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路
发表于 2005-5-9 00:35
汤圆米酒:P:P
路路
发表于 2005-5-9 00:36
洪山菜薹:P:P:P
红菜薹与武昌鱼并称为楚天两大名菜,封建时代曾为贡品。清人在竹枝词中用"米酒汤圆宵夜好,鳊鱼肥美菜薹香"的诗句称道它们。冬春两季,红菜薹炒腊肉(或香肠,是武汉人的席上珍馐,待客佳看。
清光绪初年,安徽合肥大李翰章任湖广总督,爱吃红菜薹,把它引种到老家去,不成功,他认为问题在土壤,就用船装载著名产地洪山的菜园土到合肥去栽种此菜,留下了在湖北"刮地皮"的笑柄。
传说红菜薹以武昌洪山能听到宝通寺钟声的地方出产的最地道,超此范围,红菜薹的颜色就变浅了,味道也变差了,因此又名洪山菜薹。为了让人们在更长的季节吃到更多鲜嫩可口的红菜薹,武汉市郊的菜农与华中农业大学的专家教授合作研究红菜薹的习性,培育新的品种,扩大种植面积而不失其固有特点,取得了成功。据说,现在连远隔海洋的日本也引种了武汉的红菜薹。人们说,宝通寺的钟声长了翅膀。
[ Last edited by 路路 on 2005-5-9 at 23:07 ]
路路
发表于 2005-5-9 00:36
糍粑鱼:P:P:P
[ Last edited by 路路 on 2005-5-9 at 01:37 ]
路路
发表于 2005-5-9 00:37
面窝:P:P:P
面窝是武汉地方性小吃之一,因四周厚而中间薄得干脆成了一个小洞,,呈凹状,武汉人不习惯叫它“面凹”,而叫它“面窝”。
其实用“面”来修饰“窝”并不贴切,因为它的成分中面粉只占少数,大部分是粳米磨成的米浆,还要加一定比例的黄豆浆,加葱花、细盐。炸时用的铁勺子,直径约5寸,四周下凹,中央凸起,用另一勺将那种混合浆舀入面窝勺,在中间一刮,然后下锅,下凹处因面浆多,所以肥厚,炸成后像个圆圈圈,吃在嘴里,酥、脆、软三种感觉混合。
面窝除了米面窝外,还有炸豌豆窝、红薯窝(武汉人称“苕窝窝”)、虾子窝,别有风味。在武汉的大街小巷,面窝是人们喜爱的小吃之一,也是跟热干面一样有特色的早点之一。
[ Last edited by 路路 on 2005-5-9 at 23:22 ]
路路
发表于 2005-5-9 00:38
热干面:P:P
热干面。是武汉的招牌过早,最出名也最具特色。一种碱制的熟面,弹性非常好,用笊篱盛着放入开水中烫一会儿,捞起后沥干水,放入碗中再开始加作料和配料。作料无非就是盐、胡椒、味精之类,配料则有虾米、辣萝卜碎丁、葱花等,最重要的是芝麻酱,令人齿颊留香。作料、配料齐全,赶紧就着刚起锅的热气迅速搅拌开,芝麻和葱花的香味在空气中弥漫开,未曾入口已是食欲大振。
蔡林记热干面
蔡林记热干面馆坐落在汉口中山大道854号,面对水塔。生意兴隆,日销量约15000碗,接待品食者万人以上。
热干面与山西刀削面、两广伊府面、四川担担面、北方炸酱面并称为我国五大名面。它既不同于凉面,又不同于汤面,制作的方法是先招面条基本煮熟,然后携起来排油摊凉,吃时再在开水内滚烫几下,沥水,加上芝麻酱、虾米、葱花、酱萝卜丁、小麻油和醋等性料拌匀。上口时香气扑鼻,耐嚼有味。源于三十年代初期汉口长堤街卖汤面的李包,他怕未卖完的汤面发馊变质,便把它捞起来晾在案上,不小心撞倒油壶,他就把流出来的麻油拌到面条里。第二天,他把这些面条放在沸水里滚烫几下,捞起来拌上佐料,热气腾腾,香气扑鼻,使人争相购食。有人间他这是什么面,他脱口而出,说是"热干面"。人们说热干面好,他从此就专卖此面。有些饮食摊贩看他生意兴隆,便向他学艺,也卖起热干而来。现在武汉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有热干面馆和摊点,是武汉人早晨爱吃的早点小吃之一。蔡林记是其中最有特点、最有名气的一家。
[ Last edited by 路路 on 2005-5-9 at 23:14 ]
路路
发表于 2005-5-9 00:39
泥蒿:P:P:P
路路
发表于 2005-5-9 00:40
臭干子:P:P
路路
发表于 2005-5-9 00:41
虾米冬瓜汤:P:P
路路
发表于 2005-5-9 00:41
糖油粑:P:P
路路
发表于 2005-5-9 00:42
汽水粑粑:P:P:P
又以成对出卖而称对耙,小孩则叫粑粑。从江汉平原传入武汉市,成为市民爱吃的一种早点。制法是把大米磨浆发酵,加上面粉、白糖、纯碱等调匀炕熟。外壳金黄焦脆,内肉洁白软润。价廉物美,到处都有供应.
[ Last edited by 路路 on 2005-5-9 at 23:06 ]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