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小吃特辑+介绍!!!!!!"好吃佬"快进来看呀!^_^
图片是一个朋友去武汉出差时照的,我看了甚是怀念哪,特发出来秀秀,呵呵:P:P大家还有什么武汉特色菜也一起帖上来吧!
豆皮
若到武汉而不去“老通城”,就难算得是品尝过"汉味"美食。“老通城”之所以有名,一则为有独特的名吃DD“三鲜豆皮”;二则因是“老字号”DD68年沧桑;三则改革之最DD全省餐饮业首家股份公司;四则布局巧妙DD文化色彩浓郁。"老通城"几乎成为外地宾客对武汉市的别称了。
历史与名人曾是“老通城”的骄傲。1958年,毛泽东两次亲临“老通城”,在品尝了“三鲜豆皮”后说:“豆皮是湖北的风味,要保持下去”,“你们为湖北创造了名小吃,人民感谢你们。”接着光临过“老通城”的名人是: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董必武、李先念及外国元首金日成、西哈努克……。
说起“三鲜豆皮”,它绝对不逊色于“汉堡包”和“披萨饼”。豆皮的“豆”必须是脱壳绿豆;豆皮的“皮”必须是精制米浆;豆皮的馅,必须是湘产糯米;豆皮的三鲜必须是鲜肉、鲜菇和鲜笋;豆皮的形,必须是方而薄;豆皮的色,必须是金而黄;豆皮的味,必须是香而醉。难怪它一举夺得过中国饮食行业的最高荣誉“金鼎奖”。
豆皮小记:
原为民间小吃,老通城酒楼创建于1931年,其豆皮根据传统做法,博采众长,以豆、米、浆拌鸡蛋做皮,以糯米为馅,色泽金黄透亮,外脆内嫩,以其独特风味逼近闻名。因馅内包以猪腿肉、玉片等得名三鲜豆皮,后经改进形成多种口味的豆皮。
[ Last edited by 路路 on 2005-5-10 at 00:02 ] 武昌鱼:P:P
武昌鱼学名团头鲂,是鳊鱼的一种,原产于鄂州樊口,樊口为梁子湖入江处,古称武昌。所以樊口鳊鱼又称武昌鱼,它是梁子湖的特产,其它地方只有长春鳊、三角鲂,没有团头鲂。
这三种鳊鱼较难区分,据说宋代著名的美食家苏东坡在这上面也迷了眼。
一天,王安石约苏轼一起填词赋诗,并托苏轼代买几条武昌鱼以助酒兴,苏轼欣然答应,上鱼摊拣大的鳊鱼买了几条。王安石见后连连摇头,苏轼大惑不解。等鱼蒸好后,王安石用筷子夹出一鱼刺,扔进一钵清水中,只见水中“咕哝”一声冒出一个油花,再拈一条也是如此。拈到最后一条鱼时,王安石说“此乃武昌鱼”。果然,当最后一条鱼的鱼刺扔进清水后,只见水中接连翻出了三个油花。 原来武昌鱼油脂丰厚为其它鳊鱼所不及,王安石的作法是一种区分真假武昌鱼的方法。选购时仔细观察也可区分出真假武昌鱼,武昌鱼形体侧扁,头小背隆,侧看略呈斜方形,腹棱仅存于腹鳍基部到水门之间,而长春鳊的腹棱长,三角鲂体表没有武昌鱼特有的黑色条纹和正方形尾栖。
湖北人根据武昌鱼肉质细嫩、脂肪丰富的特点,创造出了“清蒸武昌鱼”的吃法。
清蒸武昌鱼,一般选用两斤左右的鲜活武昌鱼,除去鳞鳃内脏后洗净,用刀锋在鱼两面划兰草形,涂上一层猪油,加上少许精盐、绍酒、姜片、葱丝、香菇、味精等佐料,连盘放入蒸笼,在旺火上约蒸15分钟,出笼再在鱼上缀红黄绿各色菜丝,这样一盘香味浓郁、五彩缤纷的武昌鱼就呈现在你的眼前。
