袁术也是《三国演义》上的一名重要角色,他甚至曾俗称帝号,自称仲家。不过,袁术的名望,似乎要比袁绍逊一筹。
袁绍自少喜结交当时上层社会的豪爽之士。他的为人,很有点像是战国的四公子,凭著优厚的家世,从年轻时就爱士养民,使当时有名望有才干的人士都愿意跟他折节相交。
公元188年,袁绍成为司隶校尉,也就是汉灵帝新建立的西园八校尉的领袖。可谓少年得势,英气勃发。董卓之乱发生之后,袁绍离开首都,回到自己的地盘发展壮大。
公元190年,袁绍带领各路军马讨伐董卓,董卓死后,袁绍一连夺得冀州、青州、并州。
公元199年,袁绍消灭公孙瓒后,又夺得幽州。至此袁绍已占据了黄河下游四州,领众数十万,成为当时中国黄河以北地区实际统治者,也是东汉势力最强的北方诸侯。
根据上面所讲的可以看出,当时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 袁绍都有理由成为三国乱世中最有竞争力的逐鹿者。然而他终究失败了,且败得彻彻底底,一塌胡涂,令人惋惜。
“愿借精兵五千,斩关入内,册立新君,尽诛阉竖,扫清朝廷,以安天下!”--《三国演义》中袁绍登场的第一句话,是那么振奋人心。斩首行动的结果虽因何进昏庸,没能斩草除根,但一个活脱脱的热血青年的形象已经展现在我们眼前。
在董卓乱京之时,唯一一个敢于与老贼拔剑相对的也是袁绍。那句“汝剑利,吾剑未尝不利”,当真有霸王之气!
然而,袁绍的失误也是明显的,几次对于良机的错失让袁绍失去称霸三国的机会,同时也了自己最大的敌人——曹操不断壮大的机会。
错失机会一:十八阵诸侯讨董
在和董卓的斗争中,袁绍虽然表现得较为刚劲,但他选择与董卓正面的拔剑对峙却是不妥当而且相当危险的。
相比之下,曹操的行刺就要高明得多,且成效显著。
接下来是十八阵诸侯讨董,袁绍的失败从这儿开始了。讨董虽由曹操发起,但他深知自己无论名声还是实力,都无从与袁绍相比,所以推袁绍为盟主。
本来这是袁绍确立自身地位的一个大好时机。但袁绍没能把握住这次机会,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在这次战役中,袁绍很多方面的缺点开始暴露出来了:
其一、 任人唯亲。
其弟袁术,贪功嫉贤,袁绍却让他负责粮草接应,后来导致前锋孙坚挫败,影响士气,也是联盟的根基动摇的开始。
其二、 军纪不明。
袁绍身为盟主,应对各路诸侯约法三章,以确定统一行事。而盟军纪律涣散,竟出现鲍忠私自出兵的事情,盟主不能说没有责任。
其三、 缺乏协调能力。
袁绍作为盟主,他应该具有协调多方关系,从各方利益考虑问题的能力。但是实践证明,他没有处理好这些问题。
曹操就曾说:“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我们从中看到的是一支没有凝聚力的多国部队。
错失机会二:挟天子以令诸侯
这是袁绍失去的最大的一次机会,也可以说是最关键的一次机会。
其实早在曹操实施“挟天子”的计划之前,就已经有人献计劝袁绍“挟天子以令诸侯”,但袁绍出身望族,自视很高,不屑于供奉一个傀儡天子。
而曹操则不同,他出身宦官之家,想要生存壮大就需借助外力,“挟天子”后,他手里便有了压制他人的王牌。“挟天子以令诸侯”让曹操的政治生涯发生巨大的转折,从而获得走向成功的机会。
其实当时袁绍实力强于曹操,如果他能有此战略眼光,牢牢的抓住这次机会,那么他的事业应该可以比曹操做得更好。所以,袁绍后来很后悔,因为他在政治上的优势被曹操超越了。
从“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件事上可以看出,曹操之于袁绍胜就胜在懂得变通行事,正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当时的曹操顺应易经的智慧“穷则变,变则通”,通则最后成功。
错失机会三:迎帝之机
如果在曹操刚刚挟持汉献帝到洛阳的时候,曹操还立足未稳,袁绍完全可以带兵出击,那时的曹操根本就没有招架之力。
而袁绍没有,他坐待曹操扫清敌对,势力变强。
