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巡游|什么才是山西?古建、煤矿、还是黄土高原?
作者:卷宗Wallpaper从今年八月开始,卷宗数度到访山西,山西省下辖11个地级市,我们走过其中十个,看见大河滔滔、山峦起伏,沃野千里,道路纵横。在以彩塑、木构、景区建设、老城更新、浊漳河谷,五个不同角度切入文化遗产之后,我们将视野放开,通过六个地点展现出一个更加完整的山西。
从北到南,大同十五矿是山西“因煤而兴,因煤而困”的缩影;始建于明代的朔州铁山堡遗址成为当下能源转型的见证;汾河公园守护曾一度断流的三晋母亲河;太原天龙山石窟几经罹难终于首次迎回流落海外的佛头;吕梁李家山村在黄土高坡上层层累叠;在晋城市阳城县,许嘉舜老先生记忆中的下交古村正在日渐荒败……山川河流,城市乡村,既是纵览,也是拾遗,对山西投下最后一瞥。
山西境内自北向南,依次有大同、忻州、太原、阳泉、吕梁、长治、晋城、临汾、运城九块盆地。
*点击观看
山西是中国最大的煤炭生产基地,而大同煤矿是中国最大的煤矿,有十五座矿井。
1870年与1872年,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两次来到中国山西考察,他得出结论:“山西煤炭资源可供世界两千年之用!”当年的他如何能想象后来世界对能源的需求量如此惊人。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到来,电能的发现与利用极大地加速煤炭的消耗,截止2023年年底,发电用煤占全中国煤炭消费总量的60%。
山西是中国最大的煤炭生产基地,许多地区的发展建设围绕矿区展开。大同煤矿是中国最大的煤矿,有十五座矿井,云冈矿是第十三座,所以也被称为“十三矿”。
*
山西大同云冈矿区写有“云冈矿”称谓的大楼。
云冈矿距离云冈石窟约三公里,原109国道就在石窟前方,每日两万余辆运煤车擦着佛像驶过,当年货斗不像现在包裹得这么严实,车到之处,煤灰四起,佛像蒙尘,十里河变成黑水河。1999年,为了保护云冈石窟,109国道改线,并建设旅游专线,2001年云冈石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周边环境建设不断完善,成为大同乃至山西的旅游名片,不远处,云冈矿的命运走向却截然相反。
1966年10月1日,云冈矿奠基兴建,1973年3月31日建成,最高曾经一年产出650万吨煤,九十年代有矿工上万人,职工家属五万余人。1993年山西全省采矿业职工人数达75.3万人,此后逐年下降。2023年,云冈矿因资源枯竭而停产关闭,分流五千职工,曾经上万人生产生活的家园不复过去的繁荣。云冈矿并非个例,根据山西省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公布的数据,2024年山西省共有164座煤矿长期停产停建。
*
云冈矿区职工的“员工之家”。
在改道后的109国道上,一条向南的岔路直通云冈矿,岔路两侧一边是整齐排列的多层住宅小楼,住宅区再向东是同煤三医院,不少矿区子弟在这里出生,道路另一侧为学校,前方就是十里河,几近干涸,行至对岸,云冈矿办公楼与云冈矿工会两栋大楼分立道路两侧。矿区的布局大致分为生产与生活两部分。活动中心、派出所、卫生所、小卖部、餐馆等配套服务设施围绕中心广场布置,俨然一个功能完整的小社会,傍晚时分,广场上有人摆摊卖玩具,有人散步,有人三三两两坐在一处聊天,孩子们在篮球架周围疯跑,一抬头,曾经开采运输煤炭的设备就在不远处,露出一截来。
*
云冈矿区具有生活气息的沿街商铺。
云冈矿向西不到十公里就是四台矿,也就是十五矿,1998年成立,预计开采80年,然而仅过去不到30年,就经历了职工分流,虽然目前没有完全停产,但是已经被列入C类煤矿,即安全保障程度较低的煤矿。从卫星地图上看,沿着109国道几乎每隔几公里就会有一块厂区。
从开采两千年的预言到生产几十年的现实,是技术发展对于能源需求的无限加剧。作为国家能源基地,贡献与牺牲是大同煤矿,乃至山西煤炭产业的一体两面。山西省的煤炭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其中60%以上被运出省外,全国煤炭出口的50%来自山西。
直到今天,云冈矿区内的空气中还能闻见煤炭的味道。
晋能控股煤业集团有限公司四台矿 (即十五矿,原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四台矿) 位于大同煤田的西北部,是我国首座设计能力为500万t/a的特大型现代化矿井,国家"七五"期间重点工程。1998年成立,预计开采80年,然而仅过去不到30年,就经历了职工分流,虽然目前没有完全停产,但是已经被列入C类煤矿,即安全保障程度较低的煤矿。
明代的大同镇是边关重镇,下辖四道九路七十二城堡,朔州市右玉县铁山堡就是其中之一,属于大同左卫道中路。右玉地处晋蒙交界,是山西的北大门,铁山堡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八年,万历十四年增设关厢,形成如今的日字型城堡格局,占地面积约两万平方米。清代,军堡的军事功能减弱,变为变为民堡,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生活在这里的人才搬到
页:
[1]