武昌鱼不仅是美味佳肴,而且也是药膳,《本草纲目》特别记载了其调治脾胃、脏腑的功效。 武昌鱼产于鄂城和武昌县境内的梁子湖。该湖湖面辽阔,直通长江,江水可倒灌。由此使湖水水质好、饵料丰富,便于武昌鱼的生长繁殖。ノ洳鱼属鳊鱼的一种,又名团头鲂。体形呈扁平状,重一市斤左右或二、三市斤,肉质嫩白,含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属名贵淡水鱼菜。又因为现代有毛泽东“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的词句,使武昌鱼更为闻名遐迩。
用武昌鱼可以烹制出数十种不同风味的鱼菜,如清蒸武昌鱼、花酿武昌鱼、蝴蝶武昌鱼、茅台武昌鱼、鸡粥奶油武昌鱼、红烧武昌鱼、杨梅武昌鱼、白雪腊梅武昌鱼等,其中尤以清蒸武昌鱼烩炙人口,清香扑鼻,肉嫩味鲜,已是驰名中外的上等好菜。
[ Last edited by 路路 on 2005-5-9 at 22:41 ] 酸辣藕带:P:P 豆丝炒腊肉:P:P 烧烤:P:P:P小乐川... 欢喜坨:P:P
欢喜坨。糯米粉滚成一个圆溜溜的团子,外面一层全部均匀地裹着芝麻———这可能就是“坨”的意思。炸熟后的欢喜坨外脆内软,轻咬一口,一声脆响,跟着里面的糖汁四溢,接着满嘴就都是甜蜜的味道了,价钱也不贵:五角钱一个,欢喜之名由此而得。
[ Last edited by 路路 on 2005-5-9 at 16:00 ] 糊汤粉:P:P 鲶鱼:P:P 凉拌毛豆:P:P 虾球:P:P:P 汤圆米酒:P:P 洪山菜薹:P:P:P
红菜薹与武昌鱼并称为楚天两大名菜,封建时代曾为贡品。清人在竹枝词中用"米酒汤圆宵夜好,鳊鱼肥美菜薹香"的诗句称道它们。冬春两季,红菜薹炒腊肉(或香肠,是武汉人的席上珍馐,待客佳看。
清光绪初年,安徽合肥大李翰章任湖广总督,爱吃红菜薹,把它引种到老家去,不成功,他认为问题在土壤,就用船装载著名产地洪山的菜园土到合肥去栽种此菜,留下了在湖北"刮地皮"的笑柄。
传说红菜薹以武昌洪山能听到宝通寺钟声的地方出产的最地道,超此范围,红菜薹的颜色就变浅了,味道也变差了,因此又名洪山菜薹。为了让人们在更长的季节吃到更多鲜嫩可口的红菜薹,武汉市郊的菜农与华中农业大学的专家教授合作研究红菜薹的习性,培育新的品种,扩大种植面积而不失其固有特点,取得了成功。据说,现在连远隔海洋的日本也引种了武汉的红菜薹。人们说,宝通寺的钟声长了翅膀。
[ Last edited by 路路 on 2005-5-9 at 23:07 ] 糍粑鱼:P:P:P
[ Last edited by 路路 on 2005-5-9 at 01:37 ] 面窝:P:P:P
面窝是武汉地方性小吃之一,因四周厚而中间薄得干脆成了一个小洞,,呈凹状,武汉人不习惯叫它“面凹”,而叫它“面窝”。
其实用“面”来修饰“窝”并不贴切,因为它的成分中面粉只占少数,大部分是粳米磨成的米浆,还要加一定比例的黄豆浆,加葱花、细盐。炸时用的铁勺子,直径约5寸,四周下凹,中央凸起,用另一勺将那种混合浆舀入面窝勺,在中间一刮,然后下锅,下凹处因面浆多,所以肥厚,炸成后像个圆圈圈,吃在嘴里,酥、脆、软三种感觉混合。