此后,曹操在农业,水利,经济方面都做了改革,而袁绍仍然沿用老一套。就像秦国商鞅变法之后,虽然秦国的兵力比起六国来讲仍然逊色很多,但是在根本上,国家机制上已经超越了六国。
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对于曹操来说是一次真正确立霸主地位的战役,而对于袁绍来说,却是至死难忘的成败转折点。经此一战,袁绍拱手让出了北方霸权,这位曾经横扫河北、称雄一时的大军阀,就此从中国历史舞台上消失。
袁绍的一生常常被文人雅士所叹息,后来有一句话形容袁绍十分之贴切:“本初空有大志,而腹无良谋, 几失良机,事之不济,庶几如此。”
“看三国”之小结:
袁绍的失败,带给我们的思考是多方面的。
曹操敢于与袁绍决战,就说明曹操心里明白袁绍虽然实力强大,但势重而实不强,自己力薄而本不弱,知己知彼。
而袁绍虽然知道曹操厉害,却依赖实力,不把曹操放在眼里,多次错失良机。
最后,袁绍输掉了本不应该输的官渡战争。两年后,他带遗憾病逝,令人痛惜,令人感叹。
袁绍本来一直占有绝对优势,但他一而再再而三的错失良机却又不失改进,最终惨败。《易经•蛊卦》的内容表面是是在讲一个男人被蛊惑,然后生病了。其内涵就主要是在告诉人们,当你的人生和事业岌岌可危之时,应该革新腐败、努力挽救。
若是袁绍早一点明白其中的道理,做到努力革新、变通行事、从容淡定,或许历史也就能被改写了。
flyingbullet
发表于 2011-8-19 11:32
第二章 在关键时刻,应该学会谋定而后动
1.隆中对:按照计划前进,是最不容易失败的
事实上,早在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诸葛亮就已经为他做出了三分天下的战略构想,历史上把它称为“隆中对”。隆中,就是诸葛亮种田所在的那个山村。
当时,曹操、袁绍、孙权、刘表、刘璋等各据一方,长期混战,特别是官渡之战后,曹操逐渐统一了北方,欲挥师吞并江南。
而刘备虽有匡扶汉室之雄心,但自起兵二十多年来,屡遭惨败,竟无立锥之地,寄居于刘表辖下的新野。
为摆脱困难,进而统一天下,刘备亲至隆中,三顾茅庐,向年仅二十七岁的诸葛亮访贤问计。
在那个山村的茅草屋里,刘备和诸葛亮一起回顾了自董卓以来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动乱岁月。然后,刘备向年轻的诸葛亮诚恳地表达了自己“欲伸大义于天下”的人生使命。在那样兵荒马乱的战争环境中,刘备自己尚且朝不保夕,却依然像一支在风雨中飘摇的烛光,燃烧着对这个苦难民族的爱。
千古奇策——隆中对
诸葛亮没有理由怀疑刘备的真诚,他被刘备深深地感动了。然后,他以同样的真诚,向刘备表达了他对时局的看法。
诸葛亮说,自董卓以来,全国各地的英雄豪杰都在纷纷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形成了群雄逐鹿的军事竞争。在这样激烈的竞争状态中,有两个人值得注意,一个是曹操,另一个是孙权。
诸葛亮认为,曹操之所以能够在竞争中胜出,是因为他在皇帝最艰难困苦的时候,及时出现在皇帝面前,然后以“挟天子而令诸侯”的政治力量,迅速地推动低成本扩张。
至于东吴集团的孙权,不仅占有当时物产最丰富、经济体系最发达的江南地区,而且有长江天险作为战略防线。经过孙坚、孙策的奋力打拼,东吴集团已经在那里建立了稳定的基础。孙权作为第三代领导人,虽然年轻,管理作风却相当稳健。
占有天时的曹操,已经控制了大汉王朝的国家机器,手中掌握的军事权力,可以调动百万大军。占有地利的孙权,经济基础雄厚,又有地理上的天然优势。
对于当时客居在新野县的刘备而言,将不过三人,兵不过三千。
虽有汉室皇族之“品牌文化”背景,也有攻城拔寨、能征善战之“销售型人才”赵云、关羽、张飞等猛将,但在具体的“竞争拼杀”中却屡战屡败,几乎被“领导企业”曹操所吞灭,无根据地,无城池立锥。
所以,刘备虽有良好的“产品背景”与“品牌历史”,领导人虽有满腔鸿鹄大志的企图心,然而却不知究竟如何成就霸业?刘备所面临的现状、困难和挑战都是些什么?其战略选择又是什么,即通过什么手段、什么行动来实现刘备的长期目标呢?
