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叶子
发表于 2012-2-4 22:50
xyzz812223 发表于 2012-2-4 22:4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龙年吉祥!!!!!
兔窝储蓄银行
发表于 2012-2-5 01:11
金叶子
发表于 2012-2-5 20:49
正月十四拜娘娘
民间将正月十四这一天称为“临水娘娘”(又称“顺天圣母”)的诞辰。传说临水娘娘姓陈,是唐朝大历年间的人,后来成为了拯救难产妇女的神仙。于是民间立祠奉祀,称为“临水娘娘”、“顺天圣母”。其实,是妇女们在没有地位、科学不发达的时代为自己塑造的一位保护神,也是她们畏惧难产而鼓舞自己的一种方式。
正月十四也是试灯的日子。为了准备十五元宵佳节,大家都要在正月十四试一次灯,并为各种游园活动做一次预演。而小商小贩们也早就准备好了各式各样的灯笼,准备贩卖,称为“灯市”。
金叶子
发表于 2012-2-5 20:50
金叶子
发表于 2012-2-5 22:55
本帖最后由 金叶子 于 2012-2-5 22:56 编辑
传统的中国人都会在农历正月十五那天过元宵节,但是在浙江东部临海大家把正月十四作为元宵节。
正月十四:“十四夜”、“糊头羹”
来源
据说是为了纪念大明抗倭名将戚继光而设的。
还有另一种说法,据说是台州府一位状元发明的,状元的母亲信佛,每当初一十五的时候便要去斋戒,而正月十五元宵节那天其母必会在佛堂度过,状元不忍母亲在团圆时刻一人独守,便将元宵节提前一天。
习俗
一般妇女会在正月十四下午准备一种叫“糊头羹”的食物,一般晚餐就吃这个 。而男人们则是在正月十四以前就准备好了舞龙队,到了十四晚上大家会聚集在自家门前,妇女们摆上祭台,点上香烛,并摆上三碟食物,一般为桔子、大米和其他糕点。
这时候舞龙队和由信佛老人组成的一支抬着火锅、城隍和装着香油钱的箱子会来到大家的家门前,表演收香油钱并会把香烛等物放进火锅中燃烧,而做完这一切后又会到下一家继续。而舞龙队在你家门前表演的时间则取决于你家鞭炮的多少了,只要你买的鞭炮够多只要鞭炮声一直响舞龙队就会在你家门前一直表演。随着队伍的远去,小孩子们大多会跟在队伍后面看表演,这支队伍将绕着村庄城镇在每一户人家门前表演直到结束回到寺庙中。
糊头羹
据说戚继光在台州抗倭的时候被倭寇围困,那时正好正月,天气寒冷城中食物所剩不多大家不知如何是好,一天戚继光将军命大家将家中所剩食物都集中到广场中,并将其剁碎后放入大锅中并所剩不多的面粉做成菜羹以解大家的饥寒,也因此一代代的传下这食物。
这是一种有糊头羹杂七杂八的食物组成的羹(gēng),其主要食材有:豆腐、蚕豆(去皮)、芥菜、豆面、贝壳、香菇、猪肉、猪肝等,其实没有什么特别的讲究就是将家中年节时剩下的一些剩菜放进锅中水沸后把调好的小麦粉倒进锅中并不断搅拌等到再次沸腾羹也就做成了。当然这种方法做出的羹是咸口的,也可以做成甜口的,只需要把材料换成:红枣(去胡)、芝麻、冬瓜条(切碎)、葡萄干(泡发) 、桂花干、白糖等也煮沸食材并将调好的山粉糊倒进锅内搅拌成羹,这种甜口的也叫山粉糊。
江南以南十三少
发表于 2012-2-6 13:33
{:5_316:} 元宵快乐
香约如梦
发表于 2012-2-6 14:31
元宵节快乐
金叶子
发表于 2012-2-6 19:34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元宵节也是中国农耕文化的体现。元宵节和古代劳动人民的农业生产息息相关。元宵节被人们视为春节最后的高潮,因为过了这天,人们就要真正进入新一年的生产生活,所以人们在元宵节全民欢庆,以祈求上苍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庄稼丰收,这也表达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盼。正因如此,在中国民间有“正月十五闹元宵”的习俗。和其他传统节日强调“合家团聚”不同,元宵节更强调“普天同庆”。在元宵节期间,家家户户都要燃灯,人们还要举办丰富的娱乐活动,如逛集市、看花灯、猜灯谜,舞龙、舞狮、扭秧歌……所以它也被视为中华民族最热闹的节日,可以说是中国的狂欢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金叶子
发表于 2012-2-6 19:37
中国有17个民族欢度元宵佳节
元宵节不只是汉族的节日,中国还有16个少数民族也过元宵节,它们分别是满族、朝鲜族、赫哲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回族、锡伯族、藏族、纳西族、瑶族、畲族、布依族、黎族和仡佬族。
汉族过元宵节的传统习俗很多,包括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观社火等。少数民族过元宵节,多数习俗与汉族相同,但也有一些少数民族的习俗独具特色,以祈求丰年、追求健康、求吉祈福、祭祀祖先为主要内容。
例如,朝鲜族的习俗是元宵节当天要先到祖坟送灯,然后在院内挂天灯,院门两旁挂壁灯,还要到河里放灯船。节日期间,朝鲜族全家人在早饭前要喝“耳明酒”,据说喝了这种酒可以耳聪目明。
元宵节是黎族的小年,晚上要杀鸡设家宴,全家大小聚集。
鄂伦春族正月十五这天要进行相互抹黑脸的活动,青年人给老年人抹黑脸时要先叩头。
金叶子
发表于 2012-2-6 19:41
本帖最后由 金叶子 于 2012-2-6 20:15 编辑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