面窝除了米面窝外,还有炸豌豆窝、红薯窝(武汉人称“苕窝窝”)、虾子窝,别有风味。在武汉的大街小巷,面窝是人们喜爱的小吃之一,也是跟热干面一样有特色的早点之一。
[ Last edited by 路路 on 2005-5-9 at 23:22 ] 热干面:P:P
热干面。是武汉的招牌过早,最出名也最具特色。一种碱制的熟面,弹性非常好,用笊篱盛着放入开水中烫一会儿,捞起后沥干水,放入碗中再开始加作料和配料。作料无非就是盐、胡椒、味精之类,配料则有虾米、辣萝卜碎丁、葱花等,最重要的是芝麻酱,令人齿颊留香。作料、配料齐全,赶紧就着刚起锅的热气迅速搅拌开,芝麻和葱花的香味在空气中弥漫开,未曾入口已是食欲大振。
蔡林记热干面
蔡林记热干面馆坐落在汉口中山大道854号,面对水塔。生意兴隆,日销量约15000碗,接待品食者万人以上。
热干面与山西刀削面、两广伊府面、四川担担面、北方炸酱面并称为我国五大名面。它既不同于凉面,又不同于汤面,制作的方法是先招面条基本煮熟,然后携起来排油摊凉,吃时再在开水内滚烫几下,沥水,加上芝麻酱、虾米、葱花、酱萝卜丁、小麻油和醋等性料拌匀。上口时香气扑鼻,耐嚼有味。源于三十年代初期汉口长堤街卖汤面的李包,他怕未卖完的汤面发馊变质,便把它捞起来晾在案上,不小心撞倒油壶,他就把流出来的麻油拌到面条里。第二天,他把这些面条放在沸水里滚烫几下,捞起来拌上佐料,热气腾腾,香气扑鼻,使人争相购食。有人间他这是什么面,他脱口而出,说是"热干面"。人们说热干面好,他从此就专卖此面。有些饮食摊贩看他生意兴隆,便向他学艺,也卖起热干而来。现在武汉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有热干面馆和摊点,是武汉人早晨爱吃的早点小吃之一。蔡林记是其中最有特点、最有名气的一家。
[ Last edited by 路路 on 2005-5-9 at 23:14 ] 泥蒿:P:P:P 臭干子:P:P 虾米冬瓜汤:P:P 糖油粑:P:P 汽水粑粑:P:P:P
又以成对出卖而称对耙,小孩则叫粑粑。从江汉平原传入武汉市,成为市民爱吃的一种早点。制法是把大米磨浆发酵,加上面粉、白糖、纯碱等调匀炕熟。外壳金黄焦脆,内肉洁白软润。价廉物美,到处都有供应.
[ Last edited by 路路 on 2005-5-9 at 23:06 ] 油饼:P:P:P 鸭脖子:P:P:P 泡菜苕粉肉丝:P:P:P
转自bettzhang:
如果有泡菜是最好啦,米有泡菜就用醋代替吧!8过后来我发现就用lidl的那个酸菜也可以。我做菜的老规矩,大家别嫌老套:葱姜蒜红的干辣椒,特辣的那种下油锅,翻炒,然后腌好的肉片下锅,炒。然后就下酸菜了,最后是泡好的苕粉,翻炒。然后一大堆佐料下去。没了。简单吧……
[ Last edited by 路路 on 2005-5-9 at 22:27 ] 臭桂鱼:P:P:P 红烧蹦蹦:P:P:P 哇口水ing
还是国内好啊!!!!!! 呵呵,我现在好饿呀,去弄点东西吃.... 日啊,受不了了! 大半夜的,真是害人啊~~~~ 我吃完回来啦,不好意思啊,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