flyingbullet
发表于 2011-8-19 11:34
赵云、关羽、张飞等猛将属于能将产品“卖好”的销售冲锋型人才,但他们没有使产品“好卖”的营销规划与策划的能力。
所以,当他们在没有系统战略规划和营销策略支撑的刘备的指挥带领下,其个人努力经常显得微不足道,而且越努力,失败和“牺牲”得越悲壮。
没有远景也没有明确的目标,更没有实现远景与目标的战略规划与实施计划。刘备所带领的整个团队思路基本上是模糊和混乱着的。
于是,诸葛亮在为刘备进行思路梳理与战略规划时,确定了刘备的品牌战略,先要解决师出无名的问题,于是从挖掘品牌文化开始:刘备可打出汉室宗亲的招牌,然后再招揽天下英雄,先图荆州,后取益州,和东吴孙权等联合,通过这一系列的战略步骤和实施计划,最终形成三分天下的格局。自然,刘备就可以成就一番霸业了。
诸葛亮的隆中对,与《易经•渐卦》不谋而合,“渐”的意思是渐进,缓进。一般我们在求签的时候若是得到渐卦,就表明好事在慢慢在进行中,一切遵循常规即可,事业投资均能有收益。
这个渐卦在我们的人生中也有很深刻的意义。它告诉我们,做事要一定要想清楚了再做,一步步按照计划前进,最终才能无往而不利。
诸葛亮的隆中对就是一个谋定而后动的经典实例。
隆中对这个计划大致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占据荆州,建立属于自己的根据地;
第二步,进取四川的益州,三分天下,进一步扩大势力范围,积蓄足够的军事实力;
第三步,从荆州、川渝两个方向发动对曹操的反攻,平定天下,最终实现大汉王朝的复兴。
虽然后来诸葛亮六出祁山也未能将魏国灭掉,但他在隆中对时的远景规划和战略目标是实现了的。可以说,如果没有当时的战略规划“隆中对”,也就不会有后来的三分天下。这就是战略计划的力量!
隆中对给我们的启示
在现代,企业间的竞争已经变得越来越激烈,市场化程度已经越来越高。然而,仍有很多企业还处于相对比较初级的市场营销阶段,他们过分的注重着战术手段的运用,例如广告、促销。但却基本没有或缺失企业发展计划和营销计划。
忽略了战略计划的力量,就会致使企业的竞争力越来越弱。特别是一些区域中小企业品牌,大都和刘备当初一样,困顿困惑。
一个人,只有当其弄清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人生目标后,才能执着地去追求,不断地去拼搏,正如刘备三顾茅庐和诸葛亮在南阳进行战略规划一样,需要理清思路,需要规划出行动步骤和实施计划,才能一步步走向成功。
同理,一个人、一个企业,也只有当它弄清了自己的使命和远景,明确了目标,做出有利于发展的战略规划后,才能顺利的发展下去。
“隆中对”之所以载誉后世,成为中国历史上宏观决策的典范,突出体现在诸葛亮具有杰出的战略思维能力。
那么,现今的各级领导者、职场中人应该从中获得那